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紙草紙卷並不僅僅有這一個缺點。在通常的情況下,一個紙草紙卷隻不過是整部書的一部分。如果我們這裏要印成一冊厚厚的書,那在埃及、希臘和羅馬就必須要分成好幾卷紙草紙卷。所以,在那個時代,書絕對不是一件可以放得進口袋裏的東西。假如非要帶上一部書,那就得把許多紙卷裝進一個像大盒子似的、有皮帶的圓桶裏,然後扛在背上走。有錢人是從來不會自己背書的,如果他們到圖書館或者書店裏去,就會隨身帶上一個奴隸,讓這個奴隸背著裝書的桶子。那個時代的書店,與其說是書店,倒不如說是賣糊壁紙的店鋪。在長長的書架上,擺放著一排排的紙卷,就好像糊壁紙卷一樣,而且每一卷的上麵都附帶著一個標簽,標記著書名。
在紙草紙上寫字所用的顏料是黑色的和紅色的,而寫字的筆則是一根削得尖尖的蘆葦稈。所有的埃及抄錄員都會隨身攜帶一個文具盒和一個水杯。這種文具盒,今天在聖彼得堡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裏還可以見到。下麵是一塊板子,上麵有一條放蘆葦稈的長槽和兩個盛顏料的窪。墨水是隔了很長時間之後才有的。
那個時候的墨水與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墨水是完全不同的,它是由煙炱和水製成的。如果想把這種墨水調得稠一些,使它不會從筆尖滴落到紙上,就得在裏麵加入一些阿拉伯樹膠。
這種墨水遠沒有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墨水經久耐用。用海綿很容易就能把這種墨水寫出的字跡擦掉,而海綿起到的正是現如今橡皮的作用。
有的時候如果手頭上沒有海綿,他們就會用自己的舌頭把字跡舔去。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講的是羅馬皇帝卡利古拉在宮廷裏舉辦寫詩比賽,那些窮困潦倒的詩人不得不舔掉自己的作品。
要使墨水順利地從筆杆上流下來,就得在蘆葦稈的一端劈上一條縫。所以,這種筆的筆尖上有一條縫,與我們今天用的筆非常相似。
筆尖上沒有縫是絕對不行的。你試著用一支折斷了半個筆尖的鋼筆寫寫字看——那是根本寫不成的。
如果中間有條縫,筆尖就會被分成兩半,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墨水能夠沿著中間的溝槽又細又勻地流出來。如果想要寫出來的筆畫粗一些,就把筆尖撳得重一點,把墨水的“河道”擴大些,這樣一來,墨水就可以多流出來了。這真是一個既簡單又巧妙的方法啊!
直到現在,金字塔的牆壁上還保留著很多埃及抄錄員——錄事的雕像。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年輕人,他們盤坐在地上,左手捧著紙卷,右手拿著一支蘆管筆。錄事的耳朵上還夾著兩支備用的筆,這種做法很像我們現在的很多售貨員。
我知道一個關於錄事的故事,現在就給你們念叨念叨。
一個錄事的故事
如果我們仔細地觀察一下錄事手裏麵拿著的紙卷,我們就會很驚奇地發現:原來寫在紙卷上滿頁滿頁的字體與我們所認識的象形字一點兒也不同。
這種書法寫得非常潦草,與我們常常在埃及的神廟和陵墓牆壁上所看到的那種精細圖形一點兒也不一樣。
要想弄明白這裏麵的緣故其實並不困難。原來,在紙草紙上寫字,要遠比在石頭上刻象形字簡單。在石頭上刻字需要個把鍾頭,而在紙草紙上隻消一分鍾就搞定了。這樣一來,象形字在紙草紙上失去原本好看工整的外形,也就不足為奇了。寫字的速度一旦加快,所有的筆畫就都變得潦草了,於是,每一個圖形也就變得簡單了。
隻有那些祭司還一門心思地想要把字寫得好看一些,他們的每一筆每一畫都寫得非常仔細。然而,那些非神職人員的追求就是越快越好了。
最終,在埃及人之中產生了三種字體:象形體、僧侶體和大眾體。
看看吧,紙草紙的發明促使埃及字體發生了怎樣的一場革命啊!
我們的故事中所要講的這位錄事所寫的就是大眾體。當那些身穿白色圍裙的工人把稻穀搬運進倉庫的時候,他就照例將穀物的分量記錄下來。
工作進展得如此之快,接收穀物的工頭剛一喊數目,他就必須趕緊飛快地記下來。時間緊迫,他哪有時間每個字都仔仔細細地描畫啊!
工人背著盛黍穀的筐子,沿著磚頭砌成的台階一直走到圓頂倉庫邊的平台上。接著,他們把整筐的穀物送到屋頂上的孔洞裏,把黍穀倒出來之後就趕快往迴走,以便其他背著滿筐黍穀的工人能走上去。
最後,整堆整堆的穀物全部稱量過後,便一齊倒進倉庫裏。工人們把籮筐放在一起之後就各自迴家了。
錄事把筆放進文具盒,把紙草紙卷好,倒出了杯子裏麵的墨水,然後就跟其他錄事一起走出大門,到街上去了。
有幾個錄事會在小酒吧裏逗留一會兒,和朋友們喝上幾杯啤酒,或者是喝一杯棕櫚葉釀造的白酒。可是,錄事西薩蒙卻不能在小酒吧裏喝上幾杯,隻見他悶悶不樂地朝家的方向走去。因為還要等上十天他才能領到自己的工資,而最近一次發的工資早就被他花得精光了。迴到家裏也沒有飯吃,既沒有米,也沒有油,更沒有人可以告借。
當然了,也有不少錄事擁有著大量的房產和土地。比如說專門負責國王穀倉的錄事納希穆特,據說他盜用了很多公款,現如今已經成為這座城市裏數一數二的大富豪。而老實人卻總是要忍饑挨餓!
自從西薩蒙畢業後,已經有整整七個年頭了。這七年完全是窮困潦倒、不堪迴首的七年!他在學校時別人為他預料的前途並不是這樣的。在那個時候,他比任何一個同學都有才華。
他剛一起床,穿上鞋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讀書。整天埋頭於書本之中,閱讀著、抄寫著古代聖賢的箴言。
“千萬別浪費時間,否則的話,你就會給自己帶來莫大的悲傷!用手寫字,用嘴讀書,傾聽長者的忠告。
“孩子的耳朵長在背上,你不打他,他是不會聽話的。如果你偷偷跑到大街上去玩兒,我就綁住你的雙腿,然後用河馬皮製成的鞭子狠狠地打你一頓!”
對於西薩蒙和他的同學們來說,河馬皮的鞭子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因為在那個時代的學校裏,它和紙草紙同樣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工具。然而,並不是鞭子把西薩蒙的學習成績變得比別人好的。父親送他上學前對他說的話永遠令他銘記於心:“我之所以送你去上學,讓你跟那些有身份的人家的孩子待在一起,是希望你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後做一個出色的錄事。”此外,父親還再三地叮囑西薩蒙,在學校裏要爭取獲得別人的同情,要知道,沒有哪一家學校是為窮人家的孩子開的。
西薩蒙學習起來無比用功。無論是讀書,還是寫字,他都要比同班同學快很多。他清楚地知道當新的一章開始的時候要用“紅行”,也就是說開頭的一行字要用紅顏料寫,而且永遠不會忘記一首詩和另一首詩中間要用紅標點分開。他可以把《遇難的船》、《伊普維爾的控訴》、《希特之子致杜亞的訓言》等必須要抄寫的書背得滾瓜爛熟。他熟讀所有的算術和幾何教材,書的一開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有一種方法,能幫人揭開所有神秘的事物,揭開所有隱藏在事物中的秘密。”
五個人分一百個麵包,其中兩個人分得的是其餘的人所得的七倍。對於這道算術題,沒有人能比西薩蒙更會算了。
然而,他現在必須要相信,不光是在算術教材裏會出現不平均,現實生活中的麵包分配同樣是不公平的。
而西薩蒙呢,他並不是那種得到的比別人多幾倍的人。
不過,西薩蒙並沒有長時間地沉浸在悲傷的憂思中。他想起了希特的兒子對杜亞說的那番話:“假如一個錄事能夠在京城裏謀個好職位,那他就不會貧窮。要知道,沒有哪一個錄事不是靠王宮的俸祿吃喝穿戴的。”
西薩蒙邁著矯健的步伐朝自己的家走去。他的妻子和年僅六歲的兒子正在家中等待著他迴來。孩子已經上學了,將來也打算做個錄事。他現在正用那笨拙的小手在陶器碎片和木片上塗著彎彎曲曲的拙劣的字呢。
蠟書
蠟燭——這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東西了。然而,蠟書就很少有人見過了。蠟書能夠像牛油一樣融化,這也許比磚書或者帶書更加神奇吧。
幾乎很少有人了解,古希臘時期發明的蠟書,差不多一直延續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那個時候仍然有很多人在使用它。
看看這幅圖上畫的蠟書,你就知道它長得到底是什麽樣了。它是用一塊塊像我們的袖珍小本那樣大小的板子製成的。在每塊板子中間刨出了一個框,裏麵鑲嵌著黃色或者染成黑色的蠟。
每塊小板子的兩個角上各有一個小孔,孔裏穿過一根線繩,把很多塊板子訂成一本書。第一塊板和最後一塊板的外麵是不上蠟的,如此一來,當書本合攏的時候,就不怕擦壞板內蠟上的字了。
那麽,用什麽樣的方法才能在蠟板上寫字呢?
墨水當然是不行了。在蠟板上寫字的時候,需要使用一根鋼製的小棒——蠟板鐵筆,這種筆的一端是尖的,而另一端是圓的。尖的那頭用來在蠟板上寫字,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在蠟板上刻字,而圓的那一頭就用來塗抹掉寫錯的字跡,這可是我們現在用的橡皮的又一個老祖宗啊!曾經的某一個時期,人們不用鐵筆,而是用手指甲在蠟板上刻字。在古希臘,當法官交換審判意見的時候,他們就用指甲在蠟板上劃出線條。短線表示“無罪”,長線則代表“有罪”。這樣一來,法官的指甲上總會沾滿蠟。
蠟板的造價是非常低廉的。因此,人們經常用它來打草稿,記筆記,演算題,開單據,甚至用它來寫信。那個時候,紙草紙全是從遙遠的埃及輸入到希臘和羅馬的,所以非常昂貴。因此它僅僅被用在書籍上。
蠟板還有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它十分經久耐用。羅馬人用蠟板把信寫完送出去,往往就會收到寫在這塊蠟板上的迴信。一塊蠟板甚至可以用上很多次,寫過之後還可以用鐵筆的圓頭擦去,蠟板還可以重新使用。
有一句諺語叫“經常把鐵筆倒過來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寫文章要多加修改,這是給當時的青年作家的一句忠告。
盡管那樣的蠟板和鐵筆早就廢棄不用了,然而,我們現在還是經常會說某某人的一支“鐵筆”非常棒,這就是在誇讚對方的文章寫得非常好。
然而,蠟是很容易被磨平的,而這一點也總是使人感覺到很不舒服。有的時候,人們收到了一封非常重要的秘密信件,可是這封信在途中很有可能已經被人擦掉或者塗改過了。為了保險起見,最好在已經寫好的信外麵再封上一層蠟,並且在這上麵寫些“你好,最近身體可好?請來寒舍吃飯”等無關緊要的話。在收到這樣的一封信之後,收信人就要小心翼翼地刮掉表麵上的那層蠟,然後才能閱讀寫在下麵的內容。因此,在那個時候,信就像我們住的房子一樣,既有一層樓的,也有兩層樓的。
拉丁字母刻在石頭上的時候,筆體總是非常挺拔的;寫在紙草紙上的時候就會立刻變得圓潤彎曲起來;而當被刻到蠟板上的時候,字體就變得十分潦草了。
對於刻在蠟板上的羅馬文字,相信隻有古文文學家才能夠辨認出來。而我們這些普通人就很難看懂這一鉤一點究竟是在寫些什麽了。
你也可以試著做一塊蠟板,在上麵寫些字看看。試過之後你就會明白了,要在蠟板上把字寫得工整圓滑,尤其是當寫字寫得特別快的時候,究竟有多麽困難。
隻有到了現代,到了鉛筆和物美價廉的紙張被發明出來之後,我們才可以徹底告別蠟板。然而,就在幾百年之前,每個小學生的腰帶上還都掛著一塊蠟板呢。
在呂貝克城的聖詹姆斯教堂外的垃圾堆裏,曾經發現過很多學生們用的蠟板。不僅如此,在那裏還發現了很多蠟板鐵筆、切修羊皮的小刀以及用來打學生手掌心的木棍。要知道,那個時候的學生差不多總是要挨打的。因此,人們常用“我挨過打”這句話來代替“我讀過書”。
在一本大約一千年前的拉丁語教材中,有這樣一段師生間的對話:“學生:我們都是孩子,請老師好好地教我們說拉丁語,因為我們說得都很不好。
“老師:我教書可是要打人的,你們願意不願意呢?
“學生:我們寧願為了學習而挨打,也不願意總是無知無識的。”
這段談話就是這樣繼續下去的。
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到,那個時候的學生,盤腿坐在地上,膝上放著一塊蠟板,左手扶著這塊板子,而右手則逐字逐句地記錄下老師口授的字句。
其實,不僅是學生們使用蠟板,僧侶寫聖課的程序、詩人寫詩篇、商人記賬、富家公子給太太小姐寫情書或者是找人決鬥,也都會用到蠟板。有的人使用的蠟板是由山毛櫸木製成的,它的樣子很不美觀,外圈包著一層鐵皮,從而起到加固的作用,中間則塗著攙了油脂的很髒的蠟。還有一些人使用的蠟板是用精致的紫檀木製成的。最後,還有一種造價昂貴、做工精良的蠟板,它是用象牙製成的。
13世紀的巴黎甚至還有專門製造蠟板的作坊。
可是,這幾百萬塊蠟板現在都跑到哪裏去了呢?它們早就被人們給燒掉了,或者是丟到垃圾堆裏去了,就如同我們今天處理舊報紙一樣。然而,如果現在要買一塊兩千年前羅馬人寫過字的蠟板,就不知道要花多大的代價了!
羅馬人用過的蠟板保留到現在的已經少之又少了,在此之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從龐貝城的大銀行家則濟利亞·尤孔都斯的宅子裏找到的。這座城市早在維蘇威火山爆發的時候,就和附近的赫庫蘭尼姆城同時被火山灰湮沒了。假如沒有那次火山爆發,這些蠟板也就無法流傳到我們這個時代了。我們的手中隻有二十四卷從羅馬人那裏傳下來的紙卷,而且都是在赫庫蘭尼姆城的廢墟裏找到的。如果和漫長的時間相比,即使是最可怕的災難也顯得微不足道了。時間是不會等人的,它常常會把人類的活動記錄抹去,就像鐵筆把蠟板上的字跡擦掉一樣。
皮書
正當紙草紙處於黃金時代的時候,它的勁敵——羊皮紙出現了。在很久之前,有些遊牧民族就曾經在獸皮上寫字。後來,等到人們學會製作皮革的時候,皮革才變成羊皮紙,從而成為寫字的材料。據說,它的發明過程是這樣的:在埃及的亞曆山大城中,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圖書館,裏麵有近百萬卷紙草紙卷的藏書。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曆代法老都十分關心這座圖書館的發展情況。因此,多年以來,亞曆山大圖書館始終保持在世界第一的位置。然而,沒過多久,另一個圖書館超過了它,它就是小亞細亞的帕加馬城圖書館。當時的法老決定采取無情的手段對帕加馬圖書館進行報複。於是,他下令嚴禁把紙草紙輸到亞洲。
帕加馬的國王采取了應對措施,那就是命令國內最高明的工匠用羊皮製成一種可以寫字的材料,用來代替紙草紙。從那個時候起,帕加馬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全世界的羊皮紙製造工廠。
羊皮紙就是這樣被發明出來的,它的原名叫做“帕加曼”,帶有很濃厚的誕生地的色彩。
在紙草紙上寫字所用的顏料是黑色的和紅色的,而寫字的筆則是一根削得尖尖的蘆葦稈。所有的埃及抄錄員都會隨身攜帶一個文具盒和一個水杯。這種文具盒,今天在聖彼得堡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裏還可以見到。下麵是一塊板子,上麵有一條放蘆葦稈的長槽和兩個盛顏料的窪。墨水是隔了很長時間之後才有的。
那個時候的墨水與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墨水是完全不同的,它是由煙炱和水製成的。如果想把這種墨水調得稠一些,使它不會從筆尖滴落到紙上,就得在裏麵加入一些阿拉伯樹膠。
這種墨水遠沒有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墨水經久耐用。用海綿很容易就能把這種墨水寫出的字跡擦掉,而海綿起到的正是現如今橡皮的作用。
有的時候如果手頭上沒有海綿,他們就會用自己的舌頭把字跡舔去。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講的是羅馬皇帝卡利古拉在宮廷裏舉辦寫詩比賽,那些窮困潦倒的詩人不得不舔掉自己的作品。
要使墨水順利地從筆杆上流下來,就得在蘆葦稈的一端劈上一條縫。所以,這種筆的筆尖上有一條縫,與我們今天用的筆非常相似。
筆尖上沒有縫是絕對不行的。你試著用一支折斷了半個筆尖的鋼筆寫寫字看——那是根本寫不成的。
如果中間有條縫,筆尖就會被分成兩半,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墨水能夠沿著中間的溝槽又細又勻地流出來。如果想要寫出來的筆畫粗一些,就把筆尖撳得重一點,把墨水的“河道”擴大些,這樣一來,墨水就可以多流出來了。這真是一個既簡單又巧妙的方法啊!
直到現在,金字塔的牆壁上還保留著很多埃及抄錄員——錄事的雕像。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年輕人,他們盤坐在地上,左手捧著紙卷,右手拿著一支蘆管筆。錄事的耳朵上還夾著兩支備用的筆,這種做法很像我們現在的很多售貨員。
我知道一個關於錄事的故事,現在就給你們念叨念叨。
一個錄事的故事
如果我們仔細地觀察一下錄事手裏麵拿著的紙卷,我們就會很驚奇地發現:原來寫在紙卷上滿頁滿頁的字體與我們所認識的象形字一點兒也不同。
這種書法寫得非常潦草,與我們常常在埃及的神廟和陵墓牆壁上所看到的那種精細圖形一點兒也不一樣。
要想弄明白這裏麵的緣故其實並不困難。原來,在紙草紙上寫字,要遠比在石頭上刻象形字簡單。在石頭上刻字需要個把鍾頭,而在紙草紙上隻消一分鍾就搞定了。這樣一來,象形字在紙草紙上失去原本好看工整的外形,也就不足為奇了。寫字的速度一旦加快,所有的筆畫就都變得潦草了,於是,每一個圖形也就變得簡單了。
隻有那些祭司還一門心思地想要把字寫得好看一些,他們的每一筆每一畫都寫得非常仔細。然而,那些非神職人員的追求就是越快越好了。
最終,在埃及人之中產生了三種字體:象形體、僧侶體和大眾體。
看看吧,紙草紙的發明促使埃及字體發生了怎樣的一場革命啊!
我們的故事中所要講的這位錄事所寫的就是大眾體。當那些身穿白色圍裙的工人把稻穀搬運進倉庫的時候,他就照例將穀物的分量記錄下來。
工作進展得如此之快,接收穀物的工頭剛一喊數目,他就必須趕緊飛快地記下來。時間緊迫,他哪有時間每個字都仔仔細細地描畫啊!
工人背著盛黍穀的筐子,沿著磚頭砌成的台階一直走到圓頂倉庫邊的平台上。接著,他們把整筐的穀物送到屋頂上的孔洞裏,把黍穀倒出來之後就趕快往迴走,以便其他背著滿筐黍穀的工人能走上去。
最後,整堆整堆的穀物全部稱量過後,便一齊倒進倉庫裏。工人們把籮筐放在一起之後就各自迴家了。
錄事把筆放進文具盒,把紙草紙卷好,倒出了杯子裏麵的墨水,然後就跟其他錄事一起走出大門,到街上去了。
有幾個錄事會在小酒吧裏逗留一會兒,和朋友們喝上幾杯啤酒,或者是喝一杯棕櫚葉釀造的白酒。可是,錄事西薩蒙卻不能在小酒吧裏喝上幾杯,隻見他悶悶不樂地朝家的方向走去。因為還要等上十天他才能領到自己的工資,而最近一次發的工資早就被他花得精光了。迴到家裏也沒有飯吃,既沒有米,也沒有油,更沒有人可以告借。
當然了,也有不少錄事擁有著大量的房產和土地。比如說專門負責國王穀倉的錄事納希穆特,據說他盜用了很多公款,現如今已經成為這座城市裏數一數二的大富豪。而老實人卻總是要忍饑挨餓!
自從西薩蒙畢業後,已經有整整七個年頭了。這七年完全是窮困潦倒、不堪迴首的七年!他在學校時別人為他預料的前途並不是這樣的。在那個時候,他比任何一個同學都有才華。
他剛一起床,穿上鞋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讀書。整天埋頭於書本之中,閱讀著、抄寫著古代聖賢的箴言。
“千萬別浪費時間,否則的話,你就會給自己帶來莫大的悲傷!用手寫字,用嘴讀書,傾聽長者的忠告。
“孩子的耳朵長在背上,你不打他,他是不會聽話的。如果你偷偷跑到大街上去玩兒,我就綁住你的雙腿,然後用河馬皮製成的鞭子狠狠地打你一頓!”
對於西薩蒙和他的同學們來說,河馬皮的鞭子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因為在那個時代的學校裏,它和紙草紙同樣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工具。然而,並不是鞭子把西薩蒙的學習成績變得比別人好的。父親送他上學前對他說的話永遠令他銘記於心:“我之所以送你去上學,讓你跟那些有身份的人家的孩子待在一起,是希望你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後做一個出色的錄事。”此外,父親還再三地叮囑西薩蒙,在學校裏要爭取獲得別人的同情,要知道,沒有哪一家學校是為窮人家的孩子開的。
西薩蒙學習起來無比用功。無論是讀書,還是寫字,他都要比同班同學快很多。他清楚地知道當新的一章開始的時候要用“紅行”,也就是說開頭的一行字要用紅顏料寫,而且永遠不會忘記一首詩和另一首詩中間要用紅標點分開。他可以把《遇難的船》、《伊普維爾的控訴》、《希特之子致杜亞的訓言》等必須要抄寫的書背得滾瓜爛熟。他熟讀所有的算術和幾何教材,書的一開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有一種方法,能幫人揭開所有神秘的事物,揭開所有隱藏在事物中的秘密。”
五個人分一百個麵包,其中兩個人分得的是其餘的人所得的七倍。對於這道算術題,沒有人能比西薩蒙更會算了。
然而,他現在必須要相信,不光是在算術教材裏會出現不平均,現實生活中的麵包分配同樣是不公平的。
而西薩蒙呢,他並不是那種得到的比別人多幾倍的人。
不過,西薩蒙並沒有長時間地沉浸在悲傷的憂思中。他想起了希特的兒子對杜亞說的那番話:“假如一個錄事能夠在京城裏謀個好職位,那他就不會貧窮。要知道,沒有哪一個錄事不是靠王宮的俸祿吃喝穿戴的。”
西薩蒙邁著矯健的步伐朝自己的家走去。他的妻子和年僅六歲的兒子正在家中等待著他迴來。孩子已經上學了,將來也打算做個錄事。他現在正用那笨拙的小手在陶器碎片和木片上塗著彎彎曲曲的拙劣的字呢。
蠟書
蠟燭——這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東西了。然而,蠟書就很少有人見過了。蠟書能夠像牛油一樣融化,這也許比磚書或者帶書更加神奇吧。
幾乎很少有人了解,古希臘時期發明的蠟書,差不多一直延續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那個時候仍然有很多人在使用它。
看看這幅圖上畫的蠟書,你就知道它長得到底是什麽樣了。它是用一塊塊像我們的袖珍小本那樣大小的板子製成的。在每塊板子中間刨出了一個框,裏麵鑲嵌著黃色或者染成黑色的蠟。
每塊小板子的兩個角上各有一個小孔,孔裏穿過一根線繩,把很多塊板子訂成一本書。第一塊板和最後一塊板的外麵是不上蠟的,如此一來,當書本合攏的時候,就不怕擦壞板內蠟上的字了。
那麽,用什麽樣的方法才能在蠟板上寫字呢?
墨水當然是不行了。在蠟板上寫字的時候,需要使用一根鋼製的小棒——蠟板鐵筆,這種筆的一端是尖的,而另一端是圓的。尖的那頭用來在蠟板上寫字,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在蠟板上刻字,而圓的那一頭就用來塗抹掉寫錯的字跡,這可是我們現在用的橡皮的又一個老祖宗啊!曾經的某一個時期,人們不用鐵筆,而是用手指甲在蠟板上刻字。在古希臘,當法官交換審判意見的時候,他們就用指甲在蠟板上劃出線條。短線表示“無罪”,長線則代表“有罪”。這樣一來,法官的指甲上總會沾滿蠟。
蠟板的造價是非常低廉的。因此,人們經常用它來打草稿,記筆記,演算題,開單據,甚至用它來寫信。那個時候,紙草紙全是從遙遠的埃及輸入到希臘和羅馬的,所以非常昂貴。因此它僅僅被用在書籍上。
蠟板還有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它十分經久耐用。羅馬人用蠟板把信寫完送出去,往往就會收到寫在這塊蠟板上的迴信。一塊蠟板甚至可以用上很多次,寫過之後還可以用鐵筆的圓頭擦去,蠟板還可以重新使用。
有一句諺語叫“經常把鐵筆倒過來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寫文章要多加修改,這是給當時的青年作家的一句忠告。
盡管那樣的蠟板和鐵筆早就廢棄不用了,然而,我們現在還是經常會說某某人的一支“鐵筆”非常棒,這就是在誇讚對方的文章寫得非常好。
然而,蠟是很容易被磨平的,而這一點也總是使人感覺到很不舒服。有的時候,人們收到了一封非常重要的秘密信件,可是這封信在途中很有可能已經被人擦掉或者塗改過了。為了保險起見,最好在已經寫好的信外麵再封上一層蠟,並且在這上麵寫些“你好,最近身體可好?請來寒舍吃飯”等無關緊要的話。在收到這樣的一封信之後,收信人就要小心翼翼地刮掉表麵上的那層蠟,然後才能閱讀寫在下麵的內容。因此,在那個時候,信就像我們住的房子一樣,既有一層樓的,也有兩層樓的。
拉丁字母刻在石頭上的時候,筆體總是非常挺拔的;寫在紙草紙上的時候就會立刻變得圓潤彎曲起來;而當被刻到蠟板上的時候,字體就變得十分潦草了。
對於刻在蠟板上的羅馬文字,相信隻有古文文學家才能夠辨認出來。而我們這些普通人就很難看懂這一鉤一點究竟是在寫些什麽了。
你也可以試著做一塊蠟板,在上麵寫些字看看。試過之後你就會明白了,要在蠟板上把字寫得工整圓滑,尤其是當寫字寫得特別快的時候,究竟有多麽困難。
隻有到了現代,到了鉛筆和物美價廉的紙張被發明出來之後,我們才可以徹底告別蠟板。然而,就在幾百年之前,每個小學生的腰帶上還都掛著一塊蠟板呢。
在呂貝克城的聖詹姆斯教堂外的垃圾堆裏,曾經發現過很多學生們用的蠟板。不僅如此,在那裏還發現了很多蠟板鐵筆、切修羊皮的小刀以及用來打學生手掌心的木棍。要知道,那個時候的學生差不多總是要挨打的。因此,人們常用“我挨過打”這句話來代替“我讀過書”。
在一本大約一千年前的拉丁語教材中,有這樣一段師生間的對話:“學生:我們都是孩子,請老師好好地教我們說拉丁語,因為我們說得都很不好。
“老師:我教書可是要打人的,你們願意不願意呢?
“學生:我們寧願為了學習而挨打,也不願意總是無知無識的。”
這段談話就是這樣繼續下去的。
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到,那個時候的學生,盤腿坐在地上,膝上放著一塊蠟板,左手扶著這塊板子,而右手則逐字逐句地記錄下老師口授的字句。
其實,不僅是學生們使用蠟板,僧侶寫聖課的程序、詩人寫詩篇、商人記賬、富家公子給太太小姐寫情書或者是找人決鬥,也都會用到蠟板。有的人使用的蠟板是由山毛櫸木製成的,它的樣子很不美觀,外圈包著一層鐵皮,從而起到加固的作用,中間則塗著攙了油脂的很髒的蠟。還有一些人使用的蠟板是用精致的紫檀木製成的。最後,還有一種造價昂貴、做工精良的蠟板,它是用象牙製成的。
13世紀的巴黎甚至還有專門製造蠟板的作坊。
可是,這幾百萬塊蠟板現在都跑到哪裏去了呢?它們早就被人們給燒掉了,或者是丟到垃圾堆裏去了,就如同我們今天處理舊報紙一樣。然而,如果現在要買一塊兩千年前羅馬人寫過字的蠟板,就不知道要花多大的代價了!
羅馬人用過的蠟板保留到現在的已經少之又少了,在此之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從龐貝城的大銀行家則濟利亞·尤孔都斯的宅子裏找到的。這座城市早在維蘇威火山爆發的時候,就和附近的赫庫蘭尼姆城同時被火山灰湮沒了。假如沒有那次火山爆發,這些蠟板也就無法流傳到我們這個時代了。我們的手中隻有二十四卷從羅馬人那裏傳下來的紙卷,而且都是在赫庫蘭尼姆城的廢墟裏找到的。如果和漫長的時間相比,即使是最可怕的災難也顯得微不足道了。時間是不會等人的,它常常會把人類的活動記錄抹去,就像鐵筆把蠟板上的字跡擦掉一樣。
皮書
正當紙草紙處於黃金時代的時候,它的勁敵——羊皮紙出現了。在很久之前,有些遊牧民族就曾經在獸皮上寫字。後來,等到人們學會製作皮革的時候,皮革才變成羊皮紙,從而成為寫字的材料。據說,它的發明過程是這樣的:在埃及的亞曆山大城中,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圖書館,裏麵有近百萬卷紙草紙卷的藏書。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曆代法老都十分關心這座圖書館的發展情況。因此,多年以來,亞曆山大圖書館始終保持在世界第一的位置。然而,沒過多久,另一個圖書館超過了它,它就是小亞細亞的帕加馬城圖書館。當時的法老決定采取無情的手段對帕加馬圖書館進行報複。於是,他下令嚴禁把紙草紙輸到亞洲。
帕加馬的國王采取了應對措施,那就是命令國內最高明的工匠用羊皮製成一種可以寫字的材料,用來代替紙草紙。從那個時候起,帕加馬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全世界的羊皮紙製造工廠。
羊皮紙就是這樣被發明出來的,它的原名叫做“帕加曼”,帶有很濃厚的誕生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