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他的喊聲振聾發聵。】
水鏡上出現了詩作原文,眾人忍不住倒抽一口涼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何等辛辣的諷刺?!
奉天殿。
朱元璋搖頭嘆息:「咱當年給地主放牛的時候,看到他們一個個綾羅綢緞、山珍海味,他們都那麽有錢了,卻還要苛待咱這些窮人,歷朝歷代權門豪家揮霍不知凡幾,誰看到老百姓受了多少苦啊!」
太極宮。
李世民也是心驚,他素來愛民如子,聽的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道理,杜甫這幾句詩簡直將血淋淋的現實抖在他的麵前,他已經無暇去罵李隆基了,年輕時曾看過的黎民苦難一幕幕浮現在他麵前,他開始反思:
「杜甫此詩,說的不隻是那天寶年,朕的治下是否『路有凍死骨』的情況下?這首詩,發人警醒啊!」
他讓侍臣趕緊將這首詩抄下來,準備掛在寢殿時時誦讀,提醒自己勿忘百姓疾苦。
興慶宮。
李隆基卻是惱羞成怒:「什麽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我大唐糧稻充足國力強盛,杜甫他莫不是在抹黑朝廷!」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小臣無知,您莫要氣壞身子。」
高力士連忙勸撫,心裏卻是暗自心驚,陛下和以前,真是大不一樣了。
【在這首五言詩裏,他再也沒有《望嶽》那樣的意氣風發,他見到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驪山尋歡作樂,無數權貴衣帶飄香,觥籌交錯醉生夢死,而繁華之下是黎民百姓深深的血淚。
杜甫說今年秋天收成還不錯,怎麽還會餓死人呢?
他又開始反思,「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我尚且有官身,既不用服役,又不用交租納稅,尚且難逃這樣悲慘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又有多少辛酸呢?想想那些失去土地的農民,無立身之所;戍守邊關的戰士,缺衣少穿,凍死餓死的,豈止是我一個人的兒子?】
未央宮。
劉徹微微唿出一口氣,語帶嘆息:「朕知道杜甫為什麽被稱作詩聖了。」
他明明已經遭受喪子之痛,卻能推己及人,從自己一身的遭遇聯想到天下萬姓的遭遇,這是孔、孟一樣的悲憫。
司馬相如亦是默然,他覺得自己實在是不自量力,杜甫被稱為詩聖,不隻是因為他的詩寫得好,亦是因為這份同比聖人的心性,他眼中看到萬姓的悲苦,也敢在詩中辛辣的諷刺。他想起水鏡中講到他的賦時,提到的「勸百諷一」的評價,這樣的作品,又怎麽能被人稱為聖?
太極宮。
李世民忍不住哭了出來,他說不清自己是在哭杜甫的經歷,還是在哭百姓的慘狀,這都是他大唐的子民啊!
「李隆基,枉為人君!」
夔州。
年邁的杜甫聽水鏡提起王師,忍不住佝僂著身子,眼中落下渾濁的淚水。幼子的夭折一直是他心中的隱痛,而家中的慘狀與路上所見之景重合,更加使他場內煎熬。可是,當時的自己怎麽會想到,那路有凍死骨的景況,竟然隻是尋常的序曲呢?
【大家會發現,杜甫的詩已經有了微妙地轉變,少年意氣潛藏了,注入了深沉的悲哀,以詩寫史的創舉開始了,文學史再次輝煌。
《五百字》中的慘狀已然觸目驚心,而彼時的杜甫沒有想到,他往後的詩裏,會記錄更多悲哀。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承平百年,內地不聞兵戈之聲,一時竟無力抵抗,河北、洛陽,長安相繼失陷,李隆基與楊貴妃倉皇逃竄,煌煌大唐,大廈忽傾。】
太極宮。
李世民霍然起立:「長安丟了?李隆基跑了?!大唐軍隊竟如此不堪一擊!李隆基個混帳到底在做什麽?!」
鹹陽。
嬴政甩袖:「廢物。」
始皇帝起自亂世,征伐六國,無法理解這種被叛軍逼得落荒而逃的行為,他覺得迷惑:
「楚棠曾說那唐朝是盛世,即使李隆基昏聵,也不至於被叛軍壓著打,怎麽會陷落得如此之快?」
難道是紙糊的盛世不成?他陷入沉思。
興慶宮。
李隆基又驚又怒:「這不可能!不可能!什麽叛軍能攻入長安,朕的軍隊是吃幹飯的嗎?!」
高力士趕緊上前安撫:「陛下息怒,一切為時不晚,如今還是天寶初年啊!」
「對,一切還早,」李隆基反應過來,他此時還沒有全然昏聵,皇權危急讓他迅速清醒過來,立即道,「目前是要搞清楚上麵說的安史到底是誰。」
高力士也在思考,叫安史的人沒聽說過,但如果安史是兩個人……他忽然靈光一閃:「陛下,莫非那安字,是指安祿山?」
「安祿山?不可能!朕之前才封他為平盧節度使,他對朕忠心耿耿,多有孝敬,怎麽可能謀反?」
作者有話要說:1.嫫母衣錦,西施負薪——李白《鳴皋歌送岑征君》
2.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杜甫《莫相疑行》
3.《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真的太慘了,寫得想哭嗐,感覺怎麽寫杜甫都是淺薄,他太偉大了。
4.一山不容二甫是在評論區看到的陰間笑話hhhh大家都太有才了
第38章 登高5
水鏡上出現了詩作原文,眾人忍不住倒抽一口涼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何等辛辣的諷刺?!
奉天殿。
朱元璋搖頭嘆息:「咱當年給地主放牛的時候,看到他們一個個綾羅綢緞、山珍海味,他們都那麽有錢了,卻還要苛待咱這些窮人,歷朝歷代權門豪家揮霍不知凡幾,誰看到老百姓受了多少苦啊!」
太極宮。
李世民也是心驚,他素來愛民如子,聽的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道理,杜甫這幾句詩簡直將血淋淋的現實抖在他的麵前,他已經無暇去罵李隆基了,年輕時曾看過的黎民苦難一幕幕浮現在他麵前,他開始反思:
「杜甫此詩,說的不隻是那天寶年,朕的治下是否『路有凍死骨』的情況下?這首詩,發人警醒啊!」
他讓侍臣趕緊將這首詩抄下來,準備掛在寢殿時時誦讀,提醒自己勿忘百姓疾苦。
興慶宮。
李隆基卻是惱羞成怒:「什麽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我大唐糧稻充足國力強盛,杜甫他莫不是在抹黑朝廷!」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小臣無知,您莫要氣壞身子。」
高力士連忙勸撫,心裏卻是暗自心驚,陛下和以前,真是大不一樣了。
【在這首五言詩裏,他再也沒有《望嶽》那樣的意氣風發,他見到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驪山尋歡作樂,無數權貴衣帶飄香,觥籌交錯醉生夢死,而繁華之下是黎民百姓深深的血淚。
杜甫說今年秋天收成還不錯,怎麽還會餓死人呢?
他又開始反思,「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我尚且有官身,既不用服役,又不用交租納稅,尚且難逃這樣悲慘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又有多少辛酸呢?想想那些失去土地的農民,無立身之所;戍守邊關的戰士,缺衣少穿,凍死餓死的,豈止是我一個人的兒子?】
未央宮。
劉徹微微唿出一口氣,語帶嘆息:「朕知道杜甫為什麽被稱作詩聖了。」
他明明已經遭受喪子之痛,卻能推己及人,從自己一身的遭遇聯想到天下萬姓的遭遇,這是孔、孟一樣的悲憫。
司馬相如亦是默然,他覺得自己實在是不自量力,杜甫被稱為詩聖,不隻是因為他的詩寫得好,亦是因為這份同比聖人的心性,他眼中看到萬姓的悲苦,也敢在詩中辛辣的諷刺。他想起水鏡中講到他的賦時,提到的「勸百諷一」的評價,這樣的作品,又怎麽能被人稱為聖?
太極宮。
李世民忍不住哭了出來,他說不清自己是在哭杜甫的經歷,還是在哭百姓的慘狀,這都是他大唐的子民啊!
「李隆基,枉為人君!」
夔州。
年邁的杜甫聽水鏡提起王師,忍不住佝僂著身子,眼中落下渾濁的淚水。幼子的夭折一直是他心中的隱痛,而家中的慘狀與路上所見之景重合,更加使他場內煎熬。可是,當時的自己怎麽會想到,那路有凍死骨的景況,竟然隻是尋常的序曲呢?
【大家會發現,杜甫的詩已經有了微妙地轉變,少年意氣潛藏了,注入了深沉的悲哀,以詩寫史的創舉開始了,文學史再次輝煌。
《五百字》中的慘狀已然觸目驚心,而彼時的杜甫沒有想到,他往後的詩裏,會記錄更多悲哀。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承平百年,內地不聞兵戈之聲,一時竟無力抵抗,河北、洛陽,長安相繼失陷,李隆基與楊貴妃倉皇逃竄,煌煌大唐,大廈忽傾。】
太極宮。
李世民霍然起立:「長安丟了?李隆基跑了?!大唐軍隊竟如此不堪一擊!李隆基個混帳到底在做什麽?!」
鹹陽。
嬴政甩袖:「廢物。」
始皇帝起自亂世,征伐六國,無法理解這種被叛軍逼得落荒而逃的行為,他覺得迷惑:
「楚棠曾說那唐朝是盛世,即使李隆基昏聵,也不至於被叛軍壓著打,怎麽會陷落得如此之快?」
難道是紙糊的盛世不成?他陷入沉思。
興慶宮。
李隆基又驚又怒:「這不可能!不可能!什麽叛軍能攻入長安,朕的軍隊是吃幹飯的嗎?!」
高力士趕緊上前安撫:「陛下息怒,一切為時不晚,如今還是天寶初年啊!」
「對,一切還早,」李隆基反應過來,他此時還沒有全然昏聵,皇權危急讓他迅速清醒過來,立即道,「目前是要搞清楚上麵說的安史到底是誰。」
高力士也在思考,叫安史的人沒聽說過,但如果安史是兩個人……他忽然靈光一閃:「陛下,莫非那安字,是指安祿山?」
「安祿山?不可能!朕之前才封他為平盧節度使,他對朕忠心耿耿,多有孝敬,怎麽可能謀反?」
作者有話要說:1.嫫母衣錦,西施負薪——李白《鳴皋歌送岑征君》
2.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杜甫《莫相疑行》
3.《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真的太慘了,寫得想哭嗐,感覺怎麽寫杜甫都是淺薄,他太偉大了。
4.一山不容二甫是在評論區看到的陰間笑話hhhh大家都太有才了
第38章 登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