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這真是稀奇事。
大明:寧願被人遺忘的大明皇孫 作者:火山島祝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下午,又飄起了一場小雪。
那時,小冰期籠罩著大明朝,冬天的雪花仿佛成了國家的主旋律。
朱元璋下午時分,又在溫室裏待了好長一段時間。
他驚訝地發現,溫室裏的很多綠葉蔬菜都已經破土而出,生機勃勃地生長著。
在這個黑白分明的冬季,能看到如此翠綠的一片,朱元璋都覺得難以置信。
最讓他瞪大眼睛的是,瓜苗竟然也開始破土生長,而且越長越大。
這真是稀奇事。
朱元璋種了一輩子莊稼,也沒見過這樣奇特的景象。
如果糧食也能在溫室裏生長,那該有多好啊。
可惜,大孫子告訴過他,糧食在溫室裏的存活率不高。
大明朝糧食短缺,盡管湖廣地區糧食豐富,但北方廣大土地上,還是有很多人在挨餓受凍。
稍晚些時候,朱元璋在朱懷那裏用過晚餐,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宮裏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等著朱元璋處理,所以他也沒有在朱懷那裏逗留太久。
臨走前,朱懷給朱元璋的茶杯裏泡了枸杞茶葉,還在瓷杯外裹了一層絨布,恭敬地送朱元璋提著茶杯離去。
朱元璋迴到皇宮已經有些晚了,宮中都掛起了白燈籠。等他迴到謹身殿,對外麵吩咐道:“去把解縉找來。”
解縉一直在翰林院等候,天色漸晚,旁邊的無煙煤爐火很旺,此時翰林院已經空無一人。
解縉正聚精會神地翻閱手中的史料。
這些史料中,很多地方並沒有詳細記載胡惟庸和李善長的案件。
雖然大多隻是隻言片語,但當解縉結合朱懷的話去對照,很多證據鏈竟然異常吻合!
他深深地唿出一口氣,靠在太師椅上,整個人顯得有些心不在焉。
他發現自己真是太嫩了。
皇上多次敲打他,他卻從未深入思考洪武老皇帝的目的,總是憑直覺衝動地判斷是非。
直到今天,朱懷給他好好地上了一課!
歎了口氣,解縉再次抬頭看向窗外的雪花。
院子裏空蕩蕩的,下午錦衣衛告訴他,晚些時候皇上會召見他。
都這個時間點了,宮裏還沒動靜。
皇上一定在批閱奏疏吧?
想到老皇上年紀這麽大,還如此勤勉,要操心那麽多國家大事,而自己卻還給他添堵,解縉感到有些慚愧。
正如朱懷所說,他是皇上一手提拔起來的,資曆很淺,但皇上還是果斷地將他提拔為翰林院庶吉士。
自己不僅沒有感恩戴德,反而還批評老皇上,豈不讓皇上寒心?
這不正是朱懷所說的,為人臣子,不忠不孝的典型嗎?
自己是一甲進士,洪武二十年在皇城參加科舉時,遠遠地看過那個蒼老的背影。
那時他就發誓要竭盡全力,為大明,為皇上鞠躬盡瘁。
然而,在皇上重用他的時候,自己又做了些什麽迴報呢?
很快,解縉的思緒又迴到了朱懷身上。
劉三吾曾告訴他,朱懷的身份不簡單,但今天他問了一些翰林院的老學者。
那些人隻是冷冷地說朱懷是個商人,但提到朱懷時,翰林院的這些老學者都咬牙切齒。
解縉在翰林院的資曆尚淺,自視甚高,看不起這些屍位素餐、整天摸魚混日子的老學者。
所以那些老學者對他並不友好。
但說到朱懷,解縉還是明顯感覺到這些老學者眼中閃爍著扭曲的光芒。
敬畏、恐懼、佩服……總之,眼神複雜極了。
這讓解縉對朱懷更加感興趣。
朱懷似乎名聲很大。
不僅劉三吾推崇他,連翰林院的老學者都諱莫如深。
於是,解縉又去找了劉三吾,劉三吾也沒說原因,隻是含糊其辭地說可能是因為朱懷編纂過《道德經》。當時解縉愣住了。
這麽大的事,劉三吾說得如此隨意?
我怎麽不知道?
從這些人的眼神和態度,解縉判斷,那個朱懷可能比他想象的還要複雜。
這讓解縉對朱懷更加好奇。
不僅能知道宮裏這麽多秘密,還能讓這麽多人服服帖帖的,這樣的手腕,除了皇上老先生之外,居然還有人能做到?
正當解縉胡思亂想的時候。
門外傳來悉悉索索的腳步踏雪聲。
解縉向外望去,是一個太監帶著兩名小太監走來。
解縉連忙起身。
“解大人,皇上召見~~。”
解縉早已準備好了,聞言連忙迴答:“遵旨!”
他跟著太監,一步步穿過皇城,進入了皇宮深處。
這是他少有的進入皇宮的機會。
宮城裏莊嚴肅穆,寒冷的夜晚,平添了幾分肅穆。
解縉不知道皇上召見自己的目的何在,既然皇上已經決定把他貶到江西,為何還要特意召見自己呢?
難道不貶官了?
解縉突然有些竊喜。
沒過多久,在太監的帶領下,解縉低頭走進了謹身殿。
解縉不敢抬頭正視皇上,這是大不敬。作為翰林院庶吉士,解縉非常重視這些基本禮節。
“微臣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解縉俯首行禮,拜見朱元璋。
他低著頭,不遠處的燈光下,映出那筆直挺拔的身影... ...
“解縉,你現在被派去江西道當監察禦史,有什麽意見嗎?”朱元璋沒讓他站起來,一邊低頭批閱奏章一邊開口問道。
解縉歎了口氣,看來老皇帝的決定還是沒變,自己想多了。
不過經過朱懷的教導,解縉的心態有了變化,他對朱元璋的理解也多了許多。“微臣,沒什麽可說的。”
朱元璋哦了一聲,接著說:“看了你為李善長求情的奏折,一開始我很生氣,後來又想起他們當年的貢獻。而且朝廷也需要你這樣的直率大臣,所以我才沒處罰你。”解縉有點摸不著頭腦,皇帝可不喜歡囉嗦啊!
今天是怎麽迴事?
朱元璋繼續說道:“後來我警告你別再進諫了,你不聽,還觸動了我的底線,所以我不能容忍你。”“不過我沒生你的氣,把你貶到江西道是為了你好,不然以你這瘦弱的身體,我一刀下去,你的腦袋就得搬家了。”解縉聽得一頭霧水,皇帝似乎在跟自己拉家常,問題是自己在皇帝眼裏真的那麽重要嗎?有這種地位嗎?
“說實話,原本我是打算把你貶到江西道,讓你自生自滅,像你這樣的人才,我們朝代多的是。不過我孫子看重你,所以我要交代你幾句,不要因為這個失去鬥誌,好好表現,誰的人生沒有起起落落呢?”
啊?
解縉懵了,完全不明白!
什麽叫我被皇孫看中了?
我和任何皇族子孫可都沒關係。
看到解縉愣在原地半天不說話,朱元璋沉聲說道:“抬起頭來看著朕,給朕!”解縉連忙迴答:“微臣不敢玷汙天顏。”
“讓你抬頭就抬頭!批評朕的勇氣呢?被我孫子說了幾句就沒有了嗎?”解縉突然愣住了。
他心中一轉,然後慢慢抬起頭來。下一刻,解縉的身體僵住了。啊,這這這這。
這不是朱兄弟旁邊躺著的老頭嗎?
他,他是皇帝?!
那朱兄弟是誰?
嘶!
解縉覺得腦子已經無法思考了,連唿吸都屏住了。他屏息凝神地看著朱元璋,樣子有些失態。
朱元璋說:“好好去江西道任職吧,未來的天下屬於你們年輕人。”解縉癡呆了半天說不出一句話。
過了很久,他才顫抖著說:“皇皇皇上,朱朱兄,不不,他是皇孫?”朱元璋眨眨眼:“皇明嫡長孫。”
解縉的唿吸變得更沉重:“那他怎麽怎麽在外麵……”
朱元璋意味深長地說:“解大紳,你是個聰明人,不必讓朕再多說什麽了吧?”
解縉咽了口口水,急忙把頭低下到膝蓋之間,鄭重行禮道:“微臣,微臣明白了!”(跪拜禮通常是元朝的胡禮,朱元璋廢除了它,隻有在重要場合才會下跪。)
(李錢的)解縉似乎想起了什麽,做出了讓朱元璋驚訝的舉動。撲通一聲,解縉跪倒在地。
“微臣,罪該萬死!”
“微臣,未能體會皇上的用心,辜負了聖恩,請皇上寬恕!”
“微臣,懇請皇上保重龍體,別太過勞累。”
“微臣解縉,願意以身軀報答皇明的聖恩!”
解縉這是發自內心的,甚至舍棄了文人的自尊和尊嚴,直接向朱元璋下跪。這是巨大的勇氣和執著!
朱元璋看著解縉的樣子,突然露出了笑容。
被我孫子看中的人,也不是一味的傻瓜嘛。
“行了,朕知道了,你迴去收拾收拾,準備立刻赴江西任職吧。”
“微臣遵命!”
解縉離開皇宮,心情仍然不安,身體還在顫抖。他有些後怕,又有些顫抖和慶幸!
為何劉三吾一直強調朱懷的重要性,他現在全明白了!
他知道,雖然老皇帝把自己貶職了,但太子似乎很看重自己,所以雖然被貶職,但這未必是壞事!
解縉咬咬牙,不行!在走之前,一定要感謝朱兄,太子殿下!
朱懷的府邸裏,一封來自安南的包裹送到了朱懷家。
晚來天欲雪。
傍晚時分,天空烏雲密布,寒風唿嘯。朱懷在房間裏點燃了蠟燭。
火光搖曳,朱懷正坐在書桌前翻閱曆史書籍。不久,馬三寶小心翼翼地敲響了朱懷的房門:“大人,有一封包裹和信,有人送來了。”朱懷有些好奇,讓馬三寶進來。
外麵天寒地凍,屋裏地板上鋪著精致的羊毛毯子,馬三寶自然不敢進來弄髒地毯。“大人,我就在門口給您,麻煩您出來拿一下。”朱懷點點頭,把曆史書放在桌子上,走到門口。
馬三寶說:“這是安南那邊的信件,是胡公主送來的。”
“送信的人,是胡公主特地從雲南布政司找的,付了高價才讓人帶到應天府來。”
此時的郵差還是官方的,普通百姓沒有權利使用官方郵差,即使許多官郵和驛站閑置浪費,百姓也不能動用。平常兩地的文人百姓想要通信,隻能靠往返兩地的商人或辦事人順帶送信。
這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而且沿途丟失的物品數不勝數...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找一個特別快的信差,專門負責送信。隻是路程太遠,費用高得驚人,普通老百姓根本承受不起。朱懷心念電轉,似乎想到了什麽,但他暫時收起思緒,向馬三寶點點頭:“我明白了。”他接過物品,放在書桌上。
那是一個不大的盒子,裏麵還有一封信。
信上寫著:朱郎親啟。
朱懷拆開信。
“嘿,好久不見,怎麽樣啊?”
信的開頭很俏皮,很符合胡青璿的個性,那丫頭外表冷漠,內心熱情,是個典型的悶騷型。
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她會把自己包裹得像刺蝟,一旦熟絡起來,就十分隨和。“分別數日,才想起給你寫封信。”
“沒什麽特別的意思,就是想謝謝你,小子。”
“你真厲害,你告訴我的那個計策,我迴去後告訴了父皇。”
“李宰將軍的幾個兒子聽到父皇要分封土地給他們,果然幾個兄弟和李宰將軍之間開始有了嫌隙。”
“說實話,你真是個小天才!我服了,嗬嗬嗬!我不用嫁了,啦啦啦!”
隔著信紙,都能感覺到胡青璿的喜悅。
朱懷會心一笑。
“之所以這麽晚才給你寫信,是因為最近我們占城的局勢才穩定下來。南方的土地已經開始各自為王,親如父子也會產生隔閡,權力的誘惑真的太大了。”
“父皇已經在厲兵秣馬,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就會削彼長,收複占城,指日可待。”朱懷點點頭。
別說你們占城國這樣,我國朝廷為了權力,父子反目,兄弟相殘,叔侄對陣征戰,這樣的事情少嗎?
不說前朝,就說現在的大明,幾年後洪武皇帝去世,朱棣不就按捺不住了嗎?
朱懷陷入了沉思。
現在距離洪武老爹駕崩還有七年,不長也不短。
那時朱棣若揮軍南下,我該如何應對?
現在藍玉等人暫時還算安全,但變故不斷,洪武皇帝的性格和為人,朱懷一無所知。
他隻能通過自家老爹的隻言片語去了解洪武皇帝的脾氣,朱懷這些日子一直在問自家老爹皇帝是個怎樣的人。
也是想分析判斷,未雨綢繆。
但新的問題出現了,現在朱懷出於對曆史的遺憾,保護了藍玉,免於被洪武老爹清洗。
但藍玉這些人,最終是否會擁戴朱允炆呢?
如果真讓朱允炆登基,這重大的明朝江山,自家老爹嘔心瀝血守護、扶正的漢家領土,他扛得住嗎?
朱懷毫不掩飾對朱允炆的厭惡,不是因為他的為人,朱懷和朱允炆從未見過麵,談不上厭惡。
他厭惡的是朱允炆的執政理念,從他執政初期,重用黃子澄這群酸儒,他就知道,如果大明在他的帶領下,很大可能會逐漸演變成為宋代的政治體製。
那時,小冰期籠罩著大明朝,冬天的雪花仿佛成了國家的主旋律。
朱元璋下午時分,又在溫室裏待了好長一段時間。
他驚訝地發現,溫室裏的很多綠葉蔬菜都已經破土而出,生機勃勃地生長著。
在這個黑白分明的冬季,能看到如此翠綠的一片,朱元璋都覺得難以置信。
最讓他瞪大眼睛的是,瓜苗竟然也開始破土生長,而且越長越大。
這真是稀奇事。
朱元璋種了一輩子莊稼,也沒見過這樣奇特的景象。
如果糧食也能在溫室裏生長,那該有多好啊。
可惜,大孫子告訴過他,糧食在溫室裏的存活率不高。
大明朝糧食短缺,盡管湖廣地區糧食豐富,但北方廣大土地上,還是有很多人在挨餓受凍。
稍晚些時候,朱元璋在朱懷那裏用過晚餐,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宮裏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等著朱元璋處理,所以他也沒有在朱懷那裏逗留太久。
臨走前,朱懷給朱元璋的茶杯裏泡了枸杞茶葉,還在瓷杯外裹了一層絨布,恭敬地送朱元璋提著茶杯離去。
朱元璋迴到皇宮已經有些晚了,宮中都掛起了白燈籠。等他迴到謹身殿,對外麵吩咐道:“去把解縉找來。”
解縉一直在翰林院等候,天色漸晚,旁邊的無煙煤爐火很旺,此時翰林院已經空無一人。
解縉正聚精會神地翻閱手中的史料。
這些史料中,很多地方並沒有詳細記載胡惟庸和李善長的案件。
雖然大多隻是隻言片語,但當解縉結合朱懷的話去對照,很多證據鏈竟然異常吻合!
他深深地唿出一口氣,靠在太師椅上,整個人顯得有些心不在焉。
他發現自己真是太嫩了。
皇上多次敲打他,他卻從未深入思考洪武老皇帝的目的,總是憑直覺衝動地判斷是非。
直到今天,朱懷給他好好地上了一課!
歎了口氣,解縉再次抬頭看向窗外的雪花。
院子裏空蕩蕩的,下午錦衣衛告訴他,晚些時候皇上會召見他。
都這個時間點了,宮裏還沒動靜。
皇上一定在批閱奏疏吧?
想到老皇上年紀這麽大,還如此勤勉,要操心那麽多國家大事,而自己卻還給他添堵,解縉感到有些慚愧。
正如朱懷所說,他是皇上一手提拔起來的,資曆很淺,但皇上還是果斷地將他提拔為翰林院庶吉士。
自己不僅沒有感恩戴德,反而還批評老皇上,豈不讓皇上寒心?
這不正是朱懷所說的,為人臣子,不忠不孝的典型嗎?
自己是一甲進士,洪武二十年在皇城參加科舉時,遠遠地看過那個蒼老的背影。
那時他就發誓要竭盡全力,為大明,為皇上鞠躬盡瘁。
然而,在皇上重用他的時候,自己又做了些什麽迴報呢?
很快,解縉的思緒又迴到了朱懷身上。
劉三吾曾告訴他,朱懷的身份不簡單,但今天他問了一些翰林院的老學者。
那些人隻是冷冷地說朱懷是個商人,但提到朱懷時,翰林院的這些老學者都咬牙切齒。
解縉在翰林院的資曆尚淺,自視甚高,看不起這些屍位素餐、整天摸魚混日子的老學者。
所以那些老學者對他並不友好。
但說到朱懷,解縉還是明顯感覺到這些老學者眼中閃爍著扭曲的光芒。
敬畏、恐懼、佩服……總之,眼神複雜極了。
這讓解縉對朱懷更加感興趣。
朱懷似乎名聲很大。
不僅劉三吾推崇他,連翰林院的老學者都諱莫如深。
於是,解縉又去找了劉三吾,劉三吾也沒說原因,隻是含糊其辭地說可能是因為朱懷編纂過《道德經》。當時解縉愣住了。
這麽大的事,劉三吾說得如此隨意?
我怎麽不知道?
從這些人的眼神和態度,解縉判斷,那個朱懷可能比他想象的還要複雜。
這讓解縉對朱懷更加好奇。
不僅能知道宮裏這麽多秘密,還能讓這麽多人服服帖帖的,這樣的手腕,除了皇上老先生之外,居然還有人能做到?
正當解縉胡思亂想的時候。
門外傳來悉悉索索的腳步踏雪聲。
解縉向外望去,是一個太監帶著兩名小太監走來。
解縉連忙起身。
“解大人,皇上召見~~。”
解縉早已準備好了,聞言連忙迴答:“遵旨!”
他跟著太監,一步步穿過皇城,進入了皇宮深處。
這是他少有的進入皇宮的機會。
宮城裏莊嚴肅穆,寒冷的夜晚,平添了幾分肅穆。
解縉不知道皇上召見自己的目的何在,既然皇上已經決定把他貶到江西,為何還要特意召見自己呢?
難道不貶官了?
解縉突然有些竊喜。
沒過多久,在太監的帶領下,解縉低頭走進了謹身殿。
解縉不敢抬頭正視皇上,這是大不敬。作為翰林院庶吉士,解縉非常重視這些基本禮節。
“微臣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解縉俯首行禮,拜見朱元璋。
他低著頭,不遠處的燈光下,映出那筆直挺拔的身影... ...
“解縉,你現在被派去江西道當監察禦史,有什麽意見嗎?”朱元璋沒讓他站起來,一邊低頭批閱奏章一邊開口問道。
解縉歎了口氣,看來老皇帝的決定還是沒變,自己想多了。
不過經過朱懷的教導,解縉的心態有了變化,他對朱元璋的理解也多了許多。“微臣,沒什麽可說的。”
朱元璋哦了一聲,接著說:“看了你為李善長求情的奏折,一開始我很生氣,後來又想起他們當年的貢獻。而且朝廷也需要你這樣的直率大臣,所以我才沒處罰你。”解縉有點摸不著頭腦,皇帝可不喜歡囉嗦啊!
今天是怎麽迴事?
朱元璋繼續說道:“後來我警告你別再進諫了,你不聽,還觸動了我的底線,所以我不能容忍你。”“不過我沒生你的氣,把你貶到江西道是為了你好,不然以你這瘦弱的身體,我一刀下去,你的腦袋就得搬家了。”解縉聽得一頭霧水,皇帝似乎在跟自己拉家常,問題是自己在皇帝眼裏真的那麽重要嗎?有這種地位嗎?
“說實話,原本我是打算把你貶到江西道,讓你自生自滅,像你這樣的人才,我們朝代多的是。不過我孫子看重你,所以我要交代你幾句,不要因為這個失去鬥誌,好好表現,誰的人生沒有起起落落呢?”
啊?
解縉懵了,完全不明白!
什麽叫我被皇孫看中了?
我和任何皇族子孫可都沒關係。
看到解縉愣在原地半天不說話,朱元璋沉聲說道:“抬起頭來看著朕,給朕!”解縉連忙迴答:“微臣不敢玷汙天顏。”
“讓你抬頭就抬頭!批評朕的勇氣呢?被我孫子說了幾句就沒有了嗎?”解縉突然愣住了。
他心中一轉,然後慢慢抬起頭來。下一刻,解縉的身體僵住了。啊,這這這這。
這不是朱兄弟旁邊躺著的老頭嗎?
他,他是皇帝?!
那朱兄弟是誰?
嘶!
解縉覺得腦子已經無法思考了,連唿吸都屏住了。他屏息凝神地看著朱元璋,樣子有些失態。
朱元璋說:“好好去江西道任職吧,未來的天下屬於你們年輕人。”解縉癡呆了半天說不出一句話。
過了很久,他才顫抖著說:“皇皇皇上,朱朱兄,不不,他是皇孫?”朱元璋眨眨眼:“皇明嫡長孫。”
解縉的唿吸變得更沉重:“那他怎麽怎麽在外麵……”
朱元璋意味深長地說:“解大紳,你是個聰明人,不必讓朕再多說什麽了吧?”
解縉咽了口口水,急忙把頭低下到膝蓋之間,鄭重行禮道:“微臣,微臣明白了!”(跪拜禮通常是元朝的胡禮,朱元璋廢除了它,隻有在重要場合才會下跪。)
(李錢的)解縉似乎想起了什麽,做出了讓朱元璋驚訝的舉動。撲通一聲,解縉跪倒在地。
“微臣,罪該萬死!”
“微臣,未能體會皇上的用心,辜負了聖恩,請皇上寬恕!”
“微臣,懇請皇上保重龍體,別太過勞累。”
“微臣解縉,願意以身軀報答皇明的聖恩!”
解縉這是發自內心的,甚至舍棄了文人的自尊和尊嚴,直接向朱元璋下跪。這是巨大的勇氣和執著!
朱元璋看著解縉的樣子,突然露出了笑容。
被我孫子看中的人,也不是一味的傻瓜嘛。
“行了,朕知道了,你迴去收拾收拾,準備立刻赴江西任職吧。”
“微臣遵命!”
解縉離開皇宮,心情仍然不安,身體還在顫抖。他有些後怕,又有些顫抖和慶幸!
為何劉三吾一直強調朱懷的重要性,他現在全明白了!
他知道,雖然老皇帝把自己貶職了,但太子似乎很看重自己,所以雖然被貶職,但這未必是壞事!
解縉咬咬牙,不行!在走之前,一定要感謝朱兄,太子殿下!
朱懷的府邸裏,一封來自安南的包裹送到了朱懷家。
晚來天欲雪。
傍晚時分,天空烏雲密布,寒風唿嘯。朱懷在房間裏點燃了蠟燭。
火光搖曳,朱懷正坐在書桌前翻閱曆史書籍。不久,馬三寶小心翼翼地敲響了朱懷的房門:“大人,有一封包裹和信,有人送來了。”朱懷有些好奇,讓馬三寶進來。
外麵天寒地凍,屋裏地板上鋪著精致的羊毛毯子,馬三寶自然不敢進來弄髒地毯。“大人,我就在門口給您,麻煩您出來拿一下。”朱懷點點頭,把曆史書放在桌子上,走到門口。
馬三寶說:“這是安南那邊的信件,是胡公主送來的。”
“送信的人,是胡公主特地從雲南布政司找的,付了高價才讓人帶到應天府來。”
此時的郵差還是官方的,普通百姓沒有權利使用官方郵差,即使許多官郵和驛站閑置浪費,百姓也不能動用。平常兩地的文人百姓想要通信,隻能靠往返兩地的商人或辦事人順帶送信。
這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而且沿途丟失的物品數不勝數...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找一個特別快的信差,專門負責送信。隻是路程太遠,費用高得驚人,普通老百姓根本承受不起。朱懷心念電轉,似乎想到了什麽,但他暫時收起思緒,向馬三寶點點頭:“我明白了。”他接過物品,放在書桌上。
那是一個不大的盒子,裏麵還有一封信。
信上寫著:朱郎親啟。
朱懷拆開信。
“嘿,好久不見,怎麽樣啊?”
信的開頭很俏皮,很符合胡青璿的個性,那丫頭外表冷漠,內心熱情,是個典型的悶騷型。
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她會把自己包裹得像刺蝟,一旦熟絡起來,就十分隨和。“分別數日,才想起給你寫封信。”
“沒什麽特別的意思,就是想謝謝你,小子。”
“你真厲害,你告訴我的那個計策,我迴去後告訴了父皇。”
“李宰將軍的幾個兒子聽到父皇要分封土地給他們,果然幾個兄弟和李宰將軍之間開始有了嫌隙。”
“說實話,你真是個小天才!我服了,嗬嗬嗬!我不用嫁了,啦啦啦!”
隔著信紙,都能感覺到胡青璿的喜悅。
朱懷會心一笑。
“之所以這麽晚才給你寫信,是因為最近我們占城的局勢才穩定下來。南方的土地已經開始各自為王,親如父子也會產生隔閡,權力的誘惑真的太大了。”
“父皇已經在厲兵秣馬,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就會削彼長,收複占城,指日可待。”朱懷點點頭。
別說你們占城國這樣,我國朝廷為了權力,父子反目,兄弟相殘,叔侄對陣征戰,這樣的事情少嗎?
不說前朝,就說現在的大明,幾年後洪武皇帝去世,朱棣不就按捺不住了嗎?
朱懷陷入了沉思。
現在距離洪武老爹駕崩還有七年,不長也不短。
那時朱棣若揮軍南下,我該如何應對?
現在藍玉等人暫時還算安全,但變故不斷,洪武皇帝的性格和為人,朱懷一無所知。
他隻能通過自家老爹的隻言片語去了解洪武皇帝的脾氣,朱懷這些日子一直在問自家老爹皇帝是個怎樣的人。
也是想分析判斷,未雨綢繆。
但新的問題出現了,現在朱懷出於對曆史的遺憾,保護了藍玉,免於被洪武老爹清洗。
但藍玉這些人,最終是否會擁戴朱允炆呢?
如果真讓朱允炆登基,這重大的明朝江山,自家老爹嘔心瀝血守護、扶正的漢家領土,他扛得住嗎?
朱懷毫不掩飾對朱允炆的厭惡,不是因為他的為人,朱懷和朱允炆從未見過麵,談不上厭惡。
他厭惡的是朱允炆的執政理念,從他執政初期,重用黃子澄這群酸儒,他就知道,如果大明在他的帶領下,很大可能會逐漸演變成為宋代的政治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