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看到他迴來就很高興。我說你不出去了嗎?他說我不出去了,我今天很累,不想出去。然後我們就吃飯。吃到一半,電話來了。那個時候大家都沒有手機,還是家用電話,他就去客廳接電話,我就豎著耳朵在那兒聽。我心想不要有人來,不要是今天,今天你已經答應了我,你不能說話不算話。果然,就是有人又來找他,偏偏就是今天。
掛了電話,他說那個誰誰誰找我,一個應酬,一定要去。我母親就收拾收拾,招唿他換一下衣服。我就繼續在餐桌上喝我的湯,我心裏很不痛快。
那個時候我家客廳跟餐廳中間有一個透空的隔屏,中間有一些橫的玻璃層板,上麵擺一些小擺飾。我父親就透過那個隔屏往我這個地方看,他就叫我的小名,然後說爸爸要出門了,拜拜。
那個時候我就做了一件事,我抬起頭看他一眼,然後把頭低下。我一句話都沒說,把頭低下繼續喝湯。我就記得我父親的口氣其實還是有一點不好意思的,甚至有點討好的。他其實是一個對孩子很寬厚的父親,他也沒有怎麽樣,可能就笑笑,把鑰匙拿一拿就出門了。那天晚上就出事了。
我後來想,在童年失去你生命中重要的至親這件事情,它其實是個命運的套路,有非常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可是那一天的我,在腦子裏麵產生了極為細微的一念。我可以用各種方式來表達我的不痛快,我可以抱怨,我可以說你很討厭你趕快迴來,我甚至哼一聲也好。可是在那個時候,我選擇了一個方式,就是抬起頭特別看他一眼,然後把頭低下,刻意地不講話。
這個無可名狀的針尖大的行為,它卻對我跟我的父親下了一個最後的註解,就是我沒有機會跟他說再見。而且不僅是沒有機會,那個機會也不是一個不可抗力,不是誰強製剝奪的,是我自己把它掐掉的。
所以後來在我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我有些時候會特別注意像這樣子的細節。日本導演小林正樹有一部電影叫《切腹》,這部電影我就很喜歡。《切腹》說的是一個嶽父給女婿報仇的故事,這聽起來有點腐,對不對?說是報仇,其實更近於出一口氣,是用一種飛蛾撲火的方式去撲向那個必死的命運,是把自己完全搭進去的那種方式。這麽一說好像更腐了。
其實故事是講這個女婿的主家已經滅亡了,所以他是一個落魄的武士。沒有主家養著他,他能做什麽呢?他隻能去教書,去教漢學。那就很窮,可是很慘,他的孩子還生病了。他散盡所有給孩子治病,到最後連自己的佩刀都當掉了。
在日本的武士文化裏麵,佩刀比自己的命還重要。所以你可以想像,他把佩刀都當了,那是窮途末路到什麽程度。但他為了維持武士的體麵,他不能變成一個平人,所以他在那個刀鞘裏麵放了竹刀,就是那種練習用的竹片做的刀子。
有一天他就動了一個腦筋,他去另外一個還很有勢力的武士家族的門口,說我沒有辦法了,可不可以讓我在你們的門口切腹,成全我作為武士最後的體麵。
那個時候這是一個常常發生的事情。大家都心照不宣,那個家族的人也不會真的讓他在那裏切腹的。他們會給他一點錢,意思就是說這個錢是敬佩他的忠義之心:你在我們這裏切腹不方便。他們當然也不會追究他拿了錢有沒有去別的地方切。
可是那一天,家族裏麵的一個高級家臣就忽然說,他既然這麽說,那我們就讓他這樣做吧,這是武士的光榮。這下那個女婿就傻了,他就有點騎虎難下,被逼到了一個這樣的狀況。
電影裏,這個嶽父說,如果你們隻是讓他在這裏切腹了,其實我不會報仇的。關鍵在哪裏?各位還記得前麵說的吧,他把刀當了,他身上隻有竹刀。那個家族的人跟他說,武士最後的榮耀就是用自己的刀來切腹。他們不給他刀,他就用那個竹刀插到自己的肚子裏麵。切腹嘛,要切,那是硬拉的。竹刀有多鈍,各位想他有多痛苦。
所以像這樣的生不逢時是一種人類無可違抗的命運,無奈地死亡也是一個很常見的命運套路。可是那把竹刀,就是那個隨機性。是那個家臣的一念撥動了機關,往這兒或往那兒去。他也不完全是惡意,而是忽然選擇了另一種價值。但最後這把竹刀就永遠插在所有人的心上,拔不出來。
我以前讀過一篇汪曾祺的小說,叫《黃油烙餅》,可能也有朋友讀過。小說寫得非常淡,講一個小男孩叫蕭勝,蕭勝小時候跟奶奶住在一起,因為他的父母在口外工作。有一次爸爸來探望他跟奶奶,帶來了兩罐黃油。
小說裏麵就寫,黃油裝在玻璃瓶裏麵,油汪汪的,黃澄澄的,很好看。奶奶捨不得吃,也捨不得用,就每天看看它,拿出來擦一擦再放迴去。可是後來奶奶死了,奶奶是餓死的。為什麽餓死,因為那個時候饑饉,沒有口糧,她把所有的東西都給蕭勝吃了,是自己把自己給活活餓死的。
後來蕭勝就被父母帶到口外去生活了。可是漸漸父母那裏也吃不上一頓像樣的飯了,也開始吃一些粗食。有一天父母的單位開幹部會議,幹部吃得還不錯,他們就吃黃油烙餅。蕭勝坐在家裏麵,聞到食堂飄來的黃油烙餅的香味,他就問爸爸,爸爸,為什麽他們吃黃油烙餅?為什麽他們吃黃油烙餅?
爸爸被問得沒有辦法,也不知道怎麽迴答。他母親就一直很沉默。後來母親騰一下站起來,把那兩罐從奶奶家原封不動帶迴來的黃油拿出來,兌上一點糖,加了一些白麵粉,烙了兩塊餅給蕭勝吃。小說裏就寫,蕭勝吃了兩口,真好吃,然後他就痛哭起來,接著大喊一聲,奶奶。
掛了電話,他說那個誰誰誰找我,一個應酬,一定要去。我母親就收拾收拾,招唿他換一下衣服。我就繼續在餐桌上喝我的湯,我心裏很不痛快。
那個時候我家客廳跟餐廳中間有一個透空的隔屏,中間有一些橫的玻璃層板,上麵擺一些小擺飾。我父親就透過那個隔屏往我這個地方看,他就叫我的小名,然後說爸爸要出門了,拜拜。
那個時候我就做了一件事,我抬起頭看他一眼,然後把頭低下。我一句話都沒說,把頭低下繼續喝湯。我就記得我父親的口氣其實還是有一點不好意思的,甚至有點討好的。他其實是一個對孩子很寬厚的父親,他也沒有怎麽樣,可能就笑笑,把鑰匙拿一拿就出門了。那天晚上就出事了。
我後來想,在童年失去你生命中重要的至親這件事情,它其實是個命運的套路,有非常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可是那一天的我,在腦子裏麵產生了極為細微的一念。我可以用各種方式來表達我的不痛快,我可以抱怨,我可以說你很討厭你趕快迴來,我甚至哼一聲也好。可是在那個時候,我選擇了一個方式,就是抬起頭特別看他一眼,然後把頭低下,刻意地不講話。
這個無可名狀的針尖大的行為,它卻對我跟我的父親下了一個最後的註解,就是我沒有機會跟他說再見。而且不僅是沒有機會,那個機會也不是一個不可抗力,不是誰強製剝奪的,是我自己把它掐掉的。
所以後來在我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我有些時候會特別注意像這樣子的細節。日本導演小林正樹有一部電影叫《切腹》,這部電影我就很喜歡。《切腹》說的是一個嶽父給女婿報仇的故事,這聽起來有點腐,對不對?說是報仇,其實更近於出一口氣,是用一種飛蛾撲火的方式去撲向那個必死的命運,是把自己完全搭進去的那種方式。這麽一說好像更腐了。
其實故事是講這個女婿的主家已經滅亡了,所以他是一個落魄的武士。沒有主家養著他,他能做什麽呢?他隻能去教書,去教漢學。那就很窮,可是很慘,他的孩子還生病了。他散盡所有給孩子治病,到最後連自己的佩刀都當掉了。
在日本的武士文化裏麵,佩刀比自己的命還重要。所以你可以想像,他把佩刀都當了,那是窮途末路到什麽程度。但他為了維持武士的體麵,他不能變成一個平人,所以他在那個刀鞘裏麵放了竹刀,就是那種練習用的竹片做的刀子。
有一天他就動了一個腦筋,他去另外一個還很有勢力的武士家族的門口,說我沒有辦法了,可不可以讓我在你們的門口切腹,成全我作為武士最後的體麵。
那個時候這是一個常常發生的事情。大家都心照不宣,那個家族的人也不會真的讓他在那裏切腹的。他們會給他一點錢,意思就是說這個錢是敬佩他的忠義之心:你在我們這裏切腹不方便。他們當然也不會追究他拿了錢有沒有去別的地方切。
可是那一天,家族裏麵的一個高級家臣就忽然說,他既然這麽說,那我們就讓他這樣做吧,這是武士的光榮。這下那個女婿就傻了,他就有點騎虎難下,被逼到了一個這樣的狀況。
電影裏,這個嶽父說,如果你們隻是讓他在這裏切腹了,其實我不會報仇的。關鍵在哪裏?各位還記得前麵說的吧,他把刀當了,他身上隻有竹刀。那個家族的人跟他說,武士最後的榮耀就是用自己的刀來切腹。他們不給他刀,他就用那個竹刀插到自己的肚子裏麵。切腹嘛,要切,那是硬拉的。竹刀有多鈍,各位想他有多痛苦。
所以像這樣的生不逢時是一種人類無可違抗的命運,無奈地死亡也是一個很常見的命運套路。可是那把竹刀,就是那個隨機性。是那個家臣的一念撥動了機關,往這兒或往那兒去。他也不完全是惡意,而是忽然選擇了另一種價值。但最後這把竹刀就永遠插在所有人的心上,拔不出來。
我以前讀過一篇汪曾祺的小說,叫《黃油烙餅》,可能也有朋友讀過。小說寫得非常淡,講一個小男孩叫蕭勝,蕭勝小時候跟奶奶住在一起,因為他的父母在口外工作。有一次爸爸來探望他跟奶奶,帶來了兩罐黃油。
小說裏麵就寫,黃油裝在玻璃瓶裏麵,油汪汪的,黃澄澄的,很好看。奶奶捨不得吃,也捨不得用,就每天看看它,拿出來擦一擦再放迴去。可是後來奶奶死了,奶奶是餓死的。為什麽餓死,因為那個時候饑饉,沒有口糧,她把所有的東西都給蕭勝吃了,是自己把自己給活活餓死的。
後來蕭勝就被父母帶到口外去生活了。可是漸漸父母那裏也吃不上一頓像樣的飯了,也開始吃一些粗食。有一天父母的單位開幹部會議,幹部吃得還不錯,他們就吃黃油烙餅。蕭勝坐在家裏麵,聞到食堂飄來的黃油烙餅的香味,他就問爸爸,爸爸,為什麽他們吃黃油烙餅?為什麽他們吃黃油烙餅?
爸爸被問得沒有辦法,也不知道怎麽迴答。他母親就一直很沉默。後來母親騰一下站起來,把那兩罐從奶奶家原封不動帶迴來的黃油拿出來,兌上一點糖,加了一些白麵粉,烙了兩塊餅給蕭勝吃。小說裏就寫,蕭勝吃了兩口,真好吃,然後他就痛哭起來,接著大喊一聲,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