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卻並未阻止,派人同禮部一起去找出兩份考卷。
等了半晌,吳圩靜立未動,貢院的內史姍姍來遲。
兩份分別是趙樓和韓琰的策論文章,當初夜探貢院時,怎麽也找不到的趙樓的墨卷竟憑空出現了。
韓琰的文章是被批註了「第一甲第一等」的《安民疏》,而趙樓的文章則得了個「末等」批註。
吳圩使了個眼神,內史正要上前,墨卷卻被楚荊搶先一步接過。
「臣怎麽覺得,這並不是趙樓的卷子?」
大殿之下,大臣們麵麵相覷,不知楚荊唱的是哪出戲。
陸隨雖在京暫代兵部閑職,但仍對西北大營有統兵權,事不關己般地站在第一排看戲。
旁邊一位與陸隨相熟的將軍看得津津有味,忍不住問道:「聽聞這大理寺卿幾日前被你打斷了腿,該不會連腦子也被打壞了吧?」
陸隨笑道:「他腦子好使得很。」
過了會兒又黑著臉說:「說多少迴了不是我打的。」
站在前排交頭接耳的倆人動靜過於明顯,一旁的糾察禦史咳了一聲,頗為好心地提醒他們要保持肅靜遵守紀綱。
隻見楚荊緊接著又拿出一塊手帕,邊緣已經燒焦了,上麵大部分文字仍清晰可見。
「趙樓考完會試後,曾經默寫下自己的策論文章給好友賀應淮點評,就記在這張手帕上。臣有兩個疑問:其一,為何他的筆跡跟卷子上的不一致?其二,為何他默寫下的策論與韓琰的《安民疏》內容一模一樣?」
一個大臣被他繞得雲裏霧裏,說道:「也許是他見韓狀元的文章寫得好,故意摘抄下來的。」
楚荊搖頭,說:「趙樓在四月因藥酒中毒而死,韓琰的《安民疏》是在五月刊印的,他如何能摘抄下這篇文章?隻有一種可能,就是趙樓被換了卷。」
言外之意十分明了,陳遠顧不得什麽名門世家的涵養,站起來指著楚荊破口大罵:「豎子敢爾!你的意思是,我兒才是舞弊之人?!」
怕他氣急攻心,幾個大臣紛紛前去扶他。
「當然,口說無憑。陛下明查秋毫,可將趙樓的其他答卷對比辨認字跡,關鍵還是找到趙樓真正的策論考卷,真相便能水落石出了。」
歷朝歷代科舉作弊層出不窮,但凡涉及換卷的都是大案,需要自上而下打通朝中關係,操作起來困難重重。
以會試的等級之高,主考官是禮部尚書,副考官都是頗有名望的儒學大家,韓琰身份特殊,還牽涉到大太監韓文忠,楚荊今日朝中這一番話,已經將這得勢之人得罪個遍。
朝中不少人與陳遠是舊識,先前並未見他們發聲,此時竟憤憤不平起來。
「陳遠高風亮節,韓公子怎會做出這種事?」
「韓公子既然能高中狀元,又怎會在會試中舞弊,楚寺卿該不會是查案查糊塗了。」
同時主持會試和殿試的吳圩在此案中責任最大,權力也最大,素來能言善辯的吳尚書噤了聲,餘光瞥了眼從頭到尾都沉默不語的韓文忠。
韓文忠低著頭目不斜視,未迴給他一個眼神,吳圩一時竟摸不準他的意思。
大昭開創以來從未出現過會試換卷這等舞弊大案,皇帝徹底沒了耐心,道:「楚荊,朕命大理寺嚴查此案,並且將今年會試的考卷一一核對。另外對主考官、同考官、閱卷官、謄錄官、彌封官一幹人等進行搜查,務必找出趙樓的考卷!」
第18章 東窗事發
「動作快點!」
禮部朱門大敞,大理寺差役捧著一箱箱試卷往外搬,一幹書吏站在外頭麵麵相覷,還不知這案子好端端的為何查到了禮部來。
「少卿,這裏沒有。」
「這也沒有。」
搜了一下午,大理寺已將試卷閣翻箱倒櫃搜了個遍,除策問外,剩下的經義、史論兩科,竟也尋不到趙樓的考卷。
於子和似早有所料,擺擺手打道迴府,結束了搜查。
禮部眾人還不知是怎麽迴事,叫苦不迭地把翻得亂七八糟的卷子重新歸整放迴原位。
一通忙活過後又已入夜了,一矮胖書吏點著蠟燭,正犯著困,還剩最後一箱卷子,他喘著粗氣坐在地上休息,喃喃自語道:「又把活都丟給我,這麽多試卷得弄到什麽時候……」
「小心啊,別把書點著了!」
一滴蠟油滴在試卷上,那昏昏欲睡的矮胖書吏突然驚醒,抬頭揉了揉眼睛,道:「樊兄!」
樊迴打了個哈欠,髮髻衣服都是亂糟糟的,像是半夜睡醒起夜的,進來問道:「這麽晚了,你怎麽還在這?」
「唉,還不多虧大理寺的人,我整理半日,腰酸背痛的,方才差點睡著了。」
樊迴好心道:「哎喲瞧你的樣兒,快迴去睡吧,剩下的我來收拾。」
那書吏連連道謝,隨手遞了蠟燭給他便溜之大吉了。
待人走遠了,樊迴收起了方才那副困頓模樣,走到窗邊打開了一道縫隙,又觀察了好一陣,確認無人在附近了,才把蠟燭吹熄滅。
借著窗台漏進來的那點月光,樊迴走到「為國求賢」的題字下,取下橫軸的楣杆。那木桿竟是斷成兩節,裏頭中空,露出藏在裏麵塞得滿滿當當的兩份考捲來。
那標註著經義史論的答卷上頭正寫著趙樓的大名。
樊迴的雙手有些發抖,他忐忑了一整日,心中慶幸這兩份考卷還沒被搜查到,把那捲子收入袖子裏匆匆忙忙就要跑出去。
等了半晌,吳圩靜立未動,貢院的內史姍姍來遲。
兩份分別是趙樓和韓琰的策論文章,當初夜探貢院時,怎麽也找不到的趙樓的墨卷竟憑空出現了。
韓琰的文章是被批註了「第一甲第一等」的《安民疏》,而趙樓的文章則得了個「末等」批註。
吳圩使了個眼神,內史正要上前,墨卷卻被楚荊搶先一步接過。
「臣怎麽覺得,這並不是趙樓的卷子?」
大殿之下,大臣們麵麵相覷,不知楚荊唱的是哪出戲。
陸隨雖在京暫代兵部閑職,但仍對西北大營有統兵權,事不關己般地站在第一排看戲。
旁邊一位與陸隨相熟的將軍看得津津有味,忍不住問道:「聽聞這大理寺卿幾日前被你打斷了腿,該不會連腦子也被打壞了吧?」
陸隨笑道:「他腦子好使得很。」
過了會兒又黑著臉說:「說多少迴了不是我打的。」
站在前排交頭接耳的倆人動靜過於明顯,一旁的糾察禦史咳了一聲,頗為好心地提醒他們要保持肅靜遵守紀綱。
隻見楚荊緊接著又拿出一塊手帕,邊緣已經燒焦了,上麵大部分文字仍清晰可見。
「趙樓考完會試後,曾經默寫下自己的策論文章給好友賀應淮點評,就記在這張手帕上。臣有兩個疑問:其一,為何他的筆跡跟卷子上的不一致?其二,為何他默寫下的策論與韓琰的《安民疏》內容一模一樣?」
一個大臣被他繞得雲裏霧裏,說道:「也許是他見韓狀元的文章寫得好,故意摘抄下來的。」
楚荊搖頭,說:「趙樓在四月因藥酒中毒而死,韓琰的《安民疏》是在五月刊印的,他如何能摘抄下這篇文章?隻有一種可能,就是趙樓被換了卷。」
言外之意十分明了,陳遠顧不得什麽名門世家的涵養,站起來指著楚荊破口大罵:「豎子敢爾!你的意思是,我兒才是舞弊之人?!」
怕他氣急攻心,幾個大臣紛紛前去扶他。
「當然,口說無憑。陛下明查秋毫,可將趙樓的其他答卷對比辨認字跡,關鍵還是找到趙樓真正的策論考卷,真相便能水落石出了。」
歷朝歷代科舉作弊層出不窮,但凡涉及換卷的都是大案,需要自上而下打通朝中關係,操作起來困難重重。
以會試的等級之高,主考官是禮部尚書,副考官都是頗有名望的儒學大家,韓琰身份特殊,還牽涉到大太監韓文忠,楚荊今日朝中這一番話,已經將這得勢之人得罪個遍。
朝中不少人與陳遠是舊識,先前並未見他們發聲,此時竟憤憤不平起來。
「陳遠高風亮節,韓公子怎會做出這種事?」
「韓公子既然能高中狀元,又怎會在會試中舞弊,楚寺卿該不會是查案查糊塗了。」
同時主持會試和殿試的吳圩在此案中責任最大,權力也最大,素來能言善辯的吳尚書噤了聲,餘光瞥了眼從頭到尾都沉默不語的韓文忠。
韓文忠低著頭目不斜視,未迴給他一個眼神,吳圩一時竟摸不準他的意思。
大昭開創以來從未出現過會試換卷這等舞弊大案,皇帝徹底沒了耐心,道:「楚荊,朕命大理寺嚴查此案,並且將今年會試的考卷一一核對。另外對主考官、同考官、閱卷官、謄錄官、彌封官一幹人等進行搜查,務必找出趙樓的考卷!」
第18章 東窗事發
「動作快點!」
禮部朱門大敞,大理寺差役捧著一箱箱試卷往外搬,一幹書吏站在外頭麵麵相覷,還不知這案子好端端的為何查到了禮部來。
「少卿,這裏沒有。」
「這也沒有。」
搜了一下午,大理寺已將試卷閣翻箱倒櫃搜了個遍,除策問外,剩下的經義、史論兩科,竟也尋不到趙樓的考卷。
於子和似早有所料,擺擺手打道迴府,結束了搜查。
禮部眾人還不知是怎麽迴事,叫苦不迭地把翻得亂七八糟的卷子重新歸整放迴原位。
一通忙活過後又已入夜了,一矮胖書吏點著蠟燭,正犯著困,還剩最後一箱卷子,他喘著粗氣坐在地上休息,喃喃自語道:「又把活都丟給我,這麽多試卷得弄到什麽時候……」
「小心啊,別把書點著了!」
一滴蠟油滴在試卷上,那昏昏欲睡的矮胖書吏突然驚醒,抬頭揉了揉眼睛,道:「樊兄!」
樊迴打了個哈欠,髮髻衣服都是亂糟糟的,像是半夜睡醒起夜的,進來問道:「這麽晚了,你怎麽還在這?」
「唉,還不多虧大理寺的人,我整理半日,腰酸背痛的,方才差點睡著了。」
樊迴好心道:「哎喲瞧你的樣兒,快迴去睡吧,剩下的我來收拾。」
那書吏連連道謝,隨手遞了蠟燭給他便溜之大吉了。
待人走遠了,樊迴收起了方才那副困頓模樣,走到窗邊打開了一道縫隙,又觀察了好一陣,確認無人在附近了,才把蠟燭吹熄滅。
借著窗台漏進來的那點月光,樊迴走到「為國求賢」的題字下,取下橫軸的楣杆。那木桿竟是斷成兩節,裏頭中空,露出藏在裏麵塞得滿滿當當的兩份考捲來。
那標註著經義史論的答卷上頭正寫著趙樓的大名。
樊迴的雙手有些發抖,他忐忑了一整日,心中慶幸這兩份考卷還沒被搜查到,把那捲子收入袖子裏匆匆忙忙就要跑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