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蘇軾擺手:「罷了,我滿腹不合時宜,還是自寫些詩詞文章吧!詩社宗派,不敢望前賢。」
他不操這個心。
另一邊,黃庭堅卻是對這個文學社團很感興趣。他也想到了先代的各種詩文流派,唐人已將詩寫盡,窮則思變,他想出一套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的理論,以杜子美為效法對象,也有幾個贊同之人,幹脆也結成一個社團?
洛陽。
杜甫盤點了一下:鬱達夫、郭沫若、冰心、茅盾,還有前麵提到的魯迅,後世的大家亦是不少,且聽起來,個個都有開創之功。他忽然對楚棠說的「新文學」很感興趣,故都的秋,與他作中的「萬裏悲秋」,情感是否相同呢?
【寫秋的文章,古已有之,鬱達夫的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裏,竟可以在幾千年層累積成的文本中脫穎而出呢?請大家先讀讀課文,初步感受。課本不在身邊的同學也沒關係,看ppt也一樣。】
白居易及其粉絲一致點頭,沒錯,他們也想知道,這篇《故都的秋》到底好在哪裏,竟然連他/白樂天都能被擠下去。
水鏡下的人一半帶著不服,一半抱著對所謂『明星作家』『新文學史濃墨重彩的人物』的興趣,紛紛抬頭去看水鏡裏的文字。
「秋天,無論在什麽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不對勁,不對勁。
白居易表情微變,他其實同樣欣賞簡明樸實的文風,從他要求作詩「老嫗能解」就能看出來。
但是這《故都的秋》,行文語言卻與他所熟悉的散體文章不同,倒是和楚棠講述時的用語類似,書辭文章與口頭言語竟不作區分嗎?
聯繫到前麵說的新文學,難不成後世所謂之「新」,便是與古全然不同?他想起楚棠提到的魯迅的幾句詩,那詩也與時下詩歌判然有別。詩文俱是新言語新形式,後世之文學,真可謂是萬象更新了。
鹹陽。
嬴政眼神似有凝重,他似乎有些能理解所謂的「思想解放運動」了。
學說思想,形諸於文字,傳諸於言語,後世文字與辭章與前代如此不同,推行之時,必然會遭遇持古者的反撲,便是一番不亞於百家爭鳴的論戰。新文學勝,即是新思想勝,如此便是「解放」。
初時的《喜看稻菽千重浪》,楚棠隻節選關節部分,並未放出全篇,況當時他們的關注點俱在雜交水稻之上,對行文竟有所忽略,且於「課文」之意,亦沒有十分清楚。今日陡然提出「新文學」之說,與此前詩文相區別,又錄以全篇,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文章比所謂舊文學易懂許多,更兼他們的文字,簡單明了,掌握的難度大大降低。新思想若依靠新文學傳遞……
他神情一頓,斂下沉沉心緒,冷聲道:
「李斯。」
李斯聞聲上前,恭敬道:「陛下。」
「秦篆整理得如何?」
「迴陛下,臣已與王大人集成簡冊,隻秦吏尚有短缺,六國遺民亦多有牴觸,推行之事,需再行議定,才可保萬全。」
嬴政淡淡地看了過去:「朕記得,你擅書道。依你所見,後世文字如何?」
李斯神情微肅,謹慎道:「迴陛下,水鏡所展示的文字雖與時下多有不同,但部分仍可由形見意,符合古造字之法,書寫卻更為簡單。」
嬴政頷首,若有所思。李斯似有所感,但皇帝未曾開口,他不敢多做揣測,拱手退下。
太極宮。
李世民敲擊著麵前的桌案,忽然開口:「褚卿,你以為這篇文章如何?」
褚遂良聞聲上前,由於出身原因,他略通文史,幸蒙皇恩,擔任起居郎,錄記天子言行。聖上雅愛詞章,他們君臣偶有談詩之對,此時聽到問話,他不敢怠慢,答道:
「迴陛下,此文似為俚俗之語,文句之間卻仍有典雅之意,和我等文章截然不同,想必便是後世所謂『新文學』。」
「不隻是文學新,」李世民道,「褚卿仿過他們的文字吧?」
褚遂良拱手而拜:「臣惶恐。」
李世民不甚在意地擺擺手:「從秦篆至今,文字多有精簡,後世的文字想必也是精簡過的吧!如此簡易,若以此種文字,書新文學、傳新思想,褚卿以為如何?」
褚遂良神情一滯,忽然覺得後背有些冒汗。見他這樣,李世民反倒是笑了:
「簡明意味著易學,後世確有不少可借鑑之處。以眾卿所上奏疏為例,若是俱如這後世文章一般,朕批閱的時辰,可是大大減半咯!」
時下文風多承齊梁、前隋,連篇累牘,華而不實,寫半天到不了機要之處,一份奏疏便要花不少時間。即使他已然有令,變化卻仍然不大。天知道他每天在文辭繁富的奏章裏要提煉出事件來有多困難,就不能寫簡單一點嗎?
李世民腹誹兩句,開始考慮是否讓朝臣也學一學這後世行文。
明朝。
朱元璋亦是在咂摸:「後世的文章,比咱的要好懂不少嘛!」
第44章 故都的秋2
諸位帝王憑藉著高超的政治敏銳度,嗅到了這篇文字背後隱然的不同尋常的氣息,而各朝的文士更多卻是關注到了文章本身。
中唐。
白居易麵帶猶疑。文人相輕,自古皆然,對這篇搶了他「位置」的文章,他其實是懷了幾分挑剔的態度的。就算他現在還沒有寫出《琵琶行》,但他對自己的詩文是有信心的。
他不操這個心。
另一邊,黃庭堅卻是對這個文學社團很感興趣。他也想到了先代的各種詩文流派,唐人已將詩寫盡,窮則思變,他想出一套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的理論,以杜子美為效法對象,也有幾個贊同之人,幹脆也結成一個社團?
洛陽。
杜甫盤點了一下:鬱達夫、郭沫若、冰心、茅盾,還有前麵提到的魯迅,後世的大家亦是不少,且聽起來,個個都有開創之功。他忽然對楚棠說的「新文學」很感興趣,故都的秋,與他作中的「萬裏悲秋」,情感是否相同呢?
【寫秋的文章,古已有之,鬱達夫的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裏,竟可以在幾千年層累積成的文本中脫穎而出呢?請大家先讀讀課文,初步感受。課本不在身邊的同學也沒關係,看ppt也一樣。】
白居易及其粉絲一致點頭,沒錯,他們也想知道,這篇《故都的秋》到底好在哪裏,竟然連他/白樂天都能被擠下去。
水鏡下的人一半帶著不服,一半抱著對所謂『明星作家』『新文學史濃墨重彩的人物』的興趣,紛紛抬頭去看水鏡裏的文字。
「秋天,無論在什麽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不對勁,不對勁。
白居易表情微變,他其實同樣欣賞簡明樸實的文風,從他要求作詩「老嫗能解」就能看出來。
但是這《故都的秋》,行文語言卻與他所熟悉的散體文章不同,倒是和楚棠講述時的用語類似,書辭文章與口頭言語竟不作區分嗎?
聯繫到前麵說的新文學,難不成後世所謂之「新」,便是與古全然不同?他想起楚棠提到的魯迅的幾句詩,那詩也與時下詩歌判然有別。詩文俱是新言語新形式,後世之文學,真可謂是萬象更新了。
鹹陽。
嬴政眼神似有凝重,他似乎有些能理解所謂的「思想解放運動」了。
學說思想,形諸於文字,傳諸於言語,後世文字與辭章與前代如此不同,推行之時,必然會遭遇持古者的反撲,便是一番不亞於百家爭鳴的論戰。新文學勝,即是新思想勝,如此便是「解放」。
初時的《喜看稻菽千重浪》,楚棠隻節選關節部分,並未放出全篇,況當時他們的關注點俱在雜交水稻之上,對行文竟有所忽略,且於「課文」之意,亦沒有十分清楚。今日陡然提出「新文學」之說,與此前詩文相區別,又錄以全篇,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文章比所謂舊文學易懂許多,更兼他們的文字,簡單明了,掌握的難度大大降低。新思想若依靠新文學傳遞……
他神情一頓,斂下沉沉心緒,冷聲道:
「李斯。」
李斯聞聲上前,恭敬道:「陛下。」
「秦篆整理得如何?」
「迴陛下,臣已與王大人集成簡冊,隻秦吏尚有短缺,六國遺民亦多有牴觸,推行之事,需再行議定,才可保萬全。」
嬴政淡淡地看了過去:「朕記得,你擅書道。依你所見,後世文字如何?」
李斯神情微肅,謹慎道:「迴陛下,水鏡所展示的文字雖與時下多有不同,但部分仍可由形見意,符合古造字之法,書寫卻更為簡單。」
嬴政頷首,若有所思。李斯似有所感,但皇帝未曾開口,他不敢多做揣測,拱手退下。
太極宮。
李世民敲擊著麵前的桌案,忽然開口:「褚卿,你以為這篇文章如何?」
褚遂良聞聲上前,由於出身原因,他略通文史,幸蒙皇恩,擔任起居郎,錄記天子言行。聖上雅愛詞章,他們君臣偶有談詩之對,此時聽到問話,他不敢怠慢,答道:
「迴陛下,此文似為俚俗之語,文句之間卻仍有典雅之意,和我等文章截然不同,想必便是後世所謂『新文學』。」
「不隻是文學新,」李世民道,「褚卿仿過他們的文字吧?」
褚遂良拱手而拜:「臣惶恐。」
李世民不甚在意地擺擺手:「從秦篆至今,文字多有精簡,後世的文字想必也是精簡過的吧!如此簡易,若以此種文字,書新文學、傳新思想,褚卿以為如何?」
褚遂良神情一滯,忽然覺得後背有些冒汗。見他這樣,李世民反倒是笑了:
「簡明意味著易學,後世確有不少可借鑑之處。以眾卿所上奏疏為例,若是俱如這後世文章一般,朕批閱的時辰,可是大大減半咯!」
時下文風多承齊梁、前隋,連篇累牘,華而不實,寫半天到不了機要之處,一份奏疏便要花不少時間。即使他已然有令,變化卻仍然不大。天知道他每天在文辭繁富的奏章裏要提煉出事件來有多困難,就不能寫簡單一點嗎?
李世民腹誹兩句,開始考慮是否讓朝臣也學一學這後世行文。
明朝。
朱元璋亦是在咂摸:「後世的文章,比咱的要好懂不少嘛!」
第44章 故都的秋2
諸位帝王憑藉著高超的政治敏銳度,嗅到了這篇文字背後隱然的不同尋常的氣息,而各朝的文士更多卻是關注到了文章本身。
中唐。
白居易麵帶猶疑。文人相輕,自古皆然,對這篇搶了他「位置」的文章,他其實是懷了幾分挑剔的態度的。就算他現在還沒有寫出《琵琶行》,但他對自己的詩文是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