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亂世真的來了
日在三國?我真的是漢室忠良啊 作者:闐西奧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昌邑有城防之堅固,定陶有濟水之險,成武有兵甲之銳,而臧霸軍的銳氣卻幾近消磨一空。
昌豨大軍一滅,臧霸可以預見自己的後路也將不穩,如果不早做決斷,臧霸軍恐將被困在兗州。
若是其餘三路大軍都敗了還好說,可聽說管承從徐州運錢糧迴東萊的船隊一直排到海的盡頭;聽說孫觀打得南匈奴單於於夫羅和黑山軍大將於毒抱頭鼠竄,打得河北四庭柱變成河北四豚豬。
泰山軍的二三號人物已經打出了偌大的名頭,天下諸侯震驚的目光,很自然地就落到了泰山軍頭號人物,臧霸的身上。
臧霸如果就這樣迴去,即使孫觀、管承等人還尊重自己,可跟著自己參加臧霸軍的中小頭領們,絕對會滿腹怨言,迴去也會低北路軍、海路軍的人一頭。
按泰山軍目前的素質,山頭一旦形成了,山頭之間的關係,就不以大頭領們的意誌為轉移了。
所以臧霸,包括絕大部分的臧霸軍將校,都指望著兗州這邊金黃的麥田,跟曹操再熬一熬,熬到秋收,一切就會好起來了。
可黃邵這邊的參謀們都反對,泰山軍之所以能在青州站住腳,全賴打土豪分田地,得到了青州百姓的認可與支持,和青州百姓站到了一起。
現在臧霸軍也在兗州打了土豪,分了田地,好不容易得到了幾郡百姓的初步認可,如果等到秋收時,要在這幾郡征夠十七萬大軍的軍糧,百姓們肯定是負擔不起的。
那等於之前的工作全都白做了,說不定還會直接反目成仇,不如現在趁著後路還暢通,趕緊收縮防線,退到河流更多的任城國,到了那裏,曹軍的騎兵會受到地形的製約,那就不足為慮了。
不出意料地,黃邵他們的軍事建議,又被政治理由給否決了。
那就熬著吧。
可熬著熬著,沒熬到秋收,卻先熬到了一個壞消息:
初平二年秋,中原蝗災,赤地千裏,顆粒無收。
不用再吵吵要不要在兗州征糧了,今年秋天,整個兗州都沒有一粒糧食可收。
不過也有個好消息:
曹軍也在中原征不到糧。
征不到糧,曹軍就不能窩著,就必須出來速戰速決。
可百姓是顆粒無收了,地主家卻是真的有餘糧,中原地主本就已經認了曹操為主,現在曹操又給他們打了一針強心劑:
曹軍有糧而賊軍無糧,則曹軍必勝;而曹軍一勝,則願將半數戰俘贈予中原父老為奴為仆,以報答中原父老對曹孟德的愛戴。
如今正是中原生死存亡的攸關時刻,曹操希望中原大大小小各個家族,一起出力,共克時艱。
各家出資,為曹使君籌糧,保衛鄉梓,本就是一件你情我願的事,結果現在曹使君還要追加事後分紅?
當即表示,堅決團結在兗州牧曹孟德身邊,積極做好擁軍支前工作,直到徹底把臧霸野心狼趕迴泰山為止。
曹軍形勢一片大好,而泰山軍的情況其實也不算太糟。
畢竟是亂世流民起家的,麵對即將到來的饑荒,泰山軍處理起來也是得心應手。
遇上饑荒撤軍,這很合理,至少不會因為沒打贏曹操不得不撤軍,而落入內部傾軋的下風。
臧霸有台階下了,他可以撤軍了。
饑荒,不可抗因素,敢拿天災來質疑起義軍?你是漢廷那幫信天人合一派來的臥底吧,這麽信這賊老天,當初造什麽反啊,你咋不去報官啊?
曹操找大戶,臧霸就找大哥。
曹操和大戶之間肝膽相照,臧霸和大哥也是“兄友弟恭”。
飯沒得吃了,又想起華府這個大哥了?
援助,必須援助,總比悶著不說,心裏沒這個大哥強。
囤了上千萬人一年所需的糧食,可不就是為了極大概率會發生的饑荒嘛。
老規矩,以糧易口,二十石稻穀換一戶人家。
別說二十石,就算是十石臧霸也換,青州的地都分幹淨了,他也沒地方安置饑民,不如送走一半人換來要緊的糧食再說。
得到了華府的積極迴應,於是泰山軍抓緊時間下基層,做工作。
得知泰山軍在轉移人口,曹操也派出了細作去搞破壞。
“黑九,你跟泰山軍走嗎,去青州就食。”
“我怕去了就迴不來了,我舍不下鄉土。阿牛你莫非要去?我聽說,羅花豬不是在曹兗州手下吃兵糧嗎,他前些日子偷偷迴了家,說隻要曹兗州打迴來,就會開倉濟民。”
“曹兗州哪來的糧,我聽說整個兗州,地裏所有的糧食都給蝗蟲啃光了。”
“地裏沒有,那些大族家裏有啊,我們山陽郡的大族本來也有的,隻是都被泰山軍給拿走了。”
“人家把囤糧拿走了,不也把地分給你了嗎?再說了,以前遇上災荒,幾個大族會開倉濟民?不都是把家門掩得緊緊的,隻等你家裏的老幼餓得眼睛發綠,嘴巴裏冒酸水,然後你不得不上門賣身為奴,這才會給你一口吃的。”
“曹兗州不一樣的,聽說兗州西邊那幾個郡的人,都叫曹兗州為曹青天,說他公正無私,他曾經為了懲戒行惡的宦官,甚至罷過官呢!就是因為有他在,所以那些大戶才舍得賑災。”
“可曹軍一來,你新分的地難道不會被那些大戶重新奪迴去嗎?就是那些大戶人家出人出力,才有曹軍今天的聲勢,曹軍肯定幫他們不幫我們,你以後怕是又隻能當佃農了。”
“當佃農就當佃農吧,至少能留在家鄉,至少有口飯吃。”
……
類似的一幕頻頻發生在泰山軍占領區內,那些細作借著鄉人親朋的掩護,遊走在各個鄉裏,鼓動著鄉人留下,以至於泰山軍的工作收效甚微。
三個郡國一百多萬人,隻有十分之一的願意和泰山軍走,剩下十分之九的,都推辭說“故土難離”。
就算這十來萬人全部送去華府,那也隻能換迴六十萬石的稻穀,不算損耗,頂多夠臧霸軍十七萬人吃4個月。
臧霸還想強拆強遷,可被黃邵攔下了,強迫遷徙,反而不美,先捱過這幾個月再說,戰事綿延日久,以後中原的流民隻會越來越多,不必急於一時。
以糧易口這事,本來就是要靠著華府,所以臧霸這次必須得看黃邵的臉色行事。
而且臧霸軍這次在兗州百姓眼中的形象還不錯,今年先撤了,明年再來,肯定也會很順利。
可當臧霸想撤迴青州時,卻突然發現現在難以脫身。
最前線是定陶成武一線,第二線是昌邑城下,後方基地則是任城國,各自間隔不過幾十裏,精銳部隊強行軍一天就能到,泰山軍大部分部隊走兩三天也能到。
可是正是這近在咫尺的距離,卻讓泰山軍望而卻步。
前線和第二線之間,盡是打著“豹騎校尉曹”旗號的騎兵遮斷了道路,橫亙在第二線與後方基地之間的,則是打著“虎騎校尉曹”旗號的騎兵四處遊擊阻截。
全是虎豹騎,成千上萬的虎豹騎!
可怎麽會有這麽多?難不成曹操的地裏能種出虎豹騎嗎?
昌豨大軍一滅,臧霸可以預見自己的後路也將不穩,如果不早做決斷,臧霸軍恐將被困在兗州。
若是其餘三路大軍都敗了還好說,可聽說管承從徐州運錢糧迴東萊的船隊一直排到海的盡頭;聽說孫觀打得南匈奴單於於夫羅和黑山軍大將於毒抱頭鼠竄,打得河北四庭柱變成河北四豚豬。
泰山軍的二三號人物已經打出了偌大的名頭,天下諸侯震驚的目光,很自然地就落到了泰山軍頭號人物,臧霸的身上。
臧霸如果就這樣迴去,即使孫觀、管承等人還尊重自己,可跟著自己參加臧霸軍的中小頭領們,絕對會滿腹怨言,迴去也會低北路軍、海路軍的人一頭。
按泰山軍目前的素質,山頭一旦形成了,山頭之間的關係,就不以大頭領們的意誌為轉移了。
所以臧霸,包括絕大部分的臧霸軍將校,都指望著兗州這邊金黃的麥田,跟曹操再熬一熬,熬到秋收,一切就會好起來了。
可黃邵這邊的參謀們都反對,泰山軍之所以能在青州站住腳,全賴打土豪分田地,得到了青州百姓的認可與支持,和青州百姓站到了一起。
現在臧霸軍也在兗州打了土豪,分了田地,好不容易得到了幾郡百姓的初步認可,如果等到秋收時,要在這幾郡征夠十七萬大軍的軍糧,百姓們肯定是負擔不起的。
那等於之前的工作全都白做了,說不定還會直接反目成仇,不如現在趁著後路還暢通,趕緊收縮防線,退到河流更多的任城國,到了那裏,曹軍的騎兵會受到地形的製約,那就不足為慮了。
不出意料地,黃邵他們的軍事建議,又被政治理由給否決了。
那就熬著吧。
可熬著熬著,沒熬到秋收,卻先熬到了一個壞消息:
初平二年秋,中原蝗災,赤地千裏,顆粒無收。
不用再吵吵要不要在兗州征糧了,今年秋天,整個兗州都沒有一粒糧食可收。
不過也有個好消息:
曹軍也在中原征不到糧。
征不到糧,曹軍就不能窩著,就必須出來速戰速決。
可百姓是顆粒無收了,地主家卻是真的有餘糧,中原地主本就已經認了曹操為主,現在曹操又給他們打了一針強心劑:
曹軍有糧而賊軍無糧,則曹軍必勝;而曹軍一勝,則願將半數戰俘贈予中原父老為奴為仆,以報答中原父老對曹孟德的愛戴。
如今正是中原生死存亡的攸關時刻,曹操希望中原大大小小各個家族,一起出力,共克時艱。
各家出資,為曹使君籌糧,保衛鄉梓,本就是一件你情我願的事,結果現在曹使君還要追加事後分紅?
當即表示,堅決團結在兗州牧曹孟德身邊,積極做好擁軍支前工作,直到徹底把臧霸野心狼趕迴泰山為止。
曹軍形勢一片大好,而泰山軍的情況其實也不算太糟。
畢竟是亂世流民起家的,麵對即將到來的饑荒,泰山軍處理起來也是得心應手。
遇上饑荒撤軍,這很合理,至少不會因為沒打贏曹操不得不撤軍,而落入內部傾軋的下風。
臧霸有台階下了,他可以撤軍了。
饑荒,不可抗因素,敢拿天災來質疑起義軍?你是漢廷那幫信天人合一派來的臥底吧,這麽信這賊老天,當初造什麽反啊,你咋不去報官啊?
曹操找大戶,臧霸就找大哥。
曹操和大戶之間肝膽相照,臧霸和大哥也是“兄友弟恭”。
飯沒得吃了,又想起華府這個大哥了?
援助,必須援助,總比悶著不說,心裏沒這個大哥強。
囤了上千萬人一年所需的糧食,可不就是為了極大概率會發生的饑荒嘛。
老規矩,以糧易口,二十石稻穀換一戶人家。
別說二十石,就算是十石臧霸也換,青州的地都分幹淨了,他也沒地方安置饑民,不如送走一半人換來要緊的糧食再說。
得到了華府的積極迴應,於是泰山軍抓緊時間下基層,做工作。
得知泰山軍在轉移人口,曹操也派出了細作去搞破壞。
“黑九,你跟泰山軍走嗎,去青州就食。”
“我怕去了就迴不來了,我舍不下鄉土。阿牛你莫非要去?我聽說,羅花豬不是在曹兗州手下吃兵糧嗎,他前些日子偷偷迴了家,說隻要曹兗州打迴來,就會開倉濟民。”
“曹兗州哪來的糧,我聽說整個兗州,地裏所有的糧食都給蝗蟲啃光了。”
“地裏沒有,那些大族家裏有啊,我們山陽郡的大族本來也有的,隻是都被泰山軍給拿走了。”
“人家把囤糧拿走了,不也把地分給你了嗎?再說了,以前遇上災荒,幾個大族會開倉濟民?不都是把家門掩得緊緊的,隻等你家裏的老幼餓得眼睛發綠,嘴巴裏冒酸水,然後你不得不上門賣身為奴,這才會給你一口吃的。”
“曹兗州不一樣的,聽說兗州西邊那幾個郡的人,都叫曹兗州為曹青天,說他公正無私,他曾經為了懲戒行惡的宦官,甚至罷過官呢!就是因為有他在,所以那些大戶才舍得賑災。”
“可曹軍一來,你新分的地難道不會被那些大戶重新奪迴去嗎?就是那些大戶人家出人出力,才有曹軍今天的聲勢,曹軍肯定幫他們不幫我們,你以後怕是又隻能當佃農了。”
“當佃農就當佃農吧,至少能留在家鄉,至少有口飯吃。”
……
類似的一幕頻頻發生在泰山軍占領區內,那些細作借著鄉人親朋的掩護,遊走在各個鄉裏,鼓動著鄉人留下,以至於泰山軍的工作收效甚微。
三個郡國一百多萬人,隻有十分之一的願意和泰山軍走,剩下十分之九的,都推辭說“故土難離”。
就算這十來萬人全部送去華府,那也隻能換迴六十萬石的稻穀,不算損耗,頂多夠臧霸軍十七萬人吃4個月。
臧霸還想強拆強遷,可被黃邵攔下了,強迫遷徙,反而不美,先捱過這幾個月再說,戰事綿延日久,以後中原的流民隻會越來越多,不必急於一時。
以糧易口這事,本來就是要靠著華府,所以臧霸這次必須得看黃邵的臉色行事。
而且臧霸軍這次在兗州百姓眼中的形象還不錯,今年先撤了,明年再來,肯定也會很順利。
可當臧霸想撤迴青州時,卻突然發現現在難以脫身。
最前線是定陶成武一線,第二線是昌邑城下,後方基地則是任城國,各自間隔不過幾十裏,精銳部隊強行軍一天就能到,泰山軍大部分部隊走兩三天也能到。
可是正是這近在咫尺的距離,卻讓泰山軍望而卻步。
前線和第二線之間,盡是打著“豹騎校尉曹”旗號的騎兵遮斷了道路,橫亙在第二線與後方基地之間的,則是打著“虎騎校尉曹”旗號的騎兵四處遊擊阻截。
全是虎豹騎,成千上萬的虎豹騎!
可怎麽會有這麽多?難不成曹操的地裏能種出虎豹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