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幹淨徹底地、最大限度地利用或搜刮利用了憲法中正式規定給他的權力。美國憲法中關於總統權限和義務規定的微言大義,在羅斯福那裏得到了充分的和寬泛的闡釋。根據1939年重新組織法所授予的權力,羅斯福建立了總統行政辦公室,內設預算局和全國資源計劃委員會,並為處理緊急情況籌備了一個辦公室。這樣,羅斯福便可通過這些機構來高度調控各級行政職能。他還增加了白宮辦事人員,改組了文官任用製度,建立了行政部門內部獨立審計的製度。這顯然又增強了總統的權限。不過,聯邦中央集權色彩的日益濃厚,大部分是通過憲法修正程序及製訂新法以外的種種方式,往往是按照當時國內外急迫嚴峻的情勢需要而作出的相應調整——來實現的。威爾遜總統認為,憲法不隻是一種類似遺囑、契約的僵死文件,更是一種適應生活變遷的工具,"調整方法不決定於起草憲法者原來的意圖,而決定於生活本身的迫切需要和新的情況。"羅斯福也像他的老上司威爾遜一樣讓公眾懂得,總統的權力就是總統所造成的權力。而這一點,在新法院那裏得到了一種基於寬泛的解釋之上的認可。羅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果斷地大權獨攬,也可作如是觀。
麵對國內各類反對派的攻擊,羅斯福坦率地聲明,自己既不打算成為一個獨裁者,同時也不具備一個成功的獨裁者應有的素質。在1938年4月14日的"爐邊談話"中,他向美國人民指出:
「歷史證明:獨裁不產生於堅強有效的政府,而產生於軟弱無效的政府。如果人民通過民主方法建立一個堅強得足以保護他們免除恐懼和飢餓的政府,則平民主就是有效的……自由得以繼續存在的唯一確實的屏障就是一個堅強得足以保衛人民利益的政府,以及堅強而又充分了解情況足以對政府保持至高無上統治的人民。」
除別有用心的政敵之外,美國人民對於民主政體或許會被獨裁所吞噬的憂懼之心是極其自然地產生的。因為整個30年代,自由或民主能否在現代世界存續下去已大成問題,歐陸的獨裁者們日益咄咄逼人地向民主製國家叫板挑戰。在太平洋地區,日本軍國主義早已實施了其侵略步驟。在這個被鬥爭與潰退的混亂驚懼震撼著的世界上,羅斯福此刻明晰堅定的聲音,無異於給美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了顆定心丸。
------------------
第八部:風暴前的權宜
--------------------------------------------------------------------------------
山雨欲來
1936年6月21日,採訪過歐洲主要國家首腦的安妮·奧黑爾·麥考密克夫人在《紐約時報》上撰文,就羅斯福與希特勒、墨索裏尼等治國者的外貌作了比較。她發現後者為執掌政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緊張和焦慮在他們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艱難時世令他們麵容憔悴,過早衰老;他們全神貫注於自己造成的令其精疲力竭、焦頭爛額的時局,他們在嫣然獨處時顯得疲憊而困惑。而美國的羅斯福則完全是另外一種形象:總統職務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跡之少令人驚異,他在愉快而自信的神情背後保持著一份超然的寧靜和安祥。「他體重略增,華發少許;幾乎就同就職那天一樣硬朗健康。他臉色曬得黝黑,眼睛碧藍明亮;自上次競選以來度過了極其折磨人的4年時光後,這雙眼睛反而比過去更加敏銳、好奇、友好而深不可測了。」
出現如此鮮明的反差,當然有著極為複雜的原因。但其中應該有這樣一點,即同為國家首腦,羅斯福的內心世界所觀照的外在環境以及正從事的事業迥然有異於希特勒和墨索裏尼,而且在這方麵甚至有著質的不同。
在1933年3月4日羅斯福宣誓就職的次日,阿道夫·希特勒的納粹黨在德國舉行的最後一次自由選舉中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幾乎在同時,日本軍隊占領了中國熱河省省會承德,隨即兵臨長城腳下,開始攻打長城各要塞。羅斯福的就職演說中隻有一小段是講述對外政策的。當時深重而危急的國內問題迫使他不能,也不便多談外交政策。睦鄰政策集中地反映了當時美國人對國際關係問題的態度或期望,也基本上反映了羅斯福對美國在國際方麵的希望。但是,希特勒控製下的德國,並沒有坐等羅斯福按照輕重緩急的順序先去處理好國內問題。當羅斯福把美國青年編組成"造林大軍"去中西部山坡植樹造林時,希特勒把德國青年編組成"褐衫大軍"、黨衛隊和"衝鋒隊";正值"第一個百日"新政剛剛過去時,希特勒把全德國的經濟納入了他的"總體戰爭經濟體製"。希特勒旨在將國內外所有的德意誌人重新結合起來,成為一個統治歐洲和號令世界的"優等民族"。其手法不外兩種:一是如洛克騰堡所言,「以一種魔鬼般的本領離間他的對手並利用他們的弱點和愚行來取利";二是如邱吉爾所言,"從失敗的深淵裏召喚出了潛藏在那個歐洲人數最多、最有用、最殘忍、最矛盾而又最招致不幸的種族身上的那些陰暗、野蠻的冤魂"。希特勒唯一能夠容忍而且僅僅願意容忍的是其他地區的同他目的相同的那些統治者。這包括義大利的墨索裏尼、日本的東條英機等其他地區的小獨裁者。拉美的一些獨裁者和準獨裁者們能量有限,但各自扶植了一支對美洲安全具有潛在危害的親近納粹的"第五縱隊",這對於羅斯福的睦鄰政策而言,顯然是不利的。
麵對國內各類反對派的攻擊,羅斯福坦率地聲明,自己既不打算成為一個獨裁者,同時也不具備一個成功的獨裁者應有的素質。在1938年4月14日的"爐邊談話"中,他向美國人民指出:
「歷史證明:獨裁不產生於堅強有效的政府,而產生於軟弱無效的政府。如果人民通過民主方法建立一個堅強得足以保護他們免除恐懼和飢餓的政府,則平民主就是有效的……自由得以繼續存在的唯一確實的屏障就是一個堅強得足以保衛人民利益的政府,以及堅強而又充分了解情況足以對政府保持至高無上統治的人民。」
除別有用心的政敵之外,美國人民對於民主政體或許會被獨裁所吞噬的憂懼之心是極其自然地產生的。因為整個30年代,自由或民主能否在現代世界存續下去已大成問題,歐陸的獨裁者們日益咄咄逼人地向民主製國家叫板挑戰。在太平洋地區,日本軍國主義早已實施了其侵略步驟。在這個被鬥爭與潰退的混亂驚懼震撼著的世界上,羅斯福此刻明晰堅定的聲音,無異於給美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了顆定心丸。
------------------
第八部:風暴前的權宜
--------------------------------------------------------------------------------
山雨欲來
1936年6月21日,採訪過歐洲主要國家首腦的安妮·奧黑爾·麥考密克夫人在《紐約時報》上撰文,就羅斯福與希特勒、墨索裏尼等治國者的外貌作了比較。她發現後者為執掌政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緊張和焦慮在他們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艱難時世令他們麵容憔悴,過早衰老;他們全神貫注於自己造成的令其精疲力竭、焦頭爛額的時局,他們在嫣然獨處時顯得疲憊而困惑。而美國的羅斯福則完全是另外一種形象:總統職務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跡之少令人驚異,他在愉快而自信的神情背後保持著一份超然的寧靜和安祥。「他體重略增,華發少許;幾乎就同就職那天一樣硬朗健康。他臉色曬得黝黑,眼睛碧藍明亮;自上次競選以來度過了極其折磨人的4年時光後,這雙眼睛反而比過去更加敏銳、好奇、友好而深不可測了。」
出現如此鮮明的反差,當然有著極為複雜的原因。但其中應該有這樣一點,即同為國家首腦,羅斯福的內心世界所觀照的外在環境以及正從事的事業迥然有異於希特勒和墨索裏尼,而且在這方麵甚至有著質的不同。
在1933年3月4日羅斯福宣誓就職的次日,阿道夫·希特勒的納粹黨在德國舉行的最後一次自由選舉中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幾乎在同時,日本軍隊占領了中國熱河省省會承德,隨即兵臨長城腳下,開始攻打長城各要塞。羅斯福的就職演說中隻有一小段是講述對外政策的。當時深重而危急的國內問題迫使他不能,也不便多談外交政策。睦鄰政策集中地反映了當時美國人對國際關係問題的態度或期望,也基本上反映了羅斯福對美國在國際方麵的希望。但是,希特勒控製下的德國,並沒有坐等羅斯福按照輕重緩急的順序先去處理好國內問題。當羅斯福把美國青年編組成"造林大軍"去中西部山坡植樹造林時,希特勒把德國青年編組成"褐衫大軍"、黨衛隊和"衝鋒隊";正值"第一個百日"新政剛剛過去時,希特勒把全德國的經濟納入了他的"總體戰爭經濟體製"。希特勒旨在將國內外所有的德意誌人重新結合起來,成為一個統治歐洲和號令世界的"優等民族"。其手法不外兩種:一是如洛克騰堡所言,「以一種魔鬼般的本領離間他的對手並利用他們的弱點和愚行來取利";二是如邱吉爾所言,"從失敗的深淵裏召喚出了潛藏在那個歐洲人數最多、最有用、最殘忍、最矛盾而又最招致不幸的種族身上的那些陰暗、野蠻的冤魂"。希特勒唯一能夠容忍而且僅僅願意容忍的是其他地區的同他目的相同的那些統治者。這包括義大利的墨索裏尼、日本的東條英機等其他地區的小獨裁者。拉美的一些獨裁者和準獨裁者們能量有限,但各自扶植了一支對美洲安全具有潛在危害的親近納粹的"第五縱隊",這對於羅斯福的睦鄰政策而言,顯然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