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今詩風靡弱,真是我等倡風骨之時,我這便引筆,將我二人的想法一一述來,為新樂府運動張本!」
洛陽。
李白對孔巢父印象頗深:「孔弱翁逸興風流,為山東名士,當年我曾與他及韓、裴諸公於竹溪隱居,不想他後來也會有此等遭遇。」
他突然覺得自己與這一眾友人俱是同病相憐。
杜甫也聽過孔巢父之名,聞言也是感嘆:「李林甫奸小誤國,希望陛下能有所醒悟吧!」
【承載著無數士子青雲夢的考試就這麽荒唐地宣告落幕,可杜甫此時已經三十五歲了,這是他第二次科考失敗,二戰的心態和一戰是不同的,人到中年,父親去世,家庭的重擔一下子落到了他的身上,他再也不能像當年那樣考不中便瀟灑地出去漫遊了。】
剛剛被罵了一臉的杜閑瞬間呆滯:「爹,我死了……」
杜審言也是一愣,任誰聽到自己兒子的死訊也要恍惚一下,這麽大個兒子就死了???
杜審言沉默好久,才氣唿唿甩出一句:「都怪李林甫!」
隻是這話,聽著到底是有些蒼白。他心裏也明白,這事,不止怪李林甫。
【科舉失敗,他隻好另尋他路,開始幹謁權貴,但這條路同樣走得艱難。杜甫後來記載自己這段經歷,是「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他在鮮花著錦承載無數人夢想的長安,親眼見證了一場幻滅。
天寶九年,蹭蹬的杜甫等來了一個機會。這年十月,恰逢國家的郊廟禮,他看準時機,給唐玄宗獻上三大賦。唐玄宗一看,好傢夥,人才啊!當場拍板單獨給杜甫開設一場考試,這可是少見的殊榮,一時之間,整個長安都傳遍了。杜甫寫當時的景象是「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那個意氣風發的杜甫又迴來了。】
安史之亂前的眾人都鬆了口氣,還好;安史之亂後的文士卻是嘆息地搖頭,慘啊!
【天子作保,杜甫這場考試進行得很順利,皇帝命他待製集賢院。但是,在後麵的選官考試中,杜甫又又叒遇到了李林甫!好吧,一山不容二「甫」,他又落選了。】
李世民氣急:「這李林甫真是個小人!」
杜審言摩拳擦掌,很好,更想揍人了。
【杜甫在長安蹉跎許久,才被授予了一個河西尉的小官,主要工作就是拜迎長官、盤剝百姓。高適在《封丘作》中也抒發過類似的苦悶,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杜甫、高適、李白是好朋友,他們的心性其實也蠻像。】
李杜二人俱是眼前一亮:「高適的《燕歌行》寫得好啊!」
「不過此時我等於他並未謀麵,想來該是以後?也不知是何時,真有些期待。」
杜甫對高適的詩很有好感,尤其是水鏡提到的這句,簡直有共鳴極了!他覺得高適一定是個心懷理想又正直愛民的好官。
李白一生愛好交友,也跟著點頭:「高適才名我亦有所聽聞,不過楚姑娘說我們是好友,相遇就隻是時間問題,順其自然吧!」
宋州。
友人紛紛祝賀:「和李杜這樣的大詩人做朋友,高兄的詩一定也名揚後世了吧!苟富貴勿相忘啊!」
高適謙虛地擺擺手,但嘴角卻瘋狂上揚。拜託,那可是李杜誒!有水鏡加持後,他們的名聲簡直如日中天,自己竟然能和這樣的名人做朋友。
【但是現在看到高適我總會忍不住想起後來李白因附逆永王入獄,找高適幫忙,高適十動然拒的事。高適,你真是始亂終棄到人盡皆知啊!】
啊這……
友人刷刷刷抬頭看高適,內心對前一秒那句「苟富貴,勿相忘」的信任度啪啪啪往下掉。
高適被看得百口莫辯,上揚的嘴角僵住,隻覺得自己左臉寫著「始亂」,右臉寫著「終棄」,尷尬極了,以後見麵了可怎麽辦啊!
洛陽。
杜甫遲疑道:「太白兄……」
李白笑著搖搖頭:「沒事,他幫我本就是情分,如水鏡所說,我當時犯的是謀反的罪,人人避之不及,他不願出手也是人之常情。」
【不過他對杜甫還行,挺照顧他的。說到這就扯遠了,我們繼續講杜甫。】
高適鬆了口氣,幸好不說了。
【杜甫當然不願意昧著良心做這種官,直接請辭了,改去做了個兵械倉庫的保安,小是小了點,但不用剝削百姓了。在赴任之前,杜甫迴了趟奉先,看望自己的老婆孩子,卻不想是「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他一歲不到的小兒子,活活餓死了。】
餓死了。
眾人一窒,怎麽會這樣,半生奔波宦海浮沉,迴家看望妻兒,迎接自己的卻是兒子的死訊,這是什麽人間慘劇!
許多女孩子忍不住流出了眼淚,這樣的大詩人,怎麽會這麽苦呢?
天下文士同樣嘆息,得誌隻是幸事,不得誌才是常態,可是杜甫明明有機會,如果李林甫沒有從中作梗,杜甫順利地通過考試做了官,接來家小,他的兒子是不是不會餓死?
「李林甫真不是個東西啊!」
他們不敢罵皇帝,隻好將火力對準李林甫。
【我們無法想像這是怎樣的痛苦,數年漂泊、仕途落寞、煌煌帝國之下的危機……杜甫悲難自抑,他將滿腔悲憤化為詩章,千古名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噴薄而出。
洛陽。
李白對孔巢父印象頗深:「孔弱翁逸興風流,為山東名士,當年我曾與他及韓、裴諸公於竹溪隱居,不想他後來也會有此等遭遇。」
他突然覺得自己與這一眾友人俱是同病相憐。
杜甫也聽過孔巢父之名,聞言也是感嘆:「李林甫奸小誤國,希望陛下能有所醒悟吧!」
【承載著無數士子青雲夢的考試就這麽荒唐地宣告落幕,可杜甫此時已經三十五歲了,這是他第二次科考失敗,二戰的心態和一戰是不同的,人到中年,父親去世,家庭的重擔一下子落到了他的身上,他再也不能像當年那樣考不中便瀟灑地出去漫遊了。】
剛剛被罵了一臉的杜閑瞬間呆滯:「爹,我死了……」
杜審言也是一愣,任誰聽到自己兒子的死訊也要恍惚一下,這麽大個兒子就死了???
杜審言沉默好久,才氣唿唿甩出一句:「都怪李林甫!」
隻是這話,聽著到底是有些蒼白。他心裏也明白,這事,不止怪李林甫。
【科舉失敗,他隻好另尋他路,開始幹謁權貴,但這條路同樣走得艱難。杜甫後來記載自己這段經歷,是「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他在鮮花著錦承載無數人夢想的長安,親眼見證了一場幻滅。
天寶九年,蹭蹬的杜甫等來了一個機會。這年十月,恰逢國家的郊廟禮,他看準時機,給唐玄宗獻上三大賦。唐玄宗一看,好傢夥,人才啊!當場拍板單獨給杜甫開設一場考試,這可是少見的殊榮,一時之間,整個長安都傳遍了。杜甫寫當時的景象是「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那個意氣風發的杜甫又迴來了。】
安史之亂前的眾人都鬆了口氣,還好;安史之亂後的文士卻是嘆息地搖頭,慘啊!
【天子作保,杜甫這場考試進行得很順利,皇帝命他待製集賢院。但是,在後麵的選官考試中,杜甫又又叒遇到了李林甫!好吧,一山不容二「甫」,他又落選了。】
李世民氣急:「這李林甫真是個小人!」
杜審言摩拳擦掌,很好,更想揍人了。
【杜甫在長安蹉跎許久,才被授予了一個河西尉的小官,主要工作就是拜迎長官、盤剝百姓。高適在《封丘作》中也抒發過類似的苦悶,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杜甫、高適、李白是好朋友,他們的心性其實也蠻像。】
李杜二人俱是眼前一亮:「高適的《燕歌行》寫得好啊!」
「不過此時我等於他並未謀麵,想來該是以後?也不知是何時,真有些期待。」
杜甫對高適的詩很有好感,尤其是水鏡提到的這句,簡直有共鳴極了!他覺得高適一定是個心懷理想又正直愛民的好官。
李白一生愛好交友,也跟著點頭:「高適才名我亦有所聽聞,不過楚姑娘說我們是好友,相遇就隻是時間問題,順其自然吧!」
宋州。
友人紛紛祝賀:「和李杜這樣的大詩人做朋友,高兄的詩一定也名揚後世了吧!苟富貴勿相忘啊!」
高適謙虛地擺擺手,但嘴角卻瘋狂上揚。拜託,那可是李杜誒!有水鏡加持後,他們的名聲簡直如日中天,自己竟然能和這樣的名人做朋友。
【但是現在看到高適我總會忍不住想起後來李白因附逆永王入獄,找高適幫忙,高適十動然拒的事。高適,你真是始亂終棄到人盡皆知啊!】
啊這……
友人刷刷刷抬頭看高適,內心對前一秒那句「苟富貴,勿相忘」的信任度啪啪啪往下掉。
高適被看得百口莫辯,上揚的嘴角僵住,隻覺得自己左臉寫著「始亂」,右臉寫著「終棄」,尷尬極了,以後見麵了可怎麽辦啊!
洛陽。
杜甫遲疑道:「太白兄……」
李白笑著搖搖頭:「沒事,他幫我本就是情分,如水鏡所說,我當時犯的是謀反的罪,人人避之不及,他不願出手也是人之常情。」
【不過他對杜甫還行,挺照顧他的。說到這就扯遠了,我們繼續講杜甫。】
高適鬆了口氣,幸好不說了。
【杜甫當然不願意昧著良心做這種官,直接請辭了,改去做了個兵械倉庫的保安,小是小了點,但不用剝削百姓了。在赴任之前,杜甫迴了趟奉先,看望自己的老婆孩子,卻不想是「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他一歲不到的小兒子,活活餓死了。】
餓死了。
眾人一窒,怎麽會這樣,半生奔波宦海浮沉,迴家看望妻兒,迎接自己的卻是兒子的死訊,這是什麽人間慘劇!
許多女孩子忍不住流出了眼淚,這樣的大詩人,怎麽會這麽苦呢?
天下文士同樣嘆息,得誌隻是幸事,不得誌才是常態,可是杜甫明明有機會,如果李林甫沒有從中作梗,杜甫順利地通過考試做了官,接來家小,他的兒子是不是不會餓死?
「李林甫真不是個東西啊!」
他們不敢罵皇帝,隻好將火力對準李林甫。
【我們無法想像這是怎樣的痛苦,數年漂泊、仕途落寞、煌煌帝國之下的危機……杜甫悲難自抑,他將滿腔悲憤化為詩章,千古名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噴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