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內心十分矛盾
大明:寧願被人遺忘的大明皇孫 作者:火山島祝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現在天氣寒冷,雲南也變得很冷,再加上盒子裏放了冰塊保鮮,否則這東西到應天估計就變成紅薯幹了。朱懷叫來馬三寶,對他說:“你去拿個銅盆,裝滿水,把這東西放進去,每過十天換一次水。”能否培養出紅薯的根莖,大麵積種植,就看前期了。馬三寶好奇地看著這個黑疙瘩:“少爺,這是什麽呀?”
朱懷說:“是從海上弄來的,能填飽肚子,我種一下試試。”
馬三寶哦了一聲,突然來了興致,眼睛發亮:“少爺,海上還有很多神奇的東西嗎?”朱懷愣了一下,看著馬三寶那異樣的眼神,迴答:“有!很多!”或許,現在給這小子埋下一顆種子,將來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朱棣讓鄭和出海其實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比如可以侵略!這些朱棣沒考慮到,但朱懷會嚐試朝這方麵思考。
馬三寶滿懷憧憬,小心翼翼地抱著紅薯離開了。“記得,放在溫室裏培育。”朱懷叮囑。“哦,好的,小人記住了。”
等馬三寶走了,朱懷又迴到書桌前坐下。看著桌上的包裹,朱懷突然有了些想法。洪武皇帝重視各地民生,每天的奏折都是通過驛站快速傳遞。而且各地的驛站還負責官員的往來,有點像後世的郵政。
但是大明的驛站閑置太多了吧?那是否可以改一改,把後世郵政的概念套用到現在的驛站上。這東西是官方經營的,如果自己參與,老爺子會不會殺自己呢?等下次老爺子來了,順便問問看。
寒雪連天,夜色降臨京城。這一晚,應天府又飄起了小雪。朱懷在書桌上寫了一會關於將後世郵政和大明驛站結合的想法。書房的桌子上紙張有些淩亂,夜晚,朱懷實在太困,就在旁邊的胡床上倒頭睡了。
第二天清晨,朱懷迷迷糊糊的,就聽到外麵輕輕敲門的聲音。朱懷沒有賴床的習慣,披上一件大氅,去開門。馬三寶連忙說道:“少爺,解學士今天要離開應天府了,說約您在通淮門見麵。”
解縉還是被貶官了。朱懷也沒什麽驚訝,昨天老爺子已經告訴過他,解縉一定會被放出京城曆練。隻是不知道他現在找自己有什麽事。朱懷點頭說:“好,我知道了。”
馬三寶趕緊去準備朱懷的洗漱熱水和衣物。不久,朱懷穿戴整齊。昨晚積雪足有一尺多厚,朱懷踩著柔軟的雪花出門。通淮門在應天的南邊,是進出應天城的城門之一。
等朱懷趕到通淮門附近,發現解縉正坐在路邊的餛飩攤前吃早餐。他向朱懷招手:“朱兄,這邊。”
朱懷過來後,攤販又送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朱兄,我是來向你告別的。”“我囊中羞澀,請不起你吃什麽大餐,去你府上又怕讓你覺得我在蹭飯,所以約你過來請你吃碗餛飩,別嫌棄。”朱懷笑著說:“我沒那麽嬌氣。”
說完,他大大咧咧地坐下,開始吃餛飩。“昨天你罵得那麽狠,你不恨我嗎?”朱懷邊吃邊問。解縉有些愣住,忙說:“不敢不敢。”嗯?
朱懷疑惑地看著解縉。“不敢恨朱兄。”朱懷點點頭:“哦,原來如此。”
解縉繼續說:“昨晚我見了皇帝,更明白老爺子的一片苦心,這次被調離京城,或許也不是壞事。”說著,他不經意地抬頭看了一眼朱懷。“我發誓,如果再見到朱兄,一定會讓你刮目相看!”朱懷停頓了一下,“讓我刮目相看幹什麽?你應該讓皇帝老爺子對你刮目相看,這樣你的前途才會無可限量。”解縉意味深長地說:“一樣的。”
朱懷:????解縉笑道:“如果朱兄都說我行,我想,皇帝一定會認同朱兄。”朱懷爽朗一笑:“搞得我和皇帝很熟似的。”朱懷想起什麽,好奇地問解縉:“皇帝老爺子長得怎麽樣?”解縉愣了愣,然後微笑道:“和你家老爺子很像嗯,同樣慈祥,同樣和藹。”
問了和沒問一樣,朱懷本來還想從解縉那裏了解一些關於洪武皇帝的信息。看來,也沒什麽好了解的。兩人聊著,餛飩已經吃完。朱懷起身,披著貂絨大氅,將解縉送到通淮門外。
解縉向朱懷行禮,姿態極為恭敬。如此大的禮節,讓朱懷一時難以接受。“解大人,你是官員,不必給我行這麽大的禮。”解縉倔脾氣又上來了,“這是禮法。”朱懷不解地看著他,疑惑地問:“這是哪門子的禮法?我們大明講究尊卑貴賤,你是官員我是百姓,你給我行禮,在你們讀書人看來,不是亂了尊卑嗎?”“沒亂!”解縉憋了很久,才滿臉通紅地哼了一聲。
這人,腦袋是不是有問題。朱懷也不想再和他爭論禮法的事...
“解兄,有些事我想和你說說,你想聽就聽,不想聽就算了。”解縉一臉嚴肅,站得筆直。“我洗耳恭聽。”
朱懷歎了口氣:“解兄,我就是隨便說說,你不用這麽鄭重其事,好像我在教訓你似的。”朱懷不明白,為什麽隻過了一晚,這個高傲不羈的解縉就像變了個人。
雖然昨天他被自己罵醒了,但也不至於這樣吧?
好歹是個翰林學士,現在怎麽反而像他的仆人一樣了?
解縉依然筆直站立,對於禮節,他從不妥協。尤其是聽了朱元璋說他是大明嫡長孫之後,解縉更加肅然起敬,即便是私下,他也絕不逾矩。朱懷也不想糾正他,於是說道:“你要用心揣摩陛下讓你離京的原因。”“在這期間,首要之事不是監察政務,而是要學會如何當一個好官。”“在學會做官的同時,你也得思考怎樣才能做事圓滑,做人機智。”“遇到事情之前,別急著開口,先多在心裏思量一番。”“千言萬語,不如沉默是金。”
朱懷笑了笑:“嗬嗬,我也就是隨便聊聊,我相信解大人一定能理解得比我深刻,多謝指教了。”朱懷說完後。
解縉愣住了,驚訝地看著朱懷,喃喃自語:“真是親爺孫,說話都一個樣。”朱懷沒聽清楚,問:“什麽?”
解縉搖搖頭:“沒什麽,我會記住你的話,好好揣摩,不辜負期望!”剛才朱懷說的話,不就是洪武老先生的翻版嗎?老先生在他離開前,也曾說過類似的話!
隻是老先生的話更直接,更有權威感,相比老先生,朱懷的話則更有藝術感,同樣的話語,經朱懷之口,更容易讓人接受。
這對爺孫,真是個性鮮明,各有各的魅力啊!解縉抬頭看看天空,向朱懷拱手:“我要啟程了。”朱懷點點頭:“一路平安。”他朝解縉揮揮手,轉身離去。
解縉目送朱懷遠去的背影,猶豫許久,再次行禮:“微臣告辭!”
朱元璋很早就來到朱懷的府邸。
馬三寶說朱懷去送解大人了,老先生點點頭,便獨自去了書房。“這臭小子,桌上亂七八糟的。”
朱元璋走過去,準備整理桌上的紙張,“這亂糟糟的樣子,跟我年輕時一模一樣!”
“當年,還是你奶奶幫我收拾這些呢,你現在讓你爺爺來幹這活了。”朱元璋邊叨叨邊收拾。
臉上帶著笑意,他剛拿起桌上的紙張,就被紙上的內容吸引了。朱元璋瞥了一眼:“改革大明驛站製度”
朱元璋來了興致,幹脆坐到太師椅上,好奇地看了起來。
“大明有一千五百多處驛站,用來傳遞公文,接待過往官員。每個驛站設有驛丞,吏員和幫工,小驛站幾十人,大驛站幾百人,還有馬匹、軍械、牲畜、夥夫。”嗬!
朱元璋嘴角勾起冷笑,這小子對這些調查得挺精確。
“開國初期,朝廷規定非軍事國事不得使用驛站。驛站隻為官府服務,但各地情況不同,驛站也有差異。”
“北方邊境地帶戰事頻發,驛站不能對百姓開放。然而南方地區國泰民安,朝廷花費錢糧養著驛站,豈不是大材小用?”朱元璋點點頭,這話確實有道理。
北疆的驛站作用,朱元璋心裏有數。
但相比北疆,南方太平之地的驛站確實有些閑置浪費。
“江南富裕,商貿頻繁,南方除了運河外,商隊往來也很多。如果驛站能開放商業用途,為百姓傳遞信件,為商人提供住宿,為貨物提供倉庫,我認為,至少能帶來三十萬兩白銀的收入!”
看到這裏,朱元璋猛然瞪大眼睛,驚愕地倒吸一口涼氣!
他拿著紙張的手微微顫抖,深吸一口氣才平複心情。
老先生從未如此失態,但這關乎朝廷開源的策略,他怎能不激動!
片刻之後,朱元璋穩住心神,繼續往下看。
在接下來的二十四年裏,由於社會製度的規定,朱元璋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農業上。
這讓他的內心十分矛盾。
江南地區富裕,商業稅收很高,這麽大的利潤,朝廷卻隻能眼睜睜看著,朱元璋怎能不心動?
但問題來了,怎樣才能在不提高商人地位的情況下,讓朝廷也能從中獲益呢?
這二十四年裏,朱元璋時刻在思考這個問題,卻始終找不到突破口。
直到現在,看到朱懷的這份改革大明驛站的策略,他似乎找到了方向!
朱元璋一邊這樣想著,一邊繼續認真閱讀朱懷的建議書。
其中很多關於人口和路程的數據,與實際情況有很大出入,錯誤不少。
但這並不影響朱懷策略的核心思想。
讀到最後,朱元璋雙眼漸漸眯起,他背著手走出書房,站在院子裏。
他抬頭望向天空,眼神飄忽不定,臉色顯得十分凝重。
過了一會兒,朱元璋收起思緒,走到門口,對藏在暗處的錦衣衛指揮使蔣蹴說:“去史館把《欽依直隸均平錄》和《洪武會計錄》拿過來。”蔣蹴走後,朱元璋就背著手站在門外的寒風中。
不久,朱懷從外麵迴來,看見朱元璋站在門口,好奇地問:“老爺子,你在幹嘛呢?快進來,外麵這麽冷。”朱懷搓搓手,哈了口氣。
朱元璋凝視著朱懷,目光久久不離。
朱懷摸了摸臉:“怎麽了?臉上有什麽東西嗎?”
朱元璋沒有出聲,轉頭說:“大孫子,跟我來,我有件事想請教。”說完,朱元璋便背著手走進院子。
請教?
這可真是稀奇事!
以前都是他向老爺子請教,現在老爺子竟然也會謙虛求教?朱懷不禁感到有些驚訝,但還是哦了一聲,便緊跟著朱元璋朝著宅院走去。一路上,他心中暗自思忖著:“難道老爺子遇到了什麽難題嗎?”
朱元璋來到院子中央,緩緩地坐到搖椅上,閉上雙眼,似乎陷入了沉思之中。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他始終沒有開口說話。朱懷靜靜地站在一旁,不敢打擾,隻能默默觀察著朱元璋的神情和動作。
良久之後,朱元璋終於睜開眼睛,他的目光深邃而沉穩,仿佛穿透了時空的束縛。他看向朱懷,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容。
朱懷見狀,連忙上前一步,輕聲問道:“老爺子,您有何事要問我呢?”朱元璋擺了擺手,示意朱懷坐下。待朱懷坐穩後,朱元璋才緩緩說道:“朱懷啊,你可知道人生的真諦是什麽?”
這個問題讓朱懷有些措手不及,他思考片刻後,小心翼翼地迴答道:“人生的真諦或許是追求自己的夢想,實現自我價值,同時關愛他人,為社會做出貢獻吧。”朱元璋聽了,點了點頭,又閉上了眼睛。
過了一會兒,朱元璋再次睜開眼睛,看著遠方,喃喃自語道:“人生如夢,夢如人生。我們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究竟該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呢?”他的聲音充滿了感慨和疑惑,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朱懷默默聆聽著朱元璋的話語,心中若有所思。他明白,這位曆經風雨的老人,此刻正在思考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而自己作為年輕一代,又該如何在這漫長的人生道路上,走出屬於自己的精彩呢?
朱懷感到好奇:“老爺子,您到底在打什麽主意?要做什麽?受了什麽刺激嗎?”
“你!”
朱元璋淡淡地說,聲音有些不平靜。“我?我哪裏惹您不高興了?”
朱元璋努力平複心情,突然站起身,眼神有些嚇人:“書房裏的驛站改革建議,是你寫的?”朱懷捂住額頭,猛然想起昨晚熬夜寫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隨手放在書桌上了。
見到老爺子那像是要吃人的目光,朱懷連忙解釋:“我隨便寫的,您別生氣,有什麽話好好說。”上次因為商業爭論,爺孫倆好幾天沒說話,朱懷可不想因為這點小事再和老爺子鬧僵。
朱元璋仰天大笑:“我不是好好說嗎?有嗎?我有嗎?”
“我問你,你說江南的驛站改為官民共用,如果遇到緊急的軍事政務怎麽辦?”朱懷脫口而出:“當然是官民兩條路線分開。”
“怎麽區分呢?”朱元璋再次問道。
朱懷搖搖頭:“這個我不太清楚,驛站的構造我沒研究過,也沒去過,說不出個所以然,所以我才說這個建議還不夠成熟。”
朱元璋沒理朱懷,說:“我告訴你,驛站裏不僅僅有軍馬,還有很多騾子、驢,這些牲口走得慢,完全可以用於民用,它們閑著也是閑著,平時也不會有那麽多官員進京馱行李。”
朱懷眼睛一亮:“原來如此,這樣一來,官用驛站和民用郵遞就可以通過馬和騾驢來區分了。”朱元璋點點頭:“你說的都是便民的措施,我很喜歡,但你說可以通過這個開源,具體怎麽做呢?”
朱懷笑了,反問道:“那我得先問問老爺子,您覺得這事算不算商業行為?”
朱元璋皺眉沉思,片刻後嚴肅地搖頭:“不算,最多算是人情世故。”
“就算是在民間,讓人幫忙帶信到遠方,都會給帶信人一些臘肉、雞蛋之類的禮物,現在更是形成了給錢帶信的風氣。”
“這怎麽能算商業呢?哪個遠方的孩子不掛念父母的?這隻是幫他們達成願望罷了。”
這不是朱元璋一個人的看法,而是天下百姓,甚至達官顯貴,都認為如此。
這算什麽商業?這不過是大家都喜歡的人情世故。以前打仗的時候,得托十裏八鄉的百姓,才能帶一封信迴家報平安。
想把信帶到遠方,在這個時代是多麽困難?
誰能不感激幫人捎信的人?即使是敵軍,看到這些民間送信的腳夫,也不會輕易殺害,這是失民心的行為。
由此可見,這項政策如果實現,百姓會有多麽感激他朱元璋?
為什麽朱元璋看到朱懷這篇策文後,無法平靜?除了金錢之外,朱元璋還在權衡更深層次的事情!
朱懷點點頭,“既然老爺子不認為這是商業行為,那就簡單多了。”
“至於開源的方法,首先得把這些郵件書信分類,以直隸為例,把信件發往雲南承宣布政使司,這個距離,嗯,我不清楚有多少公裏……”
“四千裏左右。”朱元璋隨口答道。
朱懷驚訝地看著他,老爺子果然博學多識,對明朝的地貌風俗了解得比自己多得多。
“那就按四千裏計算,發往目的地總該有個憑證吧?這個憑證我就叫它郵票。”
每個郵局都設定路程,根據路程的長短計算費用,價格不用太高,幾分錢或十幾分錢就行,普通農民做工的人都能負擔得起吧?”朱元璋點點頭:“不貴,可以接受。”老人最關心百姓,他說不貴,那就說明確實合理。
朱懷接著說:“那不就行了,這些錢不就是增加收入的來源嗎?”朱元璋皺眉:“就這麽點錢,還不夠支付人工、騾馬和驛站的運營成本。”朱懷淡然一笑:“老先生,我問你,應天府應該有幾千萬人口吧?”朱元璋不悅地罵道:“滾你的!你懂不懂啊,應天府隻有二百二十一萬戶,人口加起來也就五六百萬,哪來的幾千萬?”朱懷尷尬地說:“我隻是打個比方。”
老人對全國各地的情況了如指掌,朱懷有些佩服。“那麽這五六百萬人,需要寄送的信件物品有多少呢?基數擴大了,不說多,一個應天府每月收入十幾萬兩白銀沒問題吧?”“一個應天府尚且如此,大明那麽多地方呢?”“如果每個驛站連成線,各地都會發信,加起來,老先生你覺得這筆收入是不是就很可觀了呢?”“而且驛站發的信件,比如從應天到華亭,途中的鎮江、丹陽、蘇州等地不都是順路的嗎?這些順路的可以合並發送,這樣一來收入增加,成本反而減少了吧?”朱元璋聽著,眉頭漸漸舒展開來,眼裏閃爍著熱切的光芒,咂了咂嘴:“不錯!”
朱懷搓著手,見老先生認同,便接著說:“其實我寫這些東西不會白寫,做生意嘛,不丟臉,所以,如果老先生覺得可行,朝廷真願意推行,那麽,嗯,我的那份,嗯。”朱元璋驚訝了:“你不是想從中分一杯羹吧?你要什麽錢?”這讓朱元璋感到窒息!這錢最後不都是你的,不都是我們大明的,你是不是有病啊!
朱元璋不滿地看著他,想罵他,卻又不知怎麽開口。畢竟這小子還不知道自己身份。但就算他不知道,這樣的國家大計,你連這點覺悟都沒有嗎?你要錢?
朱元璋窒息了,實在不知道說什麽好。這時,蔣璈抱著兩本書走來。朱元璋不悅地對朱懷說:“這是大明現在各個地方的風俗地貌財政人口,你!給我看!爛熟於心!”朱元璋拂袖,怒氣衝衝地準備離開。“哎?老先生,那個錢的事怎麽說?”踉蹌!
朱元璋差點摔倒,幸虧蔣璈眼疾手快扶住他,他惡狠狠地迴頭,憤怒地瞪著朱懷:“你!我服了!”“哼!”朱元璋拂袖而去,傲嬌地離開了。
朱懷說:“是從海上弄來的,能填飽肚子,我種一下試試。”
馬三寶哦了一聲,突然來了興致,眼睛發亮:“少爺,海上還有很多神奇的東西嗎?”朱懷愣了一下,看著馬三寶那異樣的眼神,迴答:“有!很多!”或許,現在給這小子埋下一顆種子,將來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朱棣讓鄭和出海其實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比如可以侵略!這些朱棣沒考慮到,但朱懷會嚐試朝這方麵思考。
馬三寶滿懷憧憬,小心翼翼地抱著紅薯離開了。“記得,放在溫室裏培育。”朱懷叮囑。“哦,好的,小人記住了。”
等馬三寶走了,朱懷又迴到書桌前坐下。看著桌上的包裹,朱懷突然有了些想法。洪武皇帝重視各地民生,每天的奏折都是通過驛站快速傳遞。而且各地的驛站還負責官員的往來,有點像後世的郵政。
但是大明的驛站閑置太多了吧?那是否可以改一改,把後世郵政的概念套用到現在的驛站上。這東西是官方經營的,如果自己參與,老爺子會不會殺自己呢?等下次老爺子來了,順便問問看。
寒雪連天,夜色降臨京城。這一晚,應天府又飄起了小雪。朱懷在書桌上寫了一會關於將後世郵政和大明驛站結合的想法。書房的桌子上紙張有些淩亂,夜晚,朱懷實在太困,就在旁邊的胡床上倒頭睡了。
第二天清晨,朱懷迷迷糊糊的,就聽到外麵輕輕敲門的聲音。朱懷沒有賴床的習慣,披上一件大氅,去開門。馬三寶連忙說道:“少爺,解學士今天要離開應天府了,說約您在通淮門見麵。”
解縉還是被貶官了。朱懷也沒什麽驚訝,昨天老爺子已經告訴過他,解縉一定會被放出京城曆練。隻是不知道他現在找自己有什麽事。朱懷點頭說:“好,我知道了。”
馬三寶趕緊去準備朱懷的洗漱熱水和衣物。不久,朱懷穿戴整齊。昨晚積雪足有一尺多厚,朱懷踩著柔軟的雪花出門。通淮門在應天的南邊,是進出應天城的城門之一。
等朱懷趕到通淮門附近,發現解縉正坐在路邊的餛飩攤前吃早餐。他向朱懷招手:“朱兄,這邊。”
朱懷過來後,攤販又送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朱兄,我是來向你告別的。”“我囊中羞澀,請不起你吃什麽大餐,去你府上又怕讓你覺得我在蹭飯,所以約你過來請你吃碗餛飩,別嫌棄。”朱懷笑著說:“我沒那麽嬌氣。”
說完,他大大咧咧地坐下,開始吃餛飩。“昨天你罵得那麽狠,你不恨我嗎?”朱懷邊吃邊問。解縉有些愣住,忙說:“不敢不敢。”嗯?
朱懷疑惑地看著解縉。“不敢恨朱兄。”朱懷點點頭:“哦,原來如此。”
解縉繼續說:“昨晚我見了皇帝,更明白老爺子的一片苦心,這次被調離京城,或許也不是壞事。”說著,他不經意地抬頭看了一眼朱懷。“我發誓,如果再見到朱兄,一定會讓你刮目相看!”朱懷停頓了一下,“讓我刮目相看幹什麽?你應該讓皇帝老爺子對你刮目相看,這樣你的前途才會無可限量。”解縉意味深長地說:“一樣的。”
朱懷:????解縉笑道:“如果朱兄都說我行,我想,皇帝一定會認同朱兄。”朱懷爽朗一笑:“搞得我和皇帝很熟似的。”朱懷想起什麽,好奇地問解縉:“皇帝老爺子長得怎麽樣?”解縉愣了愣,然後微笑道:“和你家老爺子很像嗯,同樣慈祥,同樣和藹。”
問了和沒問一樣,朱懷本來還想從解縉那裏了解一些關於洪武皇帝的信息。看來,也沒什麽好了解的。兩人聊著,餛飩已經吃完。朱懷起身,披著貂絨大氅,將解縉送到通淮門外。
解縉向朱懷行禮,姿態極為恭敬。如此大的禮節,讓朱懷一時難以接受。“解大人,你是官員,不必給我行這麽大的禮。”解縉倔脾氣又上來了,“這是禮法。”朱懷不解地看著他,疑惑地問:“這是哪門子的禮法?我們大明講究尊卑貴賤,你是官員我是百姓,你給我行禮,在你們讀書人看來,不是亂了尊卑嗎?”“沒亂!”解縉憋了很久,才滿臉通紅地哼了一聲。
這人,腦袋是不是有問題。朱懷也不想再和他爭論禮法的事...
“解兄,有些事我想和你說說,你想聽就聽,不想聽就算了。”解縉一臉嚴肅,站得筆直。“我洗耳恭聽。”
朱懷歎了口氣:“解兄,我就是隨便說說,你不用這麽鄭重其事,好像我在教訓你似的。”朱懷不明白,為什麽隻過了一晚,這個高傲不羈的解縉就像變了個人。
雖然昨天他被自己罵醒了,但也不至於這樣吧?
好歹是個翰林學士,現在怎麽反而像他的仆人一樣了?
解縉依然筆直站立,對於禮節,他從不妥協。尤其是聽了朱元璋說他是大明嫡長孫之後,解縉更加肅然起敬,即便是私下,他也絕不逾矩。朱懷也不想糾正他,於是說道:“你要用心揣摩陛下讓你離京的原因。”“在這期間,首要之事不是監察政務,而是要學會如何當一個好官。”“在學會做官的同時,你也得思考怎樣才能做事圓滑,做人機智。”“遇到事情之前,別急著開口,先多在心裏思量一番。”“千言萬語,不如沉默是金。”
朱懷笑了笑:“嗬嗬,我也就是隨便聊聊,我相信解大人一定能理解得比我深刻,多謝指教了。”朱懷說完後。
解縉愣住了,驚訝地看著朱懷,喃喃自語:“真是親爺孫,說話都一個樣。”朱懷沒聽清楚,問:“什麽?”
解縉搖搖頭:“沒什麽,我會記住你的話,好好揣摩,不辜負期望!”剛才朱懷說的話,不就是洪武老先生的翻版嗎?老先生在他離開前,也曾說過類似的話!
隻是老先生的話更直接,更有權威感,相比老先生,朱懷的話則更有藝術感,同樣的話語,經朱懷之口,更容易讓人接受。
這對爺孫,真是個性鮮明,各有各的魅力啊!解縉抬頭看看天空,向朱懷拱手:“我要啟程了。”朱懷點點頭:“一路平安。”他朝解縉揮揮手,轉身離去。
解縉目送朱懷遠去的背影,猶豫許久,再次行禮:“微臣告辭!”
朱元璋很早就來到朱懷的府邸。
馬三寶說朱懷去送解大人了,老先生點點頭,便獨自去了書房。“這臭小子,桌上亂七八糟的。”
朱元璋走過去,準備整理桌上的紙張,“這亂糟糟的樣子,跟我年輕時一模一樣!”
“當年,還是你奶奶幫我收拾這些呢,你現在讓你爺爺來幹這活了。”朱元璋邊叨叨邊收拾。
臉上帶著笑意,他剛拿起桌上的紙張,就被紙上的內容吸引了。朱元璋瞥了一眼:“改革大明驛站製度”
朱元璋來了興致,幹脆坐到太師椅上,好奇地看了起來。
“大明有一千五百多處驛站,用來傳遞公文,接待過往官員。每個驛站設有驛丞,吏員和幫工,小驛站幾十人,大驛站幾百人,還有馬匹、軍械、牲畜、夥夫。”嗬!
朱元璋嘴角勾起冷笑,這小子對這些調查得挺精確。
“開國初期,朝廷規定非軍事國事不得使用驛站。驛站隻為官府服務,但各地情況不同,驛站也有差異。”
“北方邊境地帶戰事頻發,驛站不能對百姓開放。然而南方地區國泰民安,朝廷花費錢糧養著驛站,豈不是大材小用?”朱元璋點點頭,這話確實有道理。
北疆的驛站作用,朱元璋心裏有數。
但相比北疆,南方太平之地的驛站確實有些閑置浪費。
“江南富裕,商貿頻繁,南方除了運河外,商隊往來也很多。如果驛站能開放商業用途,為百姓傳遞信件,為商人提供住宿,為貨物提供倉庫,我認為,至少能帶來三十萬兩白銀的收入!”
看到這裏,朱元璋猛然瞪大眼睛,驚愕地倒吸一口涼氣!
他拿著紙張的手微微顫抖,深吸一口氣才平複心情。
老先生從未如此失態,但這關乎朝廷開源的策略,他怎能不激動!
片刻之後,朱元璋穩住心神,繼續往下看。
在接下來的二十四年裏,由於社會製度的規定,朱元璋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農業上。
這讓他的內心十分矛盾。
江南地區富裕,商業稅收很高,這麽大的利潤,朝廷卻隻能眼睜睜看著,朱元璋怎能不心動?
但問題來了,怎樣才能在不提高商人地位的情況下,讓朝廷也能從中獲益呢?
這二十四年裏,朱元璋時刻在思考這個問題,卻始終找不到突破口。
直到現在,看到朱懷的這份改革大明驛站的策略,他似乎找到了方向!
朱元璋一邊這樣想著,一邊繼續認真閱讀朱懷的建議書。
其中很多關於人口和路程的數據,與實際情況有很大出入,錯誤不少。
但這並不影響朱懷策略的核心思想。
讀到最後,朱元璋雙眼漸漸眯起,他背著手走出書房,站在院子裏。
他抬頭望向天空,眼神飄忽不定,臉色顯得十分凝重。
過了一會兒,朱元璋收起思緒,走到門口,對藏在暗處的錦衣衛指揮使蔣蹴說:“去史館把《欽依直隸均平錄》和《洪武會計錄》拿過來。”蔣蹴走後,朱元璋就背著手站在門外的寒風中。
不久,朱懷從外麵迴來,看見朱元璋站在門口,好奇地問:“老爺子,你在幹嘛呢?快進來,外麵這麽冷。”朱懷搓搓手,哈了口氣。
朱元璋凝視著朱懷,目光久久不離。
朱懷摸了摸臉:“怎麽了?臉上有什麽東西嗎?”
朱元璋沒有出聲,轉頭說:“大孫子,跟我來,我有件事想請教。”說完,朱元璋便背著手走進院子。
請教?
這可真是稀奇事!
以前都是他向老爺子請教,現在老爺子竟然也會謙虛求教?朱懷不禁感到有些驚訝,但還是哦了一聲,便緊跟著朱元璋朝著宅院走去。一路上,他心中暗自思忖著:“難道老爺子遇到了什麽難題嗎?”
朱元璋來到院子中央,緩緩地坐到搖椅上,閉上雙眼,似乎陷入了沉思之中。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他始終沒有開口說話。朱懷靜靜地站在一旁,不敢打擾,隻能默默觀察著朱元璋的神情和動作。
良久之後,朱元璋終於睜開眼睛,他的目光深邃而沉穩,仿佛穿透了時空的束縛。他看向朱懷,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容。
朱懷見狀,連忙上前一步,輕聲問道:“老爺子,您有何事要問我呢?”朱元璋擺了擺手,示意朱懷坐下。待朱懷坐穩後,朱元璋才緩緩說道:“朱懷啊,你可知道人生的真諦是什麽?”
這個問題讓朱懷有些措手不及,他思考片刻後,小心翼翼地迴答道:“人生的真諦或許是追求自己的夢想,實現自我價值,同時關愛他人,為社會做出貢獻吧。”朱元璋聽了,點了點頭,又閉上了眼睛。
過了一會兒,朱元璋再次睜開眼睛,看著遠方,喃喃自語道:“人生如夢,夢如人生。我們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究竟該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呢?”他的聲音充滿了感慨和疑惑,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朱懷默默聆聽著朱元璋的話語,心中若有所思。他明白,這位曆經風雨的老人,此刻正在思考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而自己作為年輕一代,又該如何在這漫長的人生道路上,走出屬於自己的精彩呢?
朱懷感到好奇:“老爺子,您到底在打什麽主意?要做什麽?受了什麽刺激嗎?”
“你!”
朱元璋淡淡地說,聲音有些不平靜。“我?我哪裏惹您不高興了?”
朱元璋努力平複心情,突然站起身,眼神有些嚇人:“書房裏的驛站改革建議,是你寫的?”朱懷捂住額頭,猛然想起昨晚熬夜寫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隨手放在書桌上了。
見到老爺子那像是要吃人的目光,朱懷連忙解釋:“我隨便寫的,您別生氣,有什麽話好好說。”上次因為商業爭論,爺孫倆好幾天沒說話,朱懷可不想因為這點小事再和老爺子鬧僵。
朱元璋仰天大笑:“我不是好好說嗎?有嗎?我有嗎?”
“我問你,你說江南的驛站改為官民共用,如果遇到緊急的軍事政務怎麽辦?”朱懷脫口而出:“當然是官民兩條路線分開。”
“怎麽區分呢?”朱元璋再次問道。
朱懷搖搖頭:“這個我不太清楚,驛站的構造我沒研究過,也沒去過,說不出個所以然,所以我才說這個建議還不夠成熟。”
朱元璋沒理朱懷,說:“我告訴你,驛站裏不僅僅有軍馬,還有很多騾子、驢,這些牲口走得慢,完全可以用於民用,它們閑著也是閑著,平時也不會有那麽多官員進京馱行李。”
朱懷眼睛一亮:“原來如此,這樣一來,官用驛站和民用郵遞就可以通過馬和騾驢來區分了。”朱元璋點點頭:“你說的都是便民的措施,我很喜歡,但你說可以通過這個開源,具體怎麽做呢?”
朱懷笑了,反問道:“那我得先問問老爺子,您覺得這事算不算商業行為?”
朱元璋皺眉沉思,片刻後嚴肅地搖頭:“不算,最多算是人情世故。”
“就算是在民間,讓人幫忙帶信到遠方,都會給帶信人一些臘肉、雞蛋之類的禮物,現在更是形成了給錢帶信的風氣。”
“這怎麽能算商業呢?哪個遠方的孩子不掛念父母的?這隻是幫他們達成願望罷了。”
這不是朱元璋一個人的看法,而是天下百姓,甚至達官顯貴,都認為如此。
這算什麽商業?這不過是大家都喜歡的人情世故。以前打仗的時候,得托十裏八鄉的百姓,才能帶一封信迴家報平安。
想把信帶到遠方,在這個時代是多麽困難?
誰能不感激幫人捎信的人?即使是敵軍,看到這些民間送信的腳夫,也不會輕易殺害,這是失民心的行為。
由此可見,這項政策如果實現,百姓會有多麽感激他朱元璋?
為什麽朱元璋看到朱懷這篇策文後,無法平靜?除了金錢之外,朱元璋還在權衡更深層次的事情!
朱懷點點頭,“既然老爺子不認為這是商業行為,那就簡單多了。”
“至於開源的方法,首先得把這些郵件書信分類,以直隸為例,把信件發往雲南承宣布政使司,這個距離,嗯,我不清楚有多少公裏……”
“四千裏左右。”朱元璋隨口答道。
朱懷驚訝地看著他,老爺子果然博學多識,對明朝的地貌風俗了解得比自己多得多。
“那就按四千裏計算,發往目的地總該有個憑證吧?這個憑證我就叫它郵票。”
每個郵局都設定路程,根據路程的長短計算費用,價格不用太高,幾分錢或十幾分錢就行,普通農民做工的人都能負擔得起吧?”朱元璋點點頭:“不貴,可以接受。”老人最關心百姓,他說不貴,那就說明確實合理。
朱懷接著說:“那不就行了,這些錢不就是增加收入的來源嗎?”朱元璋皺眉:“就這麽點錢,還不夠支付人工、騾馬和驛站的運營成本。”朱懷淡然一笑:“老先生,我問你,應天府應該有幾千萬人口吧?”朱元璋不悅地罵道:“滾你的!你懂不懂啊,應天府隻有二百二十一萬戶,人口加起來也就五六百萬,哪來的幾千萬?”朱懷尷尬地說:“我隻是打個比方。”
老人對全國各地的情況了如指掌,朱懷有些佩服。“那麽這五六百萬人,需要寄送的信件物品有多少呢?基數擴大了,不說多,一個應天府每月收入十幾萬兩白銀沒問題吧?”“一個應天府尚且如此,大明那麽多地方呢?”“如果每個驛站連成線,各地都會發信,加起來,老先生你覺得這筆收入是不是就很可觀了呢?”“而且驛站發的信件,比如從應天到華亭,途中的鎮江、丹陽、蘇州等地不都是順路的嗎?這些順路的可以合並發送,這樣一來收入增加,成本反而減少了吧?”朱元璋聽著,眉頭漸漸舒展開來,眼裏閃爍著熱切的光芒,咂了咂嘴:“不錯!”
朱懷搓著手,見老先生認同,便接著說:“其實我寫這些東西不會白寫,做生意嘛,不丟臉,所以,如果老先生覺得可行,朝廷真願意推行,那麽,嗯,我的那份,嗯。”朱元璋驚訝了:“你不是想從中分一杯羹吧?你要什麽錢?”這讓朱元璋感到窒息!這錢最後不都是你的,不都是我們大明的,你是不是有病啊!
朱元璋不滿地看著他,想罵他,卻又不知怎麽開口。畢竟這小子還不知道自己身份。但就算他不知道,這樣的國家大計,你連這點覺悟都沒有嗎?你要錢?
朱元璋窒息了,實在不知道說什麽好。這時,蔣璈抱著兩本書走來。朱元璋不悅地對朱懷說:“這是大明現在各個地方的風俗地貌財政人口,你!給我看!爛熟於心!”朱元璋拂袖,怒氣衝衝地準備離開。“哎?老先生,那個錢的事怎麽說?”踉蹌!
朱元璋差點摔倒,幸虧蔣璈眼疾手快扶住他,他惡狠狠地迴頭,憤怒地瞪著朱懷:“你!我服了!”“哼!”朱元璋拂袖而去,傲嬌地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