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頁
[紅樓] 「賢後」上位指南 作者:簡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江南開始興起織造作坊,這些作坊裏生產的錦緞價格高昂,且擁有這些技術的都是女性,紡織業天然是女性的天下。擁有了經濟基礎,自然就苛求政治地位,前兩年江南已經有了貞堂,以守貞的名義,拒絕出嫁,單獨立戶,拒絕把自己掌握的財富拱手讓給他人。這件事,當初是經過陛下首肯禦筆批示的,現在想來,定是未雨綢繆。
還有女官,早年間,宮廷女官不過是帝王妃嬪的候選人,就算有少數不是的,也隻是中層官宦人家的女兒增加資本的手段,從來沒有女官能夠參與朝政。可皇太後的女官幫助皇太後管理在臨近京城幾個省鋪開的慈幼院、吾老院,和戶部、工部、太醫院、欽天監等等朝廷機構的交道越來越多,這些女官也逐漸走入了世人的視野。更有皇後身邊的女官,這是真正能參與朝政大事的,有多少外放的官員入京跑官已經不願去正經朝臣家中,更情願去奉承這些女官,以為她們能影響皇後,而皇後能決定朝臣的命運。
還有被選為徒旭公主伴讀的女子,現在官宦人家的女兒已經以愛讀書好習武為榮了,因為公主說了,腹有詩書氣自華,不愛紅裝愛武裝,她的伴讀必須是愛讀書、善武藝的人。
林林總總,當時漫不經心的細節,現在想起來卻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棋局。常有作想來,頭上漸漸冒起冷汗。
「常兄何出此言,我等經世治學,立於此間,不思匡扶社稷,難道要看著太/祖打下的江山淪入異姓之手嗎?」
「公主也是姓徒的。」
「日後公主下降駙馬又如何算?君臣父子,若子從母姓,禮法怎麽辦?夏閣老,您可是我們的主心骨,您若是不力住了,我朝危矣。」又有人向夏啟文進言,希望他能作為領袖,反對這瘋狂的主意。
夏啟文如何不想立住,可現實並沒有給他立住的選擇。帝後早就把立徒旭為太子的想法告訴過他了,夏啟文也不想這樣,他寧願過繼宗室,可沒想到陛下病倒得這麽快,根本沒有給他運作的時間。在得知陛下病因的一瞬間,夏啟文是震驚的,可反應過來夏啟文幾乎可以肯定這其中有皇後的影子,這可是朝野稱頌的賢後啊,若是連同床共枕十年的丈夫都下得去手,他們這些老骨頭又算什麽呢?
宗室那邊現在擔任宗正的可是徒瑾,那是皇後的表兄,皇後於勇王府一係有活命大恩;禁軍如今是皇後的親生兄長在掌管,北境、西北、東南幾方的軍隊都有王家和勇王一係的影子。如今京西大營的統領已經換了,其夫人正是皇後早年間的貼身侍女。想要走武力□□這條路是走不通的,能保住性命不被皇後剁了都是幸運。
至於走文鬥路線,夏啟文看著一直沒有說話的吏部尚書顧闕,他從戶部調任吏部,對兩部都影響頗深,而他的嫡女正是皇後的親大嫂;還有工部侍郎文正梓,皇後頗多巧思,於文正梓常有知己之嘆,如今工部尚書老病,早就不管事了,工部已經是文正梓的後花園。再想想皇後素日的名聲,有多少耆老大儒為她背過書,要說她謀害陛下,誰會信?立徒旭為太女,別人說出這句話,大家會以為他瘋了,皇後說出這句話,眾人都要在心裏過幾遍才敢出聲,事實已經證明,皇後有過好幾次當時不為眾人理解,結果卻出人意料的例子。
如今帝後唯一的女兒要登位,夏啟文真的找不到還有什麽辦法能阻止,民間沒有兒子還能立女戶呢,這皇家也不是不能開先河啊!
夏啟文眉目半掩,想著自己那些思量,幾乎沒有聽圍在他身邊的大臣們究竟在說什麽。
他們也不能在這裏耽擱太久,很快就有人來提醒他們該去大正殿了。
到了大正殿,了解情況的人還是推舉夏啟文做代表,把昨晚發生的事情通報各位同僚。如今站在大正殿的都是二品以上大員,可以說他們才是真正能左右這個國家命運的人。
果然,夏啟文的話一落地,偏殿中就響起了嗡嗡得議論聲,這前古未有之事,難道就要在他們的仕途生涯中出現嗎?
開始有大臣言語過激,夏啟文原本擔心這站在角落裏的護衛會暴起殺人,提醒吊膽了半響才發現這些護衛並不會動手。即便是這樣夏啟文還是一貫的謹慎,不到萬不得已,絕不開口。
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一個青衣內監過來小聲提醒夏啟文:「夏大人,離早朝還有半個時辰。」「夏大人,離早朝還有三刻鍾。」
隨著時間的推移,夏啟文頭上的汗越來越多,他知道必須在此時做出決定。在還有一刻鍾就早朝的時候夏啟文終於站出來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我等臣子,自當遵從陛下旨意。」不聽那些罵他奴顏婢膝的話,夏啟文默默得走到一遍,保持同樣觀點的人也默默走了過去,那些痛罵的、議論的人也發現這個時候言語並沒有力量,默默住嘴,堅持站在另一邊,他們已經做好用自己的性命維護自己的信念了。偏殿中開始靜默起來,每個人都默契的開始選擇自己的位置。
最終站在夏啟文一邊的還是多數,鍾聲敲響,夏啟文帶著他身後的人開始往正殿走去。而那些站道另外一邊的人,在全副武裝的護衛阻攔下,並未走出大正殿的偏殿。身後不斷傳來悶哼聲和短促的唿救聲,夏啟文佝僂著脊背卻走得穩穩噹噹,並沒有迴頭看,他已經做出了選擇。
朝陽升起,一身皇後禮服的王朔扶著皇太後,帶著一身太女禮服的徒旭慢慢走上丹璧,龍椅在正中,上麵空無一人,左邊擺的是皇太後的尊位,右邊擺的是皇後的尊位,太女站在正中。百官魚貫而入,依禮叩拜,看著這上麵的三個女人,這天下已經被她們主宰。
還有女官,早年間,宮廷女官不過是帝王妃嬪的候選人,就算有少數不是的,也隻是中層官宦人家的女兒增加資本的手段,從來沒有女官能夠參與朝政。可皇太後的女官幫助皇太後管理在臨近京城幾個省鋪開的慈幼院、吾老院,和戶部、工部、太醫院、欽天監等等朝廷機構的交道越來越多,這些女官也逐漸走入了世人的視野。更有皇後身邊的女官,這是真正能參與朝政大事的,有多少外放的官員入京跑官已經不願去正經朝臣家中,更情願去奉承這些女官,以為她們能影響皇後,而皇後能決定朝臣的命運。
還有被選為徒旭公主伴讀的女子,現在官宦人家的女兒已經以愛讀書好習武為榮了,因為公主說了,腹有詩書氣自華,不愛紅裝愛武裝,她的伴讀必須是愛讀書、善武藝的人。
林林總總,當時漫不經心的細節,現在想起來卻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棋局。常有作想來,頭上漸漸冒起冷汗。
「常兄何出此言,我等經世治學,立於此間,不思匡扶社稷,難道要看著太/祖打下的江山淪入異姓之手嗎?」
「公主也是姓徒的。」
「日後公主下降駙馬又如何算?君臣父子,若子從母姓,禮法怎麽辦?夏閣老,您可是我們的主心骨,您若是不力住了,我朝危矣。」又有人向夏啟文進言,希望他能作為領袖,反對這瘋狂的主意。
夏啟文如何不想立住,可現實並沒有給他立住的選擇。帝後早就把立徒旭為太子的想法告訴過他了,夏啟文也不想這樣,他寧願過繼宗室,可沒想到陛下病倒得這麽快,根本沒有給他運作的時間。在得知陛下病因的一瞬間,夏啟文是震驚的,可反應過來夏啟文幾乎可以肯定這其中有皇後的影子,這可是朝野稱頌的賢後啊,若是連同床共枕十年的丈夫都下得去手,他們這些老骨頭又算什麽呢?
宗室那邊現在擔任宗正的可是徒瑾,那是皇後的表兄,皇後於勇王府一係有活命大恩;禁軍如今是皇後的親生兄長在掌管,北境、西北、東南幾方的軍隊都有王家和勇王一係的影子。如今京西大營的統領已經換了,其夫人正是皇後早年間的貼身侍女。想要走武力□□這條路是走不通的,能保住性命不被皇後剁了都是幸運。
至於走文鬥路線,夏啟文看著一直沒有說話的吏部尚書顧闕,他從戶部調任吏部,對兩部都影響頗深,而他的嫡女正是皇後的親大嫂;還有工部侍郎文正梓,皇後頗多巧思,於文正梓常有知己之嘆,如今工部尚書老病,早就不管事了,工部已經是文正梓的後花園。再想想皇後素日的名聲,有多少耆老大儒為她背過書,要說她謀害陛下,誰會信?立徒旭為太女,別人說出這句話,大家會以為他瘋了,皇後說出這句話,眾人都要在心裏過幾遍才敢出聲,事實已經證明,皇後有過好幾次當時不為眾人理解,結果卻出人意料的例子。
如今帝後唯一的女兒要登位,夏啟文真的找不到還有什麽辦法能阻止,民間沒有兒子還能立女戶呢,這皇家也不是不能開先河啊!
夏啟文眉目半掩,想著自己那些思量,幾乎沒有聽圍在他身邊的大臣們究竟在說什麽。
他們也不能在這裏耽擱太久,很快就有人來提醒他們該去大正殿了。
到了大正殿,了解情況的人還是推舉夏啟文做代表,把昨晚發生的事情通報各位同僚。如今站在大正殿的都是二品以上大員,可以說他們才是真正能左右這個國家命運的人。
果然,夏啟文的話一落地,偏殿中就響起了嗡嗡得議論聲,這前古未有之事,難道就要在他們的仕途生涯中出現嗎?
開始有大臣言語過激,夏啟文原本擔心這站在角落裏的護衛會暴起殺人,提醒吊膽了半響才發現這些護衛並不會動手。即便是這樣夏啟文還是一貫的謹慎,不到萬不得已,絕不開口。
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一個青衣內監過來小聲提醒夏啟文:「夏大人,離早朝還有半個時辰。」「夏大人,離早朝還有三刻鍾。」
隨著時間的推移,夏啟文頭上的汗越來越多,他知道必須在此時做出決定。在還有一刻鍾就早朝的時候夏啟文終於站出來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我等臣子,自當遵從陛下旨意。」不聽那些罵他奴顏婢膝的話,夏啟文默默得走到一遍,保持同樣觀點的人也默默走了過去,那些痛罵的、議論的人也發現這個時候言語並沒有力量,默默住嘴,堅持站在另一邊,他們已經做好用自己的性命維護自己的信念了。偏殿中開始靜默起來,每個人都默契的開始選擇自己的位置。
最終站在夏啟文一邊的還是多數,鍾聲敲響,夏啟文帶著他身後的人開始往正殿走去。而那些站道另外一邊的人,在全副武裝的護衛阻攔下,並未走出大正殿的偏殿。身後不斷傳來悶哼聲和短促的唿救聲,夏啟文佝僂著脊背卻走得穩穩噹噹,並沒有迴頭看,他已經做出了選擇。
朝陽升起,一身皇後禮服的王朔扶著皇太後,帶著一身太女禮服的徒旭慢慢走上丹璧,龍椅在正中,上麵空無一人,左邊擺的是皇太後的尊位,右邊擺的是皇後的尊位,太女站在正中。百官魚貫而入,依禮叩拜,看著這上麵的三個女人,這天下已經被她們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