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通過的《銀行法》是由羅斯福任命的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埃克爾斯起草、經參院保守派卡特·格拉斯修改的法案。該法雖然使"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所保險的金額有所下降,但該公司的監督權力卻大有擴展;它授權總統任命聯邦儲備係統新設的董事會的7名成員(任期為14年)對地區銀行實行更為直接的管理,董事會有權對儲備銀行的再貼現率和必需的儲備進行更大限度的管理;它把各家銀行的信貸政策移交給"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根據1933年銀行法建立的),該委員會現由7名董事會成員和5名地區代表組成,這樣就將公開市場經營活動的管理權轉移到政府手中。以長遠觀點看,該委員會將通過其購銷公債券的權力成為控製貨幣的主要工具;它要求各大州的銀行須於1942年7月以前加入聯邦儲備係統。這樣,羅斯福便擴大了聯邦政府管理貨幣和信貸的權力。
至8月27日第二個"百日新政"結束,國會還通過了一些次要的立法。它們有:格菲——斯奈德煤炭保護法,實際上重申了被裁決違憲的舊煙煤法規的規定;修改了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條例和農業調整法;製定新的農場抵押法和鐵路職工退休法;通過了黃金條款和聯邦登記法;將州際公共汽車和貨車置於州際商務委員會的管轄之下;削弱了銀行家對鐵路調整的控製的法規;批準了由州際商務委員會管理運價並調節勞工關係的航空郵遞法;製定了聯邦酒精飲料法和中央統計法,等等。
從1936—1938年,羅斯福政府相繼推出了一些新政法案並獲得通過,如新農業調整法、商船法、民用航空法、工資工時法,以及保護生態平衡和中小企業的法令。但就整體的勢頭而言,第二次新政已呈逐漸減弱的趨向。一般認為,新政到1938年末已接近尾聲。因為在這年中期選舉後的第76屆國會裏,勢力得到壯大的民主黨保守派同共和黨結成了政治聯盟,並構成了對羅斯福進一步改革的強大阻力;公眾對新政的支持也有所減弱;正呈惡性發展的歐洲及世界的事態迫使羅斯福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國防和對外關係方麵,他開始放棄國內進一步改革以換取國會對他的外交政策的支持。法利認為羅斯福這時最明智的選擇是"收拾殘局,鞏固和取得已取得的成果,不再發動新的改革"。不過,新政到這時的成就已很可觀,除向國會作了某些局部的小讓步外,它大體上已穩定地成型,並且其中很多方麵已開始構成美國社會裏政治、經濟生活等領域的基本特徵。
羅斯福的兩次新政幾乎涉及美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麵。它顯然不是那種以新質去取代原有結構的革命,而是一種旨在讓這個結構免遭來自內部的損耗和毒害、適應飛速變化著的時代條件並使其長久地良性運行下去的社會改良。他限製、剔除和揚棄了這個結構中那些在各個方麵都被證明是極壞的因素;調整、修正和改良了其中某些被證明是部分地或比較地壞的因素;培植、注入和創製了許多能夠使這個結構增強自我改造機製的新的因素。在操作過程中,羅斯福聲明,他正在尋求恢復眾所周知的、早經確立的,而在某種程度上被損害和遺忘了的美國的理想和價值觀念。他也多次向國會和國民表示,他這個"新政大夫"實施的手術將竭力避免或者甚至根本不會引起震盪、災難和脫節,新質的培植和確立將其和地內化為這個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和諧的原則以及必要性本身都要求新的建築結構必需同原有的基本線條溶於一體,正是這種新舊結合才標誌著有秩序的、和平的前進。"因此,新政決不像當時"左"右兩派的攻擊家所言,是社會主義的或者是法西斯主義的,相反,正是新政才極大而有效地避免了這兩個"主義"(尤其是後者)在美國的這一特定時代條件下形成氣候的可能。1933年底,約翰·m·凱恩斯在致羅斯福的公開信中寫道:「你已經使自己成為各國力求在現存社會製度範圍內運用明智試驗以糾正我們社會弊病的人民的信託人。如果你失敗,合理的變革將在全世界受到損害,隻好讓正統觀念和革命去互相廝殺出一條路來。」
如前所述,新政在一開始並沒有一貫到底的詳細的計劃,它是在具備了一個大體輪廓和意向性的原則方針的前提下,進行的一種因時因地而製宜的試驗性質的社會改良。它在歷來大體遵循不幹預主義的國家政府的發展史中無從找到可循可鑑的先例。但是,從理論基礎及其哲學思想的角度而言,其中心主題和方向仍然是深深植根於美國的文明土壤和歷史經驗之中。以下摘錄的出自羅斯福本人之口或之手的原話,將有促於我們更為深入和完整地理解新政的理論基礎。它們均散見於公開發表的羅斯福新政年代的各種演說、公文、談話、答記者問、諮文等文獻中:
——我們運用實事求是的傳統法則,一起度過難關。
——在堅決地擴張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依靠現實的推理而不是幹巴巴的公式。
——我們尋求的是經濟製度中的平衡;要對過去限製和妨礙了機會均等的許多其他弊端進行建設性的改革。
——民主政府就其本質來講能夠幫助人民抵禦過去認為是不可避免的災害,能夠解決過去被認為是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是一條真理。
至8月27日第二個"百日新政"結束,國會還通過了一些次要的立法。它們有:格菲——斯奈德煤炭保護法,實際上重申了被裁決違憲的舊煙煤法規的規定;修改了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條例和農業調整法;製定新的農場抵押法和鐵路職工退休法;通過了黃金條款和聯邦登記法;將州際公共汽車和貨車置於州際商務委員會的管轄之下;削弱了銀行家對鐵路調整的控製的法規;批準了由州際商務委員會管理運價並調節勞工關係的航空郵遞法;製定了聯邦酒精飲料法和中央統計法,等等。
從1936—1938年,羅斯福政府相繼推出了一些新政法案並獲得通過,如新農業調整法、商船法、民用航空法、工資工時法,以及保護生態平衡和中小企業的法令。但就整體的勢頭而言,第二次新政已呈逐漸減弱的趨向。一般認為,新政到1938年末已接近尾聲。因為在這年中期選舉後的第76屆國會裏,勢力得到壯大的民主黨保守派同共和黨結成了政治聯盟,並構成了對羅斯福進一步改革的強大阻力;公眾對新政的支持也有所減弱;正呈惡性發展的歐洲及世界的事態迫使羅斯福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國防和對外關係方麵,他開始放棄國內進一步改革以換取國會對他的外交政策的支持。法利認為羅斯福這時最明智的選擇是"收拾殘局,鞏固和取得已取得的成果,不再發動新的改革"。不過,新政到這時的成就已很可觀,除向國會作了某些局部的小讓步外,它大體上已穩定地成型,並且其中很多方麵已開始構成美國社會裏政治、經濟生活等領域的基本特徵。
羅斯福的兩次新政幾乎涉及美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麵。它顯然不是那種以新質去取代原有結構的革命,而是一種旨在讓這個結構免遭來自內部的損耗和毒害、適應飛速變化著的時代條件並使其長久地良性運行下去的社會改良。他限製、剔除和揚棄了這個結構中那些在各個方麵都被證明是極壞的因素;調整、修正和改良了其中某些被證明是部分地或比較地壞的因素;培植、注入和創製了許多能夠使這個結構增強自我改造機製的新的因素。在操作過程中,羅斯福聲明,他正在尋求恢復眾所周知的、早經確立的,而在某種程度上被損害和遺忘了的美國的理想和價值觀念。他也多次向國會和國民表示,他這個"新政大夫"實施的手術將竭力避免或者甚至根本不會引起震盪、災難和脫節,新質的培植和確立將其和地內化為這個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和諧的原則以及必要性本身都要求新的建築結構必需同原有的基本線條溶於一體,正是這種新舊結合才標誌著有秩序的、和平的前進。"因此,新政決不像當時"左"右兩派的攻擊家所言,是社會主義的或者是法西斯主義的,相反,正是新政才極大而有效地避免了這兩個"主義"(尤其是後者)在美國的這一特定時代條件下形成氣候的可能。1933年底,約翰·m·凱恩斯在致羅斯福的公開信中寫道:「你已經使自己成為各國力求在現存社會製度範圍內運用明智試驗以糾正我們社會弊病的人民的信託人。如果你失敗,合理的變革將在全世界受到損害,隻好讓正統觀念和革命去互相廝殺出一條路來。」
如前所述,新政在一開始並沒有一貫到底的詳細的計劃,它是在具備了一個大體輪廓和意向性的原則方針的前提下,進行的一種因時因地而製宜的試驗性質的社會改良。它在歷來大體遵循不幹預主義的國家政府的發展史中無從找到可循可鑑的先例。但是,從理論基礎及其哲學思想的角度而言,其中心主題和方向仍然是深深植根於美國的文明土壤和歷史經驗之中。以下摘錄的出自羅斯福本人之口或之手的原話,將有促於我們更為深入和完整地理解新政的理論基礎。它們均散見於公開發表的羅斯福新政年代的各種演說、公文、談話、答記者問、諮文等文獻中:
——我們運用實事求是的傳統法則,一起度過難關。
——在堅決地擴張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依靠現實的推理而不是幹巴巴的公式。
——我們尋求的是經濟製度中的平衡;要對過去限製和妨礙了機會均等的許多其他弊端進行建設性的改革。
——民主政府就其本質來講能夠幫助人民抵禦過去認為是不可避免的災害,能夠解決過去被認為是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是一條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