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是,這篇《故都的秋》,他從未見過此種寫法。
「細究文章風致,確實源於宋玉『悲秋』,又含有賞味之意。觀其文句,多為俚俗之辭,卻暗藏雅人深致。明明是新文學之形式,卻有舊文學之韻味,鬱達夫所寫,莫非是過渡之章?」
他的看法和先輩褚遂良不謀而後,卻在其上又更近了一步。
白行簡聽罷若有所思:「這新文學的寫法,與兄長作詩之旨似乎暗合?」
作為弟弟,白行簡當然知道自家兄長要求作詩使「老嫗能解」的主張。
白居易頷首:「此種行文,確實更為易懂,但如此文章,與政教之用有何關涉?」
受杜詩的啟發,他愈發認同《詩經》與漢樂府之辭中的怨刺篇章,上次水鏡結束後,他重讀各篇,並與元微之探討商議,逐漸對新樂府運動之旨有了較為完善的思考。
詩文都應當諷喻現實、針砭時弊,鬱達夫此文感秋意,述秋懷,卻不過是嘲風雪、弄花草的篇章,即使老弱婦孺能解,與現實的聯繫又在哪裏呢?
想到這裏,他又搖搖頭:「美則美矣,可惜六義俱缺。」
這麽看感覺也比不上我的詩啊!
白居易又開始不平了。
與他不同的是,明清兩代的文人對這篇文章的接受度就高多了。
剛剛還因為舞到正主麵前而社死的馮夢龍讀完之後,眼前就是一亮。
因為愛極歌妓候慧卿,他多行走於姑蘇茶樓酒館之間,逐漸地便對民間偏什熟悉了起來。民間風情潑辣質樸,所愛俱是俚俗之辭,卻隱然有活潑風致,與時下道學家宣揚的板滯文章截然不同。自己慣讀的詩文,竟是難以承載這種鮮活之氣!
他一邊驚訝,一邊嚐試著運用民間諺語來著書,而此時水鏡上展示的文章,相較起來竟更加曉易!他迅速作出判斷:
「這種行文既可迅速流傳於市井,又隱有雅韻,暗合文士之心,倒是極為適合寫話本!」
話說迴來,後世既有如此語言,他們的文士寫不寫話本子啊!
清朝。
曹雪芹一邊品味一邊頻頻點頭:「這些文字通暢易懂又蘊含詩意,雖與古不同,卻不失為好言語,足可借鑑!」
書齋中的蒲鬆齡亦是頗感興趣:「既有傳奇、詩賦的風致,又有宋元、前明話本之俚俗,後世文學風氣頗新!」
和馮夢龍一樣,曹雪芹與蒲鬆齡二人也不約而同想到這種語言在小說創作上的優勢,紛紛拿出紙筆,將水鏡上的文字抄錄下來,預備結束後再精研深味,借鑑一二。
【大家應該讀完了,我們一起來看。這篇文章給大家的第一感覺是什麽呢?多數人可能會迴答,美。
的確,美的呈現來源於優美的語言,亦得益於作者精巧的匠心。
先看標題,故都的秋。故都,點名地點;秋,明確寫作對象。故都,指的是北京,那時還叫北平。
北京大家知道,是明清兩朝的首都。當年,明成祖朱棣為了彌合南北,並戍衛邊地,將國都從南京遷到了北平,並更名為京,從此開啟了有明一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風骨。後來清兵入關,取代明朝,仍然將北京作為國都。
「故都」兩個字,本身就具有濃烈的歷史意味,暗含眷戀的情懷,將「秋」與「故都」並舉,其實是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結合。】
奉天殿。
朱元璋猛然抬頭看向朱棣:「你遷都了?!」
朱棣一臉懵:「我不知道啊!」
朱元璋冷哼一聲:「那北平是你的封地吧,倒也知道往北。」
南北之事亦在朱元璋的考慮之中,他本想效法漢唐,遷都長安,結果水鏡這時候甩下個驚天炸雷,說朱棣遷都北平了!
朱元璋心情頗有些矛盾,朱棣遷都,就是說自己的遷都計劃未能實現唄!
平心而論,北元仍有覬覦之心,長安並非禦邊的絕佳之地,這一點他也有考慮。倒是北平,恰似屏障,據守其地便可禦敵於國門之外。朱棣竟然有如此魄力,直接將國都遷往北平!
朱元璋微妙地生出了一種虎父無犬子的感覺。
但是,老朱又有些不得勁,朱棣不是他指定的太子啊!這龜兒到底是怎麽當上皇帝的?!
老父親憂心不已,一旁的朱標竟還笑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咱們朱家的好男兒。」
朱棣一時對上自家大哥,有些沒好意思,倒是周王朱橚盯著朱棣眼放光芒:「四哥好帥!」
很顯然,老朱家也學會「帥」這個詞了。
朱元璋瞪了一眼朱橚:「閉嘴,把你大哥置於何地?」
卻是沒像往常一樣順帶著罵一句朱棣了。
朱橚抖了一下,默默閉上嘴。正在此時,朱樉幽幽開口:「老四怎麽就是祖了?」
對哦!
隻有開國皇帝才能稱作祖,朱棣竟然是明成祖!到底是哪個不知禮數的帶孝子給他抬的廟號?!
朱元璋的死亡視線再一次投向朱棣:「孽子,太宗已經滿足不了你了是嗎?!」
朱樉再次補刀:「搶了大哥的皇位不說,還妄自稱祖,老四啊老四,以前怎麽沒發現你是這樣的人呢?」
朱棣百口莫辯:「我沒有搶大哥的皇位!再說廟號又不是我能決定的。」
「沒有搶大哥的皇位你怎麽當上皇帝的?」朱棡冷著臉問。
「細究文章風致,確實源於宋玉『悲秋』,又含有賞味之意。觀其文句,多為俚俗之辭,卻暗藏雅人深致。明明是新文學之形式,卻有舊文學之韻味,鬱達夫所寫,莫非是過渡之章?」
他的看法和先輩褚遂良不謀而後,卻在其上又更近了一步。
白行簡聽罷若有所思:「這新文學的寫法,與兄長作詩之旨似乎暗合?」
作為弟弟,白行簡當然知道自家兄長要求作詩使「老嫗能解」的主張。
白居易頷首:「此種行文,確實更為易懂,但如此文章,與政教之用有何關涉?」
受杜詩的啟發,他愈發認同《詩經》與漢樂府之辭中的怨刺篇章,上次水鏡結束後,他重讀各篇,並與元微之探討商議,逐漸對新樂府運動之旨有了較為完善的思考。
詩文都應當諷喻現實、針砭時弊,鬱達夫此文感秋意,述秋懷,卻不過是嘲風雪、弄花草的篇章,即使老弱婦孺能解,與現實的聯繫又在哪裏呢?
想到這裏,他又搖搖頭:「美則美矣,可惜六義俱缺。」
這麽看感覺也比不上我的詩啊!
白居易又開始不平了。
與他不同的是,明清兩代的文人對這篇文章的接受度就高多了。
剛剛還因為舞到正主麵前而社死的馮夢龍讀完之後,眼前就是一亮。
因為愛極歌妓候慧卿,他多行走於姑蘇茶樓酒館之間,逐漸地便對民間偏什熟悉了起來。民間風情潑辣質樸,所愛俱是俚俗之辭,卻隱然有活潑風致,與時下道學家宣揚的板滯文章截然不同。自己慣讀的詩文,竟是難以承載這種鮮活之氣!
他一邊驚訝,一邊嚐試著運用民間諺語來著書,而此時水鏡上展示的文章,相較起來竟更加曉易!他迅速作出判斷:
「這種行文既可迅速流傳於市井,又隱有雅韻,暗合文士之心,倒是極為適合寫話本!」
話說迴來,後世既有如此語言,他們的文士寫不寫話本子啊!
清朝。
曹雪芹一邊品味一邊頻頻點頭:「這些文字通暢易懂又蘊含詩意,雖與古不同,卻不失為好言語,足可借鑑!」
書齋中的蒲鬆齡亦是頗感興趣:「既有傳奇、詩賦的風致,又有宋元、前明話本之俚俗,後世文學風氣頗新!」
和馮夢龍一樣,曹雪芹與蒲鬆齡二人也不約而同想到這種語言在小說創作上的優勢,紛紛拿出紙筆,將水鏡上的文字抄錄下來,預備結束後再精研深味,借鑑一二。
【大家應該讀完了,我們一起來看。這篇文章給大家的第一感覺是什麽呢?多數人可能會迴答,美。
的確,美的呈現來源於優美的語言,亦得益於作者精巧的匠心。
先看標題,故都的秋。故都,點名地點;秋,明確寫作對象。故都,指的是北京,那時還叫北平。
北京大家知道,是明清兩朝的首都。當年,明成祖朱棣為了彌合南北,並戍衛邊地,將國都從南京遷到了北平,並更名為京,從此開啟了有明一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風骨。後來清兵入關,取代明朝,仍然將北京作為國都。
「故都」兩個字,本身就具有濃烈的歷史意味,暗含眷戀的情懷,將「秋」與「故都」並舉,其實是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結合。】
奉天殿。
朱元璋猛然抬頭看向朱棣:「你遷都了?!」
朱棣一臉懵:「我不知道啊!」
朱元璋冷哼一聲:「那北平是你的封地吧,倒也知道往北。」
南北之事亦在朱元璋的考慮之中,他本想效法漢唐,遷都長安,結果水鏡這時候甩下個驚天炸雷,說朱棣遷都北平了!
朱元璋心情頗有些矛盾,朱棣遷都,就是說自己的遷都計劃未能實現唄!
平心而論,北元仍有覬覦之心,長安並非禦邊的絕佳之地,這一點他也有考慮。倒是北平,恰似屏障,據守其地便可禦敵於國門之外。朱棣竟然有如此魄力,直接將國都遷往北平!
朱元璋微妙地生出了一種虎父無犬子的感覺。
但是,老朱又有些不得勁,朱棣不是他指定的太子啊!這龜兒到底是怎麽當上皇帝的?!
老父親憂心不已,一旁的朱標竟還笑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咱們朱家的好男兒。」
朱棣一時對上自家大哥,有些沒好意思,倒是周王朱橚盯著朱棣眼放光芒:「四哥好帥!」
很顯然,老朱家也學會「帥」這個詞了。
朱元璋瞪了一眼朱橚:「閉嘴,把你大哥置於何地?」
卻是沒像往常一樣順帶著罵一句朱棣了。
朱橚抖了一下,默默閉上嘴。正在此時,朱樉幽幽開口:「老四怎麽就是祖了?」
對哦!
隻有開國皇帝才能稱作祖,朱棣竟然是明成祖!到底是哪個不知禮數的帶孝子給他抬的廟號?!
朱元璋的死亡視線再一次投向朱棣:「孽子,太宗已經滿足不了你了是嗎?!」
朱樉再次補刀:「搶了大哥的皇位不說,還妄自稱祖,老四啊老四,以前怎麽沒發現你是這樣的人呢?」
朱棣百口莫辯:「我沒有搶大哥的皇位!再說廟號又不是我能決定的。」
「沒有搶大哥的皇位你怎麽當上皇帝的?」朱棡冷著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