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讓人放風說要召開一次商議和平裁軍問題的首腦會議,到這種"謠傳"傳開後自己卻在不置可否中靜觀各種試探的反應;從反對國會製訂中立法到主動提議修訂中立法,直至反對奈的提案,羅斯福似乎有些自相矛盾的表現給人一種模稜兩可、難以捉摸的印象,也似乎很難再用"國際主義者"、"民族主義者"或者甚至"孤立主義者"的固定概念對其予以定位。總之,素來善於迂迴、妥協、觀察輿情、相機行事以及保護自己的羅斯福採取了一條集實用主義與機會主義於一體的不敢正麵前進的道路。這種行事風格上的靈活性所造成的搖擺在一定意義上沖淡、銷鈍了人們慣常所認為的他那種威爾遜式的國際主義。這使羅斯福在時機適宜的條件下不得不花費加倍的精力和代價去從頭做起,以補償這種退卻所造成的負麵損失或影響。
總之,1937年春夏期間由羅斯福授意而展開的一係列龐雜、瑣細的私下裏的和半公開的外交活動,基本上一事無成。有不少內容僅僅停留在口頭許諾或意向性的、不著邊際的試探和討價還價之中;在更多的內容方麵,羅斯福給世人一種默許美國退出世界舞台的印象;在對待西班牙的問題上,他最終與倫敦一樣地寧願接受佛朗哥的勝利,也不願冒發生更大戰爭的危險。"道義"已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看是否實用。對此,美國歷史學家查爾斯·比爾德評價道:「不管它是否在實質上促成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毀滅,隨之而來的卻是西班牙長槍黨和法西斯叛亂在那個國家的勝利和佛朗哥獨裁者的上台。羅斯福總統迅速地對佛朗哥政府給予正式承認,鑑於總統自稱是遵從民主原則的,這就很令人吃驚了。"羅伯特·達萊克也認為,羅斯福在關於西班牙問題上的一係列政策的確在實際上鼓勵了侵略者,「而這種侵略原本是他如此渴望去加以防止的。」
1938年1月10日,副國務卿薩姆納·韋爾斯再次向羅斷福提交了他精心規劃的綏靖計劃,這次比1937年10月6日的方案更為詳盡。該計劃表明,美國總統將與其他大國磋商,徵詢他們對召開一次世界性會議的態度;會議將確立新的基本規範和國際行為準則、討論軍備限製並審議降低關稅及其等獲取原料等問題;如果各國表示贊同,美國就將把美洲各共和國和歐洲較小國家的代表召集到華盛頓,起草關於這些問題的國際協定;然後將協定送交其他大國,請他們予以認可。韋爾斯認為自己的這個綏靖計劃是一個充分考慮到局勢中的政治現實的、為公眾輿論所更能接受的、並且是與英德談判並行不悖的有價值的行動方案。
羅斯福迅速地認可並接受了韋爾斯計劃。兩天後,羅斯福將略加修改的韋爾斯計劃秘密地告知了張伯倫。但張伯倫擔心美國此舉將把他與德、意和談的主動權從自己手中拿走,張伯倫在這種和談中已預定了自認為是上策的打算。他準備答應德國改變《凡爾賽條約》造成的現狀的要求,並初步決定犧牲捷克斯洛伐克,還希望德國充當反蘇先鋒;對義大利,張伯倫打算正式承認其對衣索比亞的征服。因此,張伯倫立即復電迴絕了羅斯福的韋爾斯計劃,即美國牌的綏靖政策。羅斯福雖然懷疑張伯倫牌的綏靖政策是否能息事寧人,但他並不想阻止它。羅斯福甚至承認,在歐洲實行一些政治方麵的綏靖是必要的。
麵對英美的不同程度的綏靖政策,希特勒似乎摸透了對手的心理或抓住了對手的弱點,得寸進尺,加大了侵略步伐,提高了要價。當4月份英、法、美在事實上承認了德奧合併時,隻有蘇聯對德國進行了譴責。4月16日,英國正式承認義大利對衣索比亞的占領,美國也在國務院的堅持下予以了承認。當9月15日張伯倫首次赴德同希特勒會談時,赫爾國務卿公開聲稱:「所有深切關心保持和平的國家都以極大的興趣注視著英國首相和德國總理今天舉行的歷史性會唔。"在英法逼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讓領土的過程中,甘迺迪大使表示贊成,駐法大使布利特,也力主迫捷讓步。羅斯福麵對蒼老的捷克總統愛德華·貝奈斯向他發出的籲請和求助,無動於衷。他的態度似乎模稜兩可,他既對張伯倫的綏靖計劃深表不安和惋惜,但又不希望捷克人進行抵抗,並表示倘若英國方案能奏效,他是首先為此感到高興並向張伯倫祝賀的人。他隻是利用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敦女王大學的一次演說,聲明美洲已不再是遙遠的與大洋彼岸的爭端毫不相關的大陸,並保證如果加拿大領土遭到任何其他帝國的威脅,美國人民是不會袖手旁觀的。羅斯福希望他的這種表示能夠對希特勒產生一些影響,但他又害怕把事情鬧僵或擴大化,急忙辯白這些話隻是針對鄰國加拿大而說的,並無他意。他甚至在私下裏承認,他這次演說即使換一個50年前的美國總統也是尋常之舉。9月26日淩晨,羅斯福以個人名義分別向希特勒、貝奈斯、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發出唿籲,請求他們不要拒絕談判,"這種談判是希望以和平的、公正的和具有建設性的方法解決所爭論的問題的。"同時他聲明,為了避免在國內產生不良影響,"美國與此沒有政治糾葛"。9月27日希特勒對羅斯福的迴答以及他在講話中的惡毒咒罵,表明他毫無退讓之意。羅斯福便在當天下午向墨索裏尼唿籲,請他幫助促成談判解決。當晚他又向希特勒發出第2封信,建議立即在歐洲一個中立地點開會。次日,希特勒轉變了態度,邀請張伯倫、達拉第和墨索裏尼參加慕尼黑會議,張伯倫立即接受了邀請,羅斯福打電報稱這位英國首相是"好樣的!"30日淩晨,4國首腦簽訂了德國事先擬定的《慕尼黑協定》。張伯倫向國民揮動著英德宣言的文本說:「我相信這就是我們時代的和平。」
總之,1937年春夏期間由羅斯福授意而展開的一係列龐雜、瑣細的私下裏的和半公開的外交活動,基本上一事無成。有不少內容僅僅停留在口頭許諾或意向性的、不著邊際的試探和討價還價之中;在更多的內容方麵,羅斯福給世人一種默許美國退出世界舞台的印象;在對待西班牙的問題上,他最終與倫敦一樣地寧願接受佛朗哥的勝利,也不願冒發生更大戰爭的危險。"道義"已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看是否實用。對此,美國歷史學家查爾斯·比爾德評價道:「不管它是否在實質上促成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毀滅,隨之而來的卻是西班牙長槍黨和法西斯叛亂在那個國家的勝利和佛朗哥獨裁者的上台。羅斯福總統迅速地對佛朗哥政府給予正式承認,鑑於總統自稱是遵從民主原則的,這就很令人吃驚了。"羅伯特·達萊克也認為,羅斯福在關於西班牙問題上的一係列政策的確在實際上鼓勵了侵略者,「而這種侵略原本是他如此渴望去加以防止的。」
1938年1月10日,副國務卿薩姆納·韋爾斯再次向羅斷福提交了他精心規劃的綏靖計劃,這次比1937年10月6日的方案更為詳盡。該計劃表明,美國總統將與其他大國磋商,徵詢他們對召開一次世界性會議的態度;會議將確立新的基本規範和國際行為準則、討論軍備限製並審議降低關稅及其等獲取原料等問題;如果各國表示贊同,美國就將把美洲各共和國和歐洲較小國家的代表召集到華盛頓,起草關於這些問題的國際協定;然後將協定送交其他大國,請他們予以認可。韋爾斯認為自己的這個綏靖計劃是一個充分考慮到局勢中的政治現實的、為公眾輿論所更能接受的、並且是與英德談判並行不悖的有價值的行動方案。
羅斯福迅速地認可並接受了韋爾斯計劃。兩天後,羅斯福將略加修改的韋爾斯計劃秘密地告知了張伯倫。但張伯倫擔心美國此舉將把他與德、意和談的主動權從自己手中拿走,張伯倫在這種和談中已預定了自認為是上策的打算。他準備答應德國改變《凡爾賽條約》造成的現狀的要求,並初步決定犧牲捷克斯洛伐克,還希望德國充當反蘇先鋒;對義大利,張伯倫打算正式承認其對衣索比亞的征服。因此,張伯倫立即復電迴絕了羅斯福的韋爾斯計劃,即美國牌的綏靖政策。羅斯福雖然懷疑張伯倫牌的綏靖政策是否能息事寧人,但他並不想阻止它。羅斯福甚至承認,在歐洲實行一些政治方麵的綏靖是必要的。
麵對英美的不同程度的綏靖政策,希特勒似乎摸透了對手的心理或抓住了對手的弱點,得寸進尺,加大了侵略步伐,提高了要價。當4月份英、法、美在事實上承認了德奧合併時,隻有蘇聯對德國進行了譴責。4月16日,英國正式承認義大利對衣索比亞的占領,美國也在國務院的堅持下予以了承認。當9月15日張伯倫首次赴德同希特勒會談時,赫爾國務卿公開聲稱:「所有深切關心保持和平的國家都以極大的興趣注視著英國首相和德國總理今天舉行的歷史性會唔。"在英法逼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讓領土的過程中,甘迺迪大使表示贊成,駐法大使布利特,也力主迫捷讓步。羅斯福麵對蒼老的捷克總統愛德華·貝奈斯向他發出的籲請和求助,無動於衷。他的態度似乎模稜兩可,他既對張伯倫的綏靖計劃深表不安和惋惜,但又不希望捷克人進行抵抗,並表示倘若英國方案能奏效,他是首先為此感到高興並向張伯倫祝賀的人。他隻是利用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敦女王大學的一次演說,聲明美洲已不再是遙遠的與大洋彼岸的爭端毫不相關的大陸,並保證如果加拿大領土遭到任何其他帝國的威脅,美國人民是不會袖手旁觀的。羅斯福希望他的這種表示能夠對希特勒產生一些影響,但他又害怕把事情鬧僵或擴大化,急忙辯白這些話隻是針對鄰國加拿大而說的,並無他意。他甚至在私下裏承認,他這次演說即使換一個50年前的美國總統也是尋常之舉。9月26日淩晨,羅斯福以個人名義分別向希特勒、貝奈斯、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發出唿籲,請求他們不要拒絕談判,"這種談判是希望以和平的、公正的和具有建設性的方法解決所爭論的問題的。"同時他聲明,為了避免在國內產生不良影響,"美國與此沒有政治糾葛"。9月27日希特勒對羅斯福的迴答以及他在講話中的惡毒咒罵,表明他毫無退讓之意。羅斯福便在當天下午向墨索裏尼唿籲,請他幫助促成談判解決。當晚他又向希特勒發出第2封信,建議立即在歐洲一個中立地點開會。次日,希特勒轉變了態度,邀請張伯倫、達拉第和墨索裏尼參加慕尼黑會議,張伯倫立即接受了邀請,羅斯福打電報稱這位英國首相是"好樣的!"30日淩晨,4國首腦簽訂了德國事先擬定的《慕尼黑協定》。張伯倫向國民揮動著英德宣言的文本說:「我相信這就是我們時代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