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政府對英國此舉提出質問時,英駐美大使洛西恩勳爵抗辯說,正是因為華盛頓拒絕支持抵製日本的強硬措施,才迫使倫敦採取這種行動。勳爵有力地指出:「畢竟你們還在向日本的飛機供應汽油呢。"他斷言,如果美國停止向日本運送這類物資,而英國又炸毀荷屬東印度的油井,日本的戰爭機器就無法發動。這正好與摩根索的想法不謀而合,摩根索於是向羅斯福提交了這一方案。而蔣介石針對滇緬公路的關閉,向羅斯福建議,美國應公開承認它希望防禦日本侵占的中國某些地區為經濟保護區。同時他還要求美國給予數億美元貸款和1000架飛機,並派遣軍事顧問來華。對於蔣介石的請求,羅斯福婉拒了,而對於摩根索的建議則遲疑不決。他剛剛因發表了除非遭到攻擊決不參加戰爭的演說而被提名第三任總統連任候選人,他感到自己在這個關頭不得不防止採取那些可能會引起爭議的措施,而此舉若引起與日本的衝突,不僅會牽製英美戰勝柏林,而且還會危及自己的政治前途。
但正在此時,羅斯福被告知,日本業已大量增加向美國購買高級航空燃料的定貨,並且正企圖全部購買美國的航空燃料,如果交付日本的定貨,就會給美國軍隊造成半年以上的石油供應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羅斯福才於7月25日批準財政部聲明,宣布將對所有石油和廢金屬出口實行限製。次日在答記者問時,他聲明自己並未提出"禁運",而隻不過是政府對出口商品的頒布許可證製度推廣到包括某些廢金屬和石油產品的項目而已。美國的歷史學家指出,這一限製麵較窄的禁運使羅斯福十分滿意,它既防止了國內石油和廢金屬的供應不足,又滿足了某些人提出的對日本採取有力行動的要求,同時也表示他本人希望採取比較強硬的措施而又不會冒戰爭風險。小歐文·h·安德森甚至認為,羅斯福從來沒有打算實行全麵禁運,最後下達的指令才反映了他的真實意圖。
翌日,日本內閣會議推出了《基本國策綱要》,其中指出日本當前的國策是:「建設以皇國為中心,以日滿華為基幹的大東亞新秩序。"這裏的"大東亞新秩序"即"大東亞共榮圈",它包括遠東和南洋一帶的廣大區域,這表明日本正式開始了向南進體製的戰略性轉變。日本還威逼英國從上海撤軍,逼迫荷蘭討論日本在荷屬東印度的經濟要求,迫使法國承認日本在印度支那的絕對權益。羅斯福在這樣的挑戰麵前仍堅持認為,隻有保持像以往那樣自行克製,才能避免日本因逼得太緊而作出劇烈的行動,因為此時不列顛空戰的後果很嚴重,而美英對控製大西洋尚沒有把握。羅斯福甚至擔心若一點兒石油也不賣給日本,那麽日本可能去荷屬東印度搶奪石油。於是,日本仍然在7月26日後能夠從美國買到中級辛烷汽油。而這種規格的汽油完全適用於日本的飛機。
促使羅斯福對自己的政策作出反思,並進而作出積極調整的因素在不斷地出現。9月12日,格魯大使給羅斯福發來電函,格魯把當前的日本描繪成鮮廉寡恥、掠奪成性的國家,他反對進一步安撫日本或試圖僅僅以表示異議的方法維護美國的利益。9月27日,日、德、意同盟條約在柏林簽訂。它規定"德意承認並尊重日本在大東亞建設新秩序的領導權","締約國中任何一國受到目前不在歐洲戰爭或中日衝突中的一國攻擊時,應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互援助。」它還聲明條約並不影響締約各國與蘇聯現有重大政治關係。該條約的目的顯然是主要針對美國的,它在於防止美國同英國聯合抗擊柏林或直接在遠東抗擊日本。對日本而言,它也是一項確保德國支持它向南擴張,並幫助它在北方解決同蘇聯分歧的方法。這時,英國已對日本南進體製的進一步確立作出了積極反應,倫敦宣布將於10月17日重新開放滇緬公路,邱吉爾要求羅斯福派遣一支越大越好的艦隊到新加坡,以阻止日本作出強烈的反應。
羅斯福決定以積極的姿態抗拒日本。他在10月12日的演說中宣稱:「歐洲和亞洲獨裁國家的結合,絕不會使我們在為自身生存和民主事業而昂首前進的道路上止步不前,絕不會停止我們對正為遏製它們而戰鬥的幾乎是最後的自由民族的幫助,它們正在遠離我們國門的地方抵抗侵略者。……美國人民、所有美洲國家的人民都反對綏靖主義。"3周後,羅斯福競選連任取得勝利,大大減輕了他採取強硬行動的顧忌。
日、意、德三國同盟訂立後,蔣介石意識到,中國戰場在全球衝突中的戰略價值提高了。而且太平洋戰爭一旦爆發,"英美專恃海空軍以謀遠東,對日勝利實感不足",必須依靠中國提供"大量陸軍之協助,始克有濟"。因此,他加緊與日本進行秘密談判,製造中國將改變外交方向的氣氛,以此要挾英美擴大對華援助,把中國的抗戰作為與英美討價還價的籌碼。日本此時加緊誘降以穩住中國戰場,以便沒有多大拖累地南進。日本還準備在近期內正式承認汪偽政權。詹森大使立即向華盛頓示警,稱除非給予蔣介石新的財政和政治援助以示支持,否則重慶政權將迅速垮台。蔣介石此前已放出風來,說如果英美不願與中國認真合作,中國將重新考慮"自己的地位",以"決定適應此新局麵之未來政策"。
但正在此時,羅斯福被告知,日本業已大量增加向美國購買高級航空燃料的定貨,並且正企圖全部購買美國的航空燃料,如果交付日本的定貨,就會給美國軍隊造成半年以上的石油供應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羅斯福才於7月25日批準財政部聲明,宣布將對所有石油和廢金屬出口實行限製。次日在答記者問時,他聲明自己並未提出"禁運",而隻不過是政府對出口商品的頒布許可證製度推廣到包括某些廢金屬和石油產品的項目而已。美國的歷史學家指出,這一限製麵較窄的禁運使羅斯福十分滿意,它既防止了國內石油和廢金屬的供應不足,又滿足了某些人提出的對日本採取有力行動的要求,同時也表示他本人希望採取比較強硬的措施而又不會冒戰爭風險。小歐文·h·安德森甚至認為,羅斯福從來沒有打算實行全麵禁運,最後下達的指令才反映了他的真實意圖。
翌日,日本內閣會議推出了《基本國策綱要》,其中指出日本當前的國策是:「建設以皇國為中心,以日滿華為基幹的大東亞新秩序。"這裏的"大東亞新秩序"即"大東亞共榮圈",它包括遠東和南洋一帶的廣大區域,這表明日本正式開始了向南進體製的戰略性轉變。日本還威逼英國從上海撤軍,逼迫荷蘭討論日本在荷屬東印度的經濟要求,迫使法國承認日本在印度支那的絕對權益。羅斯福在這樣的挑戰麵前仍堅持認為,隻有保持像以往那樣自行克製,才能避免日本因逼得太緊而作出劇烈的行動,因為此時不列顛空戰的後果很嚴重,而美英對控製大西洋尚沒有把握。羅斯福甚至擔心若一點兒石油也不賣給日本,那麽日本可能去荷屬東印度搶奪石油。於是,日本仍然在7月26日後能夠從美國買到中級辛烷汽油。而這種規格的汽油完全適用於日本的飛機。
促使羅斯福對自己的政策作出反思,並進而作出積極調整的因素在不斷地出現。9月12日,格魯大使給羅斯福發來電函,格魯把當前的日本描繪成鮮廉寡恥、掠奪成性的國家,他反對進一步安撫日本或試圖僅僅以表示異議的方法維護美國的利益。9月27日,日、德、意同盟條約在柏林簽訂。它規定"德意承認並尊重日本在大東亞建設新秩序的領導權","締約國中任何一國受到目前不在歐洲戰爭或中日衝突中的一國攻擊時,應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互援助。」它還聲明條約並不影響締約各國與蘇聯現有重大政治關係。該條約的目的顯然是主要針對美國的,它在於防止美國同英國聯合抗擊柏林或直接在遠東抗擊日本。對日本而言,它也是一項確保德國支持它向南擴張,並幫助它在北方解決同蘇聯分歧的方法。這時,英國已對日本南進體製的進一步確立作出了積極反應,倫敦宣布將於10月17日重新開放滇緬公路,邱吉爾要求羅斯福派遣一支越大越好的艦隊到新加坡,以阻止日本作出強烈的反應。
羅斯福決定以積極的姿態抗拒日本。他在10月12日的演說中宣稱:「歐洲和亞洲獨裁國家的結合,絕不會使我們在為自身生存和民主事業而昂首前進的道路上止步不前,絕不會停止我們對正為遏製它們而戰鬥的幾乎是最後的自由民族的幫助,它們正在遠離我們國門的地方抵抗侵略者。……美國人民、所有美洲國家的人民都反對綏靖主義。"3周後,羅斯福競選連任取得勝利,大大減輕了他採取強硬行動的顧忌。
日、意、德三國同盟訂立後,蔣介石意識到,中國戰場在全球衝突中的戰略價值提高了。而且太平洋戰爭一旦爆發,"英美專恃海空軍以謀遠東,對日勝利實感不足",必須依靠中國提供"大量陸軍之協助,始克有濟"。因此,他加緊與日本進行秘密談判,製造中國將改變外交方向的氣氛,以此要挾英美擴大對華援助,把中國的抗戰作為與英美討價還價的籌碼。日本此時加緊誘降以穩住中國戰場,以便沒有多大拖累地南進。日本還準備在近期內正式承認汪偽政權。詹森大使立即向華盛頓示警,稱除非給予蔣介石新的財政和政治援助以示支持,否則重慶政權將迅速垮台。蔣介石此前已放出風來,說如果英美不願與中國認真合作,中國將重新考慮"自己的地位",以"決定適應此新局麵之未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