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女兒卻未明說是哪一位,這也解了德元帝的窘境。
德元帝唔了聲,笑著說:「是嗎?」
林懷治頷首:「嗯,娘說的。」
德元帝想怎麽嚴靜雲什麽都跟林懷治說,但看鄭鬱跪的端正,話又說的真摯,他也不好在亂點鴛鴦譜,畢竟家裏幾個大小子還沒成婚。於是說:「那是我記錯了,硯卿,快起來吧。」
亭內服侍的宮婢都是有眼力見兒的,誰敢把天子被拒的閑話傳出去?
鄭鬱答謝隨後坐好。
「陛下,去年揚、蘇、杭三州雖發水患後續卻有朝廷撥款重修的措施,可為何今年還會發生?」劉千甫說,「臣擔心是這水利工程沒做好才會有今日局麵,故想請陛下徹查。」
「去年監修揚州等地水利的人是淮南節度使,蘇杭兩地則是浙東觀察使。」林懷湘笑著迴答,「父親,您看要徹查嗎?」
這兩人俱是世家與宗親擔任的官職。
德元帝避了這個問題,問:「此次受水災最嚴重的是哪裏?」
鄭鬱答道:「是揚州所轄的廣陵、江都、江陽、蘇州的長洲、嘉興以及潤州、和州等地。鄭州則是滎陽、中牟等地。受災的百姓加起來有近百萬。」
「維之也是這個意思吧。」德元帝看向鄭鬱,神色輕鬆地說,「他是你師傅,你做什麽都代表了他。新法可行,但國庫屬實無錢啊。」
鄭鬱看向德元帝時,沿線停留過林懷治,兩人視線相交一瞬又分開,他迴道:「是,陛下。可民是國本,若百姓四荒流難,落草為寇,盤淮河為盜,於我朝而言都是禍亂。如今新法是為從基上解決百姓無地可耕的問題,賦稅求穩百姓才有安居之麵。世家與宗親皆占肥沃良田,霸地圈為自己,僱傭佃戶耕種,可卻隻交其民稅的一成。而天下七成的賦稅都落在不足三千萬百姓的身上,實在沉重。」
劉千甫接道:「陛下,硯卿所言極是。世家與宗親的態度決定不了我朝日後的走向,可百姓卻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兩位愛卿的肺腑之言我都明白,可這幾日朝堂上吵了多久,你們不是沒看見。」德元帝往憑幾上撐額一靠,立馬就有宮婢為他按解頭疼,「世家的根基不止在長安,他們靠鄉土長據,井邑之間多是他們的官員、族人。他們不答應,這推行下去的難度可想而知,史上誰家變法皆是如此。且今年國庫無錢,我看不行。」
誰都明白,皇帝就算答應就算推行下去,可那些世家和宗親不答應,其中的困難多如牛毛,下令下不達,欺上瞞下的事情官員之中比比皆是。
而世家一直不對劉千甫出手,則是因為劉千甫此前動的都是少數人的利益,誰都有僥倖心理,你殺別人又不是殺我,我何必與你為敵?但這次的新法完全是將世家和宗親都擺到對立麵,你觸及的是大家的利益,而不是個人。
林懷湘斟酌片刻後,說道:「父親,兒子認為不如先圈地以為試行,若收效良好則推天下。」
德元帝嘆了口氣沒接話,林懷治問道:「選何地?」
「此前二哥曾言可選藍田一帶,近受鄭州水患的災民也多數逃來長安。不如以此地為例,先試行。」林懷湘到底是德元帝教出來的皇子,論起國政來沉著冷靜。
「藍田一帶多是皇室、京官們的職田,他們會答應嗎?」林懷治問,隨即又解釋,「二哥先前提起時,多遭反對,如今怕是無法折中。父親,依兒子看,不如選華州鄭縣,縣內土地良佳,又有利渠引穀水灌溉,實乃耕種上地。」
林懷湘笑道:「六郎,新法試行並非選耕地,而是試世家。真選華州,可是要派官員前去督察。朝中現下誰想去接這種攤子?」
德元帝一貫和稀泥慣了,開口打斷:「這事我尚思量幾天,懷治,長安周邊的水利修葺的如何?」
「查閱了圖冊及地形,明日兒子會去督察。」林懷治沉穩答道。
德元帝頷首:「新法不可操之過急,維之曾上書兼修水利,可惜他年齡大了上不得山下不得水。硯卿你既承他的衣缽,此次你就跟著懷治去看看。」
他的眼神看向林懷治,目光深沉:「六郎啊,你也還年輕,我記得中書侍郎謝從一曾任蘇州刺史,對水利之事頗有見解,你就與他協著辦吧。至於江南那邊,仲山你著人查一下是誰修堤岸,此等小事都辦不好。」
謝從一出身世家,任中書侍郎,官職在劉千甫之下,他本人也是劉千甫舉薦為相。此人每遇大政事也是推諉別人,政事堂中他鮮少發話,私下卻籠著不少世家子弟為官富庶地。
林懷治點頭謝恩,鄭鬱和劉千甫瞬間明白,揖禮答道:「臣定不負陛下所願。」
劉千甫的反應在意料之中,德元帝也很滿意鄭鬱的反應,一笑了之。
而對麵的林懷湘乜斜劉千甫一眼,案後的手抓緊錦袍已是瞧出端倪,劉千甫伸手穩住林懷湘。
才進驪山的東宮殿內,林懷湘還未坐下就朝劉千甫說:「老爺子什麽態度,你沒看出來?」
「看出來了,難道殿下想做這件事?」劉千甫反問。
林懷湘冷哼一聲:「還不是因為你想,我想幫你一二。老爺子擺明了是要鄭硯卿去除世家,長安周邊的溝渠可是世家在朝的官員所建,他真成了,那可是功在袁相,罵名在你。且還讓謝從一去,他不是你的人嗎?」
德元帝唔了聲,笑著說:「是嗎?」
林懷治頷首:「嗯,娘說的。」
德元帝想怎麽嚴靜雲什麽都跟林懷治說,但看鄭鬱跪的端正,話又說的真摯,他也不好在亂點鴛鴦譜,畢竟家裏幾個大小子還沒成婚。於是說:「那是我記錯了,硯卿,快起來吧。」
亭內服侍的宮婢都是有眼力見兒的,誰敢把天子被拒的閑話傳出去?
鄭鬱答謝隨後坐好。
「陛下,去年揚、蘇、杭三州雖發水患後續卻有朝廷撥款重修的措施,可為何今年還會發生?」劉千甫說,「臣擔心是這水利工程沒做好才會有今日局麵,故想請陛下徹查。」
「去年監修揚州等地水利的人是淮南節度使,蘇杭兩地則是浙東觀察使。」林懷湘笑著迴答,「父親,您看要徹查嗎?」
這兩人俱是世家與宗親擔任的官職。
德元帝避了這個問題,問:「此次受水災最嚴重的是哪裏?」
鄭鬱答道:「是揚州所轄的廣陵、江都、江陽、蘇州的長洲、嘉興以及潤州、和州等地。鄭州則是滎陽、中牟等地。受災的百姓加起來有近百萬。」
「維之也是這個意思吧。」德元帝看向鄭鬱,神色輕鬆地說,「他是你師傅,你做什麽都代表了他。新法可行,但國庫屬實無錢啊。」
鄭鬱看向德元帝時,沿線停留過林懷治,兩人視線相交一瞬又分開,他迴道:「是,陛下。可民是國本,若百姓四荒流難,落草為寇,盤淮河為盜,於我朝而言都是禍亂。如今新法是為從基上解決百姓無地可耕的問題,賦稅求穩百姓才有安居之麵。世家與宗親皆占肥沃良田,霸地圈為自己,僱傭佃戶耕種,可卻隻交其民稅的一成。而天下七成的賦稅都落在不足三千萬百姓的身上,實在沉重。」
劉千甫接道:「陛下,硯卿所言極是。世家與宗親的態度決定不了我朝日後的走向,可百姓卻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兩位愛卿的肺腑之言我都明白,可這幾日朝堂上吵了多久,你們不是沒看見。」德元帝往憑幾上撐額一靠,立馬就有宮婢為他按解頭疼,「世家的根基不止在長安,他們靠鄉土長據,井邑之間多是他們的官員、族人。他們不答應,這推行下去的難度可想而知,史上誰家變法皆是如此。且今年國庫無錢,我看不行。」
誰都明白,皇帝就算答應就算推行下去,可那些世家和宗親不答應,其中的困難多如牛毛,下令下不達,欺上瞞下的事情官員之中比比皆是。
而世家一直不對劉千甫出手,則是因為劉千甫此前動的都是少數人的利益,誰都有僥倖心理,你殺別人又不是殺我,我何必與你為敵?但這次的新法完全是將世家和宗親都擺到對立麵,你觸及的是大家的利益,而不是個人。
林懷湘斟酌片刻後,說道:「父親,兒子認為不如先圈地以為試行,若收效良好則推天下。」
德元帝嘆了口氣沒接話,林懷治問道:「選何地?」
「此前二哥曾言可選藍田一帶,近受鄭州水患的災民也多數逃來長安。不如以此地為例,先試行。」林懷湘到底是德元帝教出來的皇子,論起國政來沉著冷靜。
「藍田一帶多是皇室、京官們的職田,他們會答應嗎?」林懷治問,隨即又解釋,「二哥先前提起時,多遭反對,如今怕是無法折中。父親,依兒子看,不如選華州鄭縣,縣內土地良佳,又有利渠引穀水灌溉,實乃耕種上地。」
林懷湘笑道:「六郎,新法試行並非選耕地,而是試世家。真選華州,可是要派官員前去督察。朝中現下誰想去接這種攤子?」
德元帝一貫和稀泥慣了,開口打斷:「這事我尚思量幾天,懷治,長安周邊的水利修葺的如何?」
「查閱了圖冊及地形,明日兒子會去督察。」林懷治沉穩答道。
德元帝頷首:「新法不可操之過急,維之曾上書兼修水利,可惜他年齡大了上不得山下不得水。硯卿你既承他的衣缽,此次你就跟著懷治去看看。」
他的眼神看向林懷治,目光深沉:「六郎啊,你也還年輕,我記得中書侍郎謝從一曾任蘇州刺史,對水利之事頗有見解,你就與他協著辦吧。至於江南那邊,仲山你著人查一下是誰修堤岸,此等小事都辦不好。」
謝從一出身世家,任中書侍郎,官職在劉千甫之下,他本人也是劉千甫舉薦為相。此人每遇大政事也是推諉別人,政事堂中他鮮少發話,私下卻籠著不少世家子弟為官富庶地。
林懷治點頭謝恩,鄭鬱和劉千甫瞬間明白,揖禮答道:「臣定不負陛下所願。」
劉千甫的反應在意料之中,德元帝也很滿意鄭鬱的反應,一笑了之。
而對麵的林懷湘乜斜劉千甫一眼,案後的手抓緊錦袍已是瞧出端倪,劉千甫伸手穩住林懷湘。
才進驪山的東宮殿內,林懷湘還未坐下就朝劉千甫說:「老爺子什麽態度,你沒看出來?」
「看出來了,難道殿下想做這件事?」劉千甫反問。
林懷湘冷哼一聲:「還不是因為你想,我想幫你一二。老爺子擺明了是要鄭硯卿去除世家,長安周邊的溝渠可是世家在朝的官員所建,他真成了,那可是功在袁相,罵名在你。且還讓謝從一去,他不是你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