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時,船到太平堤邊,一同上岸。道士王升在前引路,君臣們散步隨行,走到觀中,時已薄暮。坐不多時,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也來了。查一查,共是二十二人。建文帝道:“今日滄桑已變,‘君臣’二字,隻合藏之於心,不可宣之於口。我既為僧,自有僧家的名分,向後但以弟子稱師,師使尊矣,其餘禮節一概勿拘,方便於往來。”
程濟道:“師言是也。”眾人皆含泣受命。程濟又道:“從古有眾人戀主之心,倘相從而惹是非,不如不相從之為安也。眾人既要相從,須斟酌定相從之行藏蹤跡,方不至人疑之。”建文帝道:“此言有理。”因酌定楊應能、葉希賢兩個和尚與程濟(扮做道人)三人,隨師同行同止,頃刻不離,以防禍患。馮催、郭節、宋和、趙天泰、王之臣、牛景先六人,各更名改號,往來道路,給運衣食。其餘則遙為應援,不必拘也。議定,同宿觀中,按下不題。
且說燕王戰敗了徐輝祖,正打點入宮,忽見宮中火起,遂忙率眾入宮救火。救滅了火,忙問:“建文何在?”皆稱赴火死矣。燕王不信,親於火中撿看,一時不見屍骨。再三查問,內官因撿出皇後的屍骨,指著道:“這不是。”燕王方才信了。因哭道:“小子無知,何至此乎!”
燕王正清宮未了,早有穀王橞、安王楹,及文武大臣,上表請正大位。燕王初也遜謝,後見勸進者多,遂於六月十七日親禦奉天殿,登了皇帝的大位,改元永樂。復周王橚、齊王榑的爵土,命翰林侍讀王景議葬建文之禮。
王景議了奏道:“建文雖為奸臣所惑,不為親親,然實係太祖高皇帝所立,已臨蒞天下四載,天下鹹稱其仁。乞仍葬以天子之禮為宜。”永樂君從之,遂降旨敕有司以天子之禮葬之。又揭齊泰、黃子澄等奸臣榜於朝,以完其誅奸之案。因眾奸逃去,又懸賞格於朝:有能擒獲奸臣者,重賞加官。自賞格一懸,而用事於建文的一班臣子,皆紛紛擒至。
尚書齊泰,被執到京,永樂君問道:“汝今尚能遣張昺、謝貴來監朕麽?”齊泰無語。因命族誅之,妻發教坊司為娼。
太常卿黃子澄逃至蘇州,欲航海借兵,被太倉百戶湯華擒至。永樂君痛恨之,問道:“謀削奪諸王是汝麽?”亦命誅之。子侄共六十五人,妻、妹皆發教坊司為娼。
右副都禦史練子寧,被臨海衛指揮劉傑擒至,永樂君問道:“當日參朕當階不拜,敕法司拿者,是汝麽?”練子寧道:“可惜先皇不聽臣言。若聽臣言,豈有今日!”永樂君大怒,命牽出碎磔之,族誅其宗一百五十人。
兵部尚書鐵鉉,亦被擒至。永樂君道:“為君自有天命,天命在朕,人豈能違?當日濟南鐵閘,不過成汝今日之死,於朕何傷?”鐵鉉道:“人誰不死,死於忠,快心事也,勝於篡逆而生多矣。”因昂然反背,立於庭中。永樂令其轉麵反顧,鐵鉉不肯,道:“無麵目對篡逆也。”永樂大怒,令人去其耳鼻,錢亦不顧。永樂愈怒,復令人碎分其體。鉉至死,罵不絕口。禮部尚書陳迪、刑部尚書暴昭被擒至,俱謾罵不屈,同受慘刑而死。
燕兵初破金川時,時宮中火起,盡道上崩。方孝孺聞知即縗麻,日夜號哭。及永樂君懸了賞格,鎮撫伍雲,將方孝孺係了,獻至闕下,永樂君見其縗陛,因問道:“汝儒者也,宜知禮。朕初登大寶,你服此縗麻,何禮也?”孝孺者:“孝孺先皇臣也,先皇遭變崩逝,孝孺既食其祿,敢不哭臨?至於殿下登大寶,孝孺不知也。”永樂默然,命繫於獄。
左右侍臣問道:“方孝孺奏對不遜,陛下何不殺之?”永樂君道:“朕在北平發兵南下時,姚國師再三奏道:‘方孝孺好學篤行人也,金陵城下,文武歸命之時,彼必不降而犯上,懇求勿殺之。若殺之,則好學之種子絕了。’朕已應承,故今含容之,姑命係獄,以觀其後。”
過了幾日,朝廷要頒即位詔於天下,命議草詔之人。在廷臣子皆說道:“此係大製作,必得方孝孺之筆為妙。”永樂因命侍臣持節於獄中,召出孝孺,仍是縗麻而陛見。悲慟之聲,徹於殿陛。永樂見了,親自降榻而慰道:“朕為此舉,初意本欲效周公輔成王耳,奈何成王今不在矣,故不得已而受文武之請以自立。”孝孺道:“成王既不在,何不立成王子而輔之?”永樂道:“朕聞國利長君,孺子恐誤天下。”孝孺道:“何不立成王之弟?”永樂道:“立弟,支也。既支可立,則朕登大位,豈不宜乎?且此乃朕之家事,先生無過苦。今朕既即位,欲詔告天下民眾鹹知,此豈小故,非先生之筆不可也。可勉為草之。”因命左右授以筆劄。
孝孺大慟,舉筆投於地下道:“天下可以強引,武功可以虛耀,隻怕名教中一個‘篡’字,殿下雖千載之下,也逃不去。我方孝孺讀聖賢書,操春秋筆,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永樂大怒道:“殺汝一身何足惜,但汝不顧九族乎?”孝孺道:“義之所在,莫說九族,便十族何妨!”哭罵竟不絕口。永樂怒氣直衝,遂命碎磔於市。復詔收其九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昔有人題詩痛之道:
程濟道:“師言是也。”眾人皆含泣受命。程濟又道:“從古有眾人戀主之心,倘相從而惹是非,不如不相從之為安也。眾人既要相從,須斟酌定相從之行藏蹤跡,方不至人疑之。”建文帝道:“此言有理。”因酌定楊應能、葉希賢兩個和尚與程濟(扮做道人)三人,隨師同行同止,頃刻不離,以防禍患。馮催、郭節、宋和、趙天泰、王之臣、牛景先六人,各更名改號,往來道路,給運衣食。其餘則遙為應援,不必拘也。議定,同宿觀中,按下不題。
且說燕王戰敗了徐輝祖,正打點入宮,忽見宮中火起,遂忙率眾入宮救火。救滅了火,忙問:“建文何在?”皆稱赴火死矣。燕王不信,親於火中撿看,一時不見屍骨。再三查問,內官因撿出皇後的屍骨,指著道:“這不是。”燕王方才信了。因哭道:“小子無知,何至此乎!”
燕王正清宮未了,早有穀王橞、安王楹,及文武大臣,上表請正大位。燕王初也遜謝,後見勸進者多,遂於六月十七日親禦奉天殿,登了皇帝的大位,改元永樂。復周王橚、齊王榑的爵土,命翰林侍讀王景議葬建文之禮。
王景議了奏道:“建文雖為奸臣所惑,不為親親,然實係太祖高皇帝所立,已臨蒞天下四載,天下鹹稱其仁。乞仍葬以天子之禮為宜。”永樂君從之,遂降旨敕有司以天子之禮葬之。又揭齊泰、黃子澄等奸臣榜於朝,以完其誅奸之案。因眾奸逃去,又懸賞格於朝:有能擒獲奸臣者,重賞加官。自賞格一懸,而用事於建文的一班臣子,皆紛紛擒至。
尚書齊泰,被執到京,永樂君問道:“汝今尚能遣張昺、謝貴來監朕麽?”齊泰無語。因命族誅之,妻發教坊司為娼。
太常卿黃子澄逃至蘇州,欲航海借兵,被太倉百戶湯華擒至。永樂君痛恨之,問道:“謀削奪諸王是汝麽?”亦命誅之。子侄共六十五人,妻、妹皆發教坊司為娼。
右副都禦史練子寧,被臨海衛指揮劉傑擒至,永樂君問道:“當日參朕當階不拜,敕法司拿者,是汝麽?”練子寧道:“可惜先皇不聽臣言。若聽臣言,豈有今日!”永樂君大怒,命牽出碎磔之,族誅其宗一百五十人。
兵部尚書鐵鉉,亦被擒至。永樂君道:“為君自有天命,天命在朕,人豈能違?當日濟南鐵閘,不過成汝今日之死,於朕何傷?”鐵鉉道:“人誰不死,死於忠,快心事也,勝於篡逆而生多矣。”因昂然反背,立於庭中。永樂令其轉麵反顧,鐵鉉不肯,道:“無麵目對篡逆也。”永樂大怒,令人去其耳鼻,錢亦不顧。永樂愈怒,復令人碎分其體。鉉至死,罵不絕口。禮部尚書陳迪、刑部尚書暴昭被擒至,俱謾罵不屈,同受慘刑而死。
燕兵初破金川時,時宮中火起,盡道上崩。方孝孺聞知即縗麻,日夜號哭。及永樂君懸了賞格,鎮撫伍雲,將方孝孺係了,獻至闕下,永樂君見其縗陛,因問道:“汝儒者也,宜知禮。朕初登大寶,你服此縗麻,何禮也?”孝孺者:“孝孺先皇臣也,先皇遭變崩逝,孝孺既食其祿,敢不哭臨?至於殿下登大寶,孝孺不知也。”永樂默然,命繫於獄。
左右侍臣問道:“方孝孺奏對不遜,陛下何不殺之?”永樂君道:“朕在北平發兵南下時,姚國師再三奏道:‘方孝孺好學篤行人也,金陵城下,文武歸命之時,彼必不降而犯上,懇求勿殺之。若殺之,則好學之種子絕了。’朕已應承,故今含容之,姑命係獄,以觀其後。”
過了幾日,朝廷要頒即位詔於天下,命議草詔之人。在廷臣子皆說道:“此係大製作,必得方孝孺之筆為妙。”永樂因命侍臣持節於獄中,召出孝孺,仍是縗麻而陛見。悲慟之聲,徹於殿陛。永樂見了,親自降榻而慰道:“朕為此舉,初意本欲效周公輔成王耳,奈何成王今不在矣,故不得已而受文武之請以自立。”孝孺道:“成王既不在,何不立成王子而輔之?”永樂道:“朕聞國利長君,孺子恐誤天下。”孝孺道:“何不立成王之弟?”永樂道:“立弟,支也。既支可立,則朕登大位,豈不宜乎?且此乃朕之家事,先生無過苦。今朕既即位,欲詔告天下民眾鹹知,此豈小故,非先生之筆不可也。可勉為草之。”因命左右授以筆劄。
孝孺大慟,舉筆投於地下道:“天下可以強引,武功可以虛耀,隻怕名教中一個‘篡’字,殿下雖千載之下,也逃不去。我方孝孺讀聖賢書,操春秋筆,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永樂大怒道:“殺汝一身何足惜,但汝不顧九族乎?”孝孺道:“義之所在,莫說九族,便十族何妨!”哭罵竟不絕口。永樂怒氣直衝,遂命碎磔於市。復詔收其九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昔有人題詩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