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中,坐著的是皇帝,站著的是西北軍一行人,跪著的是福安殿所有的宮女太監們。
一點兒聲音也沒有。
有個老臣按捺不住,悄悄拽了拽一個年輕官員的袍子,問:“裏麵怎麽不說話?”
那年輕人品階低,迴頭躬身恭恭敬敬地答道:“可能是因為沒有人想說話吧。”
老臣心裏罵了聲娘,看看四周明顯沒有人願意理他,隻得放棄了再找人打聽的打算,豎起耳朵細聽殿內的動靜。
殿內不止靜得嚇人,氣氛也不對。
皇帝臉色青黑,看上去好像隨時會氣死過去。
站在他麵前三步之外的厲王淩寒神色漠然,無動於衷。
旁邊青陽郡主摘了兜帽露出一張紅撲撲的小臉,居然還在笑。
真是瘋了。
“瘋了”是殿外老臣對阮青枝的評價,卻不料下一刻阮青枝率先開口,說的卻也是這麽一句:“陛下,先前我們在外頭聽到的那句讓夜寒脫光衣服跪進宮門的上諭是您派人傳的嗎?您是不是瘋了?”
皇帝差不多被氣昏了,一時竟沒有力氣迴答她的話。
阮青枝見狀又向前邁出幾步,臉上的笑容淡了些,添了幾分憂色:“怎麽不說話?難道是真瘋了?陛下,您有什麽不對,要及時告訴我們呀!您不說清楚,旁人怎麽為您分憂啊?”
“青陽郡主。”皇帝終於沉沉地開了口。
阮青枝長舒一口氣,拍拍胸脯:“嚇死我了嚇死我了,終於說話了!原來沒瘋也沒傻呀?那就奇怪了,陛下,既然沒瘋,您幹嘛要讓夜寒脫光光……”
“他脫了嗎?”皇帝打斷了她的話,冷聲問。
阮青枝吃了一驚:“呀!原來沒瘋,是瞎了!”
皇帝忍無可忍,啪地拍了一下桌子:“青陽郡主,你出去!”
“好呀!”阮青枝果然連蹦帶跳出去了,順便還體貼地給關上了門。
氣得門外的一眾老臣們直瞪眼。
阮青枝可不管旁人氣不氣。她笑嘻嘻走到欒中丞麵前,施禮問安:“外公好久不見了,您老人家可好?外婆可安好?”
欒中丞同樣微笑以對:“一切都好。隻是前一陣聽說你失蹤了,你外婆哭了幾天,你哥哥費了好些心思才勸住她。”
“那是我的罪過了。”阮青枝歉然地道。
欒中丞忙道無妨,又問她在西北過得如何,吃穿用度可曾受了委屈。
旁邊老臣忍無可忍,怒瞪了阮青枝一眼,低聲斥道:“家國危亡之際,得是怎樣沒心肝的人才會顧得上家長裏短!”
阮青枝迴頭向他笑了笑,態度十分和善:“這位大人多慮了,南齊四海安寧,至少幾十年內不會亡的!至於您的家亡不亡,那跟我沒關係,耽誤不了我跟外公聊家長裏短。——對了,南齊亡不亡也跟您沒關係呀!”
“你!”那老臣氣得胡須直抖,指著她哆哆嗦嗦罵道:“妖孽禍國,妖孽禍國!”
“噓!”阮青枝向他作了個噤聲的手勢,指指殿門:“聽!”
殿內傳出夜寒的聲音,冷硬如劍鋒:“聽聞京中奸佞禍國、宮城有變,兒臣特來救駕,且喜父皇無恙。”
皇帝看著他,氣得發抖:“救駕?你倒說說,你是如何‘救駕’?靠你養的這群狼一路殺進來?靠你悄無聲息收買了金吾衛的人?還是靠你神不知鬼不覺煽動了全城的百姓?”
“靠我十年如一日鎮守邊關,殺敵保國。”夜寒平靜地接道。
皇帝站了起來,看著眼前這個比他還要高出半頭的兒子,想了很久。
他記不清這個兒子是什麽時候被送上戰場的了,大約是十年前吧。記得那時他身量尚未長成,盔甲特地給他做得大了些,騎在馬上隻看見盔甲,看不見人。
之後就幾乎沒怎麽見麵,又過了幾年先前的朱大將戰死,西北軍就完全是這孩子一個人在經營了。
那還真是挺不容易的。
但,這不都是他分內的事嗎?
皇帝眯起眼睛:“你是在向朕邀功嗎?怪朕讓你上陣殺敵、讓你受了辛苦,所以你要來害父弑君,報這些年邊關受苦之仇?”
“不是。”夜寒沉聲否認,“兒臣從未覺得這些年在邊關是受苦。兒臣隻是想告訴父皇,我西北軍將士為國為民,問心無愧。”
“哈!”皇帝啪地砸了桌上的茶碗,“好個‘為國為民’!你若不是這般‘為國為民’,也沒法子煽動全城百姓陪你造反!淩寒,你今日率眾逼宮,也是‘為國為民’?”
“是。”夜寒毫不遲疑地道。
皇帝緩緩地坐了迴去,仍舊看著他,許久沒有接話。
夜寒見狀又補充道:“保家衛國不問生死,一直是西北軍奉行之鐵律。邊關殺敵是保家衛國,北地剿匪是保家衛國,今日迴京鏟除奸佞、還朝政清明當然也是保家衛國。隻不知父皇為何緊閉宮門,不許兒臣進入。”
“你……”皇帝氣得又發抖,“朕為何緊閉宮門,你會不知?!”
夜寒抬頭,神色冷然:“兒臣確實不知!兒臣自北地剿匪迴京,先是一路被追殺無半刻清閑,然後是城門守將百般阻攔,最後又是宮門緊閉傳諭兒臣卸甲解衣跪進門……為何會如此,實在費解。”
此時門外的一些議論聲傳了進來,皇帝心中煩躁,又重重地拍了一下桌角:“你要不要先解釋一下,滿城百姓跪迎你進城門是怎麽迴事?你帶著他們到宮門口來又是圖的什麽?逼宮嗎?!”
“父皇,”夜寒神色平靜,不驚不怒:“百姓喜歡安寧祥和的日子,對保住了他們好日子的西北軍將士心懷崇敬,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就如明君出城必然萬眾歡唿擁戴一樣,天性使然,無需解釋。”
皇帝冷笑一聲,眼中怒色更盛:“朕還沒答應遜位,你已經要自比為明君了嗎?”
夜寒搖搖頭,認真地解釋:“不是。兒臣隻是想告訴父皇,明君是不會害怕百姓的。”
門外的議論聲霎時靜了下來。
皇帝臉色一僵,旋即又冷笑一下,向後靠在了椅背上:“你說朕是昏君嗎?!”
“不是。”夜寒立刻否認。
沒等皇帝追問,他自己又解釋道:“父皇不是昏君。因為,父皇不配為君。”
阮青枝在門外聽見,啪地拍了一下巴掌:“這人的嘴巴越來越壞了!外公,你說是不是?”
欒中丞微笑點頭,旁邊幾個老老少少的官員也都忍俊不禁。
當然更多的人早已嚇得說不出話來,躲在旁邊看著這幾個還笑得出來的同僚,像看怪物。
殿內,皇帝氣得眼前一陣發黑,好半天才緩過勁來,有心要拿點什麽來打死這個孽子,卻又被前方殺神似的西北軍將士和等著立功的金吾衛們嚇得不敢造次。
看這架勢,他似乎大勢已去了。
但皇帝不服。
他是君,他是父,他占理。
厲王若敢造反,即便他能害父弑君,他也鎮不住朝中那些硬骨頭的老臣、更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
想到此處皇帝的底氣足了幾分。他努力地挺直脊背維持著作為皇帝的威嚴,沉聲喝道:“朕配不配為君,輪不到你這個孽障來說!——你問朕為何要派人一路截殺於你、為何攔住西城門命你解甲?在朕迴答之前,你能否先如實告訴朕、如實告訴天下人,你這些日子在北地‘剿匪’,剿滅的到底是誰?”
他越說聲音越響,帝王威嚴展露無遺。
夜寒頓了一頓,沒有立刻迴答。
皇帝見狀便向旁邊太監喝令道:“打開宮門,讓外頭的人都進來!請朕的朝廷棟梁們都來看看,他們擁戴的救國救民的厲王是什麽貨色!”
一個小太監偷偷迴頭向夜寒看了一眼,見他沒有阻止的意思才忙站起身,奔過去打開了門。
外麵群臣早已聽見了皇帝的話,一見門打開立刻簇擁著進來,滿滿當當站了一地。
夜寒直待眾人全部進門才迴過頭來,從容開口:“兒臣親率西北軍轉戰多地,確認北地並無土匪。西北軍剿滅的,是父皇特諭、五弟苦心營建的真武軍。”
話一出口滿殿嘩然,好幾個老臣已悲憤地跪了下來,嚎啕大哭:“天理難容,天理難容啊……”
皇帝猛一甩袍袖,氣勢凜然:“你肯認罪就好!淩寒,你殺我南齊將士、殺我南齊城門守衛,煽動百姓圍宮城……果真是要造反嗎?!”
“是。”夜寒坦然承認。
原以為他必會抵賴的皇帝和群臣都沒有反應過來,一時竟有些茫然。
怎麽,就,承認了?
夜寒抬了抬手。皇帝以為他要拔劍,嚇得歪在禦座上險些摔下去,結結巴巴道:“你你你……你這樣不孝不義之徒,天豈能容你!天下百姓又豈能容你!”
階下也有老臣哭道:“厲王殿下,您是天家貴胄,戰功赫赫民心擁戴,本可以一生富貴榮華,為何偏要走這樣一條絕路啊!”
皇帝聽他哭得聒噪,本能地覺得有些不好,正要開口喝止,卻已遲了。
夜寒已接過了這個話茬,答道:“為何要走這樣一條絕路,本王先前早已說過了:因為父皇不配為君。”
他頓了一頓,又補充道:“當然太子也不配。”
皇帝氣得發笑,笑聲十分淒涼,令人聞之落淚。
階下一個老臣果然深為哀慟,伏地大哭:“陛下,是老臣無能、老臣無能啊……厲王為臣不忠、為子不孝、為將不仁,臣等竟以他為南齊國之柱石,虔心擁戴多年,實在是……愧對江山社稷、愧對陛下啊……”
他哭聲未絕,旁邊一人立刻接上:“子不言父之過、臣不議君之非,今厲王殿下竟口出狂言說陛下不配為君,實在是……”
“臣不議君之非?”欒中丞冷笑的聲音忽然插了進來,“本官記得,於翰林前兒講書的時候還頭頭是道地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來著,怎麽轉眼又‘臣不議君之非’了?如果滿朝都是你這等‘不議君之非’的屍位素餐之徒,也難怪陛下日漸昏聵,以至不配為君了!”
同樣“不配為君”四個字,這一次卻是從臣子口中說出來的。
兩朝元老、德高望重的禦史中丞大人。
群臣都有些懵,有人下意識地脫口而出:“陛下怎麽不配為君了?”
是啊,陛下怎麽不配為君了?群臣立刻順著這個思路想了下去。
當今皇帝,三十多歲盛年登基,近二十年來一直勤政愛民勵精圖治,將南齊治理得平平穩穩,縱然算不上一代英主,至少也是個完全合格的守成之君。
他怎麽就“不配為君”了?
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了欒中丞,之後又看向夜寒,想聽聽他們怎麽解釋這四個字。
夜寒沒有辜負眾人的期待。
他神色冷然向前邁出兩步,沉聲開口:“方才,父皇質問我為何要殺南齊將士。”
皇帝心中一凜,忙厲聲喝道:“殺我南齊將士,便是與我南齊為敵、便是謀逆!不管你有什麽理由!”
“是。”夜寒虛心地應著,先前的話頭卻並未打住:“請問父皇,若南齊將士濫殺百姓以為笑樂、盡屠城鎮以充作軍營、劫掠縣城平民以籌軍糧,他們還算是南齊的將士嗎?”
“那不就是土匪嗎?”一個官員立刻接道。
夜寒微微頷首:“不錯,那就是土匪。即便他們有軍籍有官身有兵服有朝廷敕造的神兵利器,他們依然是土匪。本王殺他們為民除害,何罪之有!”
皇帝張嘴要辯駁,卻有一個大嗓門的官員高聲問道:“厲王殿下,您是說真武軍的將士,在做土匪?”
“不錯。”夜寒答道,“屠鎮四座,禍及三省六縣;共殺害官府在冊之百姓七千多人,不在冊者無法計數;廚下以孩童屍身為食材,與豬狗肉堆積一處,無法計數;擄掠良家女共計一千餘人,淩辱迫害致死後同樣分而食之;原竇縣縣令齊永忠率眾進山為民請命,被亂刀砍死,以腹中脂油點燈取樂;之後竇縣縣衙後院被屠,雞犬不留,齊縣令三子二女被烹而分食,妻妾三人及長女被淩辱後赤身懸於城門十餘日,直至被烏鴉啄食殆盡;韓城七家糧行被劫掠一空,恰逢大雪道不通行,城中無米可售,凍餓死者近千人。”
他一口氣說完這些,目光灼灼直盯著皇帝:“這隻是冰山一角。父皇若覺得不夠,兒臣可以繼續給您說一天一夜,保證絕無重複、絕無半字虛言。”
皇帝臉色鐵青,躲閃著他的目光沒有接話。
夜寒沒有放過他,又向前跨出一大步,提高了聲音:“請問父皇:真武軍所作所為,與土匪何異?兒臣將之剿殺,何錯之有?”
皇帝被問得喘不上氣來,默然許久才沉聲道:“真武軍是朕的將士、是朕的子民,朕不信……不信他們會如此喪心病狂。”
大臣中也有人質疑:“厲王殿下,一切都是您口說無憑……”
“憑據在這兒!”阮青枝高聲打斷了那人的話,轉身奔出門去從一匹馬背上解下一大卷東西,吭哧吭哧抱著跑了迴來。
那是整整一匹白布從中截斷,看重量怕要有二十多斤。
阮青枝抓住一角用力往地上一甩,白布像車輪一般在地上迅速滾開,於眾人麵前鋪成一片……血紅。
白布上密密麻麻盡是鮮紅的手印,看得人頭皮發緊。
手印下麵,是字。
前麵一段寫的是真武軍燒殺劫掠的種種罪行,後麵歪歪斜斜沒有任何兩個字是重樣的,那是三省六縣百姓寫下的自己的名字。
百姓當然還是不識字的多。不會寫名字的便在這白布上按一個手印,於是便有了這一大片觸目驚心的血紅。
這白布上到底有多少手印?幾千?幾萬?
此刻殿中無人去數。文武百官隻是機械地默念著那些簡單的名字,心沉沉,無話可說。
夜寒自始至終沒有去看那卷白布,隻看著皇帝。
等皇帝的臉色由鐵青變得煞白,他便平平靜靜地又問了一遍:“父皇,兒臣此番剿匪,做錯了嗎?”
皇帝張了張嘴,沒能說出話。
殿中靜了片刻,有老臣跪出來,哭道:“喪盡天良、喪盡天良啊……陛下,真武軍蒙蔽聖聽殘害百姓胡作非為,惹出這麽大的亂子,民間還不知要怎樣怨恨朝廷呢!幸虧有厲王殿下剿滅亂軍救百姓於水火,為陛下和朝廷挽迴了一些威望……厲王此次實實是有大功於社稷啊!”
此話一出立刻有多人附和,殿中漸漸地熱鬧了起來。
皇帝緩緩地唿出一口氣,啞聲道:“是。是朕被人蒙蔽,是朕昏聵……寒兒,朕誤會你了。真武軍,該殺。”
九五之尊認錯可是一輩子都未必能碰到一次的事。照理,這時候夜寒該深受感動痛哭流涕跪下說“為人臣子當得為父皇效勞”了。
但夜寒沒有。
他站著沒動,聲音神情依舊冷硬:“該殺的不止真武軍。”
皇帝臉色一沉。
殿中也靜了一瞬,隨後有官員端端正正跪下,向皇帝叩頭:“陛下,厲王所言甚是!真武軍罪行累累,其上官難辭其咎!臣聞真武軍是太子殿下昔年奉陛下之命所營建,陛下雖被蒙蔽,太子殿下卻未必不知情!臣請聖諭,召太子殿下進宮問罪!”
終於到了這一步了。眾人心中同時想道。
厲王此次氣勢洶洶迴來,就是為了奪位的,此時當然要趁機將太子拉下馬。
可憐太子,儲君的寶座才坐了不到一個月,九五之尊的位置還差三天才能坐上去,誰知竟會在這當口兒功虧一簣。
當然,該感歎的要感歎,落井下石的事是人人都願意做的。於是殿中登時熱鬧起來,滿殿文武嘩啦啦跪下了一大半,都要請皇帝問罪太子。
但欒中丞那一幫人沒有跪。
夜寒也沒有跪。他看也沒看眾人一眼,神情依舊冷冷:“太子有罪,卻不是首犯。本王是來求公道的,不忍看太子代人受過。”
跪著的群臣有點懵:這怎麽還替太子說上話了呢?
再看看欒中丞那幫人的反應,一些腦筋比較靈活的官員齊嚇得一顫。
這意思是還沒完?!
太子不是首犯,那首犯是誰?
眾人不約而同抬頭看了看坐在上麵的皇帝。
像是為了印證眾人猜測似的,夜寒看著皇帝,繼續說道:“父皇,這是您的罪,兒臣相信您必不忍讓您的兒子替您來頂。”
話說到這份上,真是半點兒情麵也不留了。
皇帝覺得很累,頭也抬不起來,嘴也張不開,用來說話的那口氣更像是要住在胸膛裏似的,就是不肯出來。
怎麽能……
怎麽能逼人到這個地步!南齊皇帝的威嚴,已經可以被人這樣糟踐了嗎?
夜寒接下來的話,完全印證了皇帝的預感。
他說道:“真武軍為非作歹的事,分明是父皇您授意的。是您說年成不好國庫空虛,今年不再提供糧草,讓他們自己想辦法;有將士提議屯田,您又說田地農具皆難得,何況還會耽誤練兵,將此議否了;最後將士們走投無路要解甲歸田,是您大發雷霆命您身邊的路公公親去傳諭,諭曰:‘沒有糧食不會去搶嗎?’”
“一派胡言,簡直一派胡言!”皇帝終於找迴了幾分力氣,拍著桌子怒吼:“你從哪裏聽來這麽些混賬話,就敢往你的父親身上潑髒水!”
夜寒沒有理會他的咆哮,神色平淡繼續道:“為防止將士們私下耕作‘虛耗人力’,父皇還特地從西北征調了安邊軍前來助真武軍練兵,每日隻派出兩三百人下山‘打糧’。此事安邊軍眾將士亦有所察覺,父皇派在軍中的幾員將領皆願出麵作證,不知父皇可願見見他們?”
“你……哈,”皇帝靠在椅背上,疲憊地笑了:“編排得好一出大戲!短短不到兩個月,你在那邊到底收買了多少人?”
“不多,”夜寒冷冷道,“三萬餘人而已。”
“拿什麽收買的?”皇帝問。
夜寒嘲諷地笑了笑沒有答話。
阮青枝替他說道:“夜寒問那些土匪願意做人還是做畜生,他們說願意做人,夜寒說沒問題,然後他們就答應不做土匪了!三萬多人都搶著要迴京來指認陛下為君不仁逼良為盜,攔都攔不住!”
三萬多人搶著要迴京,這句話可就有點兒意味深長了。
一點兒聲音也沒有。
有個老臣按捺不住,悄悄拽了拽一個年輕官員的袍子,問:“裏麵怎麽不說話?”
那年輕人品階低,迴頭躬身恭恭敬敬地答道:“可能是因為沒有人想說話吧。”
老臣心裏罵了聲娘,看看四周明顯沒有人願意理他,隻得放棄了再找人打聽的打算,豎起耳朵細聽殿內的動靜。
殿內不止靜得嚇人,氣氛也不對。
皇帝臉色青黑,看上去好像隨時會氣死過去。
站在他麵前三步之外的厲王淩寒神色漠然,無動於衷。
旁邊青陽郡主摘了兜帽露出一張紅撲撲的小臉,居然還在笑。
真是瘋了。
“瘋了”是殿外老臣對阮青枝的評價,卻不料下一刻阮青枝率先開口,說的卻也是這麽一句:“陛下,先前我們在外頭聽到的那句讓夜寒脫光衣服跪進宮門的上諭是您派人傳的嗎?您是不是瘋了?”
皇帝差不多被氣昏了,一時竟沒有力氣迴答她的話。
阮青枝見狀又向前邁出幾步,臉上的笑容淡了些,添了幾分憂色:“怎麽不說話?難道是真瘋了?陛下,您有什麽不對,要及時告訴我們呀!您不說清楚,旁人怎麽為您分憂啊?”
“青陽郡主。”皇帝終於沉沉地開了口。
阮青枝長舒一口氣,拍拍胸脯:“嚇死我了嚇死我了,終於說話了!原來沒瘋也沒傻呀?那就奇怪了,陛下,既然沒瘋,您幹嘛要讓夜寒脫光光……”
“他脫了嗎?”皇帝打斷了她的話,冷聲問。
阮青枝吃了一驚:“呀!原來沒瘋,是瞎了!”
皇帝忍無可忍,啪地拍了一下桌子:“青陽郡主,你出去!”
“好呀!”阮青枝果然連蹦帶跳出去了,順便還體貼地給關上了門。
氣得門外的一眾老臣們直瞪眼。
阮青枝可不管旁人氣不氣。她笑嘻嘻走到欒中丞麵前,施禮問安:“外公好久不見了,您老人家可好?外婆可安好?”
欒中丞同樣微笑以對:“一切都好。隻是前一陣聽說你失蹤了,你外婆哭了幾天,你哥哥費了好些心思才勸住她。”
“那是我的罪過了。”阮青枝歉然地道。
欒中丞忙道無妨,又問她在西北過得如何,吃穿用度可曾受了委屈。
旁邊老臣忍無可忍,怒瞪了阮青枝一眼,低聲斥道:“家國危亡之際,得是怎樣沒心肝的人才會顧得上家長裏短!”
阮青枝迴頭向他笑了笑,態度十分和善:“這位大人多慮了,南齊四海安寧,至少幾十年內不會亡的!至於您的家亡不亡,那跟我沒關係,耽誤不了我跟外公聊家長裏短。——對了,南齊亡不亡也跟您沒關係呀!”
“你!”那老臣氣得胡須直抖,指著她哆哆嗦嗦罵道:“妖孽禍國,妖孽禍國!”
“噓!”阮青枝向他作了個噤聲的手勢,指指殿門:“聽!”
殿內傳出夜寒的聲音,冷硬如劍鋒:“聽聞京中奸佞禍國、宮城有變,兒臣特來救駕,且喜父皇無恙。”
皇帝看著他,氣得發抖:“救駕?你倒說說,你是如何‘救駕’?靠你養的這群狼一路殺進來?靠你悄無聲息收買了金吾衛的人?還是靠你神不知鬼不覺煽動了全城的百姓?”
“靠我十年如一日鎮守邊關,殺敵保國。”夜寒平靜地接道。
皇帝站了起來,看著眼前這個比他還要高出半頭的兒子,想了很久。
他記不清這個兒子是什麽時候被送上戰場的了,大約是十年前吧。記得那時他身量尚未長成,盔甲特地給他做得大了些,騎在馬上隻看見盔甲,看不見人。
之後就幾乎沒怎麽見麵,又過了幾年先前的朱大將戰死,西北軍就完全是這孩子一個人在經營了。
那還真是挺不容易的。
但,這不都是他分內的事嗎?
皇帝眯起眼睛:“你是在向朕邀功嗎?怪朕讓你上陣殺敵、讓你受了辛苦,所以你要來害父弑君,報這些年邊關受苦之仇?”
“不是。”夜寒沉聲否認,“兒臣從未覺得這些年在邊關是受苦。兒臣隻是想告訴父皇,我西北軍將士為國為民,問心無愧。”
“哈!”皇帝啪地砸了桌上的茶碗,“好個‘為國為民’!你若不是這般‘為國為民’,也沒法子煽動全城百姓陪你造反!淩寒,你今日率眾逼宮,也是‘為國為民’?”
“是。”夜寒毫不遲疑地道。
皇帝緩緩地坐了迴去,仍舊看著他,許久沒有接話。
夜寒見狀又補充道:“保家衛國不問生死,一直是西北軍奉行之鐵律。邊關殺敵是保家衛國,北地剿匪是保家衛國,今日迴京鏟除奸佞、還朝政清明當然也是保家衛國。隻不知父皇為何緊閉宮門,不許兒臣進入。”
“你……”皇帝氣得又發抖,“朕為何緊閉宮門,你會不知?!”
夜寒抬頭,神色冷然:“兒臣確實不知!兒臣自北地剿匪迴京,先是一路被追殺無半刻清閑,然後是城門守將百般阻攔,最後又是宮門緊閉傳諭兒臣卸甲解衣跪進門……為何會如此,實在費解。”
此時門外的一些議論聲傳了進來,皇帝心中煩躁,又重重地拍了一下桌角:“你要不要先解釋一下,滿城百姓跪迎你進城門是怎麽迴事?你帶著他們到宮門口來又是圖的什麽?逼宮嗎?!”
“父皇,”夜寒神色平靜,不驚不怒:“百姓喜歡安寧祥和的日子,對保住了他們好日子的西北軍將士心懷崇敬,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就如明君出城必然萬眾歡唿擁戴一樣,天性使然,無需解釋。”
皇帝冷笑一聲,眼中怒色更盛:“朕還沒答應遜位,你已經要自比為明君了嗎?”
夜寒搖搖頭,認真地解釋:“不是。兒臣隻是想告訴父皇,明君是不會害怕百姓的。”
門外的議論聲霎時靜了下來。
皇帝臉色一僵,旋即又冷笑一下,向後靠在了椅背上:“你說朕是昏君嗎?!”
“不是。”夜寒立刻否認。
沒等皇帝追問,他自己又解釋道:“父皇不是昏君。因為,父皇不配為君。”
阮青枝在門外聽見,啪地拍了一下巴掌:“這人的嘴巴越來越壞了!外公,你說是不是?”
欒中丞微笑點頭,旁邊幾個老老少少的官員也都忍俊不禁。
當然更多的人早已嚇得說不出話來,躲在旁邊看著這幾個還笑得出來的同僚,像看怪物。
殿內,皇帝氣得眼前一陣發黑,好半天才緩過勁來,有心要拿點什麽來打死這個孽子,卻又被前方殺神似的西北軍將士和等著立功的金吾衛們嚇得不敢造次。
看這架勢,他似乎大勢已去了。
但皇帝不服。
他是君,他是父,他占理。
厲王若敢造反,即便他能害父弑君,他也鎮不住朝中那些硬骨頭的老臣、更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
想到此處皇帝的底氣足了幾分。他努力地挺直脊背維持著作為皇帝的威嚴,沉聲喝道:“朕配不配為君,輪不到你這個孽障來說!——你問朕為何要派人一路截殺於你、為何攔住西城門命你解甲?在朕迴答之前,你能否先如實告訴朕、如實告訴天下人,你這些日子在北地‘剿匪’,剿滅的到底是誰?”
他越說聲音越響,帝王威嚴展露無遺。
夜寒頓了一頓,沒有立刻迴答。
皇帝見狀便向旁邊太監喝令道:“打開宮門,讓外頭的人都進來!請朕的朝廷棟梁們都來看看,他們擁戴的救國救民的厲王是什麽貨色!”
一個小太監偷偷迴頭向夜寒看了一眼,見他沒有阻止的意思才忙站起身,奔過去打開了門。
外麵群臣早已聽見了皇帝的話,一見門打開立刻簇擁著進來,滿滿當當站了一地。
夜寒直待眾人全部進門才迴過頭來,從容開口:“兒臣親率西北軍轉戰多地,確認北地並無土匪。西北軍剿滅的,是父皇特諭、五弟苦心營建的真武軍。”
話一出口滿殿嘩然,好幾個老臣已悲憤地跪了下來,嚎啕大哭:“天理難容,天理難容啊……”
皇帝猛一甩袍袖,氣勢凜然:“你肯認罪就好!淩寒,你殺我南齊將士、殺我南齊城門守衛,煽動百姓圍宮城……果真是要造反嗎?!”
“是。”夜寒坦然承認。
原以為他必會抵賴的皇帝和群臣都沒有反應過來,一時竟有些茫然。
怎麽,就,承認了?
夜寒抬了抬手。皇帝以為他要拔劍,嚇得歪在禦座上險些摔下去,結結巴巴道:“你你你……你這樣不孝不義之徒,天豈能容你!天下百姓又豈能容你!”
階下也有老臣哭道:“厲王殿下,您是天家貴胄,戰功赫赫民心擁戴,本可以一生富貴榮華,為何偏要走這樣一條絕路啊!”
皇帝聽他哭得聒噪,本能地覺得有些不好,正要開口喝止,卻已遲了。
夜寒已接過了這個話茬,答道:“為何要走這樣一條絕路,本王先前早已說過了:因為父皇不配為君。”
他頓了一頓,又補充道:“當然太子也不配。”
皇帝氣得發笑,笑聲十分淒涼,令人聞之落淚。
階下一個老臣果然深為哀慟,伏地大哭:“陛下,是老臣無能、老臣無能啊……厲王為臣不忠、為子不孝、為將不仁,臣等竟以他為南齊國之柱石,虔心擁戴多年,實在是……愧對江山社稷、愧對陛下啊……”
他哭聲未絕,旁邊一人立刻接上:“子不言父之過、臣不議君之非,今厲王殿下竟口出狂言說陛下不配為君,實在是……”
“臣不議君之非?”欒中丞冷笑的聲音忽然插了進來,“本官記得,於翰林前兒講書的時候還頭頭是道地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來著,怎麽轉眼又‘臣不議君之非’了?如果滿朝都是你這等‘不議君之非’的屍位素餐之徒,也難怪陛下日漸昏聵,以至不配為君了!”
同樣“不配為君”四個字,這一次卻是從臣子口中說出來的。
兩朝元老、德高望重的禦史中丞大人。
群臣都有些懵,有人下意識地脫口而出:“陛下怎麽不配為君了?”
是啊,陛下怎麽不配為君了?群臣立刻順著這個思路想了下去。
當今皇帝,三十多歲盛年登基,近二十年來一直勤政愛民勵精圖治,將南齊治理得平平穩穩,縱然算不上一代英主,至少也是個完全合格的守成之君。
他怎麽就“不配為君”了?
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了欒中丞,之後又看向夜寒,想聽聽他們怎麽解釋這四個字。
夜寒沒有辜負眾人的期待。
他神色冷然向前邁出兩步,沉聲開口:“方才,父皇質問我為何要殺南齊將士。”
皇帝心中一凜,忙厲聲喝道:“殺我南齊將士,便是與我南齊為敵、便是謀逆!不管你有什麽理由!”
“是。”夜寒虛心地應著,先前的話頭卻並未打住:“請問父皇,若南齊將士濫殺百姓以為笑樂、盡屠城鎮以充作軍營、劫掠縣城平民以籌軍糧,他們還算是南齊的將士嗎?”
“那不就是土匪嗎?”一個官員立刻接道。
夜寒微微頷首:“不錯,那就是土匪。即便他們有軍籍有官身有兵服有朝廷敕造的神兵利器,他們依然是土匪。本王殺他們為民除害,何罪之有!”
皇帝張嘴要辯駁,卻有一個大嗓門的官員高聲問道:“厲王殿下,您是說真武軍的將士,在做土匪?”
“不錯。”夜寒答道,“屠鎮四座,禍及三省六縣;共殺害官府在冊之百姓七千多人,不在冊者無法計數;廚下以孩童屍身為食材,與豬狗肉堆積一處,無法計數;擄掠良家女共計一千餘人,淩辱迫害致死後同樣分而食之;原竇縣縣令齊永忠率眾進山為民請命,被亂刀砍死,以腹中脂油點燈取樂;之後竇縣縣衙後院被屠,雞犬不留,齊縣令三子二女被烹而分食,妻妾三人及長女被淩辱後赤身懸於城門十餘日,直至被烏鴉啄食殆盡;韓城七家糧行被劫掠一空,恰逢大雪道不通行,城中無米可售,凍餓死者近千人。”
他一口氣說完這些,目光灼灼直盯著皇帝:“這隻是冰山一角。父皇若覺得不夠,兒臣可以繼續給您說一天一夜,保證絕無重複、絕無半字虛言。”
皇帝臉色鐵青,躲閃著他的目光沒有接話。
夜寒沒有放過他,又向前跨出一大步,提高了聲音:“請問父皇:真武軍所作所為,與土匪何異?兒臣將之剿殺,何錯之有?”
皇帝被問得喘不上氣來,默然許久才沉聲道:“真武軍是朕的將士、是朕的子民,朕不信……不信他們會如此喪心病狂。”
大臣中也有人質疑:“厲王殿下,一切都是您口說無憑……”
“憑據在這兒!”阮青枝高聲打斷了那人的話,轉身奔出門去從一匹馬背上解下一大卷東西,吭哧吭哧抱著跑了迴來。
那是整整一匹白布從中截斷,看重量怕要有二十多斤。
阮青枝抓住一角用力往地上一甩,白布像車輪一般在地上迅速滾開,於眾人麵前鋪成一片……血紅。
白布上密密麻麻盡是鮮紅的手印,看得人頭皮發緊。
手印下麵,是字。
前麵一段寫的是真武軍燒殺劫掠的種種罪行,後麵歪歪斜斜沒有任何兩個字是重樣的,那是三省六縣百姓寫下的自己的名字。
百姓當然還是不識字的多。不會寫名字的便在這白布上按一個手印,於是便有了這一大片觸目驚心的血紅。
這白布上到底有多少手印?幾千?幾萬?
此刻殿中無人去數。文武百官隻是機械地默念著那些簡單的名字,心沉沉,無話可說。
夜寒自始至終沒有去看那卷白布,隻看著皇帝。
等皇帝的臉色由鐵青變得煞白,他便平平靜靜地又問了一遍:“父皇,兒臣此番剿匪,做錯了嗎?”
皇帝張了張嘴,沒能說出話。
殿中靜了片刻,有老臣跪出來,哭道:“喪盡天良、喪盡天良啊……陛下,真武軍蒙蔽聖聽殘害百姓胡作非為,惹出這麽大的亂子,民間還不知要怎樣怨恨朝廷呢!幸虧有厲王殿下剿滅亂軍救百姓於水火,為陛下和朝廷挽迴了一些威望……厲王此次實實是有大功於社稷啊!”
此話一出立刻有多人附和,殿中漸漸地熱鬧了起來。
皇帝緩緩地唿出一口氣,啞聲道:“是。是朕被人蒙蔽,是朕昏聵……寒兒,朕誤會你了。真武軍,該殺。”
九五之尊認錯可是一輩子都未必能碰到一次的事。照理,這時候夜寒該深受感動痛哭流涕跪下說“為人臣子當得為父皇效勞”了。
但夜寒沒有。
他站著沒動,聲音神情依舊冷硬:“該殺的不止真武軍。”
皇帝臉色一沉。
殿中也靜了一瞬,隨後有官員端端正正跪下,向皇帝叩頭:“陛下,厲王所言甚是!真武軍罪行累累,其上官難辭其咎!臣聞真武軍是太子殿下昔年奉陛下之命所營建,陛下雖被蒙蔽,太子殿下卻未必不知情!臣請聖諭,召太子殿下進宮問罪!”
終於到了這一步了。眾人心中同時想道。
厲王此次氣勢洶洶迴來,就是為了奪位的,此時當然要趁機將太子拉下馬。
可憐太子,儲君的寶座才坐了不到一個月,九五之尊的位置還差三天才能坐上去,誰知竟會在這當口兒功虧一簣。
當然,該感歎的要感歎,落井下石的事是人人都願意做的。於是殿中登時熱鬧起來,滿殿文武嘩啦啦跪下了一大半,都要請皇帝問罪太子。
但欒中丞那一幫人沒有跪。
夜寒也沒有跪。他看也沒看眾人一眼,神情依舊冷冷:“太子有罪,卻不是首犯。本王是來求公道的,不忍看太子代人受過。”
跪著的群臣有點懵:這怎麽還替太子說上話了呢?
再看看欒中丞那幫人的反應,一些腦筋比較靈活的官員齊嚇得一顫。
這意思是還沒完?!
太子不是首犯,那首犯是誰?
眾人不約而同抬頭看了看坐在上麵的皇帝。
像是為了印證眾人猜測似的,夜寒看著皇帝,繼續說道:“父皇,這是您的罪,兒臣相信您必不忍讓您的兒子替您來頂。”
話說到這份上,真是半點兒情麵也不留了。
皇帝覺得很累,頭也抬不起來,嘴也張不開,用來說話的那口氣更像是要住在胸膛裏似的,就是不肯出來。
怎麽能……
怎麽能逼人到這個地步!南齊皇帝的威嚴,已經可以被人這樣糟踐了嗎?
夜寒接下來的話,完全印證了皇帝的預感。
他說道:“真武軍為非作歹的事,分明是父皇您授意的。是您說年成不好國庫空虛,今年不再提供糧草,讓他們自己想辦法;有將士提議屯田,您又說田地農具皆難得,何況還會耽誤練兵,將此議否了;最後將士們走投無路要解甲歸田,是您大發雷霆命您身邊的路公公親去傳諭,諭曰:‘沒有糧食不會去搶嗎?’”
“一派胡言,簡直一派胡言!”皇帝終於找迴了幾分力氣,拍著桌子怒吼:“你從哪裏聽來這麽些混賬話,就敢往你的父親身上潑髒水!”
夜寒沒有理會他的咆哮,神色平淡繼續道:“為防止將士們私下耕作‘虛耗人力’,父皇還特地從西北征調了安邊軍前來助真武軍練兵,每日隻派出兩三百人下山‘打糧’。此事安邊軍眾將士亦有所察覺,父皇派在軍中的幾員將領皆願出麵作證,不知父皇可願見見他們?”
“你……哈,”皇帝靠在椅背上,疲憊地笑了:“編排得好一出大戲!短短不到兩個月,你在那邊到底收買了多少人?”
“不多,”夜寒冷冷道,“三萬餘人而已。”
“拿什麽收買的?”皇帝問。
夜寒嘲諷地笑了笑沒有答話。
阮青枝替他說道:“夜寒問那些土匪願意做人還是做畜生,他們說願意做人,夜寒說沒問題,然後他們就答應不做土匪了!三萬多人都搶著要迴京來指認陛下為君不仁逼良為盜,攔都攔不住!”
三萬多人搶著要迴京,這句話可就有點兒意味深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