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閑手別打孤兒,閑嘴別罵老人。
——撒拉族諺語
一天,馬麟帶著馬占祥、易卜拉欣等人來到循化撒拉人聚居的東南鄉裏,一邊巡查那裏的政務,一邊借機收購大量的馬匹,提供給騎兵作戰使用。
他們抽空到孟達山遊覽美麗的景色。
孟達山上古木參天,芳草沒膝,山花爛漫,鳥雀啾啾,溪水潺潺。山裏還有一個被稱為撒魯爾安古魯(撒拉語,姑娘)眼睛的天池。天池水清澈碧澄,與藍天一色,猶如一塊蔚藍的藍寶石。群峰的倒影隨波微動,仿佛是人間的仙境。
下了孟達山,馬麟來到孟達莊裏,看望他的撒拉人老朋友韓蘇萊曼。
韓蘇萊曼來自花剌子模故國哈桑的後代。他長著一臉絡腮的大胡子,頭上戴著無簷的白色小圓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夾夾,腰上著係紅布帶,雖然年齡已經接近70了,但是身板依然十分硬朗。
韓蘇萊曼熱情地將馬麟一行清到家裏做客。
易卜拉欣發現孟達的撒拉人住宅是一棟棟二層籬笆木樓,和別處的住宅大院很不一樣。
籬笆木樓整體布局幾乎都是坐北朝南。南麵的正中建一個平頂大門。籬笆木樓分為上下二層,上層是臥室、貯藏室和沐浴室等。樓底的房間內闊廊窄,大多用作牲畜圈,和川西甘南的羌人住宅非常相似。
樓體框架是用孟達山中木質良好的鬆木構成。牆體是用山中雜木的枝條編織而成。裏外兩麵塗抹上黑土草泥,再在上麵塗上白土泥。牆體的中間是空的,既節省了建築材料,又減輕了樓體的重量,而且中空的牆體冬暖夏涼,透氣性強。
韓蘇萊曼笑著說道:“你們不要嫌棄瑙們的莊廓小。瑙們孟達這裏土坡陡,平地少,樹林卻很多。所以就隻好修建籬笆木樓,這樣少占土地,取材也很方便。”
易卜拉欣遺憾地對牛占祥說道:“這個辦法真好。我們以前在東鄉和西鄉的時候怎麽沒有想到呢?”
牛占祥笑著說道:“阿哥,即使我們當時想到了,我們那裏又沒有樹木,也蓋不成籬笆木樓啊。”
馬麟在與韓蘇萊曼喝茶閑聊的時候聽說他的小女兒韓索菲新寡,便看了一眼易卜拉欣,表示願意做媒把韓索菲嫁給易卜拉欣。
易卜拉欣雖然在尕陰屲娶過媳婦,但是,馬奴裏一直不入自己的眼睛和心窩。眼前的韓索菲身材苗條、性格潑辣,心中很是喜歡,如今看到馬麟大人開口做媒,於是就答應了這門親事。
循化位於當時的甘肅省西南方,北邊是碾伯縣和巴戎縣,西邊是貴德縣,南邊是夏河縣和隆務(即同仁縣),東邊與河州隔黃河相望,是漢、迴、藏三大民族的交匯地。
自大元王朝以來,循化是藏人和撒拉人的聚居地。撒拉人占當地總人口的大多數。
循化在地理上屬於青藏高原邊緣地帶祁連山支脈拉脊山的東段,南高北低,四麵環山,山穀相間。
黃河有79公裏流經這裏,給循化留下了土質肥沃的河灘和金貴的水力資源。。
循化的氣候溫和,夏無酷署,冬不甚寒,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懸殊。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春季十年九旱,多東南風,夏季雷暴雨,冰雹頻繁。
1762年,大清朝廷設立了循化廳。1913年,民國改循化廳為循化縣,屬於甘肅省西寧道管轄。
撒撒人與中亞的土庫曼人、土耳其人、塔塔爾人和阿塞拜疆人是近親。漢文史籍中一般稱為撒剌、撒拉爾等。大清乾隆以後,官方的檔案經常使用含有歧視意味的稱謂:撒拉迴、撒拉迴子和撒拉番迴等。
撒拉語屬於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西匈語支,與維吾爾語、烏孜別克語等相近,有不少詞匯是從漢語和藏語中吸收的借詞。撒拉人在曆史上曾經通用過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突厥文,隻是到了近代才消失了。
撒拉人及其文化有著極強的生命力。他們的祖先最初來到循化的時候人數極少,然而,經過幾百年的滄桑歲月,他們不僅沒有被相鄰的漢人、吐蕃人等大民族融合掉,反而把周圍的色目人、漢人和吐蕃人等吸收進來,形成了一個具有共同文化特點的民族新的共同體。
撒拉人強健、剛直、勇敢和善戰,願意與鄰近的民族和平相處,共同抵抗外敵的入侵。
撒拉人的文化由三個層次整合而成。最早的一層文化屬於遊牧狩獵文化,現在仍然保留了不少。其次是迴教文化層,是他們信奉迴教以後形成的,長久地占主導地位。第三個層次是他們定居循化之後吸收了藏人、迴迴人和漢人等外族的文化,在語言行為、生活習俗乃至心理等方麵都有反映。
撒拉人的文學藝術以民間說唱文學為主。
說包括故事、神話、傳說、寓言、諺語和笑話等,語言幽默含蓄。
唱包括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兒等民歌。
撒拉曲是撒拉老百姓用本民族語言演唱的一種抒情民歌,由許多具有獨立意義的短體小詩組成。流行較廣的曲子如《巴西古溜溜》、《撤拉爾賽西布尕》等。
宴席曲是一種娶親的時候演唱的傳統唱曲。
花兒則是一種用漢語演唱的山歌。歌詞一般為四句,講究即席編唱,善用比興。受到藏人唱歌的影響,撒拉人的音調普遍帶有顫音,高亢入雲,婉轉動聽。
撒拉人的家庭成員一般由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嫂嫂、弟弟、妹妹等組成。
女孩到了八九歲要跟著奶奶學講故事和哭婚詞,跟著母親學做繡花、做飯等各種家務活。
男子在童年的時候要到禮拜寺學習念經,接受宗教的教育,培養孩子從小樹立宗教信仰和對宗教儀式、教條和教規的認識,為他未來的行為規範和倫理道德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論是男是女都要及時結婚。繼而,男子有了養家糊口的責任,女子有了操持家務的義務。
撒拉人把韓姓稱為根子姓,是古代從西域過來的正根。馬、沈、蘭、何、劉、王等20多個姓氏都是外族的姓,後來融入到撒拉族群裏了。
據中原迴迴人的《韓氏家譜》序文中記載:“色目韓姓最早源於青海循化,至元代初年始有韓姓支東遷。”
1925年的春天,易卜拉欣再一次迴到了老家尕陰屲。
他趁著馬奴裏到廚房做飯的時候,向父母提出了要娶韓索菲的事情。
爾撒說道:“馬奴裏怎麽辦?她可是給你生了一兒一女啊。”
易卜拉欣苦惱地說道:“我實在不想和她過日子。”
麥裏燕擔心地說道:“撒拉人一半是撒爾塔人,一半是藏人,恐怕不好相處。”
易卜拉欣笑著說道:“阿媽這是道聽途說。撒拉人和我們撒爾塔人長相和生活習俗一個樣子,隻是語言上有些出入,不礙事的。”
過了十來天,易卜拉欣把哭哭啼啼的馬奴裏送迴了本康娘家,並且給了他們一筆賠償費,算是了結了這樁不開心的婚事。
隨後,易卜拉欣把一兒一女托付給爾撒和麥裏燕,又踏上了去循化的旅途。
馬麟對易卜拉欣聽從自己的做法非常高興,派了十幾個手下的官兵,陪著易卜拉欣到孟達迎娶韓索菲。
韓蘇萊曼熱情地設宴歡迎新女婿一行。
他安排下人端上來好幾道茶。除了常見的清茶、奶茶和蓋碗茶以外,還有用麥粒炒焙成半焦搗碎後添加青鹽和其他配料用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的麥茶,用果樹葉子曬幹後炒成半焦製成果葉茶。
客人們喝著韓家的特色茶水,感覺別有風味。
喝口茶潤罷嗓子,端上來桌子的是煮熟的牛羊頭蹄。
撒拉人宰完牛羊以後,把頭上的犄角砍去,用燒得通紅的鐵鏟把頭上各部位的皮毛燎盡,再用堿水洗刷幹淨。然後,用尖刀從牛羊的嘴角處沿著牙骨割到耳朵後根,再用斧頭劈成兩半,放到鍋裏燒開,再放入小麥一同燉煮。調料隻用當地出產的花椒和青鹽。當燉煮到肉皮脫落的時候就可以撈上來食用了。早餐的時候,撒拉主婦把頭肉一塊一塊地取下,將每個部位分放到各人的碗裏。眼睛通常隻給老年人吃,據說可以醫治老人眼花。吃完頭肉之後,每人還要喝一碗帶湯的麥仁。
接下來,端盤子的小夥子們又端上來散發著香味的肉腸子。
撒拉人喜歡把牛羊的腸子、肚子等用堿水洗幹淨,再把牛羊的心肝等剁成肉末或肉泥,拌上麵粉、蔥花等,細心地塞進牛羊的大腸裏,用細棉線紮住口子。另外,把豆麵和白麵拌勻調成麵糊,由兩人合作灌入小腸中,也用細棉線紮住口子,和大腸一起放進鍋裏,同時再放進幾塊胸叉肉一起兒煮,同時通知親朋好友來做客。煮熟以後,主婦撈出鍋放到盤子裏,端到客房的炕桌上,讓大家分享。
男主人給每個客人準備了一把小刀。客人自己用小刀一節一節地割下來吃。各人的小碗裏盛有用蒜泥、辣醬和醋調成的佐料汁。
第三輪菜才是傳統婚宴上的九碗三行子。即九個大碗在桌子上排成正方形,從哪一個方向看上去都是三行。大碗裏盛著丸子、夾沙、悶子、腱子肉等肉菜。
賓客們吃飽喝足了以後,開始在院子的空地上跳起了撒拉人最流行的四人駱駝舞。這是描述撒拉人當年跟隨白駱駝來到循化的說唱與舞蹈混合的民間文藝形式。舞蹈的動作蒼勁有力,夾雜著一問一答,生動活潑,十分有趣。
樂隊吹著用銅和銀製城的形狀如同馬蹄的口弦。
新娘子韓索菲頭上戴著翠綠色的蓋頭,身上穿著色澤豔麗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的坎肩,佩戴著長串的耳環、戒指、手鐲、串珠等首飾,一邊流著眼淚哭泣,一邊和女伴們唱著謝娘曲,款款地走出了家門。
易卜拉欣將韓索菲扶上了馬車,然後向韓蘇萊曼和孟達其他的親人告別,飛速地向循化城的方向駛去。
易卜拉欣在循化城裏安置了一個新家,繼續為馬麟經營商務。
易卜拉欣精明能幹,深得馬麟的喜歡和賞識。平時遇到什麽拿不準的事情,馬麟也喜歡向他征詢意見。
過了沒有多久,馬麟決定讓易卜拉欣帶上韓索菲一同前往西寧,在那裏替自己管理皮毛商鋪。
西寧位於湟水河中遊的河穀盆地中,四周群山懷抱,地勢險要。南有南山,北有北山,東西由湟水河貫穿,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古代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曆來是西北的交通要道和軍事重地,素有西海鎖鑰、海藏咽喉之稱,古代稱作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寧之意,是整個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高海拔城市之一。
商、周、秦、漢時期,河湟地區是古代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帶。公元前121年,西漢軍隊西進湟水河流域。大漢名將霍去病在這裏修建了軍事據點西平亭。這是西寧建製的開始。東漢時期設置西平郡。1104年,大宋王朝改西平郡為西寧州。從此,西寧的名稱出現在史書中。
遷居西寧的第二年,韓索菲為易卜拉欣生下了第一個孩子——女兒宰乃拜。
第三年,韓索菲又生下了一個女孩,但是很快就夭折了。
第四年,韓索菲終於生下了一個兒子。易卜拉欣高興地給這個孩子取名為牛雲山。
</p>
閑手別打孤兒,閑嘴別罵老人。
——撒拉族諺語
一天,馬麟帶著馬占祥、易卜拉欣等人來到循化撒拉人聚居的東南鄉裏,一邊巡查那裏的政務,一邊借機收購大量的馬匹,提供給騎兵作戰使用。
他們抽空到孟達山遊覽美麗的景色。
孟達山上古木參天,芳草沒膝,山花爛漫,鳥雀啾啾,溪水潺潺。山裏還有一個被稱為撒魯爾安古魯(撒拉語,姑娘)眼睛的天池。天池水清澈碧澄,與藍天一色,猶如一塊蔚藍的藍寶石。群峰的倒影隨波微動,仿佛是人間的仙境。
下了孟達山,馬麟來到孟達莊裏,看望他的撒拉人老朋友韓蘇萊曼。
韓蘇萊曼來自花剌子模故國哈桑的後代。他長著一臉絡腮的大胡子,頭上戴著無簷的白色小圓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夾夾,腰上著係紅布帶,雖然年齡已經接近70了,但是身板依然十分硬朗。
韓蘇萊曼熱情地將馬麟一行清到家裏做客。
易卜拉欣發現孟達的撒拉人住宅是一棟棟二層籬笆木樓,和別處的住宅大院很不一樣。
籬笆木樓整體布局幾乎都是坐北朝南。南麵的正中建一個平頂大門。籬笆木樓分為上下二層,上層是臥室、貯藏室和沐浴室等。樓底的房間內闊廊窄,大多用作牲畜圈,和川西甘南的羌人住宅非常相似。
樓體框架是用孟達山中木質良好的鬆木構成。牆體是用山中雜木的枝條編織而成。裏外兩麵塗抹上黑土草泥,再在上麵塗上白土泥。牆體的中間是空的,既節省了建築材料,又減輕了樓體的重量,而且中空的牆體冬暖夏涼,透氣性強。
韓蘇萊曼笑著說道:“你們不要嫌棄瑙們的莊廓小。瑙們孟達這裏土坡陡,平地少,樹林卻很多。所以就隻好修建籬笆木樓,這樣少占土地,取材也很方便。”
易卜拉欣遺憾地對牛占祥說道:“這個辦法真好。我們以前在東鄉和西鄉的時候怎麽沒有想到呢?”
牛占祥笑著說道:“阿哥,即使我們當時想到了,我們那裏又沒有樹木,也蓋不成籬笆木樓啊。”
馬麟在與韓蘇萊曼喝茶閑聊的時候聽說他的小女兒韓索菲新寡,便看了一眼易卜拉欣,表示願意做媒把韓索菲嫁給易卜拉欣。
易卜拉欣雖然在尕陰屲娶過媳婦,但是,馬奴裏一直不入自己的眼睛和心窩。眼前的韓索菲身材苗條、性格潑辣,心中很是喜歡,如今看到馬麟大人開口做媒,於是就答應了這門親事。
循化位於當時的甘肅省西南方,北邊是碾伯縣和巴戎縣,西邊是貴德縣,南邊是夏河縣和隆務(即同仁縣),東邊與河州隔黃河相望,是漢、迴、藏三大民族的交匯地。
自大元王朝以來,循化是藏人和撒拉人的聚居地。撒拉人占當地總人口的大多數。
循化在地理上屬於青藏高原邊緣地帶祁連山支脈拉脊山的東段,南高北低,四麵環山,山穀相間。
黃河有79公裏流經這裏,給循化留下了土質肥沃的河灘和金貴的水力資源。。
循化的氣候溫和,夏無酷署,冬不甚寒,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懸殊。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春季十年九旱,多東南風,夏季雷暴雨,冰雹頻繁。
1762年,大清朝廷設立了循化廳。1913年,民國改循化廳為循化縣,屬於甘肅省西寧道管轄。
撒撒人與中亞的土庫曼人、土耳其人、塔塔爾人和阿塞拜疆人是近親。漢文史籍中一般稱為撒剌、撒拉爾等。大清乾隆以後,官方的檔案經常使用含有歧視意味的稱謂:撒拉迴、撒拉迴子和撒拉番迴等。
撒拉語屬於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西匈語支,與維吾爾語、烏孜別克語等相近,有不少詞匯是從漢語和藏語中吸收的借詞。撒拉人在曆史上曾經通用過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突厥文,隻是到了近代才消失了。
撒拉人及其文化有著極強的生命力。他們的祖先最初來到循化的時候人數極少,然而,經過幾百年的滄桑歲月,他們不僅沒有被相鄰的漢人、吐蕃人等大民族融合掉,反而把周圍的色目人、漢人和吐蕃人等吸收進來,形成了一個具有共同文化特點的民族新的共同體。
撒拉人強健、剛直、勇敢和善戰,願意與鄰近的民族和平相處,共同抵抗外敵的入侵。
撒拉人的文化由三個層次整合而成。最早的一層文化屬於遊牧狩獵文化,現在仍然保留了不少。其次是迴教文化層,是他們信奉迴教以後形成的,長久地占主導地位。第三個層次是他們定居循化之後吸收了藏人、迴迴人和漢人等外族的文化,在語言行為、生活習俗乃至心理等方麵都有反映。
撒拉人的文學藝術以民間說唱文學為主。
說包括故事、神話、傳說、寓言、諺語和笑話等,語言幽默含蓄。
唱包括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兒等民歌。
撒拉曲是撒拉老百姓用本民族語言演唱的一種抒情民歌,由許多具有獨立意義的短體小詩組成。流行較廣的曲子如《巴西古溜溜》、《撤拉爾賽西布尕》等。
宴席曲是一種娶親的時候演唱的傳統唱曲。
花兒則是一種用漢語演唱的山歌。歌詞一般為四句,講究即席編唱,善用比興。受到藏人唱歌的影響,撒拉人的音調普遍帶有顫音,高亢入雲,婉轉動聽。
撒拉人的家庭成員一般由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嫂嫂、弟弟、妹妹等組成。
女孩到了八九歲要跟著奶奶學講故事和哭婚詞,跟著母親學做繡花、做飯等各種家務活。
男子在童年的時候要到禮拜寺學習念經,接受宗教的教育,培養孩子從小樹立宗教信仰和對宗教儀式、教條和教規的認識,為他未來的行為規範和倫理道德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論是男是女都要及時結婚。繼而,男子有了養家糊口的責任,女子有了操持家務的義務。
撒拉人把韓姓稱為根子姓,是古代從西域過來的正根。馬、沈、蘭、何、劉、王等20多個姓氏都是外族的姓,後來融入到撒拉族群裏了。
據中原迴迴人的《韓氏家譜》序文中記載:“色目韓姓最早源於青海循化,至元代初年始有韓姓支東遷。”
1925年的春天,易卜拉欣再一次迴到了老家尕陰屲。
他趁著馬奴裏到廚房做飯的時候,向父母提出了要娶韓索菲的事情。
爾撒說道:“馬奴裏怎麽辦?她可是給你生了一兒一女啊。”
易卜拉欣苦惱地說道:“我實在不想和她過日子。”
麥裏燕擔心地說道:“撒拉人一半是撒爾塔人,一半是藏人,恐怕不好相處。”
易卜拉欣笑著說道:“阿媽這是道聽途說。撒拉人和我們撒爾塔人長相和生活習俗一個樣子,隻是語言上有些出入,不礙事的。”
過了十來天,易卜拉欣把哭哭啼啼的馬奴裏送迴了本康娘家,並且給了他們一筆賠償費,算是了結了這樁不開心的婚事。
隨後,易卜拉欣把一兒一女托付給爾撒和麥裏燕,又踏上了去循化的旅途。
馬麟對易卜拉欣聽從自己的做法非常高興,派了十幾個手下的官兵,陪著易卜拉欣到孟達迎娶韓索菲。
韓蘇萊曼熱情地設宴歡迎新女婿一行。
他安排下人端上來好幾道茶。除了常見的清茶、奶茶和蓋碗茶以外,還有用麥粒炒焙成半焦搗碎後添加青鹽和其他配料用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的麥茶,用果樹葉子曬幹後炒成半焦製成果葉茶。
客人們喝著韓家的特色茶水,感覺別有風味。
喝口茶潤罷嗓子,端上來桌子的是煮熟的牛羊頭蹄。
撒拉人宰完牛羊以後,把頭上的犄角砍去,用燒得通紅的鐵鏟把頭上各部位的皮毛燎盡,再用堿水洗刷幹淨。然後,用尖刀從牛羊的嘴角處沿著牙骨割到耳朵後根,再用斧頭劈成兩半,放到鍋裏燒開,再放入小麥一同燉煮。調料隻用當地出產的花椒和青鹽。當燉煮到肉皮脫落的時候就可以撈上來食用了。早餐的時候,撒拉主婦把頭肉一塊一塊地取下,將每個部位分放到各人的碗裏。眼睛通常隻給老年人吃,據說可以醫治老人眼花。吃完頭肉之後,每人還要喝一碗帶湯的麥仁。
接下來,端盤子的小夥子們又端上來散發著香味的肉腸子。
撒拉人喜歡把牛羊的腸子、肚子等用堿水洗幹淨,再把牛羊的心肝等剁成肉末或肉泥,拌上麵粉、蔥花等,細心地塞進牛羊的大腸裏,用細棉線紮住口子。另外,把豆麵和白麵拌勻調成麵糊,由兩人合作灌入小腸中,也用細棉線紮住口子,和大腸一起放進鍋裏,同時再放進幾塊胸叉肉一起兒煮,同時通知親朋好友來做客。煮熟以後,主婦撈出鍋放到盤子裏,端到客房的炕桌上,讓大家分享。
男主人給每個客人準備了一把小刀。客人自己用小刀一節一節地割下來吃。各人的小碗裏盛有用蒜泥、辣醬和醋調成的佐料汁。
第三輪菜才是傳統婚宴上的九碗三行子。即九個大碗在桌子上排成正方形,從哪一個方向看上去都是三行。大碗裏盛著丸子、夾沙、悶子、腱子肉等肉菜。
賓客們吃飽喝足了以後,開始在院子的空地上跳起了撒拉人最流行的四人駱駝舞。這是描述撒拉人當年跟隨白駱駝來到循化的說唱與舞蹈混合的民間文藝形式。舞蹈的動作蒼勁有力,夾雜著一問一答,生動活潑,十分有趣。
樂隊吹著用銅和銀製城的形狀如同馬蹄的口弦。
新娘子韓索菲頭上戴著翠綠色的蓋頭,身上穿著色澤豔麗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的坎肩,佩戴著長串的耳環、戒指、手鐲、串珠等首飾,一邊流著眼淚哭泣,一邊和女伴們唱著謝娘曲,款款地走出了家門。
易卜拉欣將韓索菲扶上了馬車,然後向韓蘇萊曼和孟達其他的親人告別,飛速地向循化城的方向駛去。
易卜拉欣在循化城裏安置了一個新家,繼續為馬麟經營商務。
易卜拉欣精明能幹,深得馬麟的喜歡和賞識。平時遇到什麽拿不準的事情,馬麟也喜歡向他征詢意見。
過了沒有多久,馬麟決定讓易卜拉欣帶上韓索菲一同前往西寧,在那裏替自己管理皮毛商鋪。
西寧位於湟水河中遊的河穀盆地中,四周群山懷抱,地勢險要。南有南山,北有北山,東西由湟水河貫穿,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古代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曆來是西北的交通要道和軍事重地,素有西海鎖鑰、海藏咽喉之稱,古代稱作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寧之意,是整個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高海拔城市之一。
商、周、秦、漢時期,河湟地區是古代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帶。公元前121年,西漢軍隊西進湟水河流域。大漢名將霍去病在這裏修建了軍事據點西平亭。這是西寧建製的開始。東漢時期設置西平郡。1104年,大宋王朝改西平郡為西寧州。從此,西寧的名稱出現在史書中。
遷居西寧的第二年,韓索菲為易卜拉欣生下了第一個孩子——女兒宰乃拜。
第三年,韓索菲又生下了一個女孩,但是很快就夭折了。
第四年,韓索菲終於生下了一個兒子。易卜拉欣高興地給這個孩子取名為牛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