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3年執政以來,羅斯福的主張從來沒有像這次遭到如此廣泛而激烈的反對。共和黨在這場鬥爭中並沒有一馬當先,而是沉默地靜觀1936年組成的羅斯福政治大同盟內部的分歧和交鋒。在抗議浪潮中,似乎很難看到共和黨領導人插手的跡象。羅斯福發現,同自己對壘的多半是自己黨內的夥伴。由於羅斯福為了刻意追求一種激動人心而又暢快淋漓的攻打堡壘的效果,由於1936年選舉的壓倒性勝利使他過於自信,這樣,他那"好作驚人之舉的天性和善於運用巧妙迂迴的策略而不作正麵強攻的天性——奇妙地結合在一起了"。他一改往日那種先靈敏掌握社會輿論、多方徵求意見、爾後再果斷行事的工作作風。在提交法案以前,除司法部長卡明斯之外,羅斯福幾乎沒有讓任何人知道這個計劃。民主黨領袖和內閣成員們自不待言,甚至他的那些與國會有著密切聯繫的助手們也不知內情。這既使他們沒有思想準備,也使他們產生一種總統不尊重人的感覺。
從春到夏,辯論一直在進行,並有向與此相關的其他領域的蔓延之勢。羅斯福氣初還保持著樂觀的自信,但是他通過幾次演說所爭取到的"公眾的支持"正在與日俱減,民眾對這項計劃的新奇感和熱情,隨著曠日持久的拉鋸戰的延續而慢慢地、無可挽迴地減退了。尤為重要的是,休斯大法官曆經政治風雨,老謀深算,於寬厚的外表裏具備著與羅斯福旗鼓相當的政治領導才幹和精明練達,甚至在某些特定場合顯得比總統還要棋高一著。
最高法院麵對總統咄咄逼人的架式,主動地作出了意味深長的戰略性撤退。它支持了華盛頓州的最低工資法(9個月前它曾否決過紐約州的最低工資法),認可了農地抵押借款法和1項新的《鐵路勞工法》。幾周後它又作出了5項裁決,對全國勞工關係法予以承認。1個月後,有爭議的社會保障法在高等法院以5∶4票得到認可。在這幾次裁決中,保守派"四騎士"都投了反對票,歐文·羅伯茨轉向了布蘭代斯這一邊。但很多人認為,調度最高法院作出新的解釋以挫敗總統計劃,應歸功於休斯首席大法官。休斯憂慮的是,最高法院保守派的反動方向可能意味著最高法院在政治結構中的權力和影響會發生某種嚴重的削弱,因為1936年大選畢竟表明美國人民對羅斯福和羅斯福領導的極大權限的認可。最高法院的這一轉變大大削弱了羅斯福法案的必要性,這甚至是對總統論點的釜底抽薪。因為總統多次宣稱,在他和他的進步改革目標之間似乎橫亙著一道保守的柵欄——最高法院。他還向人民暗示,政府機構的三套馬車正在耕一塊極難耕作的土地,而其中一騎馬總是往另外一個方向用勁。在這項被人稱為"囊括法院計劃"引起的激烈辯論的月份裏,他甚至設想,索性讓新政立法全部被否決,這樣就可以把爭端擺到人民麵前。然而現在,自己憋足了勁掄起的拳頭卻停在半空,不知該砸在哪裏。
6月2日,78歲的保守派大法官威利斯·範·德萬特宣布退休,這就給羅斯福的任命留下了一個空位並保證了最高法院中能夠有一個認可其政策的多數。這樣,羅斯福的司法改革法案似乎就沒有必要了,因為以後的改革法案已不再擔心受到否決。各方人士已經看出再沒有理由對司法機構加以變動。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以10∶8票否決了總統的議案。羅斯福試圖以自己的方式拒絕擺布,這次卻未能遂願。
但是,新政立法得救了。德萬特退休後的2個月,羅斯福任命令南部保守派厭懼的雨果·布萊克來補缺。不久,薩瑟蘭、巴特勒、布蘭代斯宣布退休,羅斯福又任命了斯坦利·裏德、費利克斯·弗蘭克福特、威廉·o·道格拉斯。由於羅斯福當總統的時間過長,其他一些法官或退休或亡故,這樣到1943年,最高法院的9名法官,全部是由羅斯福任命的。人們稱新法院為"羅斯福法院"。新法院大大擴展了可由國家管製經濟的領域,而同時又保障哪怕是最煩人的少數群體的公民自由權。這似乎證實了羅斯福所說的他已"打贏這場戰爭"一語並非虛語,但從另一種意義上說,羅斯福打輸了這場戰爭。對司法改革法案的長期爭論及其廣泛的波及麵,破壞了民主黨的統一,卻大大加強了兩黨反新政聯盟。更為重要的是,新的最高法院可能樂於支持新法律,但分裂的國會將隻通過不多的幾項供法官們審查。國會裏的保守派過去擔心選民不答應,不敢公開反對羅斯福和新政,現在卻能成功地利用選民害怕過去削弱法院的厭亂趨安心理,「求掩護他們不批準新政立法的活動",或者將羅斯福提交的改革法案閹割得麵目全非。保守派的強大是"新政"勢頭漸弱的重要原因。
表麵上看,有關最高法院的鬥爭虎頭蛇尾地結束了。但在實際上,羅斯福囊括最高法院的計劃完全實現。羅斯福倔強地表明了自己的姿態,即拒絕保守力量的擺布。鬥爭涉及到行政權與司法權之間的關係問題。鬥爭對日後美國總統權力的不斷擴大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一深遠影響還來源於另一條戰線的鬥爭成果。在1938年以前的幾年裏,羅斯福以其剛毅果敢的魅力、雷厲風行的行事風格和極富策略性的手段,幾乎支配了國會。這些手段主要有:精確地選擇有利的時機;持續不斷地施加壓力而又適可而止,"拉緊韁繩卻不使之崩斷";親自向國會提出國情諮文報告;讓行政部門草擬法案而又由個別議員提出;以自己的魅力親自說服立法領導人;巧妙地打出任免職位那張牌。當上述這些辦法都不足以使國會就範時,他還有兩件致勝法寶,即使用否決權或以將要行使否決權相威脅;以"爐邊談話"等方式直接向人民攤牌,以"訴諸全民公決"的形式迫使國會讓步。這些"高明的統治藝術"發揮出來的實際效果就是,國會通過了大量的載入立法史冊的提案。而在實踐中,他形成了一種由行政官員和國會議員組成的"萬能內閣"。領頭羊則是他自己。
從春到夏,辯論一直在進行,並有向與此相關的其他領域的蔓延之勢。羅斯福氣初還保持著樂觀的自信,但是他通過幾次演說所爭取到的"公眾的支持"正在與日俱減,民眾對這項計劃的新奇感和熱情,隨著曠日持久的拉鋸戰的延續而慢慢地、無可挽迴地減退了。尤為重要的是,休斯大法官曆經政治風雨,老謀深算,於寬厚的外表裏具備著與羅斯福旗鼓相當的政治領導才幹和精明練達,甚至在某些特定場合顯得比總統還要棋高一著。
最高法院麵對總統咄咄逼人的架式,主動地作出了意味深長的戰略性撤退。它支持了華盛頓州的最低工資法(9個月前它曾否決過紐約州的最低工資法),認可了農地抵押借款法和1項新的《鐵路勞工法》。幾周後它又作出了5項裁決,對全國勞工關係法予以承認。1個月後,有爭議的社會保障法在高等法院以5∶4票得到認可。在這幾次裁決中,保守派"四騎士"都投了反對票,歐文·羅伯茨轉向了布蘭代斯這一邊。但很多人認為,調度最高法院作出新的解釋以挫敗總統計劃,應歸功於休斯首席大法官。休斯憂慮的是,最高法院保守派的反動方向可能意味著最高法院在政治結構中的權力和影響會發生某種嚴重的削弱,因為1936年大選畢竟表明美國人民對羅斯福和羅斯福領導的極大權限的認可。最高法院的這一轉變大大削弱了羅斯福法案的必要性,這甚至是對總統論點的釜底抽薪。因為總統多次宣稱,在他和他的進步改革目標之間似乎橫亙著一道保守的柵欄——最高法院。他還向人民暗示,政府機構的三套馬車正在耕一塊極難耕作的土地,而其中一騎馬總是往另外一個方向用勁。在這項被人稱為"囊括法院計劃"引起的激烈辯論的月份裏,他甚至設想,索性讓新政立法全部被否決,這樣就可以把爭端擺到人民麵前。然而現在,自己憋足了勁掄起的拳頭卻停在半空,不知該砸在哪裏。
6月2日,78歲的保守派大法官威利斯·範·德萬特宣布退休,這就給羅斯福的任命留下了一個空位並保證了最高法院中能夠有一個認可其政策的多數。這樣,羅斯福的司法改革法案似乎就沒有必要了,因為以後的改革法案已不再擔心受到否決。各方人士已經看出再沒有理由對司法機構加以變動。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以10∶8票否決了總統的議案。羅斯福試圖以自己的方式拒絕擺布,這次卻未能遂願。
但是,新政立法得救了。德萬特退休後的2個月,羅斯福任命令南部保守派厭懼的雨果·布萊克來補缺。不久,薩瑟蘭、巴特勒、布蘭代斯宣布退休,羅斯福又任命了斯坦利·裏德、費利克斯·弗蘭克福特、威廉·o·道格拉斯。由於羅斯福當總統的時間過長,其他一些法官或退休或亡故,這樣到1943年,最高法院的9名法官,全部是由羅斯福任命的。人們稱新法院為"羅斯福法院"。新法院大大擴展了可由國家管製經濟的領域,而同時又保障哪怕是最煩人的少數群體的公民自由權。這似乎證實了羅斯福所說的他已"打贏這場戰爭"一語並非虛語,但從另一種意義上說,羅斯福打輸了這場戰爭。對司法改革法案的長期爭論及其廣泛的波及麵,破壞了民主黨的統一,卻大大加強了兩黨反新政聯盟。更為重要的是,新的最高法院可能樂於支持新法律,但分裂的國會將隻通過不多的幾項供法官們審查。國會裏的保守派過去擔心選民不答應,不敢公開反對羅斯福和新政,現在卻能成功地利用選民害怕過去削弱法院的厭亂趨安心理,「求掩護他們不批準新政立法的活動",或者將羅斯福提交的改革法案閹割得麵目全非。保守派的強大是"新政"勢頭漸弱的重要原因。
表麵上看,有關最高法院的鬥爭虎頭蛇尾地結束了。但在實際上,羅斯福囊括最高法院的計劃完全實現。羅斯福倔強地表明了自己的姿態,即拒絕保守力量的擺布。鬥爭涉及到行政權與司法權之間的關係問題。鬥爭對日後美國總統權力的不斷擴大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一深遠影響還來源於另一條戰線的鬥爭成果。在1938年以前的幾年裏,羅斯福以其剛毅果敢的魅力、雷厲風行的行事風格和極富策略性的手段,幾乎支配了國會。這些手段主要有:精確地選擇有利的時機;持續不斷地施加壓力而又適可而止,"拉緊韁繩卻不使之崩斷";親自向國會提出國情諮文報告;讓行政部門草擬法案而又由個別議員提出;以自己的魅力親自說服立法領導人;巧妙地打出任免職位那張牌。當上述這些辦法都不足以使國會就範時,他還有兩件致勝法寶,即使用否決權或以將要行使否決權相威脅;以"爐邊談話"等方式直接向人民攤牌,以"訴諸全民公決"的形式迫使國會讓步。這些"高明的統治藝術"發揮出來的實際效果就是,國會通過了大量的載入立法史冊的提案。而在實踐中,他形成了一種由行政官員和國會議員組成的"萬能內閣"。領頭羊則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