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廣冷笑道:「怎麽?不同意就是視江山社稷如無物了?新法推行,戶部就要拿錢,工部出力。」隨後朝孫正問道:「孫尚書,國庫去了賑災錢及軍餉,還有幾個錢?」
孫正答道:「啟奏陛下,除了這些國庫現有餘錢一億一千二百萬。」
這時司農寺卿說:「陛下,據太倉署的人來報,長安周邊糧倉加一起的糧食不足三百萬石。更莫說這鄭州水患,要從含嘉倉運糧。陛下,馬上便要入冬,這江南地區的糧食和稅怕是收不足往年啊!」
嚴明樓淡淡道:「新法為百姓固然可行,可如今這局麵怕是不行吧?國庫無錢無糧,更莫說就算推行下去,這官員一層一層的扣下,到得朝廷又有多少?流民動亂才是眼前根本。」
「治病方得治本才是。」鄭鬱說,「流民就算賑災好,可他們已逃離故鄉,迴去之後田還是那塊荒田,更何況秋收之後又要交稅。不如就在此時將新法推行下去,將百姓安撫下來。」
嚴明樓又要開口時,德元帝終於受不了,說:「諸位愛卿別吵了,此事還需慢慢商議。且看江南水患後預估下能有多少糧食,再者命各地州縣重視水利防護。退朝。」
殿中的官員吵了兩個時辰,還從長安趕來議政,此刻還是被德元帝一句慢慢商議給推了迴去。鄭鬱現在還領著侍禦史的官職,最近這幾日鴻臚寺的事少,他也就迴了長安禦史台。
鄭鬱才在殿院坐下喝了兩口茶,鄭鬱就見禦史中丞王安齊走過來。起身做禮,問道:「王中丞何事?」
「驪山殿中,怎麽不見袁相開口?」王安齊籠袖問道。
鄭鬱想了想,說:「袁相公真的開口,怕也是與我一樣的。」
迴答滴水不漏,王安齊出身世家,他背後乃是壽陽王氏。
王安齊頷首,隨後在他身邊坐下,笑著說:「硯卿,你前途無量,何必攪這趟渾水,其實你若不表態這件事,袁相和劉相這等人物也會事情辦好。」
世家與宗親吵鬧的點隻在於為何推行,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員,他們也需要支持,當然更多的則是不希望新貴支持這件事情。
譬如北陽王之子的鄭鬱。
「為民謀事怎是難事呢?」鄭鬱話語輕聲地推迴去,「王中丞居高官位,自幼熟讀百書,通曉人倫,想也是位為聖上和百姓著想的人。若是聖上將新法推行下去,王中丞心裏會歡喜吧?」
王安齊心道好險的語言,他讓鄭鬱別瞎摻和,有袁紘和劉千甫那倆宰相在,世家和宗親總能找到錯處彈劾迴去。可沒想到鄭鬱如此堅持,還直言新法必行,到時要是聖上都同意了,他還不高興,那不是吃撐了拿著腦袋玩嗎?
王安齊怕被套話,閑聊兩句後就離開了。
驪山殿上的重修稅法事一說開,朝野上下頓時炸開了鍋。各地世家與宗親官員紛紛上書,直言不可。一時禦史台與政事堂忙的不可開交,互相彈劾的摺子如雪花似的飛入禦史台。
而德元帝隻想避暑,並不想看這些煩心事,隻把事情全放給政事堂與禦史台。
這日才用過早膳不久,鄭鬱正在看大雍歷年的土地數與糧食產量,沒多久就有內侍前來,越過殿內其他侍禦史後,朝他說道:「鄭禦史,聖人傳召驪山。請。」
鄭鬱知曉德元帝的考驗來了,騎馬隨內侍去了驪山。
--------------------
第100章 藍田
夏日初午後,連續數日的大雨澆灌著這座帝京,這使得今日的長安城頗為涼爽,雖有蟬鳴振耳,卻不覺往日悶熱。
可其實長安如何悶熱,都不及驪山的清涼。
芙蓉花池的亭台上,帳幔紛飛,宮婢透過冰正打著扇驅絲絲熱氣。亭內人也算到得齊全,林懷湘、林懷治、劉千甫、德元帝及鄭鬱。
「硯卿,你可是尚未娶妻?」德元帝隨意提起。
鄭鬱坐於德元帝下方,林懷治側位,他朝德元帝答道:「是,陛下。」
德元帝笑道:「霍山長公主上摺子給我,讓我這個做兄長的,問你願不願意與她結親。」
霍山長公主文宗十一女,嫁給奉先張氏,如今的太僕少卿,夫妻育有兩子兩女,而之前貶官的張書意便是其丈夫族支。
鄭鬱心想德元帝怎麽還是愛做這個?他驀然掃過對麵相坐的劉千甫,他想這怕是劉千甫和德元帝的主意。
奉先張氏在朝中也算望族,真要結親,有了奉先張氏和霍山長公主的支持,於新法絕對有利。而且他做了皇親,那在朝中就不可能在居禦史台職,給個鴻臚寺少卿的官職一輩子到老也就夠了。
劉千甫的算盤真是一箭雙鵰,這怕也是今日讓他來而非袁紘來的緣故。先借姻親之名看看他是否想與世家結親,藉機敲打。
鄭鬱揖禮迴道:「臣謝陛下與長公主抬愛,隻是此等大事需得稟明父親。臣性情沉悶,身無所長,恐汙長公主和縣主的慧眼,再者兄長居長尚未成婚,我為幼輩不可居於前以亂了尊卑。」
德元帝似是料到了鄭鬱的迴答,並未生氣,輕聲問:「你不怕我罰你?」
「陛下萬民之君,絕不會為了微臣而棄忠臣不顧,臣現下若不言明,更怕來日對縣主有虧。」鄭鬱伏地叩首,額間起了汗,「微臣拒長公主麵,實為悖逆,臣懇請陛下降罪。」
亭內誰都沒說話,劉千甫臉色平靜,林懷湘神情有所思量,林懷治淡笑緩解:「父親,姑媽的女兒你不是說要許於七伯父家的四哥嗎?」
孫正答道:「啟奏陛下,除了這些國庫現有餘錢一億一千二百萬。」
這時司農寺卿說:「陛下,據太倉署的人來報,長安周邊糧倉加一起的糧食不足三百萬石。更莫說這鄭州水患,要從含嘉倉運糧。陛下,馬上便要入冬,這江南地區的糧食和稅怕是收不足往年啊!」
嚴明樓淡淡道:「新法為百姓固然可行,可如今這局麵怕是不行吧?國庫無錢無糧,更莫說就算推行下去,這官員一層一層的扣下,到得朝廷又有多少?流民動亂才是眼前根本。」
「治病方得治本才是。」鄭鬱說,「流民就算賑災好,可他們已逃離故鄉,迴去之後田還是那塊荒田,更何況秋收之後又要交稅。不如就在此時將新法推行下去,將百姓安撫下來。」
嚴明樓又要開口時,德元帝終於受不了,說:「諸位愛卿別吵了,此事還需慢慢商議。且看江南水患後預估下能有多少糧食,再者命各地州縣重視水利防護。退朝。」
殿中的官員吵了兩個時辰,還從長安趕來議政,此刻還是被德元帝一句慢慢商議給推了迴去。鄭鬱現在還領著侍禦史的官職,最近這幾日鴻臚寺的事少,他也就迴了長安禦史台。
鄭鬱才在殿院坐下喝了兩口茶,鄭鬱就見禦史中丞王安齊走過來。起身做禮,問道:「王中丞何事?」
「驪山殿中,怎麽不見袁相開口?」王安齊籠袖問道。
鄭鬱想了想,說:「袁相公真的開口,怕也是與我一樣的。」
迴答滴水不漏,王安齊出身世家,他背後乃是壽陽王氏。
王安齊頷首,隨後在他身邊坐下,笑著說:「硯卿,你前途無量,何必攪這趟渾水,其實你若不表態這件事,袁相和劉相這等人物也會事情辦好。」
世家與宗親吵鬧的點隻在於為何推行,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員,他們也需要支持,當然更多的則是不希望新貴支持這件事情。
譬如北陽王之子的鄭鬱。
「為民謀事怎是難事呢?」鄭鬱話語輕聲地推迴去,「王中丞居高官位,自幼熟讀百書,通曉人倫,想也是位為聖上和百姓著想的人。若是聖上將新法推行下去,王中丞心裏會歡喜吧?」
王安齊心道好險的語言,他讓鄭鬱別瞎摻和,有袁紘和劉千甫那倆宰相在,世家和宗親總能找到錯處彈劾迴去。可沒想到鄭鬱如此堅持,還直言新法必行,到時要是聖上都同意了,他還不高興,那不是吃撐了拿著腦袋玩嗎?
王安齊怕被套話,閑聊兩句後就離開了。
驪山殿上的重修稅法事一說開,朝野上下頓時炸開了鍋。各地世家與宗親官員紛紛上書,直言不可。一時禦史台與政事堂忙的不可開交,互相彈劾的摺子如雪花似的飛入禦史台。
而德元帝隻想避暑,並不想看這些煩心事,隻把事情全放給政事堂與禦史台。
這日才用過早膳不久,鄭鬱正在看大雍歷年的土地數與糧食產量,沒多久就有內侍前來,越過殿內其他侍禦史後,朝他說道:「鄭禦史,聖人傳召驪山。請。」
鄭鬱知曉德元帝的考驗來了,騎馬隨內侍去了驪山。
--------------------
第100章 藍田
夏日初午後,連續數日的大雨澆灌著這座帝京,這使得今日的長安城頗為涼爽,雖有蟬鳴振耳,卻不覺往日悶熱。
可其實長安如何悶熱,都不及驪山的清涼。
芙蓉花池的亭台上,帳幔紛飛,宮婢透過冰正打著扇驅絲絲熱氣。亭內人也算到得齊全,林懷湘、林懷治、劉千甫、德元帝及鄭鬱。
「硯卿,你可是尚未娶妻?」德元帝隨意提起。
鄭鬱坐於德元帝下方,林懷治側位,他朝德元帝答道:「是,陛下。」
德元帝笑道:「霍山長公主上摺子給我,讓我這個做兄長的,問你願不願意與她結親。」
霍山長公主文宗十一女,嫁給奉先張氏,如今的太僕少卿,夫妻育有兩子兩女,而之前貶官的張書意便是其丈夫族支。
鄭鬱心想德元帝怎麽還是愛做這個?他驀然掃過對麵相坐的劉千甫,他想這怕是劉千甫和德元帝的主意。
奉先張氏在朝中也算望族,真要結親,有了奉先張氏和霍山長公主的支持,於新法絕對有利。而且他做了皇親,那在朝中就不可能在居禦史台職,給個鴻臚寺少卿的官職一輩子到老也就夠了。
劉千甫的算盤真是一箭雙鵰,這怕也是今日讓他來而非袁紘來的緣故。先借姻親之名看看他是否想與世家結親,藉機敲打。
鄭鬱揖禮迴道:「臣謝陛下與長公主抬愛,隻是此等大事需得稟明父親。臣性情沉悶,身無所長,恐汙長公主和縣主的慧眼,再者兄長居長尚未成婚,我為幼輩不可居於前以亂了尊卑。」
德元帝似是料到了鄭鬱的迴答,並未生氣,輕聲問:「你不怕我罰你?」
「陛下萬民之君,絕不會為了微臣而棄忠臣不顧,臣現下若不言明,更怕來日對縣主有虧。」鄭鬱伏地叩首,額間起了汗,「微臣拒長公主麵,實為悖逆,臣懇請陛下降罪。」
亭內誰都沒說話,劉千甫臉色平靜,林懷湘神情有所思量,林懷治淡笑緩解:「父親,姑媽的女兒你不是說要許於七伯父家的四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