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的邊防責任重大,劉徹為了強調告誡的嚴肅性,不惜筆墨,又提筆補充了幾句,專門說明這些年對匈奴戰爭的艱辛。
“葷粥氏虐老善心,侵犯寇盜,加以奸巧邊萌。
於戲!朕命將率,狠征厥罪,萬夫長千夫長,三十有二君皆來,降旗奔師,葷粥徙域,北州以緩。”
然而,當他寫到這裏時,他忽然停下了筆。
他發現,剛剛寫下的這兩句話,竟然與過去的兩份詔書頗為相似!
前一句來自十年前衛青收複河套之後的表彰詔書,而後一句則來自四年前霍去病河西受降之後的表彰詔書。
這讓劉徹不由得在心裏歎了一口長氣,個中滋味也真是一言難盡。
多年來,他一直期盼著劉氏皇家能出一個衛霍一流的人物,先是寄希望於太子。
後來也曾寄希望於這個能騎善射的三兒子,每每總是盼望著能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一點衛霍那樣的影子,最好能像霍去病,即便不能,像衛青也可以啊!
然而,這一切期盼終究還是落空了。
歎過這口氣之後,劉徹提筆開始了第三封詔書,這封詔書是策立皇四子劉同為廣陵王:“封於南土,世為漢藩輔。”
在細細思索著這個兒子表現出來的問題後,劉徹寫下了這樣的訓誡:“悉爾心,戰戰兢兢,乃惠乃順,毋侗好佚,毋邇宵人,維法維則。”
這番話的意思非常明顯,就是告誡這個兒子,你要小心收斂!你要與人為善!你要遵法守紀!不可耽於逸樂!不可親近小人!
無論是作為一個父親的家訓,還是作為一個帝王的詔書,寫到這個程度也算得上是仁至義盡了。
然而,劉徹還覺得意思不夠,畢竟劉同是年齡最小、問題最大的一個兒子。
因此他想了想,又在後麵加了一句《尚書》裏的話,“臣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後羞。”
這句話是引經據典,但語氣也確實很重。
在這三篇冊立詔書中,對劉同的訓誡是最擅長的,也是最嚴厲的。
劉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劉同明白自己的期望和憂慮,更希望他能夠真正理解並遵守這些訓誡,成為一位賢明的君主。
在三道詔書的墨跡未幹之時,漢武帝劉徹依舊沉浸在深邃的思考之中。
他恍然大悟,這一係列事件,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變化莫測。
迴首往昔,兩年前的朝堂景象似乎與今日無異:嫡長子穩居東宮,其餘三子分封為王。
若非身處其中,外人絕難窺見這兩年間所經曆的微妙而劇烈的風雲變幻。
然而,這股波折終究是真實發生過,它不僅牽動了朝堂,更影響了無數人的命運。
劉徹細致地迴顧著,梳理著自己的思緒。
“朕對諸子的了解,原本模糊不清。
如今,經此一役,朕終於看清了他們各自的品性,這未嚐不是一件好事。”他輕歎一聲,仿佛在自嘲中帶著一絲欣慰。
“對於太子而言,這場風波激發了他的奮發向上之心,這亦是一樁幸事。
皇後必定經曆了無數的憂慮與恐慌,但隻要太子能夠從此振作,對她而言無疑是莫大的慰藉。”
劉徹的眼中閃過一抹柔和的光芒,似乎看到了太子未來的輝煌。
“至於其他三子,他們本應為王,如今也已各歸其位,既無所得亦無所失。
隻是,朕前幾年對老三和老四的管教過於疏忽,如今看來他們已有些積習難改,朕對此深感悔恨!”
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自責,仿佛在反思自己的不足。
“對於那些圖謀不軌的勢力,他們的陰謀已然破滅。
李和的罪行已經暴露,他的下場也是罪有應得。
唯一的犧牲品,或許便是被利用的李峰。
他的死,成為了這段波折的轉折點。
若非他的犧牲,真相或許還不會如此迅速地大白於天下。”
劉徹的眼中閃過一絲悲憫,仿佛在為李峰的命運哀歎。
想到李和與李峰這對叔侄,劉徹再次陷入了沉思。
隴西李氏家族的親朋故舊眾多,為了太子的長遠考慮,應當讓太子與他們緩和關係,避免結下深仇大恨。
此事宜由皇後出麵,但劉徹需先為皇後指明方向。
劉徹反複思量,最終,他不可避免地想到了霍去病。
“是他親手結束了李峰的生命,既揭開了真相的麵紗,卻也與朕玩弄了權謀!
唉,他的賬是最難以清算的,簡直不知該如何是好。
更令人無奈的是,他為了不願娶公主,竟然與朕對峙至今!”劉徹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仿佛在感歎霍去病的倔強。
時至今日,劉徹已經明白,拖延無益。
“他願意娶誰,就隨他去吧!”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釋然,仿佛在放下了心中的重負。
在某個瞬間,劉徹的心中早已明白,他的太子並不需要再被質疑忠誠。
他那寬厚的性情,早已在朝堂之上顯露無疑。太子的地位已然穩固,與他心心相印,無需再分辯他到底更忠於誰。
在沉思了許久之後,他輕輕地歎了口氣,步履輕盈地走向椒房殿。
衛皇後,這位忙碌於王夫人喪事的皇後,未曾料到聖駕會在此時降臨,心中不免生出幾分疑惑,隻得靜靜地等待他的開口。
劉徹緩緩開口,語氣中帶著一絲沉重:“去年故去的郎中令李峰,留下了一兒一女,如今也應有六七歲了。
去病之所以當初那般行事,都是為了據兒……”
話音未落,皇後已跪倒在地。
劉徹凝視著她,溫和地說:“你起來吧,朕並非要責怪任何人。
隻是,為了據兒的未來,這兩個孩子必須被妥善對待,你明白朕的意思嗎?”
皇後急忙起身,語氣堅定:“臣妾明白,定會好好照顧故郎中令的遺孤。”
“不,你並未真正明白。”
劉徹的目光深邃,仿佛能看透人心,“你好好對待他們固然重要,但太子好好對待他們才更為關鍵!
明日你便托人傳話,告訴他們,待這兩個孩子稍長,便讓他們跟隨太子。”
皇後一時怔住,劉徹繼續說道:“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這句話你懂嗎?”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這位表麵上尊崇儒家的帝王,此刻也不得不引用道家經典。
衛皇後沉思良久,字麵之意她自然明白,但真正的深意卻需要更多的領悟。
劉徹繼續解釋:“如何才能沒有餘怨?你要給人家希望!你要在自己的船上給人家留個位置!你明白了嗎?”
皇後終於恍然大悟:“陛下這是真心為據兒著想,臣妾明白了。”
劉徹點頭,語氣堅定:“據兒性子寬仁,這兩個孩子跟隨他,朕放心。
李峰之子可以成為據兒的侍從,李峰之女,待她稍長,可以成為據兒的側妃。”
皇後忙道:“是。臣妾定會教導據兒好生相待他們二人。”
劉徹道,此事由你出麵最為合適。
你好好準備,待關係彌合得差不多了,朕便將去病召迴長安。
時已孟夏,明年春季即將再次用兵,豈能讓他一直留在朔方?
這段對話不僅展現了劉徹的深思熟慮,也體現了他對太子的深切關懷。
每一步棋,每一個決定,都充滿了對未來的考量和對家族的期望。
“葷粥氏虐老善心,侵犯寇盜,加以奸巧邊萌。
於戲!朕命將率,狠征厥罪,萬夫長千夫長,三十有二君皆來,降旗奔師,葷粥徙域,北州以緩。”
然而,當他寫到這裏時,他忽然停下了筆。
他發現,剛剛寫下的這兩句話,竟然與過去的兩份詔書頗為相似!
前一句來自十年前衛青收複河套之後的表彰詔書,而後一句則來自四年前霍去病河西受降之後的表彰詔書。
這讓劉徹不由得在心裏歎了一口長氣,個中滋味也真是一言難盡。
多年來,他一直期盼著劉氏皇家能出一個衛霍一流的人物,先是寄希望於太子。
後來也曾寄希望於這個能騎善射的三兒子,每每總是盼望著能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一點衛霍那樣的影子,最好能像霍去病,即便不能,像衛青也可以啊!
然而,這一切期盼終究還是落空了。
歎過這口氣之後,劉徹提筆開始了第三封詔書,這封詔書是策立皇四子劉同為廣陵王:“封於南土,世為漢藩輔。”
在細細思索著這個兒子表現出來的問題後,劉徹寫下了這樣的訓誡:“悉爾心,戰戰兢兢,乃惠乃順,毋侗好佚,毋邇宵人,維法維則。”
這番話的意思非常明顯,就是告誡這個兒子,你要小心收斂!你要與人為善!你要遵法守紀!不可耽於逸樂!不可親近小人!
無論是作為一個父親的家訓,還是作為一個帝王的詔書,寫到這個程度也算得上是仁至義盡了。
然而,劉徹還覺得意思不夠,畢竟劉同是年齡最小、問題最大的一個兒子。
因此他想了想,又在後麵加了一句《尚書》裏的話,“臣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後羞。”
這句話是引經據典,但語氣也確實很重。
在這三篇冊立詔書中,對劉同的訓誡是最擅長的,也是最嚴厲的。
劉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劉同明白自己的期望和憂慮,更希望他能夠真正理解並遵守這些訓誡,成為一位賢明的君主。
在三道詔書的墨跡未幹之時,漢武帝劉徹依舊沉浸在深邃的思考之中。
他恍然大悟,這一係列事件,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變化莫測。
迴首往昔,兩年前的朝堂景象似乎與今日無異:嫡長子穩居東宮,其餘三子分封為王。
若非身處其中,外人絕難窺見這兩年間所經曆的微妙而劇烈的風雲變幻。
然而,這股波折終究是真實發生過,它不僅牽動了朝堂,更影響了無數人的命運。
劉徹細致地迴顧著,梳理著自己的思緒。
“朕對諸子的了解,原本模糊不清。
如今,經此一役,朕終於看清了他們各自的品性,這未嚐不是一件好事。”他輕歎一聲,仿佛在自嘲中帶著一絲欣慰。
“對於太子而言,這場風波激發了他的奮發向上之心,這亦是一樁幸事。
皇後必定經曆了無數的憂慮與恐慌,但隻要太子能夠從此振作,對她而言無疑是莫大的慰藉。”
劉徹的眼中閃過一抹柔和的光芒,似乎看到了太子未來的輝煌。
“至於其他三子,他們本應為王,如今也已各歸其位,既無所得亦無所失。
隻是,朕前幾年對老三和老四的管教過於疏忽,如今看來他們已有些積習難改,朕對此深感悔恨!”
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自責,仿佛在反思自己的不足。
“對於那些圖謀不軌的勢力,他們的陰謀已然破滅。
李和的罪行已經暴露,他的下場也是罪有應得。
唯一的犧牲品,或許便是被利用的李峰。
他的死,成為了這段波折的轉折點。
若非他的犧牲,真相或許還不會如此迅速地大白於天下。”
劉徹的眼中閃過一絲悲憫,仿佛在為李峰的命運哀歎。
想到李和與李峰這對叔侄,劉徹再次陷入了沉思。
隴西李氏家族的親朋故舊眾多,為了太子的長遠考慮,應當讓太子與他們緩和關係,避免結下深仇大恨。
此事宜由皇後出麵,但劉徹需先為皇後指明方向。
劉徹反複思量,最終,他不可避免地想到了霍去病。
“是他親手結束了李峰的生命,既揭開了真相的麵紗,卻也與朕玩弄了權謀!
唉,他的賬是最難以清算的,簡直不知該如何是好。
更令人無奈的是,他為了不願娶公主,竟然與朕對峙至今!”劉徹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仿佛在感歎霍去病的倔強。
時至今日,劉徹已經明白,拖延無益。
“他願意娶誰,就隨他去吧!”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釋然,仿佛在放下了心中的重負。
在某個瞬間,劉徹的心中早已明白,他的太子並不需要再被質疑忠誠。
他那寬厚的性情,早已在朝堂之上顯露無疑。太子的地位已然穩固,與他心心相印,無需再分辯他到底更忠於誰。
在沉思了許久之後,他輕輕地歎了口氣,步履輕盈地走向椒房殿。
衛皇後,這位忙碌於王夫人喪事的皇後,未曾料到聖駕會在此時降臨,心中不免生出幾分疑惑,隻得靜靜地等待他的開口。
劉徹緩緩開口,語氣中帶著一絲沉重:“去年故去的郎中令李峰,留下了一兒一女,如今也應有六七歲了。
去病之所以當初那般行事,都是為了據兒……”
話音未落,皇後已跪倒在地。
劉徹凝視著她,溫和地說:“你起來吧,朕並非要責怪任何人。
隻是,為了據兒的未來,這兩個孩子必須被妥善對待,你明白朕的意思嗎?”
皇後急忙起身,語氣堅定:“臣妾明白,定會好好照顧故郎中令的遺孤。”
“不,你並未真正明白。”
劉徹的目光深邃,仿佛能看透人心,“你好好對待他們固然重要,但太子好好對待他們才更為關鍵!
明日你便托人傳話,告訴他們,待這兩個孩子稍長,便讓他們跟隨太子。”
皇後一時怔住,劉徹繼續說道:“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這句話你懂嗎?”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這位表麵上尊崇儒家的帝王,此刻也不得不引用道家經典。
衛皇後沉思良久,字麵之意她自然明白,但真正的深意卻需要更多的領悟。
劉徹繼續解釋:“如何才能沒有餘怨?你要給人家希望!你要在自己的船上給人家留個位置!你明白了嗎?”
皇後終於恍然大悟:“陛下這是真心為據兒著想,臣妾明白了。”
劉徹點頭,語氣堅定:“據兒性子寬仁,這兩個孩子跟隨他,朕放心。
李峰之子可以成為據兒的侍從,李峰之女,待她稍長,可以成為據兒的側妃。”
皇後忙道:“是。臣妾定會教導據兒好生相待他們二人。”
劉徹道,此事由你出麵最為合適。
你好好準備,待關係彌合得差不多了,朕便將去病召迴長安。
時已孟夏,明年春季即將再次用兵,豈能讓他一直留在朔方?
這段對話不僅展現了劉徹的深思熟慮,也體現了他對太子的深切關懷。
每一步棋,每一個決定,都充滿了對未來的考量和對家族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