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月6日,羅斯福在致國會的國情諮文中指出,現代戰爭的方式更迫切地要求勞動和生產,他要求國會同意他列舉的生產指標:(1)飛機——1942年為6萬架,1943年為12.5萬架;(2)坦克——1942年為4.5萬輛,1943年為7.5萬輛;(3)防空火炮——1942年為2萬門,1943年為3.5萬門;(4)船舶——1942年總數為600萬噸位,1943年建造1000萬噸位。他強調,"民用生產將不得不進一步地削減,再削減,在許多情況下,還要完全取消。"為了便於統管戰時經濟,羅斯福政府建立了一係列調節和管理經濟的臨時機構,這是一批讓人們應接不暇的以大寫英文字母縮寫為代稱的機構。
其實早在歐洲戰爭爆發的一周後,即羅斯福頒布"全國有限緊急狀態"宣言的9月8日,羅斯福就把原屬財政部的預算局改為總統直屬機構,它負責向總統匯報政府各機構活動的進展,並可前往各部門和各個戰場為總統收集準確材料,使總統了解經費使用的前因後果及規模。德國入侵低地國家後,羅斯福成立了緊急事務處理辦公室。它下轄的主要機構有生產管理局和物價管理局,此外還有民防局、國防運輸局、租借管理局、科學研究和發展局、全國戰時勞工局、經濟作戰局和戰時航運局。1941年9月,羅斯福又成立供應、優先調撥和分配局,它掌握國防生產、民用經濟以及對英、蘇物資供應和分配的權力。
現在,羅斯福依據國會新近賦予他的權力——根據作戰需要建立任何新機構在經濟範圍內優先配置資源——建立了戰時生產局,作為最高戰時機構。他慎重地物色了3個月的局長人選,最後選中了唐納德·納爾遜。戰時生產局擔負起生產管理局和供應、優先調撥和分配局的職責。羅斯福又於1942年10月建立經濟穩定局,任命最高法院法官詹姆斯·貝爾納斯為該局局長,並授以處理經濟問題的最高指揮權,有權管轄戰時生產局。1943年5月成立戰時動員局,仍由貝爾納斯領導。這使得他實際上成為有權協調一切戰時計劃和對經濟實行全麵控製的總統助理。通過這些機構,政府控製了全國經濟。
戰時經濟體製的另一重要特徵是全國經濟中國家投資的急劇增加。驟然鋪開的如此壯觀的軍火生產規模,其所需要的資金缺口太大。聯邦政府運用多種方式籌集經費,主要有:加強同包括銀行在內的經濟生活各部門的聯繫;致力於控製通貨膨脹,使支出下降,並使消費者有更多的餘錢投向數目激增的政府公債,於是政府便能把這些公債以較低利率售出;擴大徵稅的範圍和方式,使國內稅收在幾年間增加了8倍多。即令如此,由於戰費支出過於龐大,初期即達每天1億左右,這就使得聯邦政府在有效實行了上述措施後,仍感入不敷出,隻得走凱恩斯式的赤字預算的道路。聯邦政府從1941至1945財政年度的預算支出,總計約為3176億美元,其中2815億用於戰爭,占總數的88.6%。1941年的國債為563億美元,1945年上升到2525億。在上述用於戰爭的2815億美元中,大約有43%來自這段時期的稅收和其他非借貸來源。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私人壟斷資本家鑑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拒絕出資擴大軍事生產組織,不得已的聯邦政府承擔了大部分軍事工業建設。政府在這5年間共投入美國所有各生產領域的資金共有462億美元,占了這期間所有投資的23以上。這樣,到戰爭結束時,聯邦政府已擁有b全部原子能工業、生產合成橡膠企業的96%、生產飛機和引擎的71%、生產金屬鎂企業的90%。政府還建成了鋼鐵廠、造船廠、軍火工廠、發電站等企業。國有資產在整個國民財富中的比重上升了5個百分點。
戰時經濟體製的運行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聯邦政府運用各種經濟槓桿和行政管理手段,並且有賴於這種運用的得法和得力。這些經濟槓桿主要是工資、物價、房租、稅收、公債等。羅斯福在美國參戰前後就作了幾次穩定物價的嚐試,均效果不佳。國會便於1942年1月通過了物價控製緊急法令,授權物價管理署控製物價和房租,並規定對違章者特別處罰。由於戰時政府和消費者都在大量購買,造成很多商品供不應求,供需狀況刺激了物價上揚,又由於農產評價格長期未得到控製,所以戰時通貨膨脹一直成為戰時經濟體製的副產品,它既困擾著政府的年度財政預算,又困擾著中下層收入者的日常生活,這成為共和黨在1942年中期選舉中大獲進展的重要原因。可見,物價問題已成為戰時經濟體製中極為關鍵的一個癥結問題。
羅斯福在1942年底加大了反通貨膨脹的力度。他要求國會授予他調整農產評價格的全權,這項要求連同穩定工資和薪金的權利,都得到了批準。羅斯福隨即下達行政指令,要求相關職能部門和臨時機構對諸如工資、薪金、零售物價和批發價、房租、農產評價格進行嚴格的限定。為了對這些管製事項加以監督,羅斯福成立了經濟穩定局(即戰時動員局的前身)。次年4月,羅斯福發出"堅守陣地"的著名命令,對所有影響生活費用的所有商品規定了最高限價。當上述舉措仍不足以解決通貨膨脹這個戰時頑症時,羅斯福下令對輪胎、汽油、食糖、咖啡、牛油、酒、煙等商其實行定量配給。同時又對囤積居奇和黑市交易進行懲治。不久,市場上廚具、餐具、玩具、學習用具等日常用具,甚至如髮夾、痰盂、照相機、尿布等都告脫銷。到1943年,政府對95%的食品類商其實行定量配給。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三:一是民用品業的轉向導致生活資料的生產銳減;二是戰火破壞了上述諸多商品的原料供給線;三是政府大量訂貨、採購並運往戰場。還在1942年底,軍隊和租借法案就吸收了全國所生產食品的1/4,這其中特別包括罐裝的、冷凍的、脫水的食品。這種少有的情況引起國內人民生活的困難和不便,羅斯福便在"爐邊談話"中對同胞們進行耐心的說理和教育。他強調,如果出現惡性通貨膨脹,就會動搖整個戰時經濟體製,以致威脅整個決定戰局命運的生產計劃。他籲請同胞們憑著偉大的理解力和堅貞的愛國心作出必要的"犧牲",他說,為了文明必須付出艱苦工作、悲傷和流血的代價。
其實早在歐洲戰爭爆發的一周後,即羅斯福頒布"全國有限緊急狀態"宣言的9月8日,羅斯福就把原屬財政部的預算局改為總統直屬機構,它負責向總統匯報政府各機構活動的進展,並可前往各部門和各個戰場為總統收集準確材料,使總統了解經費使用的前因後果及規模。德國入侵低地國家後,羅斯福成立了緊急事務處理辦公室。它下轄的主要機構有生產管理局和物價管理局,此外還有民防局、國防運輸局、租借管理局、科學研究和發展局、全國戰時勞工局、經濟作戰局和戰時航運局。1941年9月,羅斯福又成立供應、優先調撥和分配局,它掌握國防生產、民用經濟以及對英、蘇物資供應和分配的權力。
現在,羅斯福依據國會新近賦予他的權力——根據作戰需要建立任何新機構在經濟範圍內優先配置資源——建立了戰時生產局,作為最高戰時機構。他慎重地物色了3個月的局長人選,最後選中了唐納德·納爾遜。戰時生產局擔負起生產管理局和供應、優先調撥和分配局的職責。羅斯福又於1942年10月建立經濟穩定局,任命最高法院法官詹姆斯·貝爾納斯為該局局長,並授以處理經濟問題的最高指揮權,有權管轄戰時生產局。1943年5月成立戰時動員局,仍由貝爾納斯領導。這使得他實際上成為有權協調一切戰時計劃和對經濟實行全麵控製的總統助理。通過這些機構,政府控製了全國經濟。
戰時經濟體製的另一重要特徵是全國經濟中國家投資的急劇增加。驟然鋪開的如此壯觀的軍火生產規模,其所需要的資金缺口太大。聯邦政府運用多種方式籌集經費,主要有:加強同包括銀行在內的經濟生活各部門的聯繫;致力於控製通貨膨脹,使支出下降,並使消費者有更多的餘錢投向數目激增的政府公債,於是政府便能把這些公債以較低利率售出;擴大徵稅的範圍和方式,使國內稅收在幾年間增加了8倍多。即令如此,由於戰費支出過於龐大,初期即達每天1億左右,這就使得聯邦政府在有效實行了上述措施後,仍感入不敷出,隻得走凱恩斯式的赤字預算的道路。聯邦政府從1941至1945財政年度的預算支出,總計約為3176億美元,其中2815億用於戰爭,占總數的88.6%。1941年的國債為563億美元,1945年上升到2525億。在上述用於戰爭的2815億美元中,大約有43%來自這段時期的稅收和其他非借貸來源。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私人壟斷資本家鑑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拒絕出資擴大軍事生產組織,不得已的聯邦政府承擔了大部分軍事工業建設。政府在這5年間共投入美國所有各生產領域的資金共有462億美元,占了這期間所有投資的23以上。這樣,到戰爭結束時,聯邦政府已擁有b全部原子能工業、生產合成橡膠企業的96%、生產飛機和引擎的71%、生產金屬鎂企業的90%。政府還建成了鋼鐵廠、造船廠、軍火工廠、發電站等企業。國有資產在整個國民財富中的比重上升了5個百分點。
戰時經濟體製的運行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聯邦政府運用各種經濟槓桿和行政管理手段,並且有賴於這種運用的得法和得力。這些經濟槓桿主要是工資、物價、房租、稅收、公債等。羅斯福在美國參戰前後就作了幾次穩定物價的嚐試,均效果不佳。國會便於1942年1月通過了物價控製緊急法令,授權物價管理署控製物價和房租,並規定對違章者特別處罰。由於戰時政府和消費者都在大量購買,造成很多商品供不應求,供需狀況刺激了物價上揚,又由於農產評價格長期未得到控製,所以戰時通貨膨脹一直成為戰時經濟體製的副產品,它既困擾著政府的年度財政預算,又困擾著中下層收入者的日常生活,這成為共和黨在1942年中期選舉中大獲進展的重要原因。可見,物價問題已成為戰時經濟體製中極為關鍵的一個癥結問題。
羅斯福在1942年底加大了反通貨膨脹的力度。他要求國會授予他調整農產評價格的全權,這項要求連同穩定工資和薪金的權利,都得到了批準。羅斯福隨即下達行政指令,要求相關職能部門和臨時機構對諸如工資、薪金、零售物價和批發價、房租、農產評價格進行嚴格的限定。為了對這些管製事項加以監督,羅斯福成立了經濟穩定局(即戰時動員局的前身)。次年4月,羅斯福發出"堅守陣地"的著名命令,對所有影響生活費用的所有商品規定了最高限價。當上述舉措仍不足以解決通貨膨脹這個戰時頑症時,羅斯福下令對輪胎、汽油、食糖、咖啡、牛油、酒、煙等商其實行定量配給。同時又對囤積居奇和黑市交易進行懲治。不久,市場上廚具、餐具、玩具、學習用具等日常用具,甚至如髮夾、痰盂、照相機、尿布等都告脫銷。到1943年,政府對95%的食品類商其實行定量配給。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三:一是民用品業的轉向導致生活資料的生產銳減;二是戰火破壞了上述諸多商品的原料供給線;三是政府大量訂貨、採購並運往戰場。還在1942年底,軍隊和租借法案就吸收了全國所生產食品的1/4,這其中特別包括罐裝的、冷凍的、脫水的食品。這種少有的情況引起國內人民生活的困難和不便,羅斯福便在"爐邊談話"中對同胞們進行耐心的說理和教育。他強調,如果出現惡性通貨膨脹,就會動搖整個戰時經濟體製,以致威脅整個決定戰局命運的生產計劃。他籲請同胞們憑著偉大的理解力和堅貞的愛國心作出必要的"犧牲",他說,為了文明必須付出艱苦工作、悲傷和流血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