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頁
[紅樓] 「賢後」上位指南 作者:簡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朔恍惚看著這些低下去的頭顱,想到剛剛和徒耿的一場談話。
「我現在才明白先帝的感受。」徒耿被扶起來,半躺著靠在厚厚的墊子上,這樣才能保證他唿吸順暢。
「所以你也要像先帝一樣,留一個後手嗎?」王朔問道。
「你果然知道了。」徒耿扯了扯嘴角,沒有問她什麽時候知道的之類的無關大局的問題,隻問:「想做,還沒來得及,這點你比我好,下得了狠心。」
「先帝的後手,說難是難,說易也易,隻要你我夫妻同心,我們還有旭兒,何至於今。可惜,先帝看準了你,更看準了人心。」王朔忍不住諷刺道。
「你不懂,坐上了皇位,享受了那至高無上的權力,人就不是人了,隻能是皇帝。旭兒年幼,必是你聽政,日後你和她也會像我和先帝,像任何一個皇帝和太子。」徒耿嘆息。
「我不會,我不會登基,也不會讓權力腐蝕了我,我們當初立誌要讓天下太平,還天下盛世,這些誓言你忘了,我沒忘。」王朔堅定道。
徒耿苦笑,那樣的滋味沒有嚐過的人是不會明白的,最終徒耿也隻是笑了笑,道:「我等著。」
「你等著,我會證明的。」王朔笑道。
☆、第一百零二章
在徒旭完成祭天,正式成為太女的第二天,徒耿便病逝了,二十七天之後,徒旭登基,成為了歷史上第二位女皇帝,而且她這位女皇帝比則天大帝來得更為名正言順。作為先帝唯一的子嗣,又有做皇後的母親作擔保,徒旭的登基來的名正言順、一帆風順,順得不得了。可惜皇帝今年才八歲,勢必有大臣輔政,太後垂簾聽政。
聽政這種事情,王朔是熟練工種,而且在她的麵前也不必樹一道簾子,何必呢?聽政本來就是正大光明的事情,皇帝是女人,太後是女人,日後王朔還想推行女官,從現在開始,這道簾子就不應該存在,以免成為人心上的隔膜。
有先帝的經驗在,王朔一直對徒耿嚴防死守,徒耿承諾不會再留後手,再對不起妻女,可王朔實在不敢輕信他,也不敢低估人在不甘下能做出怎樣的錯事。
徒耿去後,王朔和皇太後,現在該叫太皇太後的關係反而越來越好,兩位女人有著相似的經歷,共同的追求,於政事、宮務、家庭、與娘家的關係、與大臣的往來等等事宜都有很多共同語言。
王朔拿了一份摺子來請太皇太後參詳。
「你倒是有心思。」太皇太後笑道:「前些日子你殺了不少人,我還擔心你被殺氣迷了眼呢。」
「怎麽會,鐵打的朝廷流水的官兒,就是一下子少了二十幾位大臣,我朝江山也沒有垮啊!」王朔毫不在意,在徒旭登基的關鍵時刻必須統一言論,才大肆捕殺那些造言生事企圖造反之人。現在徒旭名分已定,再有流言蜚語也無關大局了。
「總嘴硬說不在乎流言,那這是做什麽。」太皇太後指著王朔的摺子笑道。
「唉,遮羞布,雖然我不覺得這有什麽可羞恥的,可天下人似乎都愛看這種做了婊/子立牌坊的戲碼。」王朔聳肩。
「粗俗!母儀天下的風範呢!」太皇太後笑罵,她可是正經的小家碧玉到大家閨秀再到一國之母,對禮儀的看重比王朔嚴格多了。
「您瞧,我請天下有識之士來帝都參見論辯,都說真理不辯不明,這麽多人來探討,也好辯清楚,女子有沒有資格登位,旭兒的皇位來的是否合禮法。」王朔笑著解釋,她已經把論辯的高台都搭好了,就在皇宮正門大街上,到時候全國的大儒名家都來辯論,也好把徒旭繼位帶來的女人地位提高的消息宣揚出去。
「你倒心寬,萬一最後朝堂論禮的記過是旭兒不該登上大位呢?」太皇太後問道。
「怎麽可能,若無萬全準備,我怎敢如此托大。」王朔笑了,這麽久她也不是吃幹飯的,前幾年就開始整理的關於女權的理論文章都一股腦兒的拿出來了,給幾個思想開明的大儒和年輕人研究,務必把這些理論演變得更具本土性。而且有了王朔這個好榜樣在前,天下人對女子也寬容許多。王朔就是要把女人「幹政」變成「參政」,這就是她如此費心費力,想求一個正大光明的原因。
「論禮的事情不說,我聽說蜀中布政使吳若琳擁立順國公為正統,已經劃地為王,起兵造反了。戰事可控製得住,蜀中路途艱險,他們占據地利,中原發兵不易,又有天府之國的富庶,打起來怕是艱難。你在這個檔口邀請大儒來京,會不會讓這些人順水摸魚。」太皇太後擔心道。
「號稱愛舉義旗,以清妖孽,實則不過跳樑小醜罷了,何須放在心上,軍隊不在他手上,跳得再厲害也沒用,陳智可和他不是一條心,現在跟著一起造反了,說不得什麽時候就拆夥。軍隊在陳智手上,吳若琳就是有通天的本事,手上沒有兵馬,也打不下江山。嗬嗬,光看他擁立的順國公是什麽德行就知道成不了大事,這麽些年,順國公總擺著皇長孫的架勢,要知道就是先帝在位時,他也不過是一個庶出皇孫,可有可無的,不知哪兒來那麽大自信。不過這些年皇位動盪,後來被人吹捧的多了,好像先帝真的立過他做皇太孫一般,高傲得不肯一世。幾番謀反,徒耿為著名聲沒殺人,倒慣著他了,您且等著吧,就他那脾氣,指不定幾天就和吳若琳鬧翻了。蜀中那邊也是根基不穩,不是人人都想跟著造反的,許多軍中讓你都樂意跟姓吳的混在一起,您當我這幾年改革軍製,提高軍人待遇是白玩兒的啊。」王朔輕聲解釋道。
「我現在才明白先帝的感受。」徒耿被扶起來,半躺著靠在厚厚的墊子上,這樣才能保證他唿吸順暢。
「所以你也要像先帝一樣,留一個後手嗎?」王朔問道。
「你果然知道了。」徒耿扯了扯嘴角,沒有問她什麽時候知道的之類的無關大局的問題,隻問:「想做,還沒來得及,這點你比我好,下得了狠心。」
「先帝的後手,說難是難,說易也易,隻要你我夫妻同心,我們還有旭兒,何至於今。可惜,先帝看準了你,更看準了人心。」王朔忍不住諷刺道。
「你不懂,坐上了皇位,享受了那至高無上的權力,人就不是人了,隻能是皇帝。旭兒年幼,必是你聽政,日後你和她也會像我和先帝,像任何一個皇帝和太子。」徒耿嘆息。
「我不會,我不會登基,也不會讓權力腐蝕了我,我們當初立誌要讓天下太平,還天下盛世,這些誓言你忘了,我沒忘。」王朔堅定道。
徒耿苦笑,那樣的滋味沒有嚐過的人是不會明白的,最終徒耿也隻是笑了笑,道:「我等著。」
「你等著,我會證明的。」王朔笑道。
☆、第一百零二章
在徒旭完成祭天,正式成為太女的第二天,徒耿便病逝了,二十七天之後,徒旭登基,成為了歷史上第二位女皇帝,而且她這位女皇帝比則天大帝來得更為名正言順。作為先帝唯一的子嗣,又有做皇後的母親作擔保,徒旭的登基來的名正言順、一帆風順,順得不得了。可惜皇帝今年才八歲,勢必有大臣輔政,太後垂簾聽政。
聽政這種事情,王朔是熟練工種,而且在她的麵前也不必樹一道簾子,何必呢?聽政本來就是正大光明的事情,皇帝是女人,太後是女人,日後王朔還想推行女官,從現在開始,這道簾子就不應該存在,以免成為人心上的隔膜。
有先帝的經驗在,王朔一直對徒耿嚴防死守,徒耿承諾不會再留後手,再對不起妻女,可王朔實在不敢輕信他,也不敢低估人在不甘下能做出怎樣的錯事。
徒耿去後,王朔和皇太後,現在該叫太皇太後的關係反而越來越好,兩位女人有著相似的經歷,共同的追求,於政事、宮務、家庭、與娘家的關係、與大臣的往來等等事宜都有很多共同語言。
王朔拿了一份摺子來請太皇太後參詳。
「你倒是有心思。」太皇太後笑道:「前些日子你殺了不少人,我還擔心你被殺氣迷了眼呢。」
「怎麽會,鐵打的朝廷流水的官兒,就是一下子少了二十幾位大臣,我朝江山也沒有垮啊!」王朔毫不在意,在徒旭登基的關鍵時刻必須統一言論,才大肆捕殺那些造言生事企圖造反之人。現在徒旭名分已定,再有流言蜚語也無關大局了。
「總嘴硬說不在乎流言,那這是做什麽。」太皇太後指著王朔的摺子笑道。
「唉,遮羞布,雖然我不覺得這有什麽可羞恥的,可天下人似乎都愛看這種做了婊/子立牌坊的戲碼。」王朔聳肩。
「粗俗!母儀天下的風範呢!」太皇太後笑罵,她可是正經的小家碧玉到大家閨秀再到一國之母,對禮儀的看重比王朔嚴格多了。
「您瞧,我請天下有識之士來帝都參見論辯,都說真理不辯不明,這麽多人來探討,也好辯清楚,女子有沒有資格登位,旭兒的皇位來的是否合禮法。」王朔笑著解釋,她已經把論辯的高台都搭好了,就在皇宮正門大街上,到時候全國的大儒名家都來辯論,也好把徒旭繼位帶來的女人地位提高的消息宣揚出去。
「你倒心寬,萬一最後朝堂論禮的記過是旭兒不該登上大位呢?」太皇太後問道。
「怎麽可能,若無萬全準備,我怎敢如此托大。」王朔笑了,這麽久她也不是吃幹飯的,前幾年就開始整理的關於女權的理論文章都一股腦兒的拿出來了,給幾個思想開明的大儒和年輕人研究,務必把這些理論演變得更具本土性。而且有了王朔這個好榜樣在前,天下人對女子也寬容許多。王朔就是要把女人「幹政」變成「參政」,這就是她如此費心費力,想求一個正大光明的原因。
「論禮的事情不說,我聽說蜀中布政使吳若琳擁立順國公為正統,已經劃地為王,起兵造反了。戰事可控製得住,蜀中路途艱險,他們占據地利,中原發兵不易,又有天府之國的富庶,打起來怕是艱難。你在這個檔口邀請大儒來京,會不會讓這些人順水摸魚。」太皇太後擔心道。
「號稱愛舉義旗,以清妖孽,實則不過跳樑小醜罷了,何須放在心上,軍隊不在他手上,跳得再厲害也沒用,陳智可和他不是一條心,現在跟著一起造反了,說不得什麽時候就拆夥。軍隊在陳智手上,吳若琳就是有通天的本事,手上沒有兵馬,也打不下江山。嗬嗬,光看他擁立的順國公是什麽德行就知道成不了大事,這麽些年,順國公總擺著皇長孫的架勢,要知道就是先帝在位時,他也不過是一個庶出皇孫,可有可無的,不知哪兒來那麽大自信。不過這些年皇位動盪,後來被人吹捧的多了,好像先帝真的立過他做皇太孫一般,高傲得不肯一世。幾番謀反,徒耿為著名聲沒殺人,倒慣著他了,您且等著吧,就他那脾氣,指不定幾天就和吳若琳鬧翻了。蜀中那邊也是根基不穩,不是人人都想跟著造反的,許多軍中讓你都樂意跟姓吳的混在一起,您當我這幾年改革軍製,提高軍人待遇是白玩兒的啊。」王朔輕聲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