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的序幕
羅斯福的競選總部設在紐約市麥迪遜大道331號一所不太引人注目的辦公樓裏,這個匆忙組建的機構有工作人員600多人。依照慣例,羅斯福任命法利取代拉斯科布擔任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法利和莫利在工作上作了嚴格分工:法利負責在全國拉選票,他精通戰略,熟悉細節,樹立了現代總統競選的模式;莫利負責率領"智囊團"為羅斯福氣草演說稿和備忘錄。"智囊團"在一個問題上達成了共識,即繁榮的基本前提是消費,因而要設法提高社會購買力。他們殫精竭慮、共同提煉出來的精華都匯聚在羅斯福的16票主要演說稿中。
部分地由於想要證明自己精力充沛,平息關於他的健康狀況的各種非議,部分地由於要利用個人魅力作為資本,羅斯福選擇了巡迴旅行的"樹樁演說"的競選方法。1932年9月12日,由6節車廂組成的競選專列從奧爾巴尼駛出,隨行的有埃莉諾和兒子吉米、利漢德小姐、莫利、法利、沃爾什、參議員基·普特曼、記者、技術人員、保安人員以及"紐扣俱樂部"的成員馬·文·麥金太爾等。羅斯福專列首先橫穿北美大陸,抵達西海岸的舊金山,然後調頭到洛杉碼、西雅圖、亞利桑那、新墨西哥、科羅拉多、內布拉斯加、衣阿華、伊利諾斯、底特律。然後他又去了南部諸州,還有一次到了屬於共和黨勢力範圍的新英格蘭。他總共發表了16次重要長篇演說和67次短篇演說。作為一名競選老手,他依舊針對所在地的具體情況把每一篇演說內容限定於一個重要的問題,這樣,他就等於費盡心力地談到了各種不同主題:關稅政策、農業計劃、公用事業、財政公開、管製證券經營、消除貧困等。他在很多問題上並不單刀直入地明確表態,而是盡量多留些餘地,以便使自己處於不易受攻擊的穩固位置。但是,所有的演說都貫穿著這樣一根紅線,即通過抨擊胡佛政府來強調改變現狀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他對胡佛政府進行了多方麵的嚴厲批評:它通過其虛偽的經濟政策鼓勵了投機活動和生產過剩;它極力地低估大蕭條的嚴重性;它錯誤地將經濟崩潰的原因歸罪於其他國家,它拒絕承認和糾正國內的弊端;它遲遲不發放賑濟並且忘記了實行改革。
對此,胡佛展開了有力的反擊。他發表了9次重要演說。他認為促成大蕭條的是一些他不能控製的情況和事物——世界大戰後遺症、經濟的過度膨脹、投機行為、1931年歐洲經濟的崩潰,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金融的影響和消費的下降。他重申自己的基本信念:聯邦政府職能不能擴大、有秩序的個人主義與機會均等。他集中火力抨擊羅斯福政綱中他稱之為"激進主義、集體主義和隨意的試驗"的那些部分,聲稱這些東西將導致滅絕自由、希望與機會的專製官僚主義統治下人的規範性。他鎮靜地勸告美國人民千萬不要被政治蠱惑家的口號弄得驚慌失措或病急亂投醫。他提醒同胞們注意:「今後我國100年往何處去,關鍵在於是恪守美國傳統,還是亂搞什麽新花樣。"胡佛的內閣成員也來幫他掠陣,農業部長阿瑟·m·海德指責羅斯福是個"典型的騙子宣傳家",海軍部長查爾斯·f·亞當斯預言如果羅斯福當選,將有1億美國人的身家性命難保。胡佛還請出前任總統柯立芝發表演說,以壯自己的聲威。但這一切努力均無助於挽迴日益加劇的頹勢。7月底胡佛粗暴地鎮壓索取退役金的失業退伍軍人,成為大蕭條及其對人民造成危害的一個可悲而發人深思的紀念。胡佛失當的舉措遭到廣泛的聲討,這也加深了人們對像他這樣的不顧人民死活且冷酷無情的總統的印象。這位曾在10多年前成功地向歐洲1.5億人口發放救濟的救星,現在卻振振有詞地堅決反對任何直接的政府救助。在舉國飢餓的陰晦日子裏,他卻讓新聞記者拍下了他在白宮草坪上餵狗的照片。外出競選的胡佛所到之處,人們報之以噓聲、怪叫、慍怒、木然的沉默、臭雞蛋、西紅柿,以及"絞死胡佛"、"打倒兇手"的口號和標語。他麵對聽眾寥寥的場麵顯得局促不安,加之幾年來在白宮被大蕭條折磨得精疲力竭,明顯地迅速蒼老的他麵色灰白,皺紋深陷,眼圈發黑,緊握講稿的雙手不時地顫抖,雕塑家格曾·博格勒姆說:「如果你放一朵玫瑰花在胡佛手裏,它就會枯萎。"胡佛在最後一次演說中費力地舞動著手臂,警告選民們如果羅斯福當選,成百的都市、成千的城鎮將長滿青草,雜草還將蔓延到百萬個農場的田野上。在此之前,《文摘》雜誌的民意測驗預言羅斯福將大勝,賭博公司賭胡佛會贏的賠率是1∶7。
羅斯福在競選期間的演說沒有也不可能預告出"新政"的全部內容,隻是他在9月23日舊金山聯邦俱樂部的演說,卻基本上大體闡明了"新政"所將遵循的新道路及其包含的政治哲學。首先,他表示這次演說主要是談一談普遍原則意義上的政府職能,並強調美國這個嶄新而富於活力的國家正處在飛速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之中。在喚起聽眾對美國民主發展史和政府對工業的巨大促進的愉快迴憶之後,他話鋒一轉,指出美國在啟發展過程中業已抵達一個新的分水嶺:從前,由人民管理的政府和可供開發的廣闊大陸為美國早啟發展提供了無比優越的條件,隨後的工業革命又為所有人帶來了物質豐饒的希望。政府在那個人人機會均等的擴張時期採取了有促於工業發展的不幹預政策,但美國的生產力和自然資源被一些殘酷、貪婪的掠奪者所控製和浪費,於是轉折在世紀交替之際發生了,最後的邊疆消失了,工業組合已成為巨大的不受控製和不負責任的國中之國。受到威脅的人民要求政府加強對經濟生活的明確控製,因而就產生了西奧多·羅斯福的"公平政治"和威爾遜的"新自由"政策,而目前1932年的美國已然麵臨著經濟寡頭製控製全國工業並統治經濟生活的嚴峻現實——
羅斯福的競選總部設在紐約市麥迪遜大道331號一所不太引人注目的辦公樓裏,這個匆忙組建的機構有工作人員600多人。依照慣例,羅斯福任命法利取代拉斯科布擔任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法利和莫利在工作上作了嚴格分工:法利負責在全國拉選票,他精通戰略,熟悉細節,樹立了現代總統競選的模式;莫利負責率領"智囊團"為羅斯福氣草演說稿和備忘錄。"智囊團"在一個問題上達成了共識,即繁榮的基本前提是消費,因而要設法提高社會購買力。他們殫精竭慮、共同提煉出來的精華都匯聚在羅斯福的16票主要演說稿中。
部分地由於想要證明自己精力充沛,平息關於他的健康狀況的各種非議,部分地由於要利用個人魅力作為資本,羅斯福選擇了巡迴旅行的"樹樁演說"的競選方法。1932年9月12日,由6節車廂組成的競選專列從奧爾巴尼駛出,隨行的有埃莉諾和兒子吉米、利漢德小姐、莫利、法利、沃爾什、參議員基·普特曼、記者、技術人員、保安人員以及"紐扣俱樂部"的成員馬·文·麥金太爾等。羅斯福專列首先橫穿北美大陸,抵達西海岸的舊金山,然後調頭到洛杉碼、西雅圖、亞利桑那、新墨西哥、科羅拉多、內布拉斯加、衣阿華、伊利諾斯、底特律。然後他又去了南部諸州,還有一次到了屬於共和黨勢力範圍的新英格蘭。他總共發表了16次重要長篇演說和67次短篇演說。作為一名競選老手,他依舊針對所在地的具體情況把每一篇演說內容限定於一個重要的問題,這樣,他就等於費盡心力地談到了各種不同主題:關稅政策、農業計劃、公用事業、財政公開、管製證券經營、消除貧困等。他在很多問題上並不單刀直入地明確表態,而是盡量多留些餘地,以便使自己處於不易受攻擊的穩固位置。但是,所有的演說都貫穿著這樣一根紅線,即通過抨擊胡佛政府來強調改變現狀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他對胡佛政府進行了多方麵的嚴厲批評:它通過其虛偽的經濟政策鼓勵了投機活動和生產過剩;它極力地低估大蕭條的嚴重性;它錯誤地將經濟崩潰的原因歸罪於其他國家,它拒絕承認和糾正國內的弊端;它遲遲不發放賑濟並且忘記了實行改革。
對此,胡佛展開了有力的反擊。他發表了9次重要演說。他認為促成大蕭條的是一些他不能控製的情況和事物——世界大戰後遺症、經濟的過度膨脹、投機行為、1931年歐洲經濟的崩潰,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金融的影響和消費的下降。他重申自己的基本信念:聯邦政府職能不能擴大、有秩序的個人主義與機會均等。他集中火力抨擊羅斯福政綱中他稱之為"激進主義、集體主義和隨意的試驗"的那些部分,聲稱這些東西將導致滅絕自由、希望與機會的專製官僚主義統治下人的規範性。他鎮靜地勸告美國人民千萬不要被政治蠱惑家的口號弄得驚慌失措或病急亂投醫。他提醒同胞們注意:「今後我國100年往何處去,關鍵在於是恪守美國傳統,還是亂搞什麽新花樣。"胡佛的內閣成員也來幫他掠陣,農業部長阿瑟·m·海德指責羅斯福是個"典型的騙子宣傳家",海軍部長查爾斯·f·亞當斯預言如果羅斯福當選,將有1億美國人的身家性命難保。胡佛還請出前任總統柯立芝發表演說,以壯自己的聲威。但這一切努力均無助於挽迴日益加劇的頹勢。7月底胡佛粗暴地鎮壓索取退役金的失業退伍軍人,成為大蕭條及其對人民造成危害的一個可悲而發人深思的紀念。胡佛失當的舉措遭到廣泛的聲討,這也加深了人們對像他這樣的不顧人民死活且冷酷無情的總統的印象。這位曾在10多年前成功地向歐洲1.5億人口發放救濟的救星,現在卻振振有詞地堅決反對任何直接的政府救助。在舉國飢餓的陰晦日子裏,他卻讓新聞記者拍下了他在白宮草坪上餵狗的照片。外出競選的胡佛所到之處,人們報之以噓聲、怪叫、慍怒、木然的沉默、臭雞蛋、西紅柿,以及"絞死胡佛"、"打倒兇手"的口號和標語。他麵對聽眾寥寥的場麵顯得局促不安,加之幾年來在白宮被大蕭條折磨得精疲力竭,明顯地迅速蒼老的他麵色灰白,皺紋深陷,眼圈發黑,緊握講稿的雙手不時地顫抖,雕塑家格曾·博格勒姆說:「如果你放一朵玫瑰花在胡佛手裏,它就會枯萎。"胡佛在最後一次演說中費力地舞動著手臂,警告選民們如果羅斯福當選,成百的都市、成千的城鎮將長滿青草,雜草還將蔓延到百萬個農場的田野上。在此之前,《文摘》雜誌的民意測驗預言羅斯福將大勝,賭博公司賭胡佛會贏的賠率是1∶7。
羅斯福在競選期間的演說沒有也不可能預告出"新政"的全部內容,隻是他在9月23日舊金山聯邦俱樂部的演說,卻基本上大體闡明了"新政"所將遵循的新道路及其包含的政治哲學。首先,他表示這次演說主要是談一談普遍原則意義上的政府職能,並強調美國這個嶄新而富於活力的國家正處在飛速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之中。在喚起聽眾對美國民主發展史和政府對工業的巨大促進的愉快迴憶之後,他話鋒一轉,指出美國在啟發展過程中業已抵達一個新的分水嶺:從前,由人民管理的政府和可供開發的廣闊大陸為美國早啟發展提供了無比優越的條件,隨後的工業革命又為所有人帶來了物質豐饒的希望。政府在那個人人機會均等的擴張時期採取了有促於工業發展的不幹預政策,但美國的生產力和自然資源被一些殘酷、貪婪的掠奪者所控製和浪費,於是轉折在世紀交替之際發生了,最後的邊疆消失了,工業組合已成為巨大的不受控製和不負責任的國中之國。受到威脅的人民要求政府加強對經濟生活的明確控製,因而就產生了西奧多·羅斯福的"公平政治"和威爾遜的"新自由"政策,而目前1932年的美國已然麵臨著經濟寡頭製控製全國工業並統治經濟生活的嚴峻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