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令夏政謂束晢曰:“天下從茲亂矣。
”有一雄雉飛入朝門,自太極殿東階上於正殿,衛卒撼之,轉飛於殿西鍾樓之下,有頃,尋之不見。
越日,殿上獲得一異鳥,趙王問眾為何名,人皆不識,係之累日,竟不能曉。
忽然宮之西隅走出小兒一個,身穿素衣,向前曰:“此鳥名服劉鳥也。
”趙王命查其小兒,亦無人知其從何而來。
心中驚疑,乃將小兒並服劉鳥俱置密室之中,封鎖牢固,令人於門外守之。
明旦開視,則小兒與鳥悉皆不見,封鎖如故,內無穴隙,不知從何而去。
人皆嘆異,以為趙王將禍矣。
其鳥直應到晉帝服於劉淵,至今書載有?%鳥者,自此始也。
洛陽城中有齊王黨與並姻戚之家,乃將趙王廢帝篡位之事報至許昌。
齊王司馬冏見其私書,言帝被黜遭幽如同臣妾,雙眼淚如泉湧,踴躍大罵曰:“無仁老賊,輒敢魍魎!汝為庶支,篡吾武帝之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乃集孫洵、董、葛等共議曰:“今惠帝有何大過,司馬倫無故廢之,乃竟自篡位,藐視我等親王猶如無物,豈吾兄弟之中,悉皆不如老賊之能乎?”董艾曰:“此俱賊奴孫秀之謀,未出洛陽,吾等已知有此,勸大王離彼屈忍,蓋為是也。
今彼事既成,怒亦無用,今宜火速募兵,預備征討及防賊倫變謀,一麵令能言使者持檄說請諸王,以順伐逆,乃桓文之事功耳。
”齊王曰:“我今兵力不及賊倫萬一,何能舉事?”孫洵曰:“兵不在乎多寡,在勢之順逆、理之枉直耳!今司馬倫不道,廢帝篡位,人心共怒,袒臂一唿,從者如市,何須慮哉?況吾武帝親王尚有十餘,惟大王倡首會之,事可成矣。
”齊王曰:“宗親固有,還是那鎮之王可與共事?”洵曰:“河間、成都、東海、琅琊皆可同謀者,可即修書去合諸王,看其從與不從,再合他處。
”齊王即命孫洵作稿,暴倫、秀罪過,告報諸處。
齊王冏親自書之,遣一舌辨之人將去。
書曰: 晉室不幸,泰始以後,外戚專權,後宮弄柄,遂致紀綱紊亂,政出多門,骨肉傷殘,禍階薦起。
孤與趙王倫、淮南王允共除妒逆,肅整倫常。
豈期趙王倚派皇叔,藐忽帝親,聽吳賊孫秀之奸言,謀殺淮王,黜孤許昌。
比以惡黨強盛,甘屈外赴,茲邇肆誌驕橫,立心狂悖,廢無過之君,篡昇平之位,壞我基業,亂我家邦。
秀罪滔天,倫惡盈海。
凡我手足親王,當念先帝創立之艱難,庶派亂宗之憤憾,共興伐叛之師,以討不臣之賊。
齊王書訖,差伶俐者四五人,往數處去會合眾王,約共興兵討伐孫秀、司馬倫。
未知此事成否若何,後人有詩嘆曰: 趙倫孫秀逞奸心,僭奪稱尊致眾嗔。
齊王倡義興征討,理順當知事竟成。
第三十七迴 齊王會兵討孫秀
齊王司馬冏忿恨趙王篡奪大位,移書約會各親王,共興義兵,掃除逆黨,以復孝惠。
使者至鄴城,進見成都王司馬穎,乃呈上書啟。
穎接書看其來意,即召長史盧誌、參軍司馬和演、蔡克、王彥、鄭琰,衛將石超、牽秀、董洪、趙讓、程牧、李毅、郭勱、公師藩等俱至共議,曰:“今齊王文書到此,言孫秀助趙王廢帝篡位,會同起兵,共討叛逆。
孤思此乃大不道之事,理宜問罪,意欲從之,慮兵微不能濟事;設使不從,又無坐視之理。
卿等高見若何?”盧誌曰:“大王若肯仗義討逆,精勇必不召而自至,但命官司招募豪傑,榜文一出,悉皆響應矣,速往下縣趲集錢糧齊備,義旗舉日,諸王畢集,立能掃之,何慮之有?”成都王大悅,乃分遣諸將往各屬縣,諭以忠義,使之募兵集糧,協助討叛。
旬日之間,得兵三萬餘人,共計新舊有六萬之眾,命石超、牽秀等日夕教演,以備進討不敘。
卻說齊王第二使至陝西河間王司馬顒處,投下書啟。
顒看其書,即喚長史李含、參軍房陽、屬部大將衙博、驍將張方、郅輔、牙將張輔、席薳、刁默、呂朗、馬瞻、郭偉等商議曰:“今齊王檄會孤等共討趙王,我思他們既已篡位稱尊,京師兵廣,錢糧儲積,必有防嚴,恐未易討。
況日前有書與我,言欲請我入朝共理政事,以孤為王太弟。
我今去就兩難,卿等有何高見?”張方曰:“既趙王許與大王共掌朝綱,今當趁此勒兵相助,協退齊王,大權必屬我掌,何又從齊王而自失阿衡大任乎?”顒曰:“孤心實不欲以兵去會齊王。
前在洛陽之時,常言孤非帝派,甚多輕慢,又勸惠帝,言不可以關中重地益我,帝欲改之。
孤用盡心力,賄托當道,方得來此。
卿言是也。
”李含曰:“大王之見左矣。
趙王書意許王為太弟者,是見惠帝無子,欲行反逆,故以此餌啖大王,以阻討伐之心耳。
今彼篡位,已立司馬誇為太子,焉用大王入朝?且天下親王臣宰皆怒孫秀之奸、趙王之逆,會兵問罪者公舉也,大王所論者私意也,豈可以私意而廢公事乎?”張方又曰:“大王將關中之兵,何從而不克?乃狐惑做甚?”河間王曰:“齊王之約,吾實不屑就也。
”有一雄雉飛入朝門,自太極殿東階上於正殿,衛卒撼之,轉飛於殿西鍾樓之下,有頃,尋之不見。
越日,殿上獲得一異鳥,趙王問眾為何名,人皆不識,係之累日,竟不能曉。
忽然宮之西隅走出小兒一個,身穿素衣,向前曰:“此鳥名服劉鳥也。
”趙王命查其小兒,亦無人知其從何而來。
心中驚疑,乃將小兒並服劉鳥俱置密室之中,封鎖牢固,令人於門外守之。
明旦開視,則小兒與鳥悉皆不見,封鎖如故,內無穴隙,不知從何而去。
人皆嘆異,以為趙王將禍矣。
其鳥直應到晉帝服於劉淵,至今書載有?%鳥者,自此始也。
洛陽城中有齊王黨與並姻戚之家,乃將趙王廢帝篡位之事報至許昌。
齊王司馬冏見其私書,言帝被黜遭幽如同臣妾,雙眼淚如泉湧,踴躍大罵曰:“無仁老賊,輒敢魍魎!汝為庶支,篡吾武帝之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乃集孫洵、董、葛等共議曰:“今惠帝有何大過,司馬倫無故廢之,乃竟自篡位,藐視我等親王猶如無物,豈吾兄弟之中,悉皆不如老賊之能乎?”董艾曰:“此俱賊奴孫秀之謀,未出洛陽,吾等已知有此,勸大王離彼屈忍,蓋為是也。
今彼事既成,怒亦無用,今宜火速募兵,預備征討及防賊倫變謀,一麵令能言使者持檄說請諸王,以順伐逆,乃桓文之事功耳。
”齊王曰:“我今兵力不及賊倫萬一,何能舉事?”孫洵曰:“兵不在乎多寡,在勢之順逆、理之枉直耳!今司馬倫不道,廢帝篡位,人心共怒,袒臂一唿,從者如市,何須慮哉?況吾武帝親王尚有十餘,惟大王倡首會之,事可成矣。
”齊王曰:“宗親固有,還是那鎮之王可與共事?”洵曰:“河間、成都、東海、琅琊皆可同謀者,可即修書去合諸王,看其從與不從,再合他處。
”齊王即命孫洵作稿,暴倫、秀罪過,告報諸處。
齊王冏親自書之,遣一舌辨之人將去。
書曰: 晉室不幸,泰始以後,外戚專權,後宮弄柄,遂致紀綱紊亂,政出多門,骨肉傷殘,禍階薦起。
孤與趙王倫、淮南王允共除妒逆,肅整倫常。
豈期趙王倚派皇叔,藐忽帝親,聽吳賊孫秀之奸言,謀殺淮王,黜孤許昌。
比以惡黨強盛,甘屈外赴,茲邇肆誌驕橫,立心狂悖,廢無過之君,篡昇平之位,壞我基業,亂我家邦。
秀罪滔天,倫惡盈海。
凡我手足親王,當念先帝創立之艱難,庶派亂宗之憤憾,共興伐叛之師,以討不臣之賊。
齊王書訖,差伶俐者四五人,往數處去會合眾王,約共興兵討伐孫秀、司馬倫。
未知此事成否若何,後人有詩嘆曰: 趙倫孫秀逞奸心,僭奪稱尊致眾嗔。
齊王倡義興征討,理順當知事竟成。
第三十七迴 齊王會兵討孫秀
齊王司馬冏忿恨趙王篡奪大位,移書約會各親王,共興義兵,掃除逆黨,以復孝惠。
使者至鄴城,進見成都王司馬穎,乃呈上書啟。
穎接書看其來意,即召長史盧誌、參軍司馬和演、蔡克、王彥、鄭琰,衛將石超、牽秀、董洪、趙讓、程牧、李毅、郭勱、公師藩等俱至共議,曰:“今齊王文書到此,言孫秀助趙王廢帝篡位,會同起兵,共討叛逆。
孤思此乃大不道之事,理宜問罪,意欲從之,慮兵微不能濟事;設使不從,又無坐視之理。
卿等高見若何?”盧誌曰:“大王若肯仗義討逆,精勇必不召而自至,但命官司招募豪傑,榜文一出,悉皆響應矣,速往下縣趲集錢糧齊備,義旗舉日,諸王畢集,立能掃之,何慮之有?”成都王大悅,乃分遣諸將往各屬縣,諭以忠義,使之募兵集糧,協助討叛。
旬日之間,得兵三萬餘人,共計新舊有六萬之眾,命石超、牽秀等日夕教演,以備進討不敘。
卻說齊王第二使至陝西河間王司馬顒處,投下書啟。
顒看其書,即喚長史李含、參軍房陽、屬部大將衙博、驍將張方、郅輔、牙將張輔、席薳、刁默、呂朗、馬瞻、郭偉等商議曰:“今齊王檄會孤等共討趙王,我思他們既已篡位稱尊,京師兵廣,錢糧儲積,必有防嚴,恐未易討。
況日前有書與我,言欲請我入朝共理政事,以孤為王太弟。
我今去就兩難,卿等有何高見?”張方曰:“既趙王許與大王共掌朝綱,今當趁此勒兵相助,協退齊王,大權必屬我掌,何又從齊王而自失阿衡大任乎?”顒曰:“孤心實不欲以兵去會齊王。
前在洛陽之時,常言孤非帝派,甚多輕慢,又勸惠帝,言不可以關中重地益我,帝欲改之。
孤用盡心力,賄托當道,方得來此。
卿言是也。
”李含曰:“大王之見左矣。
趙王書意許王為太弟者,是見惠帝無子,欲行反逆,故以此餌啖大王,以阻討伐之心耳。
今彼篡位,已立司馬誇為太子,焉用大王入朝?且天下親王臣宰皆怒孫秀之奸、趙王之逆,會兵問罪者公舉也,大王所論者私意也,豈可以私意而廢公事乎?”張方又曰:“大王將關中之兵,何從而不克?乃狐惑做甚?”河間王曰:“齊王之約,吾實不屑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