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羅斯福前往國會作了不久就舉世皆知的名為"一個遺臭萬年的日子"的演說。作為他的歷史感的一個證據,他請求羅斯福夫人陪伴伍德羅·威爾遜夫人參加這次兩院聯席會議。羅斯福順著斜坡走上講壇,以極大的克製,用品實舒緩的語言陳述了日軍在24小時內的所作所為;並鄭重指出,日本政府通過虛偽的聲明和表示希望維繫和平而蓄意對合眾國進行了欺騙。他最後請求國會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進行無緣無故和卑鄙怯懦的進攻時期,合眾國和日本帝國之間已處於戰爭狀態。"沒有過多的渲染,演說歷時6分鍾。


    參眾兩院幾乎以全普通過了羅斯福的宣戰要求,隻在眾議院有1張反對票。同日,英國對日宣戰。9日,中國國民黨政府正式對日宣戰,次日又對德國宣戰。緊接著,對日宣戰的國家增加到20多個。11日,德國對美國宣戰,義大利也緊隨其後。


    美國的參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形成最後的陣營結構。它已成為西方兩個最強大的民主國家同社會主義的蘇聯結成公開宣布了的或心照不宣的同盟所進行的聯合戰鬥。這種搭配是被一係列的歷史偶發事件推到一起的。盡管過去歲月中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國家彼此都留下了大量的不信任情緒、偏見和敵意,但此刻已顯得次要。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都麵臨著共同的對手。嚴峻的形勢促使觀念發生變化。三人為建立協調的戰鬥合作,都從不同側麵並以不同方式進行了不懈的、堅忍不拔的和真誠的努力,雖然也不時在自重和疏遠中,彼此感到過失望,但這種攜手使他們比肩而立於濁世惡浪中一直到終局,從而更襯托出他們不愧為非凡時代的歷史巨人。有道是:滄海橫流,方顯盡英雄本色。


    戰時體製


    羅斯福在珍珠港事件兩年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幽默地對記者們說,自1933年以來,"新政大夫"這個內科專家把美國的急性內科病醫治好了。可這個康復了的病人在1941年12月7日,因一場嚴重意外事故折斷了骨頭,"新政大夫"於是就把病人讓給"勝利大夫"這個外科專家。


    戰爭使美國社會正經歷著一場巨大的變革,其全麵性和深遠的意義,直到戰後才被美國人逐漸體會到。它無微不至地、不可抗拒地延展到美國社會的各個角落。


    一切的運轉圍繞著贏得戰爭勝利這一中軸。總動員開始了。觀察家們發現,羅斯福"表現了掌握和控製十分緊迫的事態的高超才幹,而這正是一位政治家最難能可貴的特點"。他"顯得有條不紊,鎮定自若,心情愉快,神態莊重,不知疲倦而又滿懷信心。"孤立主義勢力已煙消雲散,從前處處與他作梗的人也大大地收斂了敵意。另一方麵,羅斯福本人也注意到要維護國內的安定團結。他認為在戰爭最艱苦的日子裏,"利己政治"是萬惡之首,於是他立即暫停那些存在著分歧和極易導致分歧的國內政治活動,尤其是"新政"式的改革和黨派政治活動。不過,羅斯福僅僅是強調了戰爭與內政之間的輕重緩急,"在危機時刻,我們不可能既是戰爭的現實主義者,又是未來的設計者",他並沒有將兩者截然割裂,而總是不放過任何機會強調兩者在終極意義上的基本統一性——都是為了拯救人類文明或民主政治。珍珠港事件激起全國的團結精神,這種精神保證了人民自願入伍、配給供應和經濟統製,羅斯福在這種情勢下更能顯示出戰時統帥的作用。同時,這種情勢也使羅斯福更自然地把人民的戰爭觀同新政的自由民主價值聯繫起來。喬納森·凡尼爾斯寫道:「在他那個時代裏,沒有誰能像他那樣,在美國人驚懼之時,能喚起美國人的內在信心。由於他深信美國人的自尊感,所以他要求或者期望美國人拿出勇氣來的時候從來是沒有什麽顧忌的。」


    美國宣戰後立即展開了規模浩大的重整軍備運動。國會迅速廢止了禁止將應徵入伍者派赴西半球以外的規定,並規定服役期延長到戰爭結束後6個月。新兵役法還規定所有20歲至44歲的男子進行兵役登記,年齡在45歲至65歲的男1子進行後備勞務登記。這樣在徵兵局登記者共達3100萬人,其中1000萬人經嚴格的體格和智力檢查而被徵召入伍。戰爭期間在各種武裝部隊中服役的人數,共達1500多萬(含誌願兵),其中計有陸軍1000萬人,海軍和海岸警衛隊400萬人,海軍陸戰隊60萬人,婦女服軍役者約21.6萬,黑人入伍者117萬。空軍力量也急劇地得到增強,珍珠港事件爆發時,美國陸軍航空隊不足30萬人,能適應作戰的飛機不過1500架,而大戰結束時在陸軍航空隊服役的人員高達230萬,飛機7萬架。海軍也迅速發展為世界上最強大者,海軍在編人員在4年不到的時間內增加了10倍,它所擁有的各類艦船增加到91000艘,為1941年底的20倍。


    -------------------


    11942年國會又把義務兵役的應徵年齡降低到18歲。


    ----


    美國在參戰的同時又兼充"民主國家的兵工廠",軍火裝備和後勤物資的需求量激增。國民經濟迅速被納入戰時生產的軌道,無數民用工廠改裝為生產軍需物資的工廠。從巨大的集團工業到鄉村的簡易車間,一切可用的廠房和機器設備都轉向軍工生產。汽車工業幾乎全都改為製造飛機、坦克、卡車、吉汽車,其他輕工企業則製造機關槍、步槍、雷管、炮彈,化工企業則生產炸藥和梯恩梯。日夜運轉的生產線吸納了更多的就業者,自大蕭條以來的頑症之一——失業現象幾乎完全消失了。失業者從1940年的900萬下降到1944年的67萬,而這67萬人大多是因極特殊的條件限製不能工作的。不僅如此,"兵工場"還吸納了大量中學生和原已退休的老工人。羅斯福授權戰時人力委員會負責人力總動員和就業協調工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羅斯福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苗妍/晏九/雁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苗妍/晏九/雁九並收藏羅斯福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