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招立竿見影,基於總體戰略考慮的"羅斯總統本人表現了主動精神,催促他的下屬迅速採取行動"。他讓摩根索在24小時內付給中國5000萬美元貸款。次日,即11月30日,日本正式承認汪偽政權,羅斯福當即宣布貸款1億美元給中國政府,並決定購買6000萬美元的中國黑鎢、銻和錫。不久,又從英國訂貨單上調撥100架驅逐機給中國,用來保衛滇緬公路。羅斯福在8個月後的聲明中指出,"美國對華財政援助,自然在中國受到熱情的歡迎。此項宣布極其有助於提高中國國幣信用和支撐起外匯價值。它也是加強不僅重慶而且全中國各民主反軸心集團精神上和物質上應變能力的進一步手段。但它隻是本政府對於現在正英勇抵抗侵略國進攻的愛國民主的中國人民提供援助所採取行動之一。"羅斯福在教育人民的"爐邊談話"中指出:「在亞洲,中華民族進行的另一場偉大防禦戰爭則在拖住日本人。"顯然,羅斯福已意識到美日矛盾隻有通過戰爭才能最終予以解決。
1941年春,日本進攻東南亞。"先歐後亞"的戰略使羅斯福決定最大限度地拖住日本,推遲那必然要來到的戰爭日期,為己方爭取準備時間。這以後的對日綏靖政策已轉變為服務於這個目標的一種手段,與此前的相比已大異其趣,隻是在形式上還帶有綏靖政策的意味。可能在這個過程中羅斯福有些過慮,因為日本尚未完成偷襲珍珠港的各項準備工作,在6月22日以前還擔心蘇聯,故也需要美國虛與委蛇以爭取時間。
羅斯福通過與日本馬拉鬆式的毫無進展的談判、有限地在太平洋地區顯示實力、依據租借法拓展或增加援外範圍等方式,以穩住日本,從而避免過早地捲入太平洋戰爭,因為"先歐後亞"的戰略使他時時在擔心資源短缺,力量不夠,而不足以同希特勒作戰。因此,羅斯福無意切斷供給日本的全部石油,「他認為放鬆套在日本脖子上的絞索再不時猛拽一下可能更好一些"。直到7月24日,羅斯福還在對文職國防誌願人員解釋說,向日本出口石油是為了美英自身的利益,可以使日本人不入侵荷屬東印度,從而延緩南太平洋的戰爭。但就在他說這些話的當天,日軍開始進犯印支南部。羅斯福便於次日下令凍結日本在美資產,實際上將在美的與日本權益有關的全部金融、進出口貿易等交由美國政府管製。他在這天的聲明說,美國在遠東地區的外交政策已竭盡全力了。1941年7月26日,美國陸軍遠東司令部成立,由菲律賓軍事顧問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出任司令官。在隨後直到珍珠港事變的幾個月間,美國破譯了200多份日本外務省與日駐美大使館之間的密電,日本駐檀香山總領事館所發出的軍事諜報,也幾乎全被截聽和破譯。據此,美國政府已經確知日本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並為此不惜與美一戰的決心。此後無聊而又被有意拖延的談判,雙方都在心照不宣地盡量爭取時間和主動,而日方更是施盡卑劣伎倆以達到麻痹對手的效果。
通觀1937年以來羅斯福遠東政策的來龍去脈,不難發現,既已選擇走一條狹窄小道的羅斯福氣實選擇的餘地或施展的空間相當有限。一是他那雙重目標及其性質規定了他的活動範圍、程度;二是"先歐後亞"的戰略構想從整體上主導著其遠東外交的走勢;三是直到珍珠港事變的前兩天,民意測驗表明隻有51%的美國人認為美國在不久的將來會同日本作戰,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輿論已經走在羅斯福總統的前麵,"也沒有跡象表明多數人要求採取激烈的行動。"四是自1937年秋以來的經濟危機使美國工商業長豈不景氣,羅斯福遲遲未對遠東援用禁運條款,包含有在某種程度上刺激美國經濟的意味。另外,羅斯福製訂遠東政策需要詳備而切實的情報分析,而他的工作習慣或行事風格使他經常不願依靠正規的政府機構和正常的渠道,「總統往往寧可依靠私人的資料來源……毫無疑問,這種做法反映了他對官僚們很不放心,希望自己始終不受任何派係的鉗製。從1938年到他逝世為止,他先後派出大約10多個特使,充當他在中國的耳目。就技術和政治哲學的角度而言,這些代表五花八門,各有不同。但他們都不通過美國官僚機構而直接同總統聯繫。這些個人對羅斯福和美國政策的影響,有些微不足道,有些則非同小可。"羅斯福在宣布凍結日在美資產時說過,美國遠1東政策的目的從根本上講是維護國際關係中的處理準則。「為了防止遠東戰爭爆發,我們曾經作出一切努力"。雖說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羅斯福這樣的努力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實現了預定的戰略目標,半個世紀以來仍是聚訟紛紜。
-------------------
1麥可·沙勒:《美國十字軍在中國》。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23頁。
從中立到盟友
美國人民在慕尼黑會議以後和歐洲人共同感受到的輕鬆與歡樂是極其短暫的。當還有人向"和平的天使"張伯倫索取"一把雨傘,按景仰希臘聖像的方式把它當作紀念物"時,羅斯福則已對慕尼黑會議或許會帶來的"以正義和法治為基礎的新秩序"不抱希望了。他根據納粹德國的最新動向很快意識到,慕尼黑隻不過是臨時休戰而已。因為慕尼黑協定的根本前提——相信希特勒得到滿足後到此為止,信守諾言並與鄰國和平相處——己正被迅速地破壞著。
1941年春,日本進攻東南亞。"先歐後亞"的戰略使羅斯福決定最大限度地拖住日本,推遲那必然要來到的戰爭日期,為己方爭取準備時間。這以後的對日綏靖政策已轉變為服務於這個目標的一種手段,與此前的相比已大異其趣,隻是在形式上還帶有綏靖政策的意味。可能在這個過程中羅斯福有些過慮,因為日本尚未完成偷襲珍珠港的各項準備工作,在6月22日以前還擔心蘇聯,故也需要美國虛與委蛇以爭取時間。
羅斯福通過與日本馬拉鬆式的毫無進展的談判、有限地在太平洋地區顯示實力、依據租借法拓展或增加援外範圍等方式,以穩住日本,從而避免過早地捲入太平洋戰爭,因為"先歐後亞"的戰略使他時時在擔心資源短缺,力量不夠,而不足以同希特勒作戰。因此,羅斯福無意切斷供給日本的全部石油,「他認為放鬆套在日本脖子上的絞索再不時猛拽一下可能更好一些"。直到7月24日,羅斯福還在對文職國防誌願人員解釋說,向日本出口石油是為了美英自身的利益,可以使日本人不入侵荷屬東印度,從而延緩南太平洋的戰爭。但就在他說這些話的當天,日軍開始進犯印支南部。羅斯福便於次日下令凍結日本在美資產,實際上將在美的與日本權益有關的全部金融、進出口貿易等交由美國政府管製。他在這天的聲明說,美國在遠東地區的外交政策已竭盡全力了。1941年7月26日,美國陸軍遠東司令部成立,由菲律賓軍事顧問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出任司令官。在隨後直到珍珠港事變的幾個月間,美國破譯了200多份日本外務省與日駐美大使館之間的密電,日本駐檀香山總領事館所發出的軍事諜報,也幾乎全被截聽和破譯。據此,美國政府已經確知日本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並為此不惜與美一戰的決心。此後無聊而又被有意拖延的談判,雙方都在心照不宣地盡量爭取時間和主動,而日方更是施盡卑劣伎倆以達到麻痹對手的效果。
通觀1937年以來羅斯福遠東政策的來龍去脈,不難發現,既已選擇走一條狹窄小道的羅斯福氣實選擇的餘地或施展的空間相當有限。一是他那雙重目標及其性質規定了他的活動範圍、程度;二是"先歐後亞"的戰略構想從整體上主導著其遠東外交的走勢;三是直到珍珠港事變的前兩天,民意測驗表明隻有51%的美國人認為美國在不久的將來會同日本作戰,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輿論已經走在羅斯福總統的前麵,"也沒有跡象表明多數人要求採取激烈的行動。"四是自1937年秋以來的經濟危機使美國工商業長豈不景氣,羅斯福遲遲未對遠東援用禁運條款,包含有在某種程度上刺激美國經濟的意味。另外,羅斯福製訂遠東政策需要詳備而切實的情報分析,而他的工作習慣或行事風格使他經常不願依靠正規的政府機構和正常的渠道,「總統往往寧可依靠私人的資料來源……毫無疑問,這種做法反映了他對官僚們很不放心,希望自己始終不受任何派係的鉗製。從1938年到他逝世為止,他先後派出大約10多個特使,充當他在中國的耳目。就技術和政治哲學的角度而言,這些代表五花八門,各有不同。但他們都不通過美國官僚機構而直接同總統聯繫。這些個人對羅斯福和美國政策的影響,有些微不足道,有些則非同小可。"羅斯福在宣布凍結日在美資產時說過,美國遠1東政策的目的從根本上講是維護國際關係中的處理準則。「為了防止遠東戰爭爆發,我們曾經作出一切努力"。雖說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羅斯福這樣的努力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實現了預定的戰略目標,半個世紀以來仍是聚訟紛紜。
-------------------
1麥可·沙勒:《美國十字軍在中國》。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23頁。
從中立到盟友
美國人民在慕尼黑會議以後和歐洲人共同感受到的輕鬆與歡樂是極其短暫的。當還有人向"和平的天使"張伯倫索取"一把雨傘,按景仰希臘聖像的方式把它當作紀念物"時,羅斯福則已對慕尼黑會議或許會帶來的"以正義和法治為基礎的新秩序"不抱希望了。他根據納粹德國的最新動向很快意識到,慕尼黑隻不過是臨時休戰而已。因為慕尼黑協定的根本前提——相信希特勒得到滿足後到此為止,信守諾言並與鄰國和平相處——己正被迅速地破壞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