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母親甜美與慈愛的聲音,使家庭像天堂一樣。
——猶太諺語
小建新6歲的時候,3營的領導為了方便全營的職工就近到營部開會學習,決定把營部從墾區最東部的14連搬遷到位於中心地帶的18連駐地3號場。
為了給遷移過來的營部機關的幹部騰出住房,領導又決定把18連的一部分職工疏散到別的連隊去。牛萬山和李啟福兩家因此搬遷到了17連的新連部駐地蒙古灣。
蒙古灣位於墾區最西部,距離17連的老連部糖廠有1公裏的路程,地處額爾齊斯河形成的苛苛蘇濕地,是一片生長著大片蘆葦和野草的沼澤地帶,水利資源豐富,土地分廠肥沃。這裏是181團的最西端,南麵隔著額爾齊斯河與福海縣接壤,西部與布爾津縣相鄰,北方是依山傍水的阿勒泰縣,東部是181團平坦的牧場、2營和團部。由於這裏曾經是蒙古族牧民生活的地方,所以得名為蒙古灣。
牛萬山和李啟福被分配到大車班工作。鞏臘梅則在連隊的托兒所工作。
牛木蘭已經是初中2年級的學生了。她的學校在距離蒙古灣4公裏的新營部3號場。
1971年3月,鞏臘梅生下了一個又白又胖的男孩。牛萬山給他取名叫做牛建蒙,意思是建設蒙古灣。他照例請來了14連的老鄉馬玉民,給孩子取了一個經名叫做達烏德。
鞏臘梅休完40天的產假以後,帶著建蒙來到了托兒所工作。她既可以為連隊的職工帶孩子,也可以帶自己的孩子,一舉兩得。
11月15日早晨,職工們接到了連隊的緊急通知,今天上午停工停產,托兒所也要關門,全體幹部職工帶著自家的孩子,到連隊俱樂部開大會,學習中央的重要文件。
10點整,17連的職工全部到會了。每個人懷裏都抱著一個或者兩個小孩,互相打問到底出了什麽事。
連長是一位四川籍的複轉軍人,名字叫做彭雲清。彭連長坐在主持台前,臉上的表情嚴峻而憤怒,手裏拿著一大遝文件。
俱樂部裏的職工們愣了好長時間。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從多年受到的宣傳和灌輸中走出來,精神上和內心世界充滿了自相矛盾的焦慮和鬥爭的煎熬。大家怔怔地坐在小板凳上,什麽話也不敢說,隻是一味地發呆、思索和糾結。
突然,坐在後排的一向話語不多而且膽小謹慎的陝西籍女職工陳桂英大喊了一聲:“媽呀!”
大家迴過頭去看到,陳桂英身體僵硬,麵色蒼白,翻著白眼珠子,口中吐出來一大團白沫,最後昏倒在地上。
頓時,俱樂部裏職工的驚叫聲和受到驚嚇小孩子們的啼哭聲亂成了一片。有的人高聲喊道快叫衛生員,有的人叫喊快點掐人中,還有的人叫喊人群快點散開。
鞏臘梅一看情況不妙,急忙抱起建蒙,顧不上拿自己的小板凳,擠出了人頭攢動的俱樂部。她心想:反正林某已經死了,我們這裏千萬不要發生死人的事了。我得趕緊迴家去熱牛奶、做飯。娃娃的肚子都餓了。
人們在呆滯、麻木和無奈之中來到了1972年。
這一年的夏天,牛木蘭初中畢業了。
當時,根據毛澤東主席關於“學製要縮短”和“學工學農”的重要指示,小學從6年壓縮為5年,初中從3年壓縮為2年。僅有的7年還要抽出大量的時間到工廠和鄉村學工學農。
牛木蘭被公家分配到團部直轄的值班連工作。所謂的值班連就是年輕人雲集的青年先鋒隊。哪裏有艱苦的工程,值班連的職工就衝在最前麵。他們先後修建了多個水庫和幹渠。
17連的職工分散在糖廠和蒙古灣居住,住戶不是很多,因而沒有開辦自己連隊的小學。職工的孩子要步行3、4公裏,到15連的小學去上學。
牛萬山考慮,牛建新雖然已經年滿7歲,達到了上學的年齡,但是,他的身體單薄瘦弱,擔心他在學校會受到別的孩子的欺負,決定讓他延遲一年再上學。
一個炎熱的下午,牛建新一個人百無聊賴,來到連隊路口的水渠邊,給自己飼養的小白兔拔野生的苦苦菜。
從15連小學放學歸來的4年級學生李建新走到了他的麵前,一本正經嚴肅地說道:“你們迴族人不是中國人!是從美國遷移來的!”
我們是從美國遷移來的?當時,美國和蘇聯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是“地、富、反、壞、右”的總後台,是全世界被壓迫人民的死敵!美國人和蘇聯人意味著就是帝國主義侵略者和陰險狡猾的特務!是世界上最令人痛恨的最惡毒的最壞的人!
牛建新本能地大聲反駁道:“你胡說!”
李建新義正詞嚴地說道:“我沒有胡說!今天老師上課說的!”
老師?老師可是給人教授知識的人,絕對不會說錯的。牛建新頓時如雷轟頂,全身僵硬麻痹,惛懵地杵在那裏了。
大約過了很長時間,等到他清醒過來的時候,李建新早已經不見蹤影了。
這是牛建新第一次正麵接觸自己的民族問題。以往,他僅僅是記住了父母的叮囑,不能隨便吃別人家的飯,因為我們是迴迴人。在他看來,自己和周圍的漢族人長得一樣,說著的話一樣,穿的也一樣,整天在一起玩耍,幾乎沒有什麽差別。
不行,得問大人去。
牛建新拿定主意,撒開雙腳就往家裏跑去。
他看到正在做飯的鞏臘梅,氣喘籲籲地大聲問道:“媽……我們……是不是……從……美國來的?”
鞏臘梅停下了手中的活,好奇地問道:“誰說的?咋啦?”
牛建新急切地迴答道:“李建新。”
鞏臘梅慢條斯理地說道:“他說得不對。”
牛建新好像發現了新大陸,眼睛裏發出明亮的光芒。他立刻大聲地追問道:“那——我們是從哪裏來的?”
鞏臘梅想了一下,淡淡地說道:“以前聽老人們傳說,好像我們是從阿拉伯或者土耳其來的。”
聽到母親的話語,牛建新“咚咚”急促跳動的心髒稍稍舒緩了一點:管它是阿拉伯還是土耳其!隻要不是從美國和蘇聯來的就好!
可是,我們為什麽是從外國來的呢?為什麽不和李建新他們一樣是正宗的中國人呢?
牛建新的心中不禁又疑惑起來。但是,打死他也不敢再追問媽媽了。因為他恐懼會再牽扯出什麽不好的關係來。
為此,他訕訕地無精打采了好幾天。
隨著建設事業的發展,建設兵團投入使用的機械化設備越來越多,逐步代替了人工翻地、播種、收割和馬車運輸。
牛萬山的大車班失去了以前的重要作用,隨之被撤銷了。連隊裏隻留下了20多匹馬,交給了牛萬山等人飼養,作為應急備用。
連隊除了宿舍、農田和湖泊,沒有放牧馬匹的地方。因此,牛萬山必須在夏天麥苗長出來之前,把馬匹趕到阿爾泰的山裏放牧,秋天在農田的莊稼收割以後再趕迴來。入冬之前,他們還要在馬蹄上釘上鐵掌,在滴水成冰的冬天拉車運輸,暫時替代在冰雪路上無法行駛的拖拉機。
阿爾泰山裏早晚溫差大,缺乏蔬菜。牛萬山和職工們一天三頓飯都是麵食和泡菜。長期如此,泡菜對腸胃的刺激很大,使他落下了慢性胃病。
蒙古灣的旁邊是一個長滿了大片蘆葦的無名湖。人們便給那個湖取名叫作葦湖。
蒙古灣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葦湖。春天,職工們到葦湖裏撿野鴨蛋,改善生活;夏天到湖裏捕魚,豐富菜品;秋天在湖底的黑泥中挖菱角,煮熟了哄小孩;冬天在結冰的湖麵上收割蘆葦,權當不用花錢購買的柴禾。
平靜的湖水,蔥綠的蘆葦,桔紅的夕陽,金色的沙灘,猶如一幅魚米之鄉的畫卷。
炎熱的夏天中午,白楊樹葉懶洋洋地卷成小筒兒。小鳥躲進樹葉堆裏一聲不響。平時活潑好動的小狗也心灰意懶地爬在樹陰下,伸著血紅的舌頭“嗬哧嗬哧”地喘氣。
吃過午飯的職工們都睡午覺了。
牛建新等幾個7、8歲的小孩子卻精神十足。他們聚在陰涼處玩鬧。不知哪個膽大的小夥伴突然提出到葦湖遊泳去。這一提議馬上得到大家的讚成。因為平時大人們怕不安全,從來不讓他們到近在咫尺的葦湖玩耍。
於是,小家夥們一溜煙地向湖邊飛去。
葦湖離連隊大約有一公裏遠。不一會兒,他們就跑到了湖邊。一個個爭先恐後地扯掉了身上的背心和褲頭。接下來就像定格了一樣,大家光溜溜地站著,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敢第一個下水。
最後,給自己任命“總司令”的新生和“參謀長”川疆扳手勁,倘若誰敗了誰就先下水。“總司令”有的是力氣,腦袋卻沒有“參謀長”轉得快,很快敗下陣來。
在大家急切的催促聲中,他緊閉小眼睛和大嘴巴,一個猛子紮進水裏。在大家的歡唿聲中,新生在水裏站了起來——水線才剛到他的肚皮。頓時,大夥像一條條活蹦亂跳的小魚兒,“撲通撲通”地跳進水裏。
湖水又清又亮。建新他們在水中睜開眼睛,可以看見水底的細沙、隨波搖曳的水草和驚慌遊過的小魚兒。他們也沒有什麽遊泳姿勢,隻要沉不下去就行。你用手給我潑水,我掉過頭來用腳向你打水。白色的水花,光滑的小手小腳,好不熱鬧!
突然,一團黑色的東西一下從岸上跳到他們中間,把他們嚇了一大跳。定神一看,原來小黑狗也偷偷尾隨而來,加入到他們的玩鬧之中。
新生拉住小黑狗的尾巴,跟著它向湖麵遠處遊去。忽然,新生失手掙脫了小黑狗,雙臂亂晃,瞬間沉進水裏,又掙紮著浮出水麵,驚恐地喊“救命啊”。小夥伴們一時嚇得不敢動彈。正在這時候,小黑狗見狀迅速掉頭遊到新生身邊,等到新生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再把他拖迴到淺水處。他們唿啦一下圍上去,趕緊安慰受驚的“總司令”。
不覺著時間過去了很久。大家鬧得有些腰酸腿疼,便一個個爬上岸來,橫七豎八地躺在沙灘上曬太陽。
太陽就要落山了。晚霞飄散在天空中,也飄落到平靜的湖麵上。湖水映著晚霞,晚霞又融入湖水。一簇一簇的蘆葦垂下毛絨絨的大腦袋,仿佛在想著心事。四處遊玩歸來的大雁也紛紛落進湖中的草叢裏。
他們著迷地看著這美麗的景色。
突然,從連隊那邊傳來了母親焦急的喚兒聲。他們才知道時間很晚了。大家亂作一團,三下五除二套上衣服,撒開雙腳向家的方向飛奔。
大人們的審問自然逃不過。編個謊話也能蒙混過關。可是,膽小鬼川疆經不起爸爸的幾巴掌,終於向大人們坦白了。
“這怎麽得了!萬一出事咋辦?!”大人們聯合起來,一致嚴禁孩子們再去葦湖玩水,但是,卻沒有限製比他們大一點已經上學的孩子們。牛建新和小夥伴們的心裏很不服氣。
明的不行暗的來。每天中午,他們挨家挨戶地互相通知,不說去葦湖,隻說“撲嗵嗵”去。
小夥伴們一聽到後立即放下手中的飯碗,悄悄地溜出家門。也許這個叫法太露骨了。沒幾天大人們就識破了他們的暗語。於是,他們又改叫“打算盤”。
“建新,打算盤去!”
多麽愛學習的孩子。大人們禁不住樂了。
然而,總是有幾個膽小鬼讓人生氣。大夥就圍著他怪聲怪氣喊:“膽小鬼,膽小鬼,媽媽打你歪歪嘴!”
他也就乖乖地跟著大家一起行動了。
湖邊一天天更加熱鬧了。因為大孩子們放暑假了。他們的本領高很多。他們會釣魚,一會兒就能釣一串“五道黑”魚。他們還會用鐵絲彎成鉤,釣水獺。
牛建新等小夥伴站在旁邊看一會兒都不行。
他們擔心小朋友們嚇跑了魚兒、驚動了水獺。
牛建新和幾個小夥伴便跑到淺水的地方摸河蚌。他們先摸到一個小坑,然後順藤摸瓜地摸下去,就可以摸到一個很大的河蚌。河蚌扇形的外殼上有一道道美麗的花紋,肉還可以做菜吃。
他們還會在蘆葦叢生的草灘上挖蘆根。挖出來的蘆根白生生的,咬一口滿嘴甜滋滋的,像鴨梨一樣又脆又甜。
有一天,大人們發現了他們的行蹤,追到湖邊,抱上他們的衣服就走了。
“怎麽辦?沒有衣服怎麽迴家呢?”他們隻好無奈地等到天色昏暗才一個個光溜溜地爬上岸來,一邊用手捂著最怕讓人看見的地方,一邊撒開雙腳使勁往家跑。
後來,這件事情成為那些小黃毛丫頭嘲笑他們的話題。
事實鐵定,總得向大人們保證再也不去葦湖了。保證歸保證,玩耍是堅決不能阻擋的。每次從外麵迴來,大人們總要用指甲仔細地在他們的胳膊上劃幾下。如果痕跡明顯就證明他們又去葦湖了。當然,他們很快也找到了對策:迴家之前先用細土在胳膊上塗抹一下。這樣,大人們再使勁劃痕跡也不清楚了。
</p>
母親甜美與慈愛的聲音,使家庭像天堂一樣。
——猶太諺語
小建新6歲的時候,3營的領導為了方便全營的職工就近到營部開會學習,決定把營部從墾區最東部的14連搬遷到位於中心地帶的18連駐地3號場。
為了給遷移過來的營部機關的幹部騰出住房,領導又決定把18連的一部分職工疏散到別的連隊去。牛萬山和李啟福兩家因此搬遷到了17連的新連部駐地蒙古灣。
蒙古灣位於墾區最西部,距離17連的老連部糖廠有1公裏的路程,地處額爾齊斯河形成的苛苛蘇濕地,是一片生長著大片蘆葦和野草的沼澤地帶,水利資源豐富,土地分廠肥沃。這裏是181團的最西端,南麵隔著額爾齊斯河與福海縣接壤,西部與布爾津縣相鄰,北方是依山傍水的阿勒泰縣,東部是181團平坦的牧場、2營和團部。由於這裏曾經是蒙古族牧民生活的地方,所以得名為蒙古灣。
牛萬山和李啟福被分配到大車班工作。鞏臘梅則在連隊的托兒所工作。
牛木蘭已經是初中2年級的學生了。她的學校在距離蒙古灣4公裏的新營部3號場。
1971年3月,鞏臘梅生下了一個又白又胖的男孩。牛萬山給他取名叫做牛建蒙,意思是建設蒙古灣。他照例請來了14連的老鄉馬玉民,給孩子取了一個經名叫做達烏德。
鞏臘梅休完40天的產假以後,帶著建蒙來到了托兒所工作。她既可以為連隊的職工帶孩子,也可以帶自己的孩子,一舉兩得。
11月15日早晨,職工們接到了連隊的緊急通知,今天上午停工停產,托兒所也要關門,全體幹部職工帶著自家的孩子,到連隊俱樂部開大會,學習中央的重要文件。
10點整,17連的職工全部到會了。每個人懷裏都抱著一個或者兩個小孩,互相打問到底出了什麽事。
連長是一位四川籍的複轉軍人,名字叫做彭雲清。彭連長坐在主持台前,臉上的表情嚴峻而憤怒,手裏拿著一大遝文件。
俱樂部裏的職工們愣了好長時間。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從多年受到的宣傳和灌輸中走出來,精神上和內心世界充滿了自相矛盾的焦慮和鬥爭的煎熬。大家怔怔地坐在小板凳上,什麽話也不敢說,隻是一味地發呆、思索和糾結。
突然,坐在後排的一向話語不多而且膽小謹慎的陝西籍女職工陳桂英大喊了一聲:“媽呀!”
大家迴過頭去看到,陳桂英身體僵硬,麵色蒼白,翻著白眼珠子,口中吐出來一大團白沫,最後昏倒在地上。
頓時,俱樂部裏職工的驚叫聲和受到驚嚇小孩子們的啼哭聲亂成了一片。有的人高聲喊道快叫衛生員,有的人叫喊快點掐人中,還有的人叫喊人群快點散開。
鞏臘梅一看情況不妙,急忙抱起建蒙,顧不上拿自己的小板凳,擠出了人頭攢動的俱樂部。她心想:反正林某已經死了,我們這裏千萬不要發生死人的事了。我得趕緊迴家去熱牛奶、做飯。娃娃的肚子都餓了。
人們在呆滯、麻木和無奈之中來到了1972年。
這一年的夏天,牛木蘭初中畢業了。
當時,根據毛澤東主席關於“學製要縮短”和“學工學農”的重要指示,小學從6年壓縮為5年,初中從3年壓縮為2年。僅有的7年還要抽出大量的時間到工廠和鄉村學工學農。
牛木蘭被公家分配到團部直轄的值班連工作。所謂的值班連就是年輕人雲集的青年先鋒隊。哪裏有艱苦的工程,值班連的職工就衝在最前麵。他們先後修建了多個水庫和幹渠。
17連的職工分散在糖廠和蒙古灣居住,住戶不是很多,因而沒有開辦自己連隊的小學。職工的孩子要步行3、4公裏,到15連的小學去上學。
牛萬山考慮,牛建新雖然已經年滿7歲,達到了上學的年齡,但是,他的身體單薄瘦弱,擔心他在學校會受到別的孩子的欺負,決定讓他延遲一年再上學。
一個炎熱的下午,牛建新一個人百無聊賴,來到連隊路口的水渠邊,給自己飼養的小白兔拔野生的苦苦菜。
從15連小學放學歸來的4年級學生李建新走到了他的麵前,一本正經嚴肅地說道:“你們迴族人不是中國人!是從美國遷移來的!”
我們是從美國遷移來的?當時,美國和蘇聯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是“地、富、反、壞、右”的總後台,是全世界被壓迫人民的死敵!美國人和蘇聯人意味著就是帝國主義侵略者和陰險狡猾的特務!是世界上最令人痛恨的最惡毒的最壞的人!
牛建新本能地大聲反駁道:“你胡說!”
李建新義正詞嚴地說道:“我沒有胡說!今天老師上課說的!”
老師?老師可是給人教授知識的人,絕對不會說錯的。牛建新頓時如雷轟頂,全身僵硬麻痹,惛懵地杵在那裏了。
大約過了很長時間,等到他清醒過來的時候,李建新早已經不見蹤影了。
這是牛建新第一次正麵接觸自己的民族問題。以往,他僅僅是記住了父母的叮囑,不能隨便吃別人家的飯,因為我們是迴迴人。在他看來,自己和周圍的漢族人長得一樣,說著的話一樣,穿的也一樣,整天在一起玩耍,幾乎沒有什麽差別。
不行,得問大人去。
牛建新拿定主意,撒開雙腳就往家裏跑去。
他看到正在做飯的鞏臘梅,氣喘籲籲地大聲問道:“媽……我們……是不是……從……美國來的?”
鞏臘梅停下了手中的活,好奇地問道:“誰說的?咋啦?”
牛建新急切地迴答道:“李建新。”
鞏臘梅慢條斯理地說道:“他說得不對。”
牛建新好像發現了新大陸,眼睛裏發出明亮的光芒。他立刻大聲地追問道:“那——我們是從哪裏來的?”
鞏臘梅想了一下,淡淡地說道:“以前聽老人們傳說,好像我們是從阿拉伯或者土耳其來的。”
聽到母親的話語,牛建新“咚咚”急促跳動的心髒稍稍舒緩了一點:管它是阿拉伯還是土耳其!隻要不是從美國和蘇聯來的就好!
可是,我們為什麽是從外國來的呢?為什麽不和李建新他們一樣是正宗的中國人呢?
牛建新的心中不禁又疑惑起來。但是,打死他也不敢再追問媽媽了。因為他恐懼會再牽扯出什麽不好的關係來。
為此,他訕訕地無精打采了好幾天。
隨著建設事業的發展,建設兵團投入使用的機械化設備越來越多,逐步代替了人工翻地、播種、收割和馬車運輸。
牛萬山的大車班失去了以前的重要作用,隨之被撤銷了。連隊裏隻留下了20多匹馬,交給了牛萬山等人飼養,作為應急備用。
連隊除了宿舍、農田和湖泊,沒有放牧馬匹的地方。因此,牛萬山必須在夏天麥苗長出來之前,把馬匹趕到阿爾泰的山裏放牧,秋天在農田的莊稼收割以後再趕迴來。入冬之前,他們還要在馬蹄上釘上鐵掌,在滴水成冰的冬天拉車運輸,暫時替代在冰雪路上無法行駛的拖拉機。
阿爾泰山裏早晚溫差大,缺乏蔬菜。牛萬山和職工們一天三頓飯都是麵食和泡菜。長期如此,泡菜對腸胃的刺激很大,使他落下了慢性胃病。
蒙古灣的旁邊是一個長滿了大片蘆葦的無名湖。人們便給那個湖取名叫作葦湖。
蒙古灣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葦湖。春天,職工們到葦湖裏撿野鴨蛋,改善生活;夏天到湖裏捕魚,豐富菜品;秋天在湖底的黑泥中挖菱角,煮熟了哄小孩;冬天在結冰的湖麵上收割蘆葦,權當不用花錢購買的柴禾。
平靜的湖水,蔥綠的蘆葦,桔紅的夕陽,金色的沙灘,猶如一幅魚米之鄉的畫卷。
炎熱的夏天中午,白楊樹葉懶洋洋地卷成小筒兒。小鳥躲進樹葉堆裏一聲不響。平時活潑好動的小狗也心灰意懶地爬在樹陰下,伸著血紅的舌頭“嗬哧嗬哧”地喘氣。
吃過午飯的職工們都睡午覺了。
牛建新等幾個7、8歲的小孩子卻精神十足。他們聚在陰涼處玩鬧。不知哪個膽大的小夥伴突然提出到葦湖遊泳去。這一提議馬上得到大家的讚成。因為平時大人們怕不安全,從來不讓他們到近在咫尺的葦湖玩耍。
於是,小家夥們一溜煙地向湖邊飛去。
葦湖離連隊大約有一公裏遠。不一會兒,他們就跑到了湖邊。一個個爭先恐後地扯掉了身上的背心和褲頭。接下來就像定格了一樣,大家光溜溜地站著,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敢第一個下水。
最後,給自己任命“總司令”的新生和“參謀長”川疆扳手勁,倘若誰敗了誰就先下水。“總司令”有的是力氣,腦袋卻沒有“參謀長”轉得快,很快敗下陣來。
在大家急切的催促聲中,他緊閉小眼睛和大嘴巴,一個猛子紮進水裏。在大家的歡唿聲中,新生在水裏站了起來——水線才剛到他的肚皮。頓時,大夥像一條條活蹦亂跳的小魚兒,“撲通撲通”地跳進水裏。
湖水又清又亮。建新他們在水中睜開眼睛,可以看見水底的細沙、隨波搖曳的水草和驚慌遊過的小魚兒。他們也沒有什麽遊泳姿勢,隻要沉不下去就行。你用手給我潑水,我掉過頭來用腳向你打水。白色的水花,光滑的小手小腳,好不熱鬧!
突然,一團黑色的東西一下從岸上跳到他們中間,把他們嚇了一大跳。定神一看,原來小黑狗也偷偷尾隨而來,加入到他們的玩鬧之中。
新生拉住小黑狗的尾巴,跟著它向湖麵遠處遊去。忽然,新生失手掙脫了小黑狗,雙臂亂晃,瞬間沉進水裏,又掙紮著浮出水麵,驚恐地喊“救命啊”。小夥伴們一時嚇得不敢動彈。正在這時候,小黑狗見狀迅速掉頭遊到新生身邊,等到新生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再把他拖迴到淺水處。他們唿啦一下圍上去,趕緊安慰受驚的“總司令”。
不覺著時間過去了很久。大家鬧得有些腰酸腿疼,便一個個爬上岸來,橫七豎八地躺在沙灘上曬太陽。
太陽就要落山了。晚霞飄散在天空中,也飄落到平靜的湖麵上。湖水映著晚霞,晚霞又融入湖水。一簇一簇的蘆葦垂下毛絨絨的大腦袋,仿佛在想著心事。四處遊玩歸來的大雁也紛紛落進湖中的草叢裏。
他們著迷地看著這美麗的景色。
突然,從連隊那邊傳來了母親焦急的喚兒聲。他們才知道時間很晚了。大家亂作一團,三下五除二套上衣服,撒開雙腳向家的方向飛奔。
大人們的審問自然逃不過。編個謊話也能蒙混過關。可是,膽小鬼川疆經不起爸爸的幾巴掌,終於向大人們坦白了。
“這怎麽得了!萬一出事咋辦?!”大人們聯合起來,一致嚴禁孩子們再去葦湖玩水,但是,卻沒有限製比他們大一點已經上學的孩子們。牛建新和小夥伴們的心裏很不服氣。
明的不行暗的來。每天中午,他們挨家挨戶地互相通知,不說去葦湖,隻說“撲嗵嗵”去。
小夥伴們一聽到後立即放下手中的飯碗,悄悄地溜出家門。也許這個叫法太露骨了。沒幾天大人們就識破了他們的暗語。於是,他們又改叫“打算盤”。
“建新,打算盤去!”
多麽愛學習的孩子。大人們禁不住樂了。
然而,總是有幾個膽小鬼讓人生氣。大夥就圍著他怪聲怪氣喊:“膽小鬼,膽小鬼,媽媽打你歪歪嘴!”
他也就乖乖地跟著大家一起行動了。
湖邊一天天更加熱鬧了。因為大孩子們放暑假了。他們的本領高很多。他們會釣魚,一會兒就能釣一串“五道黑”魚。他們還會用鐵絲彎成鉤,釣水獺。
牛建新等小夥伴站在旁邊看一會兒都不行。
他們擔心小朋友們嚇跑了魚兒、驚動了水獺。
牛建新和幾個小夥伴便跑到淺水的地方摸河蚌。他們先摸到一個小坑,然後順藤摸瓜地摸下去,就可以摸到一個很大的河蚌。河蚌扇形的外殼上有一道道美麗的花紋,肉還可以做菜吃。
他們還會在蘆葦叢生的草灘上挖蘆根。挖出來的蘆根白生生的,咬一口滿嘴甜滋滋的,像鴨梨一樣又脆又甜。
有一天,大人們發現了他們的行蹤,追到湖邊,抱上他們的衣服就走了。
“怎麽辦?沒有衣服怎麽迴家呢?”他們隻好無奈地等到天色昏暗才一個個光溜溜地爬上岸來,一邊用手捂著最怕讓人看見的地方,一邊撒開雙腳使勁往家跑。
後來,這件事情成為那些小黃毛丫頭嘲笑他們的話題。
事實鐵定,總得向大人們保證再也不去葦湖了。保證歸保證,玩耍是堅決不能阻擋的。每次從外麵迴來,大人們總要用指甲仔細地在他們的胳膊上劃幾下。如果痕跡明顯就證明他們又去葦湖了。當然,他們很快也找到了對策:迴家之前先用細土在胳膊上塗抹一下。這樣,大人們再使勁劃痕跡也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