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至尊之路
日在三國?我真的是漢室忠良啊 作者:闐西奧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虎豹騎給泰山軍士卒留下的印象實在是太深了,梁丘之戰,功虧一簣,全都是因為虎豹騎的鐵蹄無人可擋,以至於士卒們下意識地產生了畏敵之情。
可怎麽虎豹騎會如此之多啊?
之前曹操不是找老大哥袁紹要馬嗎?
袁紹雖然沒給,可馬卻自己過來了。
南匈奴單於於夫羅被北路軍擊敗後,發現連壺關都已經被北路軍分兵拿下,迴上黨的路都沒了。
整個河北被北路軍攔腰截斷,於夫羅失去了和袁紹的聯係,陷入了孤立無援的險境。
不得已之下,於夫羅帶著四千騎兵,南渡黃河,去和盟友曹操抱團,於是曹操手下又多了四千匈奴騎兵。
再加上中原豪族踴躍擁軍支前,又給曹操貢獻了近兩千騎士,如此一來,曹操手下的騎兵數量已經超過了一萬。
於夫羅這人,深度漢化,完全不像個匈奴人,甚至包括南匈奴一族,幾乎都是精漢(精神大漢人),和草原遊牧的窮親戚們是世代仇敵,他曾想要北返複國,卻被北方的同胞拒之門外,於是徹底絕了胡化之心。
原時空裏,於夫羅甚至還給逃出長安的漢獻帝護駕,而百年後的匈奴漢,正是他孫子,漢光文帝劉淵的傑作。
見到於夫羅來尋求庇護,曹操親自出迎,禮遇有加,讓於夫羅大受感動,同時曹操還大手一揮,送給於夫羅一百套鞍具。
當時於夫羅隻是很感謝曹操,覺得曹操這個人大方,值得結交。
可過了兩三天,於夫羅就跪倒在了曹操麵前,口唿願認曹操為主,還說如果當時在河北有一百套這種鞍具,何至於敗給孫觀?
於夫羅看到了這種鞍具對騎兵戰力所產生的質變,便瞬間又起了重迴草原,奪迴故國的野心,可和曹純、曹昂等青年曹將一番切磋交流之後,於夫羅徹底是心服口服了。
漠北長史府長史兼匈奴單於,世代接受漢皇敕封,同時長子留在曹操身邊為質,這是於夫羅新的誌向,至少在曹純、曹昂這代人傑死之前,於夫羅是不想和曹操起衝突的。
百年以後如果有機會,靠著草原的鐵騎之利,要做也要做大漢的天子,誰還去當漠北茹毛飲血的胡人單於?
贈鞍具是恩,讓曹純和於夫羅過招是威,恩威並施之下,於夫羅現在對曹操心服口服,決定提前下注,認曹操這個主公。
曹操也不客氣,說跟他可以,但自己軍中目前缺了兩千匹戰馬,不知……
於夫羅半點不帶半點猶豫,不就是一半的戰馬嗎,給了就是。
曹操大喜,接受了於夫羅的效忠,同時還把弟弟曹德的女兒,自己的侄女,許配給於夫羅的長子劉豹,簡直讓於夫羅不敢相信,當場表示願肝腦塗地,世代為曹家赴湯蹈火。
曹操也滿意地表示,以後就是一家人了,一家人不說兩家話。激動得於夫羅,第一次在部族外麵淚流滿麵。
世家居然也看得起匈奴人?
士為知己者死,於夫羅感動地想著,劉豹娶了曹家女,曹劉合璧,還愁何事不成?
於夫羅自己是打算為曹公效死了,同時希望自己的兒子劉豹能長壽一點,有充分的時間
去經營這世代富貴。
曹操的心是何等的大,別人防匈奴還來不及,曹操已經開始打起了草原的主。
別看現在草原的霸主烏桓、鮮卑,看似控弦數十萬,可真打起來,估計還不夠自家阿昂一下打的。
白白占了那麽好的草場,真是一幫屍位素餐的蟲豸。
突騎變鐵騎,草原以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隻是曹操還沒想那麽遠該如何控製草原。
可於夫羅突然就來了,一番思量之下,曹操決定先拉攏住於夫羅再說,世人不是笑曹家是閹宦之後嗎,那就再結個匈奴之親好了,既然被當作了另類,那就貫徹到底好咯。
可如此一來,雙重汙點加身,曹家在世族層麵的含金量再次變低,唯一的扭轉方法就隻有成為那個全天下最獨特的世家: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老劉家往草原嫁了多少女兒,幾個世人敢微詞?有意見的,你們拿自家的女兒嫁給胡人得了。
突騎變鐵騎,草原不隻是重要性變大了,威脅性也會逐漸變大,試想,如果烏桓、鮮卑那幾十萬牧民壯丁,變成了端坐高橋鞍,腳踏雙馬鐙,馬釘鐵馬掌的騎士,十個公孫瓚勢力湊一塊也難以抵擋。
為了天下蒼生,曹操願意受這個垢,受這個不祥,勢必要在他們這一代諸夏侯曹人才輩出的時代,想辦法把草原控製住。
下屬們看此情景,無不欽佩於曹公的胸襟。
大部分人佩服曹操為了大家而舍棄小家的大公無私,小部分人則隱隱看到曹家以後的路,一條通向天下至尊的道路。
這些人,有的暗自興奮,願與曹公共榮辱,有的卻隻是自我催眠道:想多了,想多了,曹公一心為國,一定不會有不臣之心的……
如果正在南中忙活的韋恩知道曹操因為和匈奴人結了親家,從而導致手下暴漲忠誠度,那會是怎樣的心情?
把侄女嫁給漢光文帝劉淵他爹就是受國之垢了,那他韋恩此生大半輩子和南蠻諸部廝混在一起,說是受地球之垢也不過分吧?
曹操也有話說,自家乃曹參曹相國之後,四百年的積累,豈是南海韋氏一代人的奮鬥所能比的?
曹氏是什麽級別的世家,而韋氏又是什麽世家?
炒作豪強,散裝公卿,貸款世家(提前預支世家地位)罷了,還敢站在第一線當主公?過個十年二十年,說不定等到新的強權朝廷掃平了南方,直接就揚了韋氏的九族。
總之,得到了重要增援後的曹軍,隨即四處出擊,繼續為泰山軍的缺糧現狀火上澆油。
也不管是誰手下的部隊,統統打出虎豹騎的旗幟,於是在兗州戰場上,出現了上萬虎豹騎,在被蝗蟲啃食幹淨的麥地上肆意馳騁,將臧霸軍分割成了三段。
冷兵器時代最大的傷亡通常就是在撤退追擊時打出來的。
尤其是馬具齊整完備之後,在北朝鐵蹄的踐踏之下,南朝的步軍要如何撤退,這是個大難題。
南朝各代名將給出了兩種解法,要麽走水路撤退,要麽先打贏了再撤退。
至於為什麽打贏了還要撤退,比如桓溫、劉裕等等北伐名將,打贏了卻要撤軍,像是南朝特色,不得不嚐?
其實也不能說是南廷特色,北邊也幹了,蒙元的長子西征就撤了,說白了還是政治大於軍事,大家急著迴去內鬥呢,不鬥自己就不存在了,存在就是一切。
所以很多看起來不合理的選擇,也是無奈之舉,就像這次臧霸一開始選擇熬而不是撤。
可真拖到能夠撤退了,新的變數也來了,大半臧霸軍都麵臨滅頂之災。
可怎麽虎豹騎會如此之多啊?
之前曹操不是找老大哥袁紹要馬嗎?
袁紹雖然沒給,可馬卻自己過來了。
南匈奴單於於夫羅被北路軍擊敗後,發現連壺關都已經被北路軍分兵拿下,迴上黨的路都沒了。
整個河北被北路軍攔腰截斷,於夫羅失去了和袁紹的聯係,陷入了孤立無援的險境。
不得已之下,於夫羅帶著四千騎兵,南渡黃河,去和盟友曹操抱團,於是曹操手下又多了四千匈奴騎兵。
再加上中原豪族踴躍擁軍支前,又給曹操貢獻了近兩千騎士,如此一來,曹操手下的騎兵數量已經超過了一萬。
於夫羅這人,深度漢化,完全不像個匈奴人,甚至包括南匈奴一族,幾乎都是精漢(精神大漢人),和草原遊牧的窮親戚們是世代仇敵,他曾想要北返複國,卻被北方的同胞拒之門外,於是徹底絕了胡化之心。
原時空裏,於夫羅甚至還給逃出長安的漢獻帝護駕,而百年後的匈奴漢,正是他孫子,漢光文帝劉淵的傑作。
見到於夫羅來尋求庇護,曹操親自出迎,禮遇有加,讓於夫羅大受感動,同時曹操還大手一揮,送給於夫羅一百套鞍具。
當時於夫羅隻是很感謝曹操,覺得曹操這個人大方,值得結交。
可過了兩三天,於夫羅就跪倒在了曹操麵前,口唿願認曹操為主,還說如果當時在河北有一百套這種鞍具,何至於敗給孫觀?
於夫羅看到了這種鞍具對騎兵戰力所產生的質變,便瞬間又起了重迴草原,奪迴故國的野心,可和曹純、曹昂等青年曹將一番切磋交流之後,於夫羅徹底是心服口服了。
漠北長史府長史兼匈奴單於,世代接受漢皇敕封,同時長子留在曹操身邊為質,這是於夫羅新的誌向,至少在曹純、曹昂這代人傑死之前,於夫羅是不想和曹操起衝突的。
百年以後如果有機會,靠著草原的鐵騎之利,要做也要做大漢的天子,誰還去當漠北茹毛飲血的胡人單於?
贈鞍具是恩,讓曹純和於夫羅過招是威,恩威並施之下,於夫羅現在對曹操心服口服,決定提前下注,認曹操這個主公。
曹操也不客氣,說跟他可以,但自己軍中目前缺了兩千匹戰馬,不知……
於夫羅半點不帶半點猶豫,不就是一半的戰馬嗎,給了就是。
曹操大喜,接受了於夫羅的效忠,同時還把弟弟曹德的女兒,自己的侄女,許配給於夫羅的長子劉豹,簡直讓於夫羅不敢相信,當場表示願肝腦塗地,世代為曹家赴湯蹈火。
曹操也滿意地表示,以後就是一家人了,一家人不說兩家話。激動得於夫羅,第一次在部族外麵淚流滿麵。
世家居然也看得起匈奴人?
士為知己者死,於夫羅感動地想著,劉豹娶了曹家女,曹劉合璧,還愁何事不成?
於夫羅自己是打算為曹公效死了,同時希望自己的兒子劉豹能長壽一點,有充分的時間
去經營這世代富貴。
曹操的心是何等的大,別人防匈奴還來不及,曹操已經開始打起了草原的主。
別看現在草原的霸主烏桓、鮮卑,看似控弦數十萬,可真打起來,估計還不夠自家阿昂一下打的。
白白占了那麽好的草場,真是一幫屍位素餐的蟲豸。
突騎變鐵騎,草原以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隻是曹操還沒想那麽遠該如何控製草原。
可於夫羅突然就來了,一番思量之下,曹操決定先拉攏住於夫羅再說,世人不是笑曹家是閹宦之後嗎,那就再結個匈奴之親好了,既然被當作了另類,那就貫徹到底好咯。
可如此一來,雙重汙點加身,曹家在世族層麵的含金量再次變低,唯一的扭轉方法就隻有成為那個全天下最獨特的世家: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老劉家往草原嫁了多少女兒,幾個世人敢微詞?有意見的,你們拿自家的女兒嫁給胡人得了。
突騎變鐵騎,草原不隻是重要性變大了,威脅性也會逐漸變大,試想,如果烏桓、鮮卑那幾十萬牧民壯丁,變成了端坐高橋鞍,腳踏雙馬鐙,馬釘鐵馬掌的騎士,十個公孫瓚勢力湊一塊也難以抵擋。
為了天下蒼生,曹操願意受這個垢,受這個不祥,勢必要在他們這一代諸夏侯曹人才輩出的時代,想辦法把草原控製住。
下屬們看此情景,無不欽佩於曹公的胸襟。
大部分人佩服曹操為了大家而舍棄小家的大公無私,小部分人則隱隱看到曹家以後的路,一條通向天下至尊的道路。
這些人,有的暗自興奮,願與曹公共榮辱,有的卻隻是自我催眠道:想多了,想多了,曹公一心為國,一定不會有不臣之心的……
如果正在南中忙活的韋恩知道曹操因為和匈奴人結了親家,從而導致手下暴漲忠誠度,那會是怎樣的心情?
把侄女嫁給漢光文帝劉淵他爹就是受國之垢了,那他韋恩此生大半輩子和南蠻諸部廝混在一起,說是受地球之垢也不過分吧?
曹操也有話說,自家乃曹參曹相國之後,四百年的積累,豈是南海韋氏一代人的奮鬥所能比的?
曹氏是什麽級別的世家,而韋氏又是什麽世家?
炒作豪強,散裝公卿,貸款世家(提前預支世家地位)罷了,還敢站在第一線當主公?過個十年二十年,說不定等到新的強權朝廷掃平了南方,直接就揚了韋氏的九族。
總之,得到了重要增援後的曹軍,隨即四處出擊,繼續為泰山軍的缺糧現狀火上澆油。
也不管是誰手下的部隊,統統打出虎豹騎的旗幟,於是在兗州戰場上,出現了上萬虎豹騎,在被蝗蟲啃食幹淨的麥地上肆意馳騁,將臧霸軍分割成了三段。
冷兵器時代最大的傷亡通常就是在撤退追擊時打出來的。
尤其是馬具齊整完備之後,在北朝鐵蹄的踐踏之下,南朝的步軍要如何撤退,這是個大難題。
南朝各代名將給出了兩種解法,要麽走水路撤退,要麽先打贏了再撤退。
至於為什麽打贏了還要撤退,比如桓溫、劉裕等等北伐名將,打贏了卻要撤軍,像是南朝特色,不得不嚐?
其實也不能說是南廷特色,北邊也幹了,蒙元的長子西征就撤了,說白了還是政治大於軍事,大家急著迴去內鬥呢,不鬥自己就不存在了,存在就是一切。
所以很多看起來不合理的選擇,也是無奈之舉,就像這次臧霸一開始選擇熬而不是撤。
可真拖到能夠撤退了,新的變數也來了,大半臧霸軍都麵臨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