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紮探知江州嚴備,具表入朝。
元帝聞奏大怒,再下詔命南昌守馮逸,亦將兵馬與宋、趙、周紮同進。
華軼見諸處皆奉詔征己,心中大懼,乃與周廣相謀曰:“馮逸是君之親戚,君可修書,密去見他,約與共破官兵,許奉他們為主。
”廣應而出。
衛展知之,私謂廣曰:“華公逆命,抗拒官兵,必不能敵。
我等莫為所誤,不若反約馮公急進,我與你為內應,擒軼以圖轉禍為福,不亦可乎?”周廣然之。
即修書實言,令人持去。
馮逸見之大喜,即與宋典、趙誘三麵進攻。
軼自與周衛出兵迎敵。
未及交戰,衛展、周廣反戈大叫曰:“今官軍大至,敢有抗者,悉夷三族,可助我共誅逆命之子!”眾多應諾。
華軼聽得大驚,急與其弟華軾率親兵轉殺周廣與衛展二人。
外麵宋、趙揮兵逼進,軼、軾兩頭受敵,大敗而走,趙誘將兵追及斬之。
華軾欲走迴城,被周紮命子周續伏兵於路,衝出圍住,亦被所殺。
紮聚馮、趙、宋典等俱至城下。
高悝使人將前後勸諫之箋,開城獻與周紮,自乃綁縛待罪。
紮等赦之,令其權管州事,安撫百姓,各往之任。
悝求入朝奏請江州良守,己不敢攝,紮許之。
高悝至建康,先求擢人鎮守江州,再上一本,奏言:“華軼無罪,但欲陛下先取洛陽,以復故京,報漢大仇為重,別無他意。
昨者陳兵乃欲衛身見眾,以辨是非,非抗敵也。
且其祖華歆有大功於宣帝,其父亦有功於國家,今軼已誅正典,不宜絕其宗祀。
”晉主嘉其義,即命高悝訪軼子孫承繼其後,悝乃與其子華傅入朝見帝,帝賜官冠帶,使奉祭祀。
後人有詩嘆曰: 執偏華軼欠通融,逆勢違時枉固忠。
不是高悝伸屈訴,幾乎自戮更亡宗。
第一一五迴 李矩救洛敗漢兵
敘補晉朝先日符讖之兆:雲昔日魏明帝時,張掖地方,一夜天雨如傾,直至天明,平地水深數尺,山阜皆塌,洗出大石碑一個,高丈許,闊六尺,上麵鐫屋一楹,內又刻馬七匹,大者三,共槽而食,小者四,昂頭靜立;另有牛一頭在後,扭轉身項,左顧太陽而立。
人不知其為何。
好事者抬入城中,豎於郡治之前,使眾觀辨。
官吏士夫亦不解其意,鹹言又非故事,又非古記,乃述其跡,上之於朝廷。
蜀漢大將軍馬孟起鎮守西涼界上,亦與其地密邇。
人見其異,皆言將有兵馬之亂,報至麾下,孟起乃使人入川,上於後主,後主劉禪以問於丞相諸葛孔明,孔明曰:“幽冥深杳固未易測,以臣愚意揆之,馬在屋下,是有人司管之馬,應在司馬氏也;三馬同槽者,司馬懿父子三人同事曹魏也;自地而出。
升於天也;四馬安立者,恐其子孫盛而能立,當篡魏以得天下也。
”後主曰:“相父此言較似。
但其後麵還有一牛,又是何意?”孔明曰:“非牛姓之人輔其成事,即牛姓者繼司馬氏而王也。
”孔明雖沒,其後琅琊王妃夏侯氏與小吏牛金私通而生司馬睿,南鎮建業。
西晉武、惠、懷、湣四君,中原失陷,睿乃即位金陵,是其牛之應也。
所以陽節潘氏鑒斷有雲:“弱晉以牛易馬,馬實滅於懷湣之間。
”言雖貶彼如此,詎知亦係天地鬼神預定於未生之前者也。
元帝既即大位,從王導之謀,掃杜曾巨寇,除周劭叛亂,剪華軼背逆,皆不煩朝廷兵馬,愈重王導,由是大政重權悉屬王氏。
導秉鈞軸於內,王敦雄據武昌,獨掌上流,擅重兵於外。
荊湘大郡皆王含、王廙分守,威聲赫赫。
帝心甚懼,恐其有謀篡之事出於不測,乃密擢忠鯁之臣,使為心腹,以衛朝廷,提防王氏之盛。
知彭城劉隗與刁協二人才識俱優,正直可倚,乃以大事托之。
劉、刁又勸帝引庾亮、溫嶠,使為太子東宮輔佐,以固根本。
帝從之,召嶠為侍讀,亮為侍講。
亮善談老莊,時帝亦好刑名之學,因以韓非書篇賜太子,令亮教之。
太子性仁孝,喜文章,好讀書、習射,敬賢禮士,能容規諫,人悅從之。
亮即上言曰:“申不害、韓非乃刻薄傷化之教,有戾聖經,太子不足留意於此。
”太子遂不誦讀。
帝聞之,甚嘉庾亮,乃聘其妹為太子之妃。
又一日,元帝廷議,欲將勸進大成上言之人,各加爵秩二等。
散騎常侍熊遠諫曰:“此秩不可濫加,臣等查得乘機投刺,上言勸進者,士民一心,不下數萬,安可遍及?且陛下應天順人,率土歸戴,自是正理。
況有遠近鎮任之不同,重輕爵品之不一,有欲言而不及者,有欲進而不能者,若依聖諭,恐有疏重忽遠之舛,榮輕惠近之訛。
不若依漢之法,遍賜晉臣各皆二級,於恩不亦普乎?又可以息檢核之煩,塞巧偽之幸,免致奸腴造托,豈不亦盡善也歟?”帝未之信,以問於東宮中庶子鄧攸,攸曰:“熊遠之言宜採納之,庶免後來小人效尤,輕言營幸之事。
元帝聞奏大怒,再下詔命南昌守馮逸,亦將兵馬與宋、趙、周紮同進。
華軼見諸處皆奉詔征己,心中大懼,乃與周廣相謀曰:“馮逸是君之親戚,君可修書,密去見他,約與共破官兵,許奉他們為主。
”廣應而出。
衛展知之,私謂廣曰:“華公逆命,抗拒官兵,必不能敵。
我等莫為所誤,不若反約馮公急進,我與你為內應,擒軼以圖轉禍為福,不亦可乎?”周廣然之。
即修書實言,令人持去。
馮逸見之大喜,即與宋典、趙誘三麵進攻。
軼自與周衛出兵迎敵。
未及交戰,衛展、周廣反戈大叫曰:“今官軍大至,敢有抗者,悉夷三族,可助我共誅逆命之子!”眾多應諾。
華軼聽得大驚,急與其弟華軾率親兵轉殺周廣與衛展二人。
外麵宋、趙揮兵逼進,軼、軾兩頭受敵,大敗而走,趙誘將兵追及斬之。
華軾欲走迴城,被周紮命子周續伏兵於路,衝出圍住,亦被所殺。
紮聚馮、趙、宋典等俱至城下。
高悝使人將前後勸諫之箋,開城獻與周紮,自乃綁縛待罪。
紮等赦之,令其權管州事,安撫百姓,各往之任。
悝求入朝奏請江州良守,己不敢攝,紮許之。
高悝至建康,先求擢人鎮守江州,再上一本,奏言:“華軼無罪,但欲陛下先取洛陽,以復故京,報漢大仇為重,別無他意。
昨者陳兵乃欲衛身見眾,以辨是非,非抗敵也。
且其祖華歆有大功於宣帝,其父亦有功於國家,今軼已誅正典,不宜絕其宗祀。
”晉主嘉其義,即命高悝訪軼子孫承繼其後,悝乃與其子華傅入朝見帝,帝賜官冠帶,使奉祭祀。
後人有詩嘆曰: 執偏華軼欠通融,逆勢違時枉固忠。
不是高悝伸屈訴,幾乎自戮更亡宗。
第一一五迴 李矩救洛敗漢兵
敘補晉朝先日符讖之兆:雲昔日魏明帝時,張掖地方,一夜天雨如傾,直至天明,平地水深數尺,山阜皆塌,洗出大石碑一個,高丈許,闊六尺,上麵鐫屋一楹,內又刻馬七匹,大者三,共槽而食,小者四,昂頭靜立;另有牛一頭在後,扭轉身項,左顧太陽而立。
人不知其為何。
好事者抬入城中,豎於郡治之前,使眾觀辨。
官吏士夫亦不解其意,鹹言又非故事,又非古記,乃述其跡,上之於朝廷。
蜀漢大將軍馬孟起鎮守西涼界上,亦與其地密邇。
人見其異,皆言將有兵馬之亂,報至麾下,孟起乃使人入川,上於後主,後主劉禪以問於丞相諸葛孔明,孔明曰:“幽冥深杳固未易測,以臣愚意揆之,馬在屋下,是有人司管之馬,應在司馬氏也;三馬同槽者,司馬懿父子三人同事曹魏也;自地而出。
升於天也;四馬安立者,恐其子孫盛而能立,當篡魏以得天下也。
”後主曰:“相父此言較似。
但其後麵還有一牛,又是何意?”孔明曰:“非牛姓之人輔其成事,即牛姓者繼司馬氏而王也。
”孔明雖沒,其後琅琊王妃夏侯氏與小吏牛金私通而生司馬睿,南鎮建業。
西晉武、惠、懷、湣四君,中原失陷,睿乃即位金陵,是其牛之應也。
所以陽節潘氏鑒斷有雲:“弱晉以牛易馬,馬實滅於懷湣之間。
”言雖貶彼如此,詎知亦係天地鬼神預定於未生之前者也。
元帝既即大位,從王導之謀,掃杜曾巨寇,除周劭叛亂,剪華軼背逆,皆不煩朝廷兵馬,愈重王導,由是大政重權悉屬王氏。
導秉鈞軸於內,王敦雄據武昌,獨掌上流,擅重兵於外。
荊湘大郡皆王含、王廙分守,威聲赫赫。
帝心甚懼,恐其有謀篡之事出於不測,乃密擢忠鯁之臣,使為心腹,以衛朝廷,提防王氏之盛。
知彭城劉隗與刁協二人才識俱優,正直可倚,乃以大事托之。
劉、刁又勸帝引庾亮、溫嶠,使為太子東宮輔佐,以固根本。
帝從之,召嶠為侍讀,亮為侍講。
亮善談老莊,時帝亦好刑名之學,因以韓非書篇賜太子,令亮教之。
太子性仁孝,喜文章,好讀書、習射,敬賢禮士,能容規諫,人悅從之。
亮即上言曰:“申不害、韓非乃刻薄傷化之教,有戾聖經,太子不足留意於此。
”太子遂不誦讀。
帝聞之,甚嘉庾亮,乃聘其妹為太子之妃。
又一日,元帝廷議,欲將勸進大成上言之人,各加爵秩二等。
散騎常侍熊遠諫曰:“此秩不可濫加,臣等查得乘機投刺,上言勸進者,士民一心,不下數萬,安可遍及?且陛下應天順人,率土歸戴,自是正理。
況有遠近鎮任之不同,重輕爵品之不一,有欲言而不及者,有欲進而不能者,若依聖諭,恐有疏重忽遠之舛,榮輕惠近之訛。
不若依漢之法,遍賜晉臣各皆二級,於恩不亦普乎?又可以息檢核之煩,塞巧偽之幸,免致奸腴造托,豈不亦盡善也歟?”帝未之信,以問於東宮中庶子鄧攸,攸曰:“熊遠之言宜採納之,庶免後來小人效尤,輕言營幸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