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每一次危機、每一次劫難、每一次災禍中獲得新生時,他們會變得知識更加廣泛,道德更加高尚,目標更加純潔。而今天是一個思想瘓散、道德墮落的時代,一個自私自利的時代。……我們不要隻是責備政府,也要責備我們自己。近年來在政府的政治哲學中被遺忘的全國的男人和女人們,期待著我們能夠有領導地更加合理地分配國家財富。在鄉村和城市,我們的千百萬同胞都從心底希望他們往昔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準則不要從此一去不復返,他們的這一希望不會也不應該落空。
我向你們保證,我誓為美國人民實行新政。讓我們在此聚會的人都成為未來那種富有成效和勇氣的新秩序的倡導者。這不僅是一次政治競選活動,也是一次戰鬥的號召。請大家幫助我,不僅是為了贏得選票,而且要幫助我在這次把美國交還給他自己的人民的十字軍遠征中獲勝。"1
-------------------
1薩繆爾·1·羅林曼編:《富蘭克林·d·羅斯福公文與演說集》(卷b本),紐約1938—1950年版,第1卷,第647—659頁。羅斯福傳
------------------
第六部:新政大夫
--------------------------------------------------------------------------------
1932年7月2日,即羅斯福在芝加哥發表接受總統候選人提名演說的翌日,著名漫畫家羅林·柯爾比在報紙上發表了一幅漫畫:一個疲憊的農民倚鋤仰望天空掠過的一架機翼標有"新政"字樣的羅斯福座機,那迷惘的表情中透著些許希望,自此,"新政"一詞就作為羅斯福施政綱領的鮮明標誌不脛而走。
羅斯福在1932年7月2日發表演說時,其關於"新政」的學理性概念以及明晰細緻的藍圖並未形成,隻是具備了一個大體的輪廓和意向性的原則目標。羅斯福很善於感受公眾的情緒,他後來的那些沒有先例的大膽行動的表層之下往往閃爍著直覺的智慧火花。他看到美國人民在無助的困境中渴望試驗,渴望試驗隻要能顯示出運動或新穎事物的意思就行,渴望新的轉機,隻要不是照舊按部就班死氣沉沉就行。他表示自己看到了成千上萬美國人的麵孔,「那是迷了路的孩子們常有的絕望表情。"因此,羅斯福能夠對民眾意願、社會輿論加以引導和必要的推動,把群眾的願望轉換成政策。他所接受的社會哲學、政治學理論和經濟學知識的教育與胡佛大致相似,胡佛固守自己的信念,往往是在經營管理人員的精細氣氛中謹慎行事,未免匠器大重。羅斯福則關注結果而不是抽象原則,感情充沛而又從容自信。胡佛很少公開向人民表明他正試圖做些什麽,他甚至在公眾場合盡量避免提到或使用"蕭條"這個詞,而羅斯福往往能夠在一項政策實際上並不存在的時候就清楚而有力地說明其指導方針。在羅斯福一步步地走進白宮的過程期間,美國麵臨著一個全新的局麵,為人們普遍熟知和易於接受的傳統理論已不能給他多少啟迪和指引,這就勢必出現一個摸索、在紛亂和挫折中尋求出路的階段,而這時隻有具備勇於試驗的精神和不畏懼犯錯誤的膽略的領袖才能實行「新政"。羅斯福不拘泥於陋習陳規,乘飛機直抵芝加哥提名代表大會並破天荒地親自發表演說——這一行為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這種充滿活力和獨創精神的舉動給人民以驚醒。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理察·霍夫施塔特認為,"新政"的核心,與其說是一種政治哲學,還不如說是一種氣質,一種植根於勇於在未知領域大膽行動而不懼鑄成大錯的信心的氣質。羅斯福在當總統後舉行的首次記者招待會上把自己比作橄欖球場上的四分衛,四分衛知道下一次如何打,但超過這一點他就不能預測或硬行安排,因為"以後的打法將取決於下次取得的結果"。因此,不能一開始就把"新政"視為一種宏偉精緻、麵麵俱到的且寓意深遠的治國計劃。在"新政"實施的6年多時間裏,既有一係列臨時緊急措施,更有不少深思熟慮的計劃,也有作為迫於各方壓力的折衷或妥協的結果,故從純粹的經濟學角度看,其中難免有互相牴牾和彼此消解之處,但是從政治策略方麵考察,它們卻具有明顯的一致性或內在聯貫性。
確實不能簡單地把"新政"等同於一係列權宜之計或急就章的大棋盤。有些觀察家在審視他的各項措施的產生過程時,過分強調它們往往是極其隨便或一時心血來潮的標新立異的產物,從而得出結論說,羅斯福取得的成就純屬偶然,就像隨隨便便地放上幾槍也會有可能擊中靶子一樣。其實不然,"新政"有著極其深遠的社會背景和思想淵源,它與羅斯福的成長曆程、所受教育、個性品格、政治信念、領導作風,以及進步運動、當時的輿論壓力、西奧多和威爾遜的政治主張等等因素,都有著或隱或顯、或疏或密的關聯。它在羅斯福的紐約州長任內已顯露端倪。自羅斯福宣布競選總統提名之日期,他麾下的那個主要由專家教授組成的「智囊團"就開始為擬定"新政"政綱,"參考了上千種書籍,借鑑了大量以往政治經驗。"這個人才濟濟、日益壯大的顧問隊伍代表著各種政治觀點和經濟主張,羅斯福則是"萬向節、配電盤、變壓迫"。事實表明,正因為如此,當時兩大黨的頭麵人物中,唯有羅斯福能夠拿出一份與經濟大蕭條作鬥爭的建設性的進步綱領。
我向你們保證,我誓為美國人民實行新政。讓我們在此聚會的人都成為未來那種富有成效和勇氣的新秩序的倡導者。這不僅是一次政治競選活動,也是一次戰鬥的號召。請大家幫助我,不僅是為了贏得選票,而且要幫助我在這次把美國交還給他自己的人民的十字軍遠征中獲勝。"1
-------------------
1薩繆爾·1·羅林曼編:《富蘭克林·d·羅斯福公文與演說集》(卷b本),紐約1938—1950年版,第1卷,第647—659頁。羅斯福傳
------------------
第六部:新政大夫
--------------------------------------------------------------------------------
1932年7月2日,即羅斯福在芝加哥發表接受總統候選人提名演說的翌日,著名漫畫家羅林·柯爾比在報紙上發表了一幅漫畫:一個疲憊的農民倚鋤仰望天空掠過的一架機翼標有"新政"字樣的羅斯福座機,那迷惘的表情中透著些許希望,自此,"新政"一詞就作為羅斯福施政綱領的鮮明標誌不脛而走。
羅斯福在1932年7月2日發表演說時,其關於"新政」的學理性概念以及明晰細緻的藍圖並未形成,隻是具備了一個大體的輪廓和意向性的原則目標。羅斯福很善於感受公眾的情緒,他後來的那些沒有先例的大膽行動的表層之下往往閃爍著直覺的智慧火花。他看到美國人民在無助的困境中渴望試驗,渴望試驗隻要能顯示出運動或新穎事物的意思就行,渴望新的轉機,隻要不是照舊按部就班死氣沉沉就行。他表示自己看到了成千上萬美國人的麵孔,「那是迷了路的孩子們常有的絕望表情。"因此,羅斯福能夠對民眾意願、社會輿論加以引導和必要的推動,把群眾的願望轉換成政策。他所接受的社會哲學、政治學理論和經濟學知識的教育與胡佛大致相似,胡佛固守自己的信念,往往是在經營管理人員的精細氣氛中謹慎行事,未免匠器大重。羅斯福則關注結果而不是抽象原則,感情充沛而又從容自信。胡佛很少公開向人民表明他正試圖做些什麽,他甚至在公眾場合盡量避免提到或使用"蕭條"這個詞,而羅斯福往往能夠在一項政策實際上並不存在的時候就清楚而有力地說明其指導方針。在羅斯福一步步地走進白宮的過程期間,美國麵臨著一個全新的局麵,為人們普遍熟知和易於接受的傳統理論已不能給他多少啟迪和指引,這就勢必出現一個摸索、在紛亂和挫折中尋求出路的階段,而這時隻有具備勇於試驗的精神和不畏懼犯錯誤的膽略的領袖才能實行「新政"。羅斯福不拘泥於陋習陳規,乘飛機直抵芝加哥提名代表大會並破天荒地親自發表演說——這一行為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這種充滿活力和獨創精神的舉動給人民以驚醒。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理察·霍夫施塔特認為,"新政"的核心,與其說是一種政治哲學,還不如說是一種氣質,一種植根於勇於在未知領域大膽行動而不懼鑄成大錯的信心的氣質。羅斯福在當總統後舉行的首次記者招待會上把自己比作橄欖球場上的四分衛,四分衛知道下一次如何打,但超過這一點他就不能預測或硬行安排,因為"以後的打法將取決於下次取得的結果"。因此,不能一開始就把"新政"視為一種宏偉精緻、麵麵俱到的且寓意深遠的治國計劃。在"新政"實施的6年多時間裏,既有一係列臨時緊急措施,更有不少深思熟慮的計劃,也有作為迫於各方壓力的折衷或妥協的結果,故從純粹的經濟學角度看,其中難免有互相牴牾和彼此消解之處,但是從政治策略方麵考察,它們卻具有明顯的一致性或內在聯貫性。
確實不能簡單地把"新政"等同於一係列權宜之計或急就章的大棋盤。有些觀察家在審視他的各項措施的產生過程時,過分強調它們往往是極其隨便或一時心血來潮的標新立異的產物,從而得出結論說,羅斯福取得的成就純屬偶然,就像隨隨便便地放上幾槍也會有可能擊中靶子一樣。其實不然,"新政"有著極其深遠的社會背景和思想淵源,它與羅斯福的成長曆程、所受教育、個性品格、政治信念、領導作風,以及進步運動、當時的輿論壓力、西奧多和威爾遜的政治主張等等因素,都有著或隱或顯、或疏或密的關聯。它在羅斯福的紐約州長任內已顯露端倪。自羅斯福宣布競選總統提名之日期,他麾下的那個主要由專家教授組成的「智囊團"就開始為擬定"新政"政綱,"參考了上千種書籍,借鑑了大量以往政治經驗。"這個人才濟濟、日益壯大的顧問隊伍代表著各種政治觀點和經濟主張,羅斯福則是"萬向節、配電盤、變壓迫"。事實表明,正因為如此,當時兩大黨的頭麵人物中,唯有羅斯福能夠拿出一份與經濟大蕭條作鬥爭的建設性的進步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