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攻荊州之策
穿越三國,落魄漢室的江東之路 作者:五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敬聽了這話,低頭沉思起來。在場不了解實情的人,也聽出諸葛亮話中有話,頓時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諸位。”劉敬一番思考之後,也覺得諸葛亮的說法是對的,就決定不再隱瞞:“眾人皆知,我乃汝南慎縣人,是本朝慎侯劉隆之後,這確實不假,隻是祖上曾從汝南慎縣搬遷到了南陽,數年之前,劉表無故殺我兄長,又想殺害於我,我隻能改名換姓,南逃來到永修……”
劉敬把當年之事詳細地說了一遍,已經知道此事的人自然不會覺得什麽,那些以前不知道的,包括劉曄、陳到、太史慈和呂蒙等,無不感到憤慨。
太史慈抱了抱拳:“主辱臣死,劉表竟敢殺州牧之兄,隻要州牧一聲令下,我願為先鋒,率軍攻入襄陽,斬劉表之頭,獻於州牧。”
陳到也不甘示弱:“此乃我揚州與荊州之仇,我願為州牧死戰,擊敗荊州大軍,為州牧報仇。”
呂蒙緊隨其後:“哼!劉表老邁昏庸,塚中枯骨而已,有何懼之?還請州牧下令,我欲率軍殺入襄陽,把劉表給殺了。”
……
這幫人一一表態之後,仍是不解氣,個個磨拳擦掌的,就好像劉表就在麵前,他們想上去和劉表幹一架一樣。
“諸位,我與劉表之仇,至今已有五年多時間,這時間過得可真快,似乎轉瞬之間就過去,然而,我出兵荊州,乃是為大局著想,此舉符合我揚州的戰略目標及利益,而非隻為我個人恩怨。”
“若為個人恩怨而戰,我早就出兵荊州了,又何必等到現在呢?我與劉表的個人恩怨,不在今日的議題之內,暫且不談。今日隻談我大軍如何才能攻荊州。”
劉曄站了出來:“我以為孔明所說有理,劉表無故殺州牧之兄,致使州牧不得不隱姓埋名,以避殺身之禍,今日,州牧可對外公開此事,將其傳到襄陽,讓荊州人盡皆知,州牧大軍出兵時,就以報兄仇為名而討伐劉表,如此名正言順。”
劉敬點了點頭,也同意了這種說法。
劉曄接著說:“至於如何攻打荊州,今我大軍駐軍於沙羨,與州陵隔江相望,但劉表卻沒有駐軍州陵,與我軍相抗,表明劉表采取固守的方式,我軍從沙羨出兵,可攻襄陽或江陵,若分兵同時攻兩地,我軍兵力不足,恐怕無力攻伐,隻能攻其一點,我以為可攻襄陽,隻要攻破襄陽,可一戰定荊州。”
劉敬不怎麽認可劉曄的說法:“我大軍剛定江東,江東形勢複雜,不得不留兵駐守,以平山越,且淮南與徐、豫兩州接壤,雖知曹操不大可能會出兵進犯淮南,但我又不得不防,這麽算下來,我能出動攻荊州的軍隊,恐怕隻有三萬多。”
“襄陽乃荊州治所所在,劉表屯有重兵,我攻襄陽又無兵力優勢,且劉表又屯兵江陵,隻恐他會出江陵的兵力支援襄陽,想拿下襄陽,又談何容易?”
“州牧可是忘了黃祖?黃祖與州牧結盟,州牧可與黃祖聯係,讓其出兵萬餘足矣,如此攻襄陽的兵力也就夠了。”劉曄仍堅持他的想法:“襄陽兵力雖眾,但劉表用兵保守謹慎,他又得防曹操,不能全力防守。”
“劉表屯於襄陽的兵力,分駐漢水兩岸,州牧大軍從沙羨渡到州陵,向襄陽進發,劉表必會恐慌,屆時黃祖大軍潛伏起漢水之上,可趁機突襲漢水上襄陽兩岸的港口,隻要得手其一,便可掌控長江,劉表駐樊城的兵力就被斷了後路,遲早會糧草斷絕。屆時,我大軍再攻襄陽,就大大有利了。”
劉曄這一策倒是引起了劉敬的注意,眾人也思考起來。
過了一會兒,諸葛亮開了口:“子揚此策,恐怕有些冒險了。”
“哦?此言何解?”
“子揚之策,以我大軍從陸路上攻打襄陽,牽製襄陽的兵力,再讓黃祖出兵從水上突襲,切斷襄陽與樊城的聯係,此計若成,不管拿不拿得下襄陽,劉表必會損失慘重,光漢水北岸上萬兵力都讓劉表心疼。此計不可謂不妙,隻是……”
諸葛亮雖是反對劉曄的說法,但並沒有明說 ,而是先誇了一番,再說其他。劉曄自然明白,“隻是”兩個字的後麵才是重點。
“水上突襲需巧抓時機,強攻荊州水軍,非智勇雙全之人不能做到,黃祖非可靠之人,州牧不能把此重任托付給外人。”諸葛亮覺得劉曄之策有些漏洞,但他隻是點出其中一點,便是拿黃祖說事。
劉曄聽了諸葛亮的話,緊皺眉頭,想了想又點了點頭:“看來是我考慮欠妥,黃祖雖與州牧結盟,亦有些勇猛之名,但若讓其與劉表交戰,他未必敢戰?且如孔明所說,如此重任,托付外人,若其不力戰,稍有不慎,還拖累我大軍了。”
“攻襄陽是否成功,關鍵在於突襲,如突襲不能成功,則陷入久戰,久戰對我軍不利。若我軍擔當突襲之責,則黃祖的兵力無大用,而陸路上攻襄陽兵力就不足了。如此看來,攻襄陽恐怕並不可取。”
劉曄自己就先否認了攻襄陽的說法:“既然攻襄陽不成,那隻能先攻江陵,隻是攻江陵,我大軍必陷入久戰。”
諸葛亮又咳了幾聲,清了清嗓門:“州牧,攻襄陽確實有不妥之處,今公孫瓚敗亡,袁紹遲早南下,與曹操一戰,南陽一帶則極為敏感,稍有動靜,劉表、曹操和黃祖皆會有所動。我大軍若攻襄陽,亦無法控製局麵,反而容易被卷入曹操與劉表的紛爭中。”
“攻江陵就不同了,州牧無須擔心曹操。劉表必會出襄陽兵力支援,但因劉表還要防範曹操,其援軍不會多,屆時州牧可讓黃祖,陳兵於長江江夏水域,封鎖江麵,不讓劉表的大軍過去。劉表不敢硬闖,其大軍隻能走陸路支援,在陸路上對陣荊州的軍隊,我軍會更有利。”
“諸位。”劉敬一番思考之後,也覺得諸葛亮的說法是對的,就決定不再隱瞞:“眾人皆知,我乃汝南慎縣人,是本朝慎侯劉隆之後,這確實不假,隻是祖上曾從汝南慎縣搬遷到了南陽,數年之前,劉表無故殺我兄長,又想殺害於我,我隻能改名換姓,南逃來到永修……”
劉敬把當年之事詳細地說了一遍,已經知道此事的人自然不會覺得什麽,那些以前不知道的,包括劉曄、陳到、太史慈和呂蒙等,無不感到憤慨。
太史慈抱了抱拳:“主辱臣死,劉表竟敢殺州牧之兄,隻要州牧一聲令下,我願為先鋒,率軍攻入襄陽,斬劉表之頭,獻於州牧。”
陳到也不甘示弱:“此乃我揚州與荊州之仇,我願為州牧死戰,擊敗荊州大軍,為州牧報仇。”
呂蒙緊隨其後:“哼!劉表老邁昏庸,塚中枯骨而已,有何懼之?還請州牧下令,我欲率軍殺入襄陽,把劉表給殺了。”
……
這幫人一一表態之後,仍是不解氣,個個磨拳擦掌的,就好像劉表就在麵前,他們想上去和劉表幹一架一樣。
“諸位,我與劉表之仇,至今已有五年多時間,這時間過得可真快,似乎轉瞬之間就過去,然而,我出兵荊州,乃是為大局著想,此舉符合我揚州的戰略目標及利益,而非隻為我個人恩怨。”
“若為個人恩怨而戰,我早就出兵荊州了,又何必等到現在呢?我與劉表的個人恩怨,不在今日的議題之內,暫且不談。今日隻談我大軍如何才能攻荊州。”
劉曄站了出來:“我以為孔明所說有理,劉表無故殺州牧之兄,致使州牧不得不隱姓埋名,以避殺身之禍,今日,州牧可對外公開此事,將其傳到襄陽,讓荊州人盡皆知,州牧大軍出兵時,就以報兄仇為名而討伐劉表,如此名正言順。”
劉敬點了點頭,也同意了這種說法。
劉曄接著說:“至於如何攻打荊州,今我大軍駐軍於沙羨,與州陵隔江相望,但劉表卻沒有駐軍州陵,與我軍相抗,表明劉表采取固守的方式,我軍從沙羨出兵,可攻襄陽或江陵,若分兵同時攻兩地,我軍兵力不足,恐怕無力攻伐,隻能攻其一點,我以為可攻襄陽,隻要攻破襄陽,可一戰定荊州。”
劉敬不怎麽認可劉曄的說法:“我大軍剛定江東,江東形勢複雜,不得不留兵駐守,以平山越,且淮南與徐、豫兩州接壤,雖知曹操不大可能會出兵進犯淮南,但我又不得不防,這麽算下來,我能出動攻荊州的軍隊,恐怕隻有三萬多。”
“襄陽乃荊州治所所在,劉表屯有重兵,我攻襄陽又無兵力優勢,且劉表又屯兵江陵,隻恐他會出江陵的兵力支援襄陽,想拿下襄陽,又談何容易?”
“州牧可是忘了黃祖?黃祖與州牧結盟,州牧可與黃祖聯係,讓其出兵萬餘足矣,如此攻襄陽的兵力也就夠了。”劉曄仍堅持他的想法:“襄陽兵力雖眾,但劉表用兵保守謹慎,他又得防曹操,不能全力防守。”
“劉表屯於襄陽的兵力,分駐漢水兩岸,州牧大軍從沙羨渡到州陵,向襄陽進發,劉表必會恐慌,屆時黃祖大軍潛伏起漢水之上,可趁機突襲漢水上襄陽兩岸的港口,隻要得手其一,便可掌控長江,劉表駐樊城的兵力就被斷了後路,遲早會糧草斷絕。屆時,我大軍再攻襄陽,就大大有利了。”
劉曄這一策倒是引起了劉敬的注意,眾人也思考起來。
過了一會兒,諸葛亮開了口:“子揚此策,恐怕有些冒險了。”
“哦?此言何解?”
“子揚之策,以我大軍從陸路上攻打襄陽,牽製襄陽的兵力,再讓黃祖出兵從水上突襲,切斷襄陽與樊城的聯係,此計若成,不管拿不拿得下襄陽,劉表必會損失慘重,光漢水北岸上萬兵力都讓劉表心疼。此計不可謂不妙,隻是……”
諸葛亮雖是反對劉曄的說法,但並沒有明說 ,而是先誇了一番,再說其他。劉曄自然明白,“隻是”兩個字的後麵才是重點。
“水上突襲需巧抓時機,強攻荊州水軍,非智勇雙全之人不能做到,黃祖非可靠之人,州牧不能把此重任托付給外人。”諸葛亮覺得劉曄之策有些漏洞,但他隻是點出其中一點,便是拿黃祖說事。
劉曄聽了諸葛亮的話,緊皺眉頭,想了想又點了點頭:“看來是我考慮欠妥,黃祖雖與州牧結盟,亦有些勇猛之名,但若讓其與劉表交戰,他未必敢戰?且如孔明所說,如此重任,托付外人,若其不力戰,稍有不慎,還拖累我大軍了。”
“攻襄陽是否成功,關鍵在於突襲,如突襲不能成功,則陷入久戰,久戰對我軍不利。若我軍擔當突襲之責,則黃祖的兵力無大用,而陸路上攻襄陽兵力就不足了。如此看來,攻襄陽恐怕並不可取。”
劉曄自己就先否認了攻襄陽的說法:“既然攻襄陽不成,那隻能先攻江陵,隻是攻江陵,我大軍必陷入久戰。”
諸葛亮又咳了幾聲,清了清嗓門:“州牧,攻襄陽確實有不妥之處,今公孫瓚敗亡,袁紹遲早南下,與曹操一戰,南陽一帶則極為敏感,稍有動靜,劉表、曹操和黃祖皆會有所動。我大軍若攻襄陽,亦無法控製局麵,反而容易被卷入曹操與劉表的紛爭中。”
“攻江陵就不同了,州牧無須擔心曹操。劉表必會出襄陽兵力支援,但因劉表還要防範曹操,其援軍不會多,屆時州牧可讓黃祖,陳兵於長江江夏水域,封鎖江麵,不讓劉表的大軍過去。劉表不敢硬闖,其大軍隻能走陸路支援,在陸路上對陣荊州的軍隊,我軍會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