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字母在各個國家和民族間遊曆的時候,它們同時還進行著另外一番旅行。它們從石頭上來到了紙草紙上,又從紙草紙上來到了蠟板上,接著從蠟板上來到了羊皮上,最後又從羊皮上來到紙上。長在沙土裏的樹與長在沃土或者黏土裏的樹是完全不同的,而字母也是這樣的。字母從一種材料上來到另一種材料上,它的模樣也有了改變:字母在石塊上的時候顯得呆板僵硬;在紙草紙上的時候有些彎彎曲曲;在蠟板上時彎得有點像逗號;在黏土上時則變成了楔形、星形和有棱有角的形狀了。而且,即便是在同一種材料上麵,比如說在羊皮上或者紙上,它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出現很多奇特的變化。
你麵前現在就擺著幾行字,它們是在不同的時期寫在幾種不同的材料上麵的。你看吧,那些刻在石頭上麵的字,筆畫既工整又挺拔;那些刻在蠟上的字,全都是彎彎曲曲的;而寫在羊皮上的字,筆畫又是那麽清晰圓潤。乍看起來,這些文字似乎是由不同的字母寫成的,實際上,這三行都是拉丁字母,隻不過是由幾種不同的寫法寫在幾種不同的材料上麵而已。
寫字的方法是如此之多!我們平日裏習慣使用的鉛筆和紙,發明出來也還不算太久:大約在五百年之前,小學生們的書包裏既沒有鉛筆,也沒有練習本,更沒有鋼筆。學生們就拿著一塊塗過蠟的板子放在膝上,再用一根尖頭小棒在板上寫字。要知道,這樣的寫字方法是很不方便的。
然而,如果我們追溯過去,追溯到剛剛由原始人的圖畫衍化成為寫字的時期,那麽,我們就會發現,那個時候寫字可真是一件無比艱難的事情啊!在那個時候,不管是什麽樣的寫字工具,都是沒有的。至於怎樣寫和寫在什麽上麵,那就要看個人的智慧了。
在那個時代人們的眼中,一切東西都可以當成寫字的本子。石塊也好,羊的肩胛骨也好,棕櫚葉子也好,陶器的碎片也好,獸皮也好,樹皮也好,全都一一用上了。他們用一根尖骨或者一塊尖角的石頭,就可以在這些東西上畫出簡單的圖形了。
在這些寫字方法之中,有很多種被沿用了很長時間。據說,穆罕默德就是在羊的肩胛骨上寫出《古蘭經》的。希臘人在開全民大會要作出決定的時候,並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把自己的意見寫在紙條上,而是寫在一塊陶器碎片上的,以此來作為投票。
甚至於到紙草紙被發明出來之後,很多窮作家因為買不起紙而不得不用器皿的碎片來寫字。傳說有一位希臘學者,為了完成一部書的寫作,打破了他所擁有的全部盆罐和缽子。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裏,在埃及服役的羅馬士兵和官員,都因為缺少紙草紙而索性在陶器碎片上記賬和寫字據。
然而,使用棕櫚葉子和樹皮就要方便多了。在紙草紙出現之前,人們已經用針在上麵寫字了。在印度這個國度裏,還有用棕櫚葉子做成整本書的。他們先把書頁弄平整,然後切割整齊,再用線裝訂起來,在書的邊緣燙金或者染上其他顏色。如此一來,一本很漂亮的書就做出來了,盡管這樣的書與其說像一本現代的書,倒不如說更像一扇百葉窗。
直到現在,森林裏還有一些人在用白樺樹皮和菩提樹皮來寫字。
所有這些用骨頭做成的書、用陶器做成的書、用棕櫚葉子做成的書、用白樺樹皮和菩提樹皮做成的書,我們今天都隻能在博物館裏見到了。不過,有一種古代的寫字方法,我們直到今天還在沿用,那就是在石頭上寫字。
石頭書是最古老的書籍。
幾千年之前,埃及人在陵墓和神廟的牆壁上刻上了各種各樣的圖畫,這些圖畫中所蘊涵的故事一直流傳到現在。而我們也非常希望流傳很久遠的故事能夠全部都刻在石碑上。
我們現在很少有人在石頭上刻字了,這是因為在石頭上刻字實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再說了,想要移動這樣一本幾十普特甚至幾百普特重的書,光靠人是絕對無法做到的,除非使用起重機。而且,你絕對無法把一部石頭書帶迴家去閱讀,也不可能拿著一封石頭信到郵局去郵寄。
很久之前,人們就希望能夠找到一種優質的材料,它要比石頭輕很多,卻還要與石頭一樣經久耐用。
人們嚐試過在青銅上寫字。我們現在還可以找到很多刻著銘文的青銅板,那是古代用來裝飾宮殿和神廟的。有些時候,一塊這樣的青銅板能夠鋪滿整麵牆壁。如果青銅板的正反兩麵都刻上了字,那它就會被掛在鏈子上。
在法國的布盧瓦城中,有一座教堂的大門是由青銅製成的。這扇大門看起來就像是一本書。它上麵刻著愛丁納伯爵和布盧瓦市民所簽訂的條約。市民們答應為伯爵的城堡建造一堵城牆,並以此來換取征收酒稅的權利。那種酒早已被喝得一幹二淨了,而喝酒的人也早已長眠於地下,城堡四周的城牆已經坍塌得所剩無幾,隻有那則條約仍然在裝飾著青銅大門。
石頭書和青銅書都是十分笨重的。可這居然還不是它們最主要的缺點,最糟糕的是在它們上麵刻字實在是太困難了。假如現代的作家必須要係上圍裙,拿起錘子和鑿子來幹石匠活的話,那他會在書中寫些什麽呢?為了寫一頁書,他甚至要叮叮當當地敲打上一整天的時間。
相比較之下,我們現在的寫字方法就要高明得多了。紙張確實是一種不太耐久的材料,可是,有沒有一種材料既像石頭那樣經久耐用又像紙張那樣容易在上麵寫字呢?
實際上,在很久之前,住在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巴比倫人和亞述人早就使用過這樣的材料了。
有一個叫做雷雅特的英國人,他在亞述的古都尼尼微城的廢墟裏發現了亞述王亞述巴尼拔的整座圖書館。這座圖書館非常奇特,因為裏麵找不到一頁紙,所有的書都是由黏土做成的。
亞述人先是把黏土製作成一塊相當大的厚泥磚,接著,抄寫員用一根三角形的小尖棒在上麵畫上符號。他把小棒按進泥裏之後,很快就把它取了出來,這樣一來,每一個筆畫都顯得頭粗尾細了。巴比倫人和亞述人在用這種方法寫字的時候寫得飛快,用不了多長時間,黏土板上就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細小勻稱的楔形文字。
之後,為了使泥磚經久耐用,它會被送到燒製陶器者那裏去焙燒。就目前來說,陶工與圖書印刷業是毫無瓜葛的,可是古代亞述的陶工不僅燒製陶器,還燒製書呢。
泥書在被陽光曬幹之後,又被拿到窯裏去焙燒,之後就變得幾乎和石頭一樣堅固耐用了。這樣的書既不會被火燒掉,也不會因受潮而發黴爛掉,更不怕老鼠的撕咬。盡管它們有時也是會被打碎的,可一塊塊的碎片仍然可以收集拚攏起來。
專家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才把那些在尼尼微發現的黏土板碎片拚好。
在尼尼微的圖書館中,大約有三萬塊的黏土板。每本書都由幾十塊甚至幾百塊黏土板組成,就如同今天的書是由很多頁紙組成一樣。
當然了,黏土板並不能像我們今天所閱讀的書那樣被裝訂起來。所以,每一塊黏土板都會被編排上號碼,而且還要標記好書名。
有一部講述開天辟地的書,開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很久以前,在我們頭頂上的並不叫天空。”於是,這部書的每塊黏土板上依次寫著:“很久以前,在我們頭頂上的第一”,“很久以前,在我們頭頂上的第二”,如此等等,一直到最後一塊板子。
另外,你應該也能夠推想到,所有的這些書上都蓋有圖書館的印記:“武士之王,天下四方之王,亞述國王亞述巴尼拔之王宮。天神暨哈斯米泰女神賜國王以聰明之耳目,使王征集曆代作家獻諸先王之一切著作。朕為尊崇理性之天神,選輯該種泥板,並令複製版本,加蓋朕之稱號,藏諸宮中。”
你可以在這個圖書館裏找到你想要的任何一本書!這裏有講亞述國王和呂底亞人、腓尼基人、亞美尼亞人的戰爭的書;這裏有講述英雄吉爾伽美什和他的朋友恩奇都——長著牛腿、水牛角和尾巴的巨人——的事跡的書;這裏有講述女神伊西塔如何到地下王國救出她丈夫的故事的書;這裏還有講洪水淹沒大地,使世界變成一片澤國的故事的書。
每當亞述國王夜晚失眠的時候,他就命令奴隸到圖書館去把書取來。書被取來之後,他就命令奴隸高聲朗讀起來。聆聽著這些古老的故事,國王似乎忘卻了他的憂思。
亞述人不僅在泥板上寫字,還在它上麵蓋印。他們用寶石做成圓筒形的圖章,再在上麵刻出一些圖形來。當要簽訂什麽條約的時候,就拿這個圖章在泥板上滾一下,這樣一來就留下了非常明顯的印痕。
說起來也挺有趣的,我們現如今在布匹上印花紋的時候仍然采用這個老辦法。有一種輪轉印刷機,也是按照這個原理來進行工作的,而板子就被安裝在滾筒的表麵上。
古代留傳下來的很多契約、賬單和單據,都有用這樣的圖章印過的痕跡。在圖章的旁邊還經常可以看到簽名——一些用指甲劃出的小彎道。顯而易見,這就是那些不會寫字的人留下的簽名。
帶書
石頭做成的書已經讓我們感覺到難以置信了。可是,古埃及人還創造出了另外一種更為奇特的書。
想想看,一條很長很長的帶子,足有一百步長。這條帶子看起來是用紙做成的,隻是樣子有些古怪而已。然而,你細看起來,或者是用手摸一下,這種紙似乎是由許多細長條交織成的一個個方格子拚起來的。假如將它撕下來一片的話,你就會發現它與編織的席子一樣,確實是由很多小條子組成的。這種紙看起來既光滑又明亮,還略微帶有黃色。它就像現在的蠟紙一樣,是很容易破碎的。
帶子上麵一行行的文字並不是按帶子的長度寫的,而是分成幾十段甚至幾百段寫成的。如果按照它的長度從頭一直寫到尾,那麽讀的時候就得從帶子的這頭一直跑到那頭了。
實際上,不僅是這種紙奇特,製作這種紙的材料更加奇特。在尼羅河兩岸的沼澤地裏,長著一種樣子十分奇怪的植物,它的根莖又長又光滑,頂部還長著一個類似於毛刷的東西。這種植物就叫做紙草。在很多種語言中,“紙”這個名稱都是由這種植物的名字而來的:在德文裏叫“papier”,在法文裏叫“papier”,在英文裏叫“paper”。當然,還有我們俄文裏的“пaпka”,這個單詞也是由紙草的名字演變而來的。
對埃及人來說,這種植物是他們真正的朋友。他們不僅用紙草來造紙,而且還吃紙草、喝紙草,把它做成衣服和鞋子,甚至還用它來造船。煮熟的紙草、甜蜜的紙草汁液、紙草做的布匹、紙草皮做成的涼鞋以及紙草稈編成的小船,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埃及人從這種醜陋的、像牛尾巴一樣的植物中獲得的。
有一位古羅馬的作家曾經親眼見過製造紙草紙的過程,並為我們留下了古埃及造紙廠的珍貴記錄。
古埃及人在製造紙草紙的時候,先用針將紙草的稈分成長條,並盡可能分得寬一些。在此之後,他們把這些長條一條一條地黏合起來,形成整整的一頁。這項工作是在用尼羅河裏的泥水打濕的桌子上完成的:在這個時候,泥水已經成為了膠水。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桌子需要放置得傾斜一點,以便水能夠向下流走。在粘好了整整一個長條之後,再把兩端切齊,接下來在上麵橫放上一條長條。這樣一來就製作出了一種像織物一樣的東西,這個東西是一條經線一條緯線地編織起來的。
在做好一遝之後,人們就把一塊重物放在它們的上麵將其壓平,然後再把它們放到太陽底下曬幹,最後用骨頭或者貝殼來將其打磨光滑。
紙草紙與現在的紙一樣,也是分很多種等級的。質量最上等的紙草紙是用紙草稈的芯做成的。它有十三截指頭寬,大小就跟我們平常用的練習本差不多。
埃及人把這種紙草紙稱為“聖紙”,因為他們是用它來抄寫經書的。
古羅馬人從埃及人那裏買來了最上等的紙,並把它稱為“奧古斯都紙”,以示對他們的皇帝——奧古斯都的尊敬。質量第二等的紙叫做“莉薇婭紙”,這是用奧古斯都的皇後莉薇婭的名字來命名的。
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等級的紙。質量最差的紙叫做“商人紙”,隻有六個指頭寬,它不是用來寫字的,而是用來包貨物的。
埃及的亞曆山大城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紙廠。而亞曆山大城所出產的紙張暢銷全世界,有羅馬、希臘,甚至還有很多東方國家。
一頁一頁的紙在準備就緒之後,人們就把它們粘貼成長長的帶子,有的長達一百米,甚至還有很多是超過一百米的。
這樣的書究竟該怎樣來閱讀呢?
假如把它在地上鋪開,幾乎就得占滿整條街道。而且,趴在地上看書也並不見得就是一件多麽愜意的事情。
把它貼在柵欄上怎麽樣呢?
可是,有沒有足夠多的柵欄能夠貼得下全部的書頁呢?要知道,沒有人專門設立過這樣的“讀書柵欄”啊!就算有,今後一旦下起雨來,書會變成怎樣的一番景象呢?而且,你又該對它采取怎樣的保護措施,使其免受壞天氣的侵害,使它不被壞人在某一天給撕成一片片的呢?
或許你另有奇思妙想:請兩個朋友來幫忙,一人拿著書的一頭,把它展開來閱讀。
然而,這個方法也同樣是不可取的,因為你到哪裏去找兩個朋友自願拿著一條長長的帶子,每天在你麵前站上好幾個鍾頭呢?
不過,或許也可以把長帶子裁剪成一頁一頁的,就像我們現如今的做法一樣,把它們裝訂成書。那麽,這個方法究竟可不可行呢?
這也是不行的,因為紙草紙可不像我們現在用的紙那樣可以隨意折疊,相反,它一折就斷。
但是,埃及人想出了更加智慧的方法。那就是把長長的帶子卷成筒狀,為了不使其折斷,便把它卷在一根小棒上。小棒的頂部雕刻著類似於象棋裏國王那樣的人像。因此,在閱讀書卷的時候,人們總是拿著小棒的一端。
我們現在存放地圖的時候同樣使用這樣的方法。報紙也經常被卷在棒上,以免被弄壞。
這種書是這樣來閱讀的:左手握住刻有雕像的那個小棒,右手負責展開書卷。也就是說,在閱讀的時候,兩隻手都要派上用場。一旦你挪開右手去揉揉眼睛,或者是抓起一支筆,那麽,整個書卷就會一下子變成原來那番模樣。所以,如果想從書中摘錄些什麽,或者是要在上麵作些注解,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想要抄錄這本書,就得由兩個人來完成:一個人讀,一個人寫。
假如有一個人想要鑽研學問,而且他習慣於在眼前攤開一大堆書本,把每一本都翻到他想要看到的書頁,那麽,用這樣的書來工作就顯得非常不方便了。
你麵前現在就擺著幾行字,它們是在不同的時期寫在幾種不同的材料上麵的。你看吧,那些刻在石頭上麵的字,筆畫既工整又挺拔;那些刻在蠟上的字,全都是彎彎曲曲的;而寫在羊皮上的字,筆畫又是那麽清晰圓潤。乍看起來,這些文字似乎是由不同的字母寫成的,實際上,這三行都是拉丁字母,隻不過是由幾種不同的寫法寫在幾種不同的材料上麵而已。
寫字的方法是如此之多!我們平日裏習慣使用的鉛筆和紙,發明出來也還不算太久:大約在五百年之前,小學生們的書包裏既沒有鉛筆,也沒有練習本,更沒有鋼筆。學生們就拿著一塊塗過蠟的板子放在膝上,再用一根尖頭小棒在板上寫字。要知道,這樣的寫字方法是很不方便的。
然而,如果我們追溯過去,追溯到剛剛由原始人的圖畫衍化成為寫字的時期,那麽,我們就會發現,那個時候寫字可真是一件無比艱難的事情啊!在那個時候,不管是什麽樣的寫字工具,都是沒有的。至於怎樣寫和寫在什麽上麵,那就要看個人的智慧了。
在那個時代人們的眼中,一切東西都可以當成寫字的本子。石塊也好,羊的肩胛骨也好,棕櫚葉子也好,陶器的碎片也好,獸皮也好,樹皮也好,全都一一用上了。他們用一根尖骨或者一塊尖角的石頭,就可以在這些東西上畫出簡單的圖形了。
在這些寫字方法之中,有很多種被沿用了很長時間。據說,穆罕默德就是在羊的肩胛骨上寫出《古蘭經》的。希臘人在開全民大會要作出決定的時候,並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把自己的意見寫在紙條上,而是寫在一塊陶器碎片上的,以此來作為投票。
甚至於到紙草紙被發明出來之後,很多窮作家因為買不起紙而不得不用器皿的碎片來寫字。傳說有一位希臘學者,為了完成一部書的寫作,打破了他所擁有的全部盆罐和缽子。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裏,在埃及服役的羅馬士兵和官員,都因為缺少紙草紙而索性在陶器碎片上記賬和寫字據。
然而,使用棕櫚葉子和樹皮就要方便多了。在紙草紙出現之前,人們已經用針在上麵寫字了。在印度這個國度裏,還有用棕櫚葉子做成整本書的。他們先把書頁弄平整,然後切割整齊,再用線裝訂起來,在書的邊緣燙金或者染上其他顏色。如此一來,一本很漂亮的書就做出來了,盡管這樣的書與其說像一本現代的書,倒不如說更像一扇百葉窗。
直到現在,森林裏還有一些人在用白樺樹皮和菩提樹皮來寫字。
所有這些用骨頭做成的書、用陶器做成的書、用棕櫚葉子做成的書、用白樺樹皮和菩提樹皮做成的書,我們今天都隻能在博物館裏見到了。不過,有一種古代的寫字方法,我們直到今天還在沿用,那就是在石頭上寫字。
石頭書是最古老的書籍。
幾千年之前,埃及人在陵墓和神廟的牆壁上刻上了各種各樣的圖畫,這些圖畫中所蘊涵的故事一直流傳到現在。而我們也非常希望流傳很久遠的故事能夠全部都刻在石碑上。
我們現在很少有人在石頭上刻字了,這是因為在石頭上刻字實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再說了,想要移動這樣一本幾十普特甚至幾百普特重的書,光靠人是絕對無法做到的,除非使用起重機。而且,你絕對無法把一部石頭書帶迴家去閱讀,也不可能拿著一封石頭信到郵局去郵寄。
很久之前,人們就希望能夠找到一種優質的材料,它要比石頭輕很多,卻還要與石頭一樣經久耐用。
人們嚐試過在青銅上寫字。我們現在還可以找到很多刻著銘文的青銅板,那是古代用來裝飾宮殿和神廟的。有些時候,一塊這樣的青銅板能夠鋪滿整麵牆壁。如果青銅板的正反兩麵都刻上了字,那它就會被掛在鏈子上。
在法國的布盧瓦城中,有一座教堂的大門是由青銅製成的。這扇大門看起來就像是一本書。它上麵刻著愛丁納伯爵和布盧瓦市民所簽訂的條約。市民們答應為伯爵的城堡建造一堵城牆,並以此來換取征收酒稅的權利。那種酒早已被喝得一幹二淨了,而喝酒的人也早已長眠於地下,城堡四周的城牆已經坍塌得所剩無幾,隻有那則條約仍然在裝飾著青銅大門。
石頭書和青銅書都是十分笨重的。可這居然還不是它們最主要的缺點,最糟糕的是在它們上麵刻字實在是太困難了。假如現代的作家必須要係上圍裙,拿起錘子和鑿子來幹石匠活的話,那他會在書中寫些什麽呢?為了寫一頁書,他甚至要叮叮當當地敲打上一整天的時間。
相比較之下,我們現在的寫字方法就要高明得多了。紙張確實是一種不太耐久的材料,可是,有沒有一種材料既像石頭那樣經久耐用又像紙張那樣容易在上麵寫字呢?
實際上,在很久之前,住在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巴比倫人和亞述人早就使用過這樣的材料了。
有一個叫做雷雅特的英國人,他在亞述的古都尼尼微城的廢墟裏發現了亞述王亞述巴尼拔的整座圖書館。這座圖書館非常奇特,因為裏麵找不到一頁紙,所有的書都是由黏土做成的。
亞述人先是把黏土製作成一塊相當大的厚泥磚,接著,抄寫員用一根三角形的小尖棒在上麵畫上符號。他把小棒按進泥裏之後,很快就把它取了出來,這樣一來,每一個筆畫都顯得頭粗尾細了。巴比倫人和亞述人在用這種方法寫字的時候寫得飛快,用不了多長時間,黏土板上就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細小勻稱的楔形文字。
之後,為了使泥磚經久耐用,它會被送到燒製陶器者那裏去焙燒。就目前來說,陶工與圖書印刷業是毫無瓜葛的,可是古代亞述的陶工不僅燒製陶器,還燒製書呢。
泥書在被陽光曬幹之後,又被拿到窯裏去焙燒,之後就變得幾乎和石頭一樣堅固耐用了。這樣的書既不會被火燒掉,也不會因受潮而發黴爛掉,更不怕老鼠的撕咬。盡管它們有時也是會被打碎的,可一塊塊的碎片仍然可以收集拚攏起來。
專家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才把那些在尼尼微發現的黏土板碎片拚好。
在尼尼微的圖書館中,大約有三萬塊的黏土板。每本書都由幾十塊甚至幾百塊黏土板組成,就如同今天的書是由很多頁紙組成一樣。
當然了,黏土板並不能像我們今天所閱讀的書那樣被裝訂起來。所以,每一塊黏土板都會被編排上號碼,而且還要標記好書名。
有一部講述開天辟地的書,開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很久以前,在我們頭頂上的並不叫天空。”於是,這部書的每塊黏土板上依次寫著:“很久以前,在我們頭頂上的第一”,“很久以前,在我們頭頂上的第二”,如此等等,一直到最後一塊板子。
另外,你應該也能夠推想到,所有的這些書上都蓋有圖書館的印記:“武士之王,天下四方之王,亞述國王亞述巴尼拔之王宮。天神暨哈斯米泰女神賜國王以聰明之耳目,使王征集曆代作家獻諸先王之一切著作。朕為尊崇理性之天神,選輯該種泥板,並令複製版本,加蓋朕之稱號,藏諸宮中。”
你可以在這個圖書館裏找到你想要的任何一本書!這裏有講亞述國王和呂底亞人、腓尼基人、亞美尼亞人的戰爭的書;這裏有講述英雄吉爾伽美什和他的朋友恩奇都——長著牛腿、水牛角和尾巴的巨人——的事跡的書;這裏有講述女神伊西塔如何到地下王國救出她丈夫的故事的書;這裏還有講洪水淹沒大地,使世界變成一片澤國的故事的書。
每當亞述國王夜晚失眠的時候,他就命令奴隸到圖書館去把書取來。書被取來之後,他就命令奴隸高聲朗讀起來。聆聽著這些古老的故事,國王似乎忘卻了他的憂思。
亞述人不僅在泥板上寫字,還在它上麵蓋印。他們用寶石做成圓筒形的圖章,再在上麵刻出一些圖形來。當要簽訂什麽條約的時候,就拿這個圖章在泥板上滾一下,這樣一來就留下了非常明顯的印痕。
說起來也挺有趣的,我們現如今在布匹上印花紋的時候仍然采用這個老辦法。有一種輪轉印刷機,也是按照這個原理來進行工作的,而板子就被安裝在滾筒的表麵上。
古代留傳下來的很多契約、賬單和單據,都有用這樣的圖章印過的痕跡。在圖章的旁邊還經常可以看到簽名——一些用指甲劃出的小彎道。顯而易見,這就是那些不會寫字的人留下的簽名。
帶書
石頭做成的書已經讓我們感覺到難以置信了。可是,古埃及人還創造出了另外一種更為奇特的書。
想想看,一條很長很長的帶子,足有一百步長。這條帶子看起來是用紙做成的,隻是樣子有些古怪而已。然而,你細看起來,或者是用手摸一下,這種紙似乎是由許多細長條交織成的一個個方格子拚起來的。假如將它撕下來一片的話,你就會發現它與編織的席子一樣,確實是由很多小條子組成的。這種紙看起來既光滑又明亮,還略微帶有黃色。它就像現在的蠟紙一樣,是很容易破碎的。
帶子上麵一行行的文字並不是按帶子的長度寫的,而是分成幾十段甚至幾百段寫成的。如果按照它的長度從頭一直寫到尾,那麽讀的時候就得從帶子的這頭一直跑到那頭了。
實際上,不僅是這種紙奇特,製作這種紙的材料更加奇特。在尼羅河兩岸的沼澤地裏,長著一種樣子十分奇怪的植物,它的根莖又長又光滑,頂部還長著一個類似於毛刷的東西。這種植物就叫做紙草。在很多種語言中,“紙”這個名稱都是由這種植物的名字而來的:在德文裏叫“papier”,在法文裏叫“papier”,在英文裏叫“paper”。當然,還有我們俄文裏的“пaпka”,這個單詞也是由紙草的名字演變而來的。
對埃及人來說,這種植物是他們真正的朋友。他們不僅用紙草來造紙,而且還吃紙草、喝紙草,把它做成衣服和鞋子,甚至還用它來造船。煮熟的紙草、甜蜜的紙草汁液、紙草做的布匹、紙草皮做成的涼鞋以及紙草稈編成的小船,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埃及人從這種醜陋的、像牛尾巴一樣的植物中獲得的。
有一位古羅馬的作家曾經親眼見過製造紙草紙的過程,並為我們留下了古埃及造紙廠的珍貴記錄。
古埃及人在製造紙草紙的時候,先用針將紙草的稈分成長條,並盡可能分得寬一些。在此之後,他們把這些長條一條一條地黏合起來,形成整整的一頁。這項工作是在用尼羅河裏的泥水打濕的桌子上完成的:在這個時候,泥水已經成為了膠水。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桌子需要放置得傾斜一點,以便水能夠向下流走。在粘好了整整一個長條之後,再把兩端切齊,接下來在上麵橫放上一條長條。這樣一來就製作出了一種像織物一樣的東西,這個東西是一條經線一條緯線地編織起來的。
在做好一遝之後,人們就把一塊重物放在它們的上麵將其壓平,然後再把它們放到太陽底下曬幹,最後用骨頭或者貝殼來將其打磨光滑。
紙草紙與現在的紙一樣,也是分很多種等級的。質量最上等的紙草紙是用紙草稈的芯做成的。它有十三截指頭寬,大小就跟我們平常用的練習本差不多。
埃及人把這種紙草紙稱為“聖紙”,因為他們是用它來抄寫經書的。
古羅馬人從埃及人那裏買來了最上等的紙,並把它稱為“奧古斯都紙”,以示對他們的皇帝——奧古斯都的尊敬。質量第二等的紙叫做“莉薇婭紙”,這是用奧古斯都的皇後莉薇婭的名字來命名的。
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等級的紙。質量最差的紙叫做“商人紙”,隻有六個指頭寬,它不是用來寫字的,而是用來包貨物的。
埃及的亞曆山大城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紙廠。而亞曆山大城所出產的紙張暢銷全世界,有羅馬、希臘,甚至還有很多東方國家。
一頁一頁的紙在準備就緒之後,人們就把它們粘貼成長長的帶子,有的長達一百米,甚至還有很多是超過一百米的。
這樣的書究竟該怎樣來閱讀呢?
假如把它在地上鋪開,幾乎就得占滿整條街道。而且,趴在地上看書也並不見得就是一件多麽愜意的事情。
把它貼在柵欄上怎麽樣呢?
可是,有沒有足夠多的柵欄能夠貼得下全部的書頁呢?要知道,沒有人專門設立過這樣的“讀書柵欄”啊!就算有,今後一旦下起雨來,書會變成怎樣的一番景象呢?而且,你又該對它采取怎樣的保護措施,使其免受壞天氣的侵害,使它不被壞人在某一天給撕成一片片的呢?
或許你另有奇思妙想:請兩個朋友來幫忙,一人拿著書的一頭,把它展開來閱讀。
然而,這個方法也同樣是不可取的,因為你到哪裏去找兩個朋友自願拿著一條長長的帶子,每天在你麵前站上好幾個鍾頭呢?
不過,或許也可以把長帶子裁剪成一頁一頁的,就像我們現如今的做法一樣,把它們裝訂成書。那麽,這個方法究竟可不可行呢?
這也是不行的,因為紙草紙可不像我們現在用的紙那樣可以隨意折疊,相反,它一折就斷。
但是,埃及人想出了更加智慧的方法。那就是把長長的帶子卷成筒狀,為了不使其折斷,便把它卷在一根小棒上。小棒的頂部雕刻著類似於象棋裏國王那樣的人像。因此,在閱讀書卷的時候,人們總是拿著小棒的一端。
我們現在存放地圖的時候同樣使用這樣的方法。報紙也經常被卷在棒上,以免被弄壞。
這種書是這樣來閱讀的:左手握住刻有雕像的那個小棒,右手負責展開書卷。也就是說,在閱讀的時候,兩隻手都要派上用場。一旦你挪開右手去揉揉眼睛,或者是抓起一支筆,那麽,整個書卷就會一下子變成原來那番模樣。所以,如果想從書中摘錄些什麽,或者是要在上麵作些注解,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想要抄錄這本書,就得由兩個人來完成:一個人讀,一個人寫。
假如有一個人想要鑽研學問,而且他習慣於在眼前攤開一大堆書本,把每一本都翻到他想要看到的書頁,那麽,用這樣的書來工作就顯得非常不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