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學家查爾斯·比爾德認為,胡佛總統對史汀生"不承認主義"的概念是感到討厭的。「盡管他同史汀生國務卿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公開破裂。胡佛總統堅決反對經濟製裁和其他強製手段,他認為"不承認主義"充其量隻能用以作道義上的勸說,或訴諸人類的道德良知和判斷"。但後來,"不承認主義"一度受到讚譽時,賦閑在野的胡佛又聲稱是自己的發明。
日本軍國主義根本就沒有理會史汀生的"不承認主義"。女特務川島芳子等奉命策劃了上海的所謂"日本和尚事件",日軍以此為藉口進犯上海。於是,震驚中外的上海"一·二八"事變就此爆發。英法美出於保護集中於上海這個國際都市的在華投資和本國僑民,增調了陸海軍以示姿態。這時,史汀生向參議院發表了關於美國對外政策的公開信,重申了"門戶開放"原則、《九國公約》和"不承認主義",並要求其他國家也能採取"不承認主義"的立場。他指出:如果日本違犯中國完整,根據華盛頓會議的條約,美國也可自由建造戰艦,並要在太平洋島嶼上無限製設防。
這是美國對華政策的歷史與現實。富蘭克林·羅斯福對中國並不陌生。隻要在談話中一涉及到有關中國的話題,他就會引人入勝地向他的聽眾大講特講他外祖父沃倫·德拉諾在中國經營時的傳奇故事,中國內部的不少人也希望新當選的羅斯福修訂美國的對外政策,他們甚至希望羅斯福總統把那些早年對華事物的持久感情作為他對華政策的基礎。
但是,羅斯福卻無意使美國較深地捲入東亞事務。在1937年以前,羅斯福滿足於對中國問題採取一種被動的"不幹涉主義"的態度。當時他的旨趣和優先考慮是在別的地方。他在亞洲最重要的短期目標是避免同日本衝突並限製任何對抗的危險。這就意味著在盡可能的範圍內置身於中國問題之外。因此,在他總統任期的頭5年裏,羅斯福倡導一種本質上消極的政策,它與胡佛或史汀生的"不承認主義"並無本質上的區別。
同時,美國學者羅伯特·梅斯爾認為,羅斯福在涉及嚴肅的對華政策時動輒興致盎然地談論他的家族與中國的淵源——這種表麵上的淺薄恰恰不在於懷舊,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策略,即通過宣稱他對這個追溯到先輩們的話題有長期親身的了解,從而確定自己對中國政策的壟斷。在他的全部總統任內,羅斯福為自己保留了在中國問題上應做什麽和能做什麽的裁決權利。而戰時保密的需要更加強了這種政策上的中央專斷。其實,羅斯福根本算不上什麽「中國通",倒是由於與海軍有特殊淵源,他的眼光從未離開過太平洋,這樣就理所當然地對日本的情況比較了解。
1933年1月9日,羅斯福在海德公園會唔了史汀生,向他表明了將在外交事務方麵繼續合作的願望。會唔表明,羅斯福選擇了胡佛和史汀生的大部分政策。他尤其贊同他們對日本侵占滿洲一事做出的反應。史汀生告訴他,國際聯盟對中日糾紛即將做出裁決,而下屆政府的態度會從根本上影響國聯的意見。羅斯福表示贊同史汀生不承認日本對滿洲的占領。於是,史汀生通告全國,他的不承認立場將繼續有效。次日(即1月17日),羅斯福在迴答記者提問時聲稱:「美國的外交政策必須維護國際條約的神聖不可侵犯,這是整個國際關係賴以確立的基石。"這同史汀生主義的思想大體相同。
羅斯福宣誓就職後,他的遠東政策同前任政府相比如出一轍,沒有什麽新內容。1933年6月,美國向中國提供了5000萬美元棉麥貸款,以資助正加緊"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的蔣介石政府,同時也等於推銷了大蕭條期間美國嚴重過剩的農產起。同年,美駐華大使納爾遜·詹森建議南京政府的財政部長孔祥熙積極支持中國的土地改革和稅務改革,以抵消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號召力,孔祥熙的迴答令美國政府大失所望。孔說解決農民不滿的辦法是增強軍事力量和加緊圍剿赤色分子。
1934年6月,羅斯福在國會的強大壓力下簽署了一項白銀購買法。它規定美國政府購買白銀的數量要達到美國貨幣儲備的1/4,或當國際市場上的白銀價格已升高到1.29美元一盎斯時才停止購買。這樣在該法生效後的3個月內,中國的白銀外流量就增加了7倍,致使現金枯竭,工商業大受迫害。於是南京政府開始向華盛頓求救或抗議。羅斯福和摩根索原打算擬定一份滿足或照顧中國方麵要求的方案,但懾於國會中的白銀派議員的聲威而不得不罷休。羅斯福還進而迴拒了國務院關於改變白銀政策以拯救中國財經危機的建議。他還為美國的白銀政策衝擊中國財政製度辯解,說此舉也將可能產生某些積極後果,"中國這個地方向來是我所講的聖殿裏的銀錢兌換商之類的人的麥加。這夥人仍牢牢地控製著這個國家。要把他們徹底清除掉得花上許多年的工夫,或許要經過幾次革命才辦得到……。我倒傾向於認為這些銀錢兌換商是咎由自取。我看加速中國的危機——可以迫使中國人民一步步地發奮圖強,不再完全依賴日本和歐洲——總比遷就經濟上處於險惡的形勢好一點,而且哪一種遷就都意味著腐朽的局麵苟延殘喘,貽害新的一代人。"最後,當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告訴他,美國的白銀收購政策確實已使中國的銀行紛紛破產,並使平民間的工商業陷入一片混亂的時候,羅斯福發表了如下意見:
歷史學家查爾斯·比爾德認為,胡佛總統對史汀生"不承認主義"的概念是感到討厭的。「盡管他同史汀生國務卿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公開破裂。胡佛總統堅決反對經濟製裁和其他強製手段,他認為"不承認主義"充其量隻能用以作道義上的勸說,或訴諸人類的道德良知和判斷"。但後來,"不承認主義"一度受到讚譽時,賦閑在野的胡佛又聲稱是自己的發明。
日本軍國主義根本就沒有理會史汀生的"不承認主義"。女特務川島芳子等奉命策劃了上海的所謂"日本和尚事件",日軍以此為藉口進犯上海。於是,震驚中外的上海"一·二八"事變就此爆發。英法美出於保護集中於上海這個國際都市的在華投資和本國僑民,增調了陸海軍以示姿態。這時,史汀生向參議院發表了關於美國對外政策的公開信,重申了"門戶開放"原則、《九國公約》和"不承認主義",並要求其他國家也能採取"不承認主義"的立場。他指出:如果日本違犯中國完整,根據華盛頓會議的條約,美國也可自由建造戰艦,並要在太平洋島嶼上無限製設防。
這是美國對華政策的歷史與現實。富蘭克林·羅斯福對中國並不陌生。隻要在談話中一涉及到有關中國的話題,他就會引人入勝地向他的聽眾大講特講他外祖父沃倫·德拉諾在中國經營時的傳奇故事,中國內部的不少人也希望新當選的羅斯福修訂美國的對外政策,他們甚至希望羅斯福總統把那些早年對華事物的持久感情作為他對華政策的基礎。
但是,羅斯福卻無意使美國較深地捲入東亞事務。在1937年以前,羅斯福滿足於對中國問題採取一種被動的"不幹涉主義"的態度。當時他的旨趣和優先考慮是在別的地方。他在亞洲最重要的短期目標是避免同日本衝突並限製任何對抗的危險。這就意味著在盡可能的範圍內置身於中國問題之外。因此,在他總統任期的頭5年裏,羅斯福倡導一種本質上消極的政策,它與胡佛或史汀生的"不承認主義"並無本質上的區別。
同時,美國學者羅伯特·梅斯爾認為,羅斯福在涉及嚴肅的對華政策時動輒興致盎然地談論他的家族與中國的淵源——這種表麵上的淺薄恰恰不在於懷舊,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策略,即通過宣稱他對這個追溯到先輩們的話題有長期親身的了解,從而確定自己對中國政策的壟斷。在他的全部總統任內,羅斯福為自己保留了在中國問題上應做什麽和能做什麽的裁決權利。而戰時保密的需要更加強了這種政策上的中央專斷。其實,羅斯福根本算不上什麽「中國通",倒是由於與海軍有特殊淵源,他的眼光從未離開過太平洋,這樣就理所當然地對日本的情況比較了解。
1933年1月9日,羅斯福在海德公園會唔了史汀生,向他表明了將在外交事務方麵繼續合作的願望。會唔表明,羅斯福選擇了胡佛和史汀生的大部分政策。他尤其贊同他們對日本侵占滿洲一事做出的反應。史汀生告訴他,國際聯盟對中日糾紛即將做出裁決,而下屆政府的態度會從根本上影響國聯的意見。羅斯福表示贊同史汀生不承認日本對滿洲的占領。於是,史汀生通告全國,他的不承認立場將繼續有效。次日(即1月17日),羅斯福在迴答記者提問時聲稱:「美國的外交政策必須維護國際條約的神聖不可侵犯,這是整個國際關係賴以確立的基石。"這同史汀生主義的思想大體相同。
羅斯福宣誓就職後,他的遠東政策同前任政府相比如出一轍,沒有什麽新內容。1933年6月,美國向中國提供了5000萬美元棉麥貸款,以資助正加緊"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的蔣介石政府,同時也等於推銷了大蕭條期間美國嚴重過剩的農產起。同年,美駐華大使納爾遜·詹森建議南京政府的財政部長孔祥熙積極支持中國的土地改革和稅務改革,以抵消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號召力,孔祥熙的迴答令美國政府大失所望。孔說解決農民不滿的辦法是增強軍事力量和加緊圍剿赤色分子。
1934年6月,羅斯福在國會的強大壓力下簽署了一項白銀購買法。它規定美國政府購買白銀的數量要達到美國貨幣儲備的1/4,或當國際市場上的白銀價格已升高到1.29美元一盎斯時才停止購買。這樣在該法生效後的3個月內,中國的白銀外流量就增加了7倍,致使現金枯竭,工商業大受迫害。於是南京政府開始向華盛頓求救或抗議。羅斯福和摩根索原打算擬定一份滿足或照顧中國方麵要求的方案,但懾於國會中的白銀派議員的聲威而不得不罷休。羅斯福還進而迴拒了國務院關於改變白銀政策以拯救中國財經危機的建議。他還為美國的白銀政策衝擊中國財政製度辯解,說此舉也將可能產生某些積極後果,"中國這個地方向來是我所講的聖殿裏的銀錢兌換商之類的人的麥加。這夥人仍牢牢地控製著這個國家。要把他們徹底清除掉得花上許多年的工夫,或許要經過幾次革命才辦得到……。我倒傾向於認為這些銀錢兌換商是咎由自取。我看加速中國的危機——可以迫使中國人民一步步地發奮圖強,不再完全依賴日本和歐洲——總比遷就經濟上處於險惡的形勢好一點,而且哪一種遷就都意味著腐朽的局麵苟延殘喘,貽害新的一代人。"最後,當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告訴他,美國的白銀收購政策確實已使中國的銀行紛紛破產,並使平民間的工商業陷入一片混亂的時候,羅斯福發表了如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