第106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哥就算了,憑什麽是朱棣當皇帝,他這個哥哥不要麵子的嗎?!
朱棣被這些兄弟你一言我一語的聲討,還要防備自家老爹的眼刀,左支右絀。一時之間,宴席上充滿了快活的氣息,末了還是朱權弱弱地舉了個手:
「那個……四哥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又是誰啊?」
滿室皆靜。
對啊!
光關注著朱棣,差點忘了後半句。君王死社稷雖然聽起來風骨卓絕,但是……大明亡了啊!
眾人迅速迴想起先前水鏡所提到的明人南渡。
「清兵入關,這清兵是異族?異族又入主中原了?!」
朱元璋一拍桌子,好好的家宴生生被破壞。
秦漢唐宋諸朝對這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非常激賞,話雖直白,卓然氣骨卻是撲麵而來。
「這明成祖朱棣確也不錯。」
嬴政頷首道,聽了滿耳朵的李隆基,再聽到個正常皇帝真是太不容易了。隻是……
他沉吟著「清兵入關」幾個字,不禁眉眼冷峻。
明朝。
猶自欣賞文章的馮夢龍驚疑不定:「大明已有頹勢,君王死社稷,南渡之期……」不會就在當下吧?!
而馮夢龍之後的明代遺民卻是忍不住落下淚來:「白練無情,送君王一命,可憐聖主好崇禎,獨殉了社稷蒼生啊!」
他們悲嘆不已,煌煌大明,漢家衣冠,怎麽竟是敗了呢?
【再看正文。散文的特點,一則寫景,一則言情,情景相生。在課文中,哪句話直接表達了鬱達夫對故都秋景的情感呢?相信大家都能找到,就在文章結尾處——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那麽,故都的秋到底有什麽獨特迷人之處,竟能讓鬱達夫情不自禁說出這樣的話呢?】
三國。
曹丕對鬱達夫深婉的筆致存了幾分欣賞,聽到問題後有些觸動,說道:「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悲哉秋氣,卻也有清瑟之意,牽人心魄。」
主位上的曹操頗有些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自己這個二兒子,文才倒也出眾,隻是筆下詩章終究是纖弱了些。在他看來,自然就不如四子子建「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的意氣。
誰知道,子桓後來竟然是篡漢自立了呢?曹操覺得自己好像有點不了解自家兒子了。
北宋。
柳永憑欄遠眺,正是萬裏秋色之時,他幾番科舉不第,幾乎斷了仕途,雖浪跡天涯,但心中愁苦仍是難解,此時又見到這樣寫秋的文句,未免也生出了感慨:
「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到處是花色凋零,翠葉零落,好景盡數衰殘,如此秋日,又有什麽可值得眷戀的呢?」
蘇軾聽完提問,饒有興趣地對著弟弟說道:「寫秋名篇,古已有之,我倒是覺得劉夢得那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最得我心。子由你說,那故都的秋,是怎樣入了鬱達夫的心?」
蘇轍有些無奈:「兄長又要考我。」
蘇軾笑眯眯,聊天的事,怎麽能叫考呢?
蘇轍頂著自家哥哥含笑的眼神,隻好答道:「後世文章用語直白,依我所見,他所謂故都之秋獨特之處,在於清、靜、悲涼之感。」
話音剛落,便見水鏡中的畫麵上出現了首段的文字,蘇轍所提到的那句正好標紅:
【是的,在鬱達夫看來,「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蘇軾看著蘇轍笑了起來:「子由果然答對了。」
我弟弟真厲害!
蘇轍:……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已經不是稚童了,有眼睛都能看到好吧!蘇軾裝作沒看見弟弟的怨念,盯著水鏡上的文字開口道:「『秋天,無論在什麽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這句話似為強調,但……是不是有些不夠簡練?」
他默默將那句「囉嗦」換了一個說法。
蘇轍經他說也發現了:「後世為文,倒也不嫌繁複。」
不是說寫的不好,是真有點不習慣。
【這裏,鬱達夫特別點出了北國的秋,因為北國的秋有如上特點,所以他不遠萬裏要從杭州趕赴。杭州是南方,青島是北方,按理說能飽賞北國的秋意了,但鬱達夫沒有停駐,而是繼續向北,去到了北平,為什麽?
很顯然,在他看來,北平的秋味更濃,青島的還差點意思。
所以說,這裏作者不惜筆墨,寫「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恰恰照應了那句「不遠千裏」。杭州→青島→北平,三個地名的轉換,本來就暗含奔赴、尋訪之意,也就更襯出了作者的眷戀之情。】
水鏡下的眾人一齊沉默。沒錯,這種感覺他們已經很熟悉了,先前聽《短歌行》時就出現過。
「這大概就是楚棠經常提到的,閱讀理解吧?」
嗯……好像一下子更能領會這四個字的意思了呢!
未央宮。
劉徹將溜到嘴邊的「廢話」咽了迴去,轉而開始關注文中提到的地名:「杭州、青島、北平,隻知南北,不知具體可對上今時的何地?」
太極宮。
後麵的李世民多掌握了一個信息:「開皇九年,隋文帝改錢唐郡為杭,吳山越水確為典型的南地風光。青島與北平俱在北地,天子守國門,北平莫非是幽燕之地?」
朱棣被這些兄弟你一言我一語的聲討,還要防備自家老爹的眼刀,左支右絀。一時之間,宴席上充滿了快活的氣息,末了還是朱權弱弱地舉了個手:
「那個……四哥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又是誰啊?」
滿室皆靜。
對啊!
光關注著朱棣,差點忘了後半句。君王死社稷雖然聽起來風骨卓絕,但是……大明亡了啊!
眾人迅速迴想起先前水鏡所提到的明人南渡。
「清兵入關,這清兵是異族?異族又入主中原了?!」
朱元璋一拍桌子,好好的家宴生生被破壞。
秦漢唐宋諸朝對這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非常激賞,話雖直白,卓然氣骨卻是撲麵而來。
「這明成祖朱棣確也不錯。」
嬴政頷首道,聽了滿耳朵的李隆基,再聽到個正常皇帝真是太不容易了。隻是……
他沉吟著「清兵入關」幾個字,不禁眉眼冷峻。
明朝。
猶自欣賞文章的馮夢龍驚疑不定:「大明已有頹勢,君王死社稷,南渡之期……」不會就在當下吧?!
而馮夢龍之後的明代遺民卻是忍不住落下淚來:「白練無情,送君王一命,可憐聖主好崇禎,獨殉了社稷蒼生啊!」
他們悲嘆不已,煌煌大明,漢家衣冠,怎麽竟是敗了呢?
【再看正文。散文的特點,一則寫景,一則言情,情景相生。在課文中,哪句話直接表達了鬱達夫對故都秋景的情感呢?相信大家都能找到,就在文章結尾處——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那麽,故都的秋到底有什麽獨特迷人之處,竟能讓鬱達夫情不自禁說出這樣的話呢?】
三國。
曹丕對鬱達夫深婉的筆致存了幾分欣賞,聽到問題後有些觸動,說道:「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悲哉秋氣,卻也有清瑟之意,牽人心魄。」
主位上的曹操頗有些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自己這個二兒子,文才倒也出眾,隻是筆下詩章終究是纖弱了些。在他看來,自然就不如四子子建「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的意氣。
誰知道,子桓後來竟然是篡漢自立了呢?曹操覺得自己好像有點不了解自家兒子了。
北宋。
柳永憑欄遠眺,正是萬裏秋色之時,他幾番科舉不第,幾乎斷了仕途,雖浪跡天涯,但心中愁苦仍是難解,此時又見到這樣寫秋的文句,未免也生出了感慨:
「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到處是花色凋零,翠葉零落,好景盡數衰殘,如此秋日,又有什麽可值得眷戀的呢?」
蘇軾聽完提問,饒有興趣地對著弟弟說道:「寫秋名篇,古已有之,我倒是覺得劉夢得那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最得我心。子由你說,那故都的秋,是怎樣入了鬱達夫的心?」
蘇轍有些無奈:「兄長又要考我。」
蘇軾笑眯眯,聊天的事,怎麽能叫考呢?
蘇轍頂著自家哥哥含笑的眼神,隻好答道:「後世文章用語直白,依我所見,他所謂故都之秋獨特之處,在於清、靜、悲涼之感。」
話音剛落,便見水鏡中的畫麵上出現了首段的文字,蘇轍所提到的那句正好標紅:
【是的,在鬱達夫看來,「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蘇軾看著蘇轍笑了起來:「子由果然答對了。」
我弟弟真厲害!
蘇轍:……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已經不是稚童了,有眼睛都能看到好吧!蘇軾裝作沒看見弟弟的怨念,盯著水鏡上的文字開口道:「『秋天,無論在什麽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這句話似為強調,但……是不是有些不夠簡練?」
他默默將那句「囉嗦」換了一個說法。
蘇轍經他說也發現了:「後世為文,倒也不嫌繁複。」
不是說寫的不好,是真有點不習慣。
【這裏,鬱達夫特別點出了北國的秋,因為北國的秋有如上特點,所以他不遠萬裏要從杭州趕赴。杭州是南方,青島是北方,按理說能飽賞北國的秋意了,但鬱達夫沒有停駐,而是繼續向北,去到了北平,為什麽?
很顯然,在他看來,北平的秋味更濃,青島的還差點意思。
所以說,這裏作者不惜筆墨,寫「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恰恰照應了那句「不遠千裏」。杭州→青島→北平,三個地名的轉換,本來就暗含奔赴、尋訪之意,也就更襯出了作者的眷戀之情。】
水鏡下的眾人一齊沉默。沒錯,這種感覺他們已經很熟悉了,先前聽《短歌行》時就出現過。
「這大概就是楚棠經常提到的,閱讀理解吧?」
嗯……好像一下子更能領會這四個字的意思了呢!
未央宮。
劉徹將溜到嘴邊的「廢話」咽了迴去,轉而開始關注文中提到的地名:「杭州、青島、北平,隻知南北,不知具體可對上今時的何地?」
太極宮。
後麵的李世民多掌握了一個信息:「開皇九年,隋文帝改錢唐郡為杭,吳山越水確為典型的南地風光。青島與北平俱在北地,天子守國門,北平莫非是幽燕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