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關羽、張遼罷兵
穿越三國,落魄漢室的江東之路 作者:五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百姓乃天下根基,今天下大亂,唯百姓最苦,兩位乃軍中之將,亦有高官厚祿,百姓生存於世,卻隻能靠幾畝薄田,兩位若是搶了百姓之糧,被搶的百姓就會餓死,兩位又於心何忍?”
“我劉敬亦征戰天下,乃是百姓而戰,隻為天下早日太平,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我斷不會對手無寸鐵的百姓下手,更不會去搶百姓之物,否則,我又何必征戰?”
雖然劉敬說得有些冠冕堂皇,但關羽和張遼卻真的相信,畢竟他曾用百萬石糧食去救濟數十萬百姓。
看到兩人沉默,他也不好再指責,畢竟眼前這兩位在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總得留幾分薄麵。他轉變了個話題:“對了,我冒昧地問一句,劉玄德一直駐軍小沛,溫侯駐軍下邳,最近半年一直相安無事,為何突然打起來了呢?”
“哼,還能為什麽?劉備軍中有個環眼賊,竟賊性不死,搶了溫侯的一批戰馬。”劉敬一聽,心裏樂了,曆史上好像確實有過這麽一迴事,張飛搶了呂布從河內運過來的一批馬,把呂布給惹惱火了,結果呂布把小沛給攻下了。
“張遼,我三弟奪戰馬時,並不知道是溫侯的,且我大哥已斥責於他,並答應將馬歸還,呂布卻仍然興兵攻打小沛。”
“關羽,你這話未免強詞奪理,天下誰會運送戰馬路過小沛,唯有溫侯,那環眼賊明明知道是溫侯的馬,事後卻故作不知。再者,把馬搶了再還迴來,就不是賊了嗎?劉備枉稱漢室宗親,竟幹出如此之事?對了,你剛才說要還,可至今仍未歸還。”
聽到張遼罵劉備,關羽惱怒了:“我大哥如何?還輪不到你家那三姓家奴還說什麽?不過一個反複無常之輩。”
“你……”張遼氣得指著關羽,都說不出話來。
“兩位可否靜一下,聽我一言。”
“太守請說。”關羽氣唿唿地說。
“我知玄德與溫侯之間,曾因舊事生出嫌隙,可兩位是否想過,你們之間交戰,對誰最有利?”
關羽和張遼都看著劉敬,不知道他想說什麽。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若是你們是鷸蚌,那你們以為誰是漁翁?”
一聽這話,關羽和張遼臉色微變。
“能當這漁翁的人,唯有兩個,一個便是我!”劉敬毫無掩飾地說出這點:“若你們打得正酣之時,我突然出兵徐州,突襲你們大軍,擊潰你們,便可占據徐州或沛國之地。”
關羽和張遼臉色大變,心裏想著趕緊迴去,告訴自家主子,要謹防劉敬出兵徐州。
“那太守會當這個漁翁嗎?”張遼小心翼翼地問。
“哈哈哈哈,隻可惜,我誌不在徐州,就不當這個漁翁了。”
“此話當真?”
“自然是真的!”
兩人一聽,微微鬆了口氣。
劉敬一看兩人表情,心裏惱怒,他心裏確實暫時無意徐州,但關羽和張遼也這麽想,就不是為將之道了。他笑了笑:“但,兵法有雲,兵不厭詐!”
關羽和張遼又把心懸了上去。
“另外一個漁翁便是曹操,徐州與青、兗、豫、揚四州相連,乃四戰之地,曹操從四年前就開始謀取徐州而不可得,如今又挾天子以令不臣,待你們雙方大軍疲憊、彈盡糧絕之時,曹操便可趁機兵進徐軍,可將你們雙方一網打盡。劉玄德和溫侯則輪為階下囚。”
“總之,劉玄德與溫侯交戰,百害而無一利,既然如此,何必非得交戰呢?”
關羽聽到劉敬的話,心裏微微一喜,看來劉敬有調和之意。這場戰事,劉備兵力弱,心裏不想交戰,但呂布咄咄逼人,他是被動防守。若劉敬調和,就正合劉備的心意。
張遼仔細想了一下,若是劉備真的把馬匹還迴來,這一仗還真是不打也罷。正如劉敬所說,雙方打起來隻會便宜別人。隻是,呂布恐怕咽不下這口氣。
“兩位,我有一建議,不知你們是否會聽從?”
“太守請講。”“永修侯請講。”關羽和張遼幾乎異口同聲。
“雲長剛才所雲,劉玄德願歸還所擄掠的馬匹,此正是好事,我分別給劉玄德和呂溫侯修書信一封,陳其利害,勸劉玄德和呂溫侯罷兵休戰。你們相互之間亦不能再戰,明日我監督你們,你們依次渡過淮水。”
“對麵龍亢有通過沛縣和徐州的道路,你們率軍返迴便是。若是看了我的書信,劉玄德和呂溫侯仍然要打,那我也無能為力了,但你們絕對不能把點火燒到淮南境內。你們看這樣如何?”
關羽很快就表態了:“好!我答應,有太守監督,我亦不會擔心張遼做手腳!”
張遼就為難了,他如果不同意,萬一劉敬和關羽合力把他給消滅了,那該怎麽辦?他左思右想,覺得沒辦法,隻好答應了:“好!我亦沒意見,但誰先渡淮水?”
“我先率軍渡過淮水,在淮水岸邊盯著,你們誰靠近渡口,就誰先渡,有我在北岸,想必晚渡的那個也不用擔心了。”劉敬看到兩人仍不作聲,又說:“若誰先動了手,誰便是我劉敬之敵,我劉敬在此發誓,將一輩子追殺此人!”
這次仍是關羽先表態:“好,我無異議!”
雙方交戰,位置幾次變化,如今按照遠近順序,關羽反而更靠近渡口,這就對張遼不利了。如此一來,張遼就等於把自己的軍隊置於危險的境地。後來他一想,如果劉敬真有心坑他,直接攻打他的軍隊就行了,何必折騰一番?更何況,劉敬名聲在外,應該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張遼的腦子裏迅速衡量了一下得失,也想明白了,他也點了點頭:“我亦無異議,但希望能立個字據,以字據為證。”
“可以!”
劉敬叫人拿來三張紙,讓人把剛才談的內容寫了下來,他和關羽、張遼一一簽了大名。劉敬又當著兩人的麵,給劉備和呂布各寫了封信,分別交給兩人。
“我劉敬亦征戰天下,乃是百姓而戰,隻為天下早日太平,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我斷不會對手無寸鐵的百姓下手,更不會去搶百姓之物,否則,我又何必征戰?”
雖然劉敬說得有些冠冕堂皇,但關羽和張遼卻真的相信,畢竟他曾用百萬石糧食去救濟數十萬百姓。
看到兩人沉默,他也不好再指責,畢竟眼前這兩位在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總得留幾分薄麵。他轉變了個話題:“對了,我冒昧地問一句,劉玄德一直駐軍小沛,溫侯駐軍下邳,最近半年一直相安無事,為何突然打起來了呢?”
“哼,還能為什麽?劉備軍中有個環眼賊,竟賊性不死,搶了溫侯的一批戰馬。”劉敬一聽,心裏樂了,曆史上好像確實有過這麽一迴事,張飛搶了呂布從河內運過來的一批馬,把呂布給惹惱火了,結果呂布把小沛給攻下了。
“張遼,我三弟奪戰馬時,並不知道是溫侯的,且我大哥已斥責於他,並答應將馬歸還,呂布卻仍然興兵攻打小沛。”
“關羽,你這話未免強詞奪理,天下誰會運送戰馬路過小沛,唯有溫侯,那環眼賊明明知道是溫侯的馬,事後卻故作不知。再者,把馬搶了再還迴來,就不是賊了嗎?劉備枉稱漢室宗親,竟幹出如此之事?對了,你剛才說要還,可至今仍未歸還。”
聽到張遼罵劉備,關羽惱怒了:“我大哥如何?還輪不到你家那三姓家奴還說什麽?不過一個反複無常之輩。”
“你……”張遼氣得指著關羽,都說不出話來。
“兩位可否靜一下,聽我一言。”
“太守請說。”關羽氣唿唿地說。
“我知玄德與溫侯之間,曾因舊事生出嫌隙,可兩位是否想過,你們之間交戰,對誰最有利?”
關羽和張遼都看著劉敬,不知道他想說什麽。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若是你們是鷸蚌,那你們以為誰是漁翁?”
一聽這話,關羽和張遼臉色微變。
“能當這漁翁的人,唯有兩個,一個便是我!”劉敬毫無掩飾地說出這點:“若你們打得正酣之時,我突然出兵徐州,突襲你們大軍,擊潰你們,便可占據徐州或沛國之地。”
關羽和張遼臉色大變,心裏想著趕緊迴去,告訴自家主子,要謹防劉敬出兵徐州。
“那太守會當這個漁翁嗎?”張遼小心翼翼地問。
“哈哈哈哈,隻可惜,我誌不在徐州,就不當這個漁翁了。”
“此話當真?”
“自然是真的!”
兩人一聽,微微鬆了口氣。
劉敬一看兩人表情,心裏惱怒,他心裏確實暫時無意徐州,但關羽和張遼也這麽想,就不是為將之道了。他笑了笑:“但,兵法有雲,兵不厭詐!”
關羽和張遼又把心懸了上去。
“另外一個漁翁便是曹操,徐州與青、兗、豫、揚四州相連,乃四戰之地,曹操從四年前就開始謀取徐州而不可得,如今又挾天子以令不臣,待你們雙方大軍疲憊、彈盡糧絕之時,曹操便可趁機兵進徐軍,可將你們雙方一網打盡。劉玄德和溫侯則輪為階下囚。”
“總之,劉玄德與溫侯交戰,百害而無一利,既然如此,何必非得交戰呢?”
關羽聽到劉敬的話,心裏微微一喜,看來劉敬有調和之意。這場戰事,劉備兵力弱,心裏不想交戰,但呂布咄咄逼人,他是被動防守。若劉敬調和,就正合劉備的心意。
張遼仔細想了一下,若是劉備真的把馬匹還迴來,這一仗還真是不打也罷。正如劉敬所說,雙方打起來隻會便宜別人。隻是,呂布恐怕咽不下這口氣。
“兩位,我有一建議,不知你們是否會聽從?”
“太守請講。”“永修侯請講。”關羽和張遼幾乎異口同聲。
“雲長剛才所雲,劉玄德願歸還所擄掠的馬匹,此正是好事,我分別給劉玄德和呂溫侯修書信一封,陳其利害,勸劉玄德和呂溫侯罷兵休戰。你們相互之間亦不能再戰,明日我監督你們,你們依次渡過淮水。”
“對麵龍亢有通過沛縣和徐州的道路,你們率軍返迴便是。若是看了我的書信,劉玄德和呂溫侯仍然要打,那我也無能為力了,但你們絕對不能把點火燒到淮南境內。你們看這樣如何?”
關羽很快就表態了:“好!我答應,有太守監督,我亦不會擔心張遼做手腳!”
張遼就為難了,他如果不同意,萬一劉敬和關羽合力把他給消滅了,那該怎麽辦?他左思右想,覺得沒辦法,隻好答應了:“好!我亦沒意見,但誰先渡淮水?”
“我先率軍渡過淮水,在淮水岸邊盯著,你們誰靠近渡口,就誰先渡,有我在北岸,想必晚渡的那個也不用擔心了。”劉敬看到兩人仍不作聲,又說:“若誰先動了手,誰便是我劉敬之敵,我劉敬在此發誓,將一輩子追殺此人!”
這次仍是關羽先表態:“好,我無異議!”
雙方交戰,位置幾次變化,如今按照遠近順序,關羽反而更靠近渡口,這就對張遼不利了。如此一來,張遼就等於把自己的軍隊置於危險的境地。後來他一想,如果劉敬真有心坑他,直接攻打他的軍隊就行了,何必折騰一番?更何況,劉敬名聲在外,應該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張遼的腦子裏迅速衡量了一下得失,也想明白了,他也點了點頭:“我亦無異議,但希望能立個字據,以字據為證。”
“可以!”
劉敬叫人拿來三張紙,讓人把剛才談的內容寫了下來,他和關羽、張遼一一簽了大名。劉敬又當著兩人的麵,給劉備和呂布各寫了封信,分別交給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