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土木堡疑雲(四)
開局:老祖宗們集體震驚 作者:清風刀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按照明史記載,朱祁鎮手中之兵更是隻剩下四萬人,不管八萬還是四萬,朱祁鎮的兵已經被調走。
在不知不覺中,此時朱祁鎮基本是沒兵、沒糧,就在這種情況下發生土木堡之變,不管土木堡如何朱祁鎮都是也有責任的,還是太年輕了,這種情況怎敢輕易離開京城?
正統十三年,因糧食大權被拿走,兵部上了一個奏疏:因無糧全國軍戶逃亡人數激增,需要消兵冊的士兵就已經高達66萬人。
軍戶叛逃主因就是糧倉歸屬權的轉移,最初糧倉在衛所治下,朝廷大軍糧食調撥是直接從當地糧倉調撥。
糧倉在軍官掌管下,如果他們想貪汙隻能虛報兵額,如果敢克扣士兵口糧,那就等著上戰場挨冷箭吧。
但糧倉歸文人之後,那場景簡直不忍直視,但這還是明中期呢,就有66萬人逃亡,其中的貓膩可想而知。
自此以後,老朱家的皇帝敢不聽話,糧食就發不到位,然後士兵開始逃亡,邊防不足外地入侵,皇帝隻能掏錢........
皇帝隻能陷入和文官內鬥之中,再也無法染指海洋。
以後出了個牛人小皇帝玩了個狠的。】
天幕之下,朱元璋和朱棣二人氣的跳腳,罵人的話還沒宣之於口就憋了迴去,他們想知道這小皇帝怎麽個狠法。
【咳咳咳,這個以後單獨拿出一期來說,這裏還是說迴朱祁鎮。】
朱元璋、朱棣。
【文官拿捏糧倉,皇帝隻能將真金白銀交給兵部,兵部再從文人手中將糧庫糧食買迴,再加上各種“漂沒”,不得不說明朝文人是懂得賺錢的。
張居正改革後,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合並征收銀兩,初心沒錯,配合其他變法內容一改大明頹勢。
隨著張居正去世,除一條鞭法外的其他改革盡數廢除。
為何保留這個?老百姓需要先找士紳賣糧換錢,再拿錢給官府交稅;皇帝還要拿著錢,再從士紳手上換成糧。
失去監察的環境下,這不就是吃了上家吃下家,裏裏外外、倒倒騰騰,前後左右各種吃。
估計張居正知道會氣的從棺材裏爬出來咬死這幫王八蛋。】
正在擬定改革條陳的張居正眉頭大皺,當年王安石變法也是想著為民,可執行下來卻成為害民之舉,作為當時最聰明的人之一,他當然知道士紳們玩的那套,什麽低買高賣、以次充好、收新賣舊.............
沉思良久,張居正將條陳握成一團隨手扔掉,取來空白紙開始奮筆疾書。
【土木堡之前,石亨這個將領,敢跟三楊對著幹,他有糧食,文臣無法拿捏他。
土木堡之後,武將就成為文人的狗,一直到南明依然如此。
南明之時,士紳不直接掌控軍權就能遙控全局,餓你三天看還牛逼不。
骨頭還硬?再額你七天...............
要我說南明將領們,尤其是李定國別死保南明那幾個傻冒皇帝了,他們根本就是爛泥扶不上牆。
為了天下百姓,自己單幹吧,你們手裏有刀子,害怕士紳不支持?
南明的士兵們,別再聽那群文官老爺們忽悠了,如果滿清打過來他們會第一時間跪地投降,不如跟著你們的將軍另起爐灶,也許還能混個從龍之功!】
南明天空下,江南士大夫們感到背脊發涼,覺得周身的武將看他們的眼神都變得陰森森。
【朱祁鎮出北京後各地立馬亂套,糧食大權的丟失對軍隊是致命打擊。
正如袁崇煥、孫承宗對待勤王軍隊那樣,不聽話,老子讓你餓著肚子,來迴跑幾百裏!敢來支援皇帝?老子餓不死你!
一模一樣的套路都玩了多少年,也就是華夏儒學文化根深蒂固,要放在西方不吃了你們這群混蛋。
三楊不愧是第一代內閣重臣,“絕不會貪汙”的文官接管糧食大權,短短十三年大明的軍戶逃亡66萬人。
嗯,這是朱祁鎮在位,肯定和‘清廉’文官沒有關係。
天順三年對軍戶進行清查,逃亡軍戶高達120萬人.........
嗬嗬!!】
秦淩雪冷笑兩聲,拿過水杯猛灌一口順便舒緩一下有些鬱結得心情。
【作為三楊接班人得於謙上奏分發給窮苦百姓糧食,贏得山西、河南兩地民心。
京師保衛戰,於謙一聲令下,短短一個月時間從浙江、南直隸、河南、山西、山東,調兵民近三十萬人,並且調走126萬件火器。
幾天時間將通州九百萬石糧食全部運迴北京,軍權、民心、糧草、武器全部在手。
後勤保障能力如此之強,讓皇帝在外之時斷糧許久,嗯,要是換成我我也得多想想,咱就權當於謙不知情吧。】
唐貞觀年間,李世民不可思議地瞪大雙眼,這臣子也太牛x了,不知道的以為他是皇帝呢。
【通過分發糧食,盡得河南、山西民心,甚至一聲令下,幾十萬民夫進京的程度,可說到底這些糧食是國家的。
其他官員看了豈不眼紅?正統六年,文官們給朱祁鎮上奏一份統計:
北直隸境內,順天、保定、河間、永平四府所屬州縣有饑民1萬多戶……
真定府所屬州縣有饑民戶……
山東兗州府所屬沂州逃移者5500餘戶……
濟南、青州、萊陽、登州四府所屬州縣逃戶甚多,拋荒田地頃……
諸城一縣逃戶2400餘……
真是開了天眼,一夜之間饑民、流民全出來了是吧。
反正就是一句話:皇帝,快點也給我們放糧大全吧,不單單於謙治下有窮鬼,我們收低下也有啊。
這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誰能不眼紅。】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再也忍無可忍,“混賬!混賬!這些該死的貪官,咱要頂下祖製,若有人染指放糧大全誅滅九族,不,十族。”
窮的叮當響的洪武官員實在佩服後備的操作,不過讓他們這麽試探朱元璋,嗯,九族的脖子沒那麽硬。
而武將們則多是直腸子,知道未來的文官如此磋磨武將,他們恨不能提著砍刀衝進天幕把那群蛀蟲挫骨揚灰。
在不知不覺中,此時朱祁鎮基本是沒兵、沒糧,就在這種情況下發生土木堡之變,不管土木堡如何朱祁鎮都是也有責任的,還是太年輕了,這種情況怎敢輕易離開京城?
正統十三年,因糧食大權被拿走,兵部上了一個奏疏:因無糧全國軍戶逃亡人數激增,需要消兵冊的士兵就已經高達66萬人。
軍戶叛逃主因就是糧倉歸屬權的轉移,最初糧倉在衛所治下,朝廷大軍糧食調撥是直接從當地糧倉調撥。
糧倉在軍官掌管下,如果他們想貪汙隻能虛報兵額,如果敢克扣士兵口糧,那就等著上戰場挨冷箭吧。
但糧倉歸文人之後,那場景簡直不忍直視,但這還是明中期呢,就有66萬人逃亡,其中的貓膩可想而知。
自此以後,老朱家的皇帝敢不聽話,糧食就發不到位,然後士兵開始逃亡,邊防不足外地入侵,皇帝隻能掏錢........
皇帝隻能陷入和文官內鬥之中,再也無法染指海洋。
以後出了個牛人小皇帝玩了個狠的。】
天幕之下,朱元璋和朱棣二人氣的跳腳,罵人的話還沒宣之於口就憋了迴去,他們想知道這小皇帝怎麽個狠法。
【咳咳咳,這個以後單獨拿出一期來說,這裏還是說迴朱祁鎮。】
朱元璋、朱棣。
【文官拿捏糧倉,皇帝隻能將真金白銀交給兵部,兵部再從文人手中將糧庫糧食買迴,再加上各種“漂沒”,不得不說明朝文人是懂得賺錢的。
張居正改革後,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合並征收銀兩,初心沒錯,配合其他變法內容一改大明頹勢。
隨著張居正去世,除一條鞭法外的其他改革盡數廢除。
為何保留這個?老百姓需要先找士紳賣糧換錢,再拿錢給官府交稅;皇帝還要拿著錢,再從士紳手上換成糧。
失去監察的環境下,這不就是吃了上家吃下家,裏裏外外、倒倒騰騰,前後左右各種吃。
估計張居正知道會氣的從棺材裏爬出來咬死這幫王八蛋。】
正在擬定改革條陳的張居正眉頭大皺,當年王安石變法也是想著為民,可執行下來卻成為害民之舉,作為當時最聰明的人之一,他當然知道士紳們玩的那套,什麽低買高賣、以次充好、收新賣舊.............
沉思良久,張居正將條陳握成一團隨手扔掉,取來空白紙開始奮筆疾書。
【土木堡之前,石亨這個將領,敢跟三楊對著幹,他有糧食,文臣無法拿捏他。
土木堡之後,武將就成為文人的狗,一直到南明依然如此。
南明之時,士紳不直接掌控軍權就能遙控全局,餓你三天看還牛逼不。
骨頭還硬?再額你七天...............
要我說南明將領們,尤其是李定國別死保南明那幾個傻冒皇帝了,他們根本就是爛泥扶不上牆。
為了天下百姓,自己單幹吧,你們手裏有刀子,害怕士紳不支持?
南明的士兵們,別再聽那群文官老爺們忽悠了,如果滿清打過來他們會第一時間跪地投降,不如跟著你們的將軍另起爐灶,也許還能混個從龍之功!】
南明天空下,江南士大夫們感到背脊發涼,覺得周身的武將看他們的眼神都變得陰森森。
【朱祁鎮出北京後各地立馬亂套,糧食大權的丟失對軍隊是致命打擊。
正如袁崇煥、孫承宗對待勤王軍隊那樣,不聽話,老子讓你餓著肚子,來迴跑幾百裏!敢來支援皇帝?老子餓不死你!
一模一樣的套路都玩了多少年,也就是華夏儒學文化根深蒂固,要放在西方不吃了你們這群混蛋。
三楊不愧是第一代內閣重臣,“絕不會貪汙”的文官接管糧食大權,短短十三年大明的軍戶逃亡66萬人。
嗯,這是朱祁鎮在位,肯定和‘清廉’文官沒有關係。
天順三年對軍戶進行清查,逃亡軍戶高達120萬人.........
嗬嗬!!】
秦淩雪冷笑兩聲,拿過水杯猛灌一口順便舒緩一下有些鬱結得心情。
【作為三楊接班人得於謙上奏分發給窮苦百姓糧食,贏得山西、河南兩地民心。
京師保衛戰,於謙一聲令下,短短一個月時間從浙江、南直隸、河南、山西、山東,調兵民近三十萬人,並且調走126萬件火器。
幾天時間將通州九百萬石糧食全部運迴北京,軍權、民心、糧草、武器全部在手。
後勤保障能力如此之強,讓皇帝在外之時斷糧許久,嗯,要是換成我我也得多想想,咱就權當於謙不知情吧。】
唐貞觀年間,李世民不可思議地瞪大雙眼,這臣子也太牛x了,不知道的以為他是皇帝呢。
【通過分發糧食,盡得河南、山西民心,甚至一聲令下,幾十萬民夫進京的程度,可說到底這些糧食是國家的。
其他官員看了豈不眼紅?正統六年,文官們給朱祁鎮上奏一份統計:
北直隸境內,順天、保定、河間、永平四府所屬州縣有饑民1萬多戶……
真定府所屬州縣有饑民戶……
山東兗州府所屬沂州逃移者5500餘戶……
濟南、青州、萊陽、登州四府所屬州縣逃戶甚多,拋荒田地頃……
諸城一縣逃戶2400餘……
真是開了天眼,一夜之間饑民、流民全出來了是吧。
反正就是一句話:皇帝,快點也給我們放糧大全吧,不單單於謙治下有窮鬼,我們收低下也有啊。
這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誰能不眼紅。】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再也忍無可忍,“混賬!混賬!這些該死的貪官,咱要頂下祖製,若有人染指放糧大全誅滅九族,不,十族。”
窮的叮當響的洪武官員實在佩服後備的操作,不過讓他們這麽試探朱元璋,嗯,九族的脖子沒那麽硬。
而武將們則多是直腸子,知道未來的文官如此磋磨武將,他們恨不能提著砍刀衝進天幕把那群蛀蟲挫骨揚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