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母親講,界首是個好地方。買不到的東西這裏買得到;賣不脫的東西這裏也賣得脫。周圍鄉下是水肥地沃。堪稱魚米之鄉。物價又便宜。街上每天都是全墟。從早上八九點鍾開始百貨上市,到下午四五點鍾才散墟。夜裏七八點鍾熱鬧的夜市又開始了。而且越往夜深越熱鬧非常。

    街上開大鋪的做大商行的盡是江西人;湖南人開的是綢緞鋪、洋雜鋪、糧油鋪、糕點雜貨鋪、大藥鋪、當鋪等等。生意十分的紅火。

    那些小手工業者或是小店小攤就多是本地人做的了。比如小雜貨店、酒店、醬菜店、竹木店鋪、銅匠鋪、鐵匠鋪、炮仗鋪、裁縫鋪、紙馬鋪、夥鋪、鴉片館等等。

    還有許許多多的小吃點和攤販。界首街的小吃是有名的。如米粉、雲吞、沙穀米、湯圓、鬆花糖、水糍粑、羊角粽、波絲糖等等,數不勝數。味道美極了。

    走到街上無物不有,吃的用的玩的,還有那耍候子把戲的、唱木偶戲的、放西洋景的、賣武的、賣老鼠藥的……簡直讓人看得眼花僚亂。天天都是熙熙攘攘擁擠不堪。那些鄉裏來賣大柴的根本就擠不進去。隻得在街頭巷尾擺賣 。

    我三四歲時聽八九歲的姐姐說,她小時候剛來界首不久,第一次跟大伯伯到街上去玩,哎呀,那簡直是到了楊州地方了。大伯伯給她買了兩個油炸粑粑,她一手拿一個,舍不得吃,隻吃了一個,另一個要帶迴家給妹妹吃的。

    白天的熙熙攘攘剛過去,傍晚時分街上的那有名的二十四雙趿趿鞋(木屐)就踢踢趿趿的在硬街麵上有節奏的敲得清脆的響起。他們是街上的閑漢街混,此時正是出籠的時分。在這響聲的感染下閑散的市民甚至小孩也都趿著木屐在街上悠閑的蕩上又蕩下了。

    華燈初上,開大鋪的老板屋裏是燈火輝煌。街頭上小攤販的小燈一盞接一盞,遠遠望去像一條火龍似的。街上行人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瞎子拉起二胡滿街走著算八字;穿長衫的先生彈著三弦在一處賣唱;有一步一敲拉長音喚著:拿——悶——鬆——腰——!的推拿師;遠處時不時傳來合夥唱山歌的;戲院子裏或會館裏有唱大戲的;還有那賭埸裏的麽喝聲,私娼屋裏的調笑聲也都在這古鎮的夜裏飄蕩。

    這些歡樂的場所也偶有摔打碎東西的哐啷聲或男打女叫的哭喊聲。這紅塵彌漫人欲橫流的嘈雜會一直到深夜方休。

    這條街是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那些奸商、二流懶漢、以及私娼都給自己混出了一個個叫得響的渾名。

    奸商裏麵有:皺波老三、矮老巴、拿你、桐油灌灌、老籠、稍鼎鍋;

    二流懶漢有:包穀筒筒、海老三、擋擋、垮打哪、寶慶師公、死恰恰、四麻子、水牛屎;

    私娼裏有名的是:課馬、鐵青馬、花馬、恰和米、夜不休、蓋台嫂嫂、子花婆娘等。

    其他閑人好漢也大都有自己恰於其份的渾名。隻有一個人沒有,那就是弘農街紙馬店那又矮又黑的小老板。有一天他同街鄰們大家飯後坐在水巷子口閑談時,他不無得意的說:你們看,他們一個個都有渾名,就是我打紙墩沒渾名。

    大家哄的哈哈大笑,他四顧茫茫然還不曉得人家是在笑什麽。

    民間裏人們要在燒給冥間的鬼魂用的紙上打上錢的印記,就得用一截木墩放在下麵墊著再用錢鑿來死命的擊打,鑿出製錢的樣兒來。這樣,冥錢就製成了。而這墊在下麵的木墩,往往都是撿了那麽一截又短又無用的木疙答來做的。這在地下打得又黑又醜的木地砣就叫“打紙墩”。這也就是人們給紙馬店主的美稱。這店主也挺受用的。竟把它當成了自己的大號。全不知那就是自己的渾名。

    街頭上的賭搏不少,在那大賭場裏更是白天黑夜都有成百的人參戰。賭輸了的人自然就喪失了人格,甚至淪為了小偷兒。總是在天將斷黑時挨在人家的門邊,觀著人家的動靜。如果誰家的門一時疏忽大意沒關嚴。他便挨了進去,見啥偷啥。也不管是值錢還是不值錢的。拿了就走,動作快捷。人們稱之為“挨門賊”。防不勝防。

    有一次,我們家放在大門角落裏的被子就給這樣的小偷兒偷走了。當然撬門入室的賊也有。有一次就有一個賊人撬門鑽進了我們的家裏。那夜是月明如晝。母親驚醒了,就大喊:有賊!父親睡在樓上,聽得喊聲就趕快下樓來摸起一把篾刀開門就追。那賊嚇得向前飛跑。父親在後麵窮追不舍。月光又大。一個在前跑一個在後追趕。看得清清楚楚。追呀追呀。直追到上街頭郊外的三架車江邊,那賊人情急之下撲通的一聲跳下江裏逃去。父親這才返迴家告訴母親說:賊人跳江逃了。如果沒有那條江的話,我非要捉到他不可。

    鎮裏有一個團防局的。凡是被捉到的賊人都會被團防局的人拿去遊街。這時的賊人被捆了,後邊一個兵役牽了那繩索。賊人手上卻要提了一麵大銅鑼。一邊走一邊敲還得一邊的喊:我是賊人,做賊的看樣嗬——!鐺!鐺!鐺!每走完一排街就按了那賊人在街頭上打十板屁股。打得賊人是大喊大叫。人格喪盡皮肉受苦。可盜賊仍然成堆。

    街上的人有文化的不多。絕大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前清手裏的秀才隻有兩三個,且都家境十分的貧寒。五排街有一老秀才名叫文雲峰。高高的個子長長的胡子。他有三個兒子,兩個種田一個外出吃糧了。一天,他穿著毛藍布長衫子從外麵迴家,像是喝了點酒,走起路來是東倒西歪的。後邊一中年漢子手裏拿了封信追著他喊:文老先生,請您老幫我看看這封信,是我崽從外頭寄迴來的,看他講些什麽事。

    那雲峰先生接過信來拆開一看,信裏抬頭寫的是:“雙親大人……”而不是“敬稟者……”。立時就把那信封和信箋揚手就扔到了地上。嘴裏還連連說道,狗屁也者!狗屁也者!拂袖而去。

    隻因為這封信是用白話文寫成的。那中年男子見狀還不曉得就裏,想趕上前去問問兒子在信裏說了些什麽。可是一陣風吹來把個信紙兒吹得滿街飄去,他又急得猛去追那飄走的信箋。那狼狽像兒引得滿街的人都笑。不知是笑那酸腐的先生還是笑這追不著信箋兒的男子。

    還有一個秀才,夫妻倆有一個獨生兒子。長得高挑的個頭,好穿一身全白衣褲。楚楚的衣冠清清透透的人,卻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整天在家裏遊手好閑。一天,家裏沒有米下鍋了。他母親拿出十多個雞蛋叫他去街上賣了好買點米迴家做飯。可他就是不去。母親說了半天他仍是無動於衷。寧可一家三口捧著肚子餓。真是窮秀才家也養出了紈絝子弟來。

    還有一個秀才叫錦堂的,住在四排街。我們家曾租過他家的房子住了兩年。與他們同住的。這對老夫妻6、70歲了。年輕時在外麵幹事。常用轎子接了他的妻子到任上去享福。後來皇上倒了,他也年老不能幹事,又無兒無女。隻帶了兩個無父母的小孫子過活。十分地窮困潦倒。沒法兒,他穿了一件灰長衫整天的往外跑,想去謀點事做。可是又總是一無所獲地迴到家來。

    一天,他對老妻歎道:他奶奶耶,你年輕的時候為什麽總不向我要點錢存起來哩?那時你要了錢去存起來,現在不就好了嗎。老妻也隻是苦笑而已。

    街上另有兩個隻讀了一年書的中年人,卻都寫得一筆好字。街上鋪麵的招牌大都是請他倆寫的。三位寒酸秀才見了也不得不佩服,稱讚不已。

    人們沒有文化便就是迷信。如果四裏八鄉的莊稼遭了蟲害時,人們不是想辦法除蟲卻想到的是請神請龍。他們紮起一條草龍,讓十多二十個青年農民扛了滿田垌裏去奔跑。天天跑得人瘦馬乏疲憊不堪。這時滿田裏的禾也被蟲子乘勢吃了精光了。顆粒無收。農人們便傷心地坐在田埂上哭。

    如果遇到天旱年情時,農人們便跑到街上的城隍廟裏來請出那城隍菩薩。由四個壯漢抬著。當然還有那廟裏的大鼓也是要抬了出來的。這大鼓也得四人來抬。另外還要抬起一個大漢去拚命的打那鼓。鼓聲咚咚振人心惶惶的!人們排成大隊的跟在菩薩的後麵滿街的去遊行。

    真個是:“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界首人是抬了城隍向天老爺求雨。

    烈日下曬得個個如同雷公。菩薩都曬出油來了。人遊累了就把菩薩放在烈日底下曝曬。結果雨還是沒得半滴落下來。禾苗枯得成了一把幹草。仍是顆粒無收。可憐的農人們仍是坐在田埂上痛哭。

    如果遇到瘟疫流行,人們就會更慌了手腳。求醫求藥不湊效時。更多的還是求神求鬼。尤其是求鬼開恩,不要再捉人去了。人們認為這麽多的人大批的死,一定是陰間的鬼們心裏有怨氣於心不甘,故來陽間捉人去。於是,鄉村街鄰都湊了錢,請那和尚來街上放普施、打蘸。稿勞那些怨魂餓鬼吧。

    蘸要做三天三夜。這是小蘸。做大蘸便是七天七夜。在街當中擺上兩張大八仙桌。和尚在擺滿供果的桌上念經做法事。人們圍滿著的觀看。成天成夜的,晚上也不睡覺。連小孩子們也不得睡覺。說是睡著了魂兒就會去撿“水飯”吃的。吃了“水飯”魂就不得迴來了,人便也就死了。

    三天或七天法事完成了,在完成的這天晚夜,人們就會在街頭巷口和附近的菜園邊、垃圾處等地,每隔三五步遠插上一把碗口大小的小白紙傘。再在小紙傘邊撒上幾塊餅幹糖果。大概是給野鬼遊魂們吃的吧。這樣,和尚們就說,現在已經消災納福了。說完,和尚們的口袋裏也裝滿善金布施滿載而歸。第二天,撒在野外的糖果餅幹就都被雞狗和小孩們撿吃了。

    界首的婚姻觀是陳舊得可悲。喜歡近親聯姻。說是親上加親更加親熱些。由父母包辦代替,表兄表妹結婚,不良的後果也常是現成的。什麽生的子女呆傻,婆媳不睦,等等都是極多的。正應了一句俗話:“甥女見姨娘,抵得見閻王。”所以也就有了:“新親加老親越走越傷心”的說法。可是親上加親的陋俗卻仍是世世代代地在上演。

    “哭早床”,也是界首的陋俗之一。就是在女兒出嫁時的前半個月,每天五更雞叫時,母女倆便放聲大哭了。邊哭邊還得數長數短,直哭到大天光為止。吵得家人和鄰居都沒法睡眠。母女倆半個月哭下來少不得是人瘦臉黃,疲憊不堪。可輿論上才會認為她們母女是情重難舍。是符合禮教的。

    到成親那天,新娘坐的是四人抬的大紅花轎。送親客坐四大轎,賓盤大人(媒人)也是坐的四大轎。還有那禮品抬盒及新娘的嫁奩十幾甚至幾十個人抬著送行。迷響大炮樂師鼓手一路吹吹打打,炮響喧天。十分的熱鬧。到了男家門前送親客立即下轎。首先要到大廚房向廚師打招唿,給他送紅包。否則在筵席上那大廚師就會給送親客們來損招。聽說有一送親客沒有給廚師們送紅包,結果在開席出菜時,他第一碗就給出了個豬大腸。意思是說送親客是個蠢豬;第二碗出的卻是竹筍蘿卜絲。其意是用細刷子來抽打蠢豬;第三碗卻是肉圓子。意思是用刷子打了還不解勁,還得用拳頭重打。就這樣接二連三的用出菜的暗示來侮辱。直氣得送親客都不肯動筷子。本來作送親客的都是些有頭臉的體麵人物。哪受得了這種侮辱。立即起身打道迴府。急得眾親友們又來好話說盡。仍不濟於事。要走!送親客立即上轎辭行。男家無奈,隻得放行。遠遠的有新朗官拜伏在地,等得大轎臨近時,新朗畢恭畢敬連磕三個頭。這叫拜草。按禮數送親客此時應從轎裏丟下紅包來。可氣歪了臉的送親客哪裏還有什麽紅包丟下來。連禮也不迴了。起轎就走。搞得個原本喜慶的場麵卻是尷尬萬分。也就成了街上閑人們茶餘飯後聊大白的資料。剛結上的親家便成了仇人了。

    界首人見多識廣腦瓜子活絡,可也極愛虛榮的。人們叫作“好麵子”。有的人原本是家境貧寒,一年也難得吃上幾頓肉。可貧窮的人處處遭人白眼。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他們就總在家裏備了點肥肉煉的油,用布包了。每天飯後出門時就用這油在嘴唇上塗抹塗抹。讓嘴唇油亮亮的像剛吃了頓肥肉大餐一般。

    照他們自己的說法是:三天沒吃飯,裝成個賣米漢。這一招果然靈。飯後閑走在街上,熟人見了就高興地問:嗬!今天開洋暈了?吃了些什麽好菜?這麽滿嘴流油的。與他便是有說有笑的很是親熱。因為小市民天生就是嫌貧愛富,跟紅頂白,盡管富人富得與他毫不相幹。這位窮漢雖然苦了肚子,卻樂了精神。迴到家裏與家人數說得有聲有色。好似自個真的是吃足了大肉似的。家人也就跟著樂而忘憂了。

    有位街鄰已是幾個月沒沾肉腥了,那一日大概是娘子的生日吧,買了斤把豬肉迴家。自己倒先樂得忘了神。提著那肉滿街走,走路的步子當然也是與平日裏是不同的了。現在邁的是外八字步。見到了熟人就先熱情高調的喊了人家。然後把那提肉的手高高的抬了起來才與別人聊天。

    被招唿中的街坊表現得似乎比他還高興。也就極情切地張楊道:哎喲!今天恁就這門舍得幹了?這可是上好的裏脊肉呀!

    這街鄰的臉上立即寫滿了笑容和得意。似乎自己這一下就是真正的富翁了。這一種滿足其實比真正吃了手上那提著的肉還美。家裏小孩老人四五張嘴,能落進他嘴裏去的肉還會有多少?他恨不得在街頭上多轉幾圈。

    等得他意優未足地提著那肉迴到家裏時。還沒到火灶邊婆娘已在不耐煩的訓斥了:你哪裏是去買豬肉呀,你是去殺豬去了吧?死到外頭就不迴來了!

    這街鄰仍就沉浸在自己的滿足中。也不計較婆娘的煩言。快活地說:今天逢見了我的熟人。他那看我的眼光就與往日大不相同了哪。我提著豬肉,他就比我自家還興頭些。講了蠻多奉承我的話。我當然要陪他多聊幾句羅。好了,好了,快煮菜,快煮菜。

    街鄰這一天的節慶歡樂不是在家裏,而是在街頭上。

    還有一些已是超出了溫飽線的小商販。他們雖然不算富裕。可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總想顯示自己富有,是高人一等的。手上要戴一隻很大的金械指,再常沾起那蘭花手。引導著人們的視線落到他那貴氣的手上去;嘴裏鑲金牙齒,所以就常常的咧嘴大笑,盡管並沒有什麽好笑的事。要是偶爾吃點珍貴點的東西,就得非要讓全鎮的人都曉得才行。

    我們家對麵住戶就是這麽一個人。一天,他買了一個稍微大點的團魚。便搬了砧板到街心上來剖。讓過路人都看見好曉得他發財了,能買這麽大的團魚吃。

    團魚在那年月雖不算貴,可這上了三四斤的大團魚可不是一般的人能買得起的呀。我那時不過五、六歲,同了幾個一般大的孩子就圍了他在中間,看他沾了那蘭花手把那團魚按了在地上剖。他見有了人在圍觀,更是來了興致。雖是小孩子們,可人多就能惹人注意。他就是圖企個人多來欣賞的場麵。

    我為什麽那麽好奇呢?因為我好想看團魚蛋。父親會捕魚,也總是能捕到團魚的。捕來的團魚殺了,剖出的蛋來總是先給我們玩個夠,然後在煮飯時再一同蒸了給我們吃的。所以看到別人家剖團魚也特別的高興。圍著看得津津有味。希望能看到剖出那可愛的圓圓白白的小蛋蛋來。

    結果那街鄰沾著蘭花手擺弄了半天也沒剖出個蛋蛋來。大概是隻公團魚。我們掃興極了,他卻是出盡了風頭,得意洋洋地把剖好的團魚和砧板往屋裏搬。

    人們都說界首人跟紅抵白。人情勢利。有錢就有人奉承,沒有錢的人處處遭白眼。故此,人們不得不學會一套處世的本領,戴上了一幅自欺欺人假麵具。即三天沒吃飯,裝成個賣米漢。唉!這樣的日子活得是多麽的累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邊鎮舊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胡安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胡安淩並收藏邊鎮舊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