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頁
[紅樓+清穿] 最強紈絝 作者:北有佳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薛攀走進店裏找馬六說了這個事兒,馬六就痛快地接了下來。
從選人、選材到安排用工,他都有妥當人做。
薛攀便也就直接讓他從「恆舒典」調度一百萬兩白銀,全力辦成這個事兒,倒是讓馬大掌櫃的又震驚了一迴。
啥叫壕無人性,這就是了。
他們東家居然為了這麽一件事兒,自己掏腰包,還掏了一百萬兩這麽多出來,隻能說,人傻錢多……啊,不是,是在世的活菩薩。
薛攀對於馬六的想法並不在意,反正,錢是他的,他願意咋花咋花,就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好了。反正多少也算是「劫富濟貧」了。
搞定了這個事兒之後,薛攀總算放下了一半兒的心來。
另一半兒,就是等著另外的人幫忙了。
改良灌溉方式,畢竟是個亡羊補牢的法子。如果條件允許,還是得再往根源上努力努力。
雖然說,興修水利的方式來得慢了些,不適合臨時抱佛腳,但是利用一下現有的水利資源,也還是可以的啊。
這個就得求助相關的專家了。
正巧兒,現在的河道總督張大人,是薛攀的忘年交。
因著那水泥混凝土的淵源,薛攀跟這位張總督結下了不解之緣,再加上中間發生的一些事兒,兩個人私交甚篤,時不時地就要通個信什麽的,了解一下相互的近況。
上半年這位張總督剛剛因著河務差事辦得不好被南巡過去的康師傅訓斥、貶官,正是人生失意的時候。
薛攀原本以為他會滿腹牢騷,甚至撂挑子不幹——當然不會是真的這樣,畢竟歷史在那裏擺著,最重要的是,張大人本身就不是這樣的性格。
但是暫時性地情緒低落或者發幾句牢騷這原本是正常操作,想來並不會影響他日後的奮起。
然而讓薛攀沒有想到的是,這位張大人真的是一點兒不滿和牢騷都沒有。
今年以來,還是每個月都有一兩封給薛攀的信件。上頭全部都是跟薛攀討論堤壩修建、河道改造等事兒的內容,不要說沒有牢騷抱怨了,便就是閑話、廢話都少。
所以這位張大人是真的想把河務治理好的,之前原本是薛攀錯怪了他,還以為這位老大人因著年歲漸長、在河道總督這個職位上呆得太久,所以有些懈怠了呢。
薛攀因此便也就直接寫信給張大人,說了他的想法——入夏以來,江南持續高溫,恐怕會有旱情,所以想要提醒張大人提前準備,充分利用現有的水利工程,把現在的水利資源儲存一部分下來,以備不時之需。
這其實就是蓄水的概念了。
修建堤壩本身就有這種用途,薛攀又多提了一個建議,那就是在這個的基礎上再多走一步,修建些蓄水池、小水庫之類,盡量多地把水資源保護下來。
不然這麽熱下去,本來就不甚充裕的水蒸發都不知道蒸發多少。用更小、密封性更好的小型蓄水裝置,更方便,也更節約。
張大人很快迴話,對此表示同意,也說他們本來也準備挖些深井之類的儲水設施來應對可能的幹旱。
人工、材料都不是問題,唯一的問題,就是資金問題。
薛攀一看張大人的這迴信就樂了——這好辦啊,不就是錢麽,他有啊。
於是薛攀立刻給張大人迴了封信,教他「就這麽幹」。隨信附送一百兩白銀的銀票,還表示「不夠還有」。
如此壕氣沖天,讓見多識廣的張總督都震驚了一番,這才拿著銀子開了工。
如此,江南跟京城兩處地方都如火如荼地籌備起來,大家萬眾一心,全力備戰,準備迎接十月的大旱災。
果然,隨著天氣越來越熱,江浙地區陸陸續續出現了旱情。
好在眾人已經提前做了準備,雖然旱情仍然嚴重,但是對百姓們的生活影響卻並沒有特別大。
張總督早先教他們挖的深井、蓄水池這個時候就發揮了作用,一家人的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都靠著這些水源不說,還略有盈餘。
再說農田灌溉,因著是從各大蓄水池裏直接用竹子管道飲水入田,灌溉效率大大提升,原本一個水池隻能灌溉一塊田地,現在能灌溉兩塊,甚至三塊,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之前嘲笑這是「脫了褲子放屁」的人紛紛真香了,等過了十月份,又熬過了十一月份之後,旱情漸漸退去,莊稼收成仍舊可以保住七八成,實在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大家奔走相告,都言說這是聖上聖明、大人們英明,是百姓之福。
而這個時候,康師傅還在塞外樂不思蜀,甚至到南苑圍獵尋樂,直到臘月二十三才結束出巡活動,迴到了宮裏。
他一迴到宮中,就急召薛攀入宮見駕,估計是總算想好了要怎麽跟薛攀對話了。
作者有話要說:
細節補完,嘿嘿嘿,又是周末啦,照舊雙更哦。
第154章 混亂
因著已經過了小年,宮裏宮外到處都是過年的氣氛。
薛攀入宮的時候,隻見到人人都喜氣洋洋,不過看著他的表情卻又愈發小心翼翼,顯然這迴康師傅傳召他,大抵又是有些「來者不善」的。
怎麽說呢,不管是這場景還是這種場麵都不是第一次了。薛攀早就有些見怪不怪了,故此他的心理並沒有什麽太大的波動,隻是一臉平靜地被人領著往南書房暖閣兒去了。
從選人、選材到安排用工,他都有妥當人做。
薛攀便也就直接讓他從「恆舒典」調度一百萬兩白銀,全力辦成這個事兒,倒是讓馬大掌櫃的又震驚了一迴。
啥叫壕無人性,這就是了。
他們東家居然為了這麽一件事兒,自己掏腰包,還掏了一百萬兩這麽多出來,隻能說,人傻錢多……啊,不是,是在世的活菩薩。
薛攀對於馬六的想法並不在意,反正,錢是他的,他願意咋花咋花,就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好了。反正多少也算是「劫富濟貧」了。
搞定了這個事兒之後,薛攀總算放下了一半兒的心來。
另一半兒,就是等著另外的人幫忙了。
改良灌溉方式,畢竟是個亡羊補牢的法子。如果條件允許,還是得再往根源上努力努力。
雖然說,興修水利的方式來得慢了些,不適合臨時抱佛腳,但是利用一下現有的水利資源,也還是可以的啊。
這個就得求助相關的專家了。
正巧兒,現在的河道總督張大人,是薛攀的忘年交。
因著那水泥混凝土的淵源,薛攀跟這位張總督結下了不解之緣,再加上中間發生的一些事兒,兩個人私交甚篤,時不時地就要通個信什麽的,了解一下相互的近況。
上半年這位張總督剛剛因著河務差事辦得不好被南巡過去的康師傅訓斥、貶官,正是人生失意的時候。
薛攀原本以為他會滿腹牢騷,甚至撂挑子不幹——當然不會是真的這樣,畢竟歷史在那裏擺著,最重要的是,張大人本身就不是這樣的性格。
但是暫時性地情緒低落或者發幾句牢騷這原本是正常操作,想來並不會影響他日後的奮起。
然而讓薛攀沒有想到的是,這位張大人真的是一點兒不滿和牢騷都沒有。
今年以來,還是每個月都有一兩封給薛攀的信件。上頭全部都是跟薛攀討論堤壩修建、河道改造等事兒的內容,不要說沒有牢騷抱怨了,便就是閑話、廢話都少。
所以這位張大人是真的想把河務治理好的,之前原本是薛攀錯怪了他,還以為這位老大人因著年歲漸長、在河道總督這個職位上呆得太久,所以有些懈怠了呢。
薛攀因此便也就直接寫信給張大人,說了他的想法——入夏以來,江南持續高溫,恐怕會有旱情,所以想要提醒張大人提前準備,充分利用現有的水利工程,把現在的水利資源儲存一部分下來,以備不時之需。
這其實就是蓄水的概念了。
修建堤壩本身就有這種用途,薛攀又多提了一個建議,那就是在這個的基礎上再多走一步,修建些蓄水池、小水庫之類,盡量多地把水資源保護下來。
不然這麽熱下去,本來就不甚充裕的水蒸發都不知道蒸發多少。用更小、密封性更好的小型蓄水裝置,更方便,也更節約。
張大人很快迴話,對此表示同意,也說他們本來也準備挖些深井之類的儲水設施來應對可能的幹旱。
人工、材料都不是問題,唯一的問題,就是資金問題。
薛攀一看張大人的這迴信就樂了——這好辦啊,不就是錢麽,他有啊。
於是薛攀立刻給張大人迴了封信,教他「就這麽幹」。隨信附送一百兩白銀的銀票,還表示「不夠還有」。
如此壕氣沖天,讓見多識廣的張總督都震驚了一番,這才拿著銀子開了工。
如此,江南跟京城兩處地方都如火如荼地籌備起來,大家萬眾一心,全力備戰,準備迎接十月的大旱災。
果然,隨著天氣越來越熱,江浙地區陸陸續續出現了旱情。
好在眾人已經提前做了準備,雖然旱情仍然嚴重,但是對百姓們的生活影響卻並沒有特別大。
張總督早先教他們挖的深井、蓄水池這個時候就發揮了作用,一家人的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都靠著這些水源不說,還略有盈餘。
再說農田灌溉,因著是從各大蓄水池裏直接用竹子管道飲水入田,灌溉效率大大提升,原本一個水池隻能灌溉一塊田地,現在能灌溉兩塊,甚至三塊,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之前嘲笑這是「脫了褲子放屁」的人紛紛真香了,等過了十月份,又熬過了十一月份之後,旱情漸漸退去,莊稼收成仍舊可以保住七八成,實在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大家奔走相告,都言說這是聖上聖明、大人們英明,是百姓之福。
而這個時候,康師傅還在塞外樂不思蜀,甚至到南苑圍獵尋樂,直到臘月二十三才結束出巡活動,迴到了宮裏。
他一迴到宮中,就急召薛攀入宮見駕,估計是總算想好了要怎麽跟薛攀對話了。
作者有話要說:
細節補完,嘿嘿嘿,又是周末啦,照舊雙更哦。
第154章 混亂
因著已經過了小年,宮裏宮外到處都是過年的氣氛。
薛攀入宮的時候,隻見到人人都喜氣洋洋,不過看著他的表情卻又愈發小心翼翼,顯然這迴康師傅傳召他,大抵又是有些「來者不善」的。
怎麽說呢,不管是這場景還是這種場麵都不是第一次了。薛攀早就有些見怪不怪了,故此他的心理並沒有什麽太大的波動,隻是一臉平靜地被人領著往南書房暖閣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