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北伐!討董!
日在三國?我真的是漢室忠良啊 作者:闐西奧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抓住了史璜,拿下了廣信城的控製權,華府就不準備再讓出去了。
首先把城內的防務全部接管,至於行政,暫時沒這個工夫和本地豪族扯皮,北伐大業還等著交州紅軍的參與呢。
蒼梧這邊將史璜順利拿下,合浦對峙前線,士燮這頭老狐狸更是幹淨利落。
從收到橋瑁的三公檄文之後,士燮第一時間和李弎通氣,表示如果董卓真的禍亂朝廷,那他士燮就與董賊勢不兩立!
等到袁術和荊州的消息再來,並且伴隨著史璜被扣上董黨的帽子被捕時,士燮立馬表示,自己受奸人蒙蔽,險些痛擊友軍。
為表歉意,士燮也願意出兵三千,北上討董,並且為了整個交州的團結和睦,這支軍隊凡事皆以李弎為首。
李弎也不推辭,當場和士燮完成了軍隊交接,士燮留下的三千人馬,由士燮侄子士鋆統領,暫歸定海中郎將帳下。
其餘漢夷軍隊,從哪裏來,迴哪裏去,李弎也解散了集訓了幾天的三萬民兵,帶著原來的一個旅三千人,外加士鋆的三千人,乘船前往廣信和北伐軍會合。
於是乎,三日後,交州北伐軍誓師大會就在廣信城南舉行。
北伐軍由李肆擔任將軍,石敏學擔任軍指導員,下轄兩個旅,一個就是原交州紅軍第三旅,另一個則是士鋆帶來的三千人,按照華府的規矩,把別部司馬的名頭改成了旅帥,其餘不變。
後勤則由水軍將軍鄭彥牽頭,軍事、民政、經貿三大委員會協作負責,此次北伐,軍事並不是唯一的目的。
大會很簡單,由定海中郎將李弎開場講兩句,再讓受寵若驚到麵紅耳赤的交州群眾代表士廞上台,講了四五句類似家鄉人都盼著你們立功,盼著你們平安迴歸的話。
然後就在百姓的夾道歡送中,六千北伐軍將士,登上了前往荊州的船隻。
原本選定的群眾代表可不是士廞,而是一名農業勞動模範,來自最早接受朱雀軍土改的兩個鄉裏之一的穀北裏。
一年不到的時間裏,從一介白丁,到能上台在人山人海前講話,這太不容易了。
臨時換成這個交州大公子,沒辦法,士家也出了三千人,為了桶蘸就隻好如此了。
這也是韋恩對桶蘸態度複雜的原因。
桶蘸一方麵確實能減少了自己人的犧牲,另一方麵卻是要把自己人應得的迴報,分一部分出去。
其實最可怕的還是合流之後雙方誰同化誰的問題。
好在有大集體,最困難的問題不用操心;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同道之誌不改。
送走了北伐軍,華府接下來的工作重心又迴到了土地上。
在工業還沒有形成一定規模前,大量勞動力還是要放在土地上的。
定海周邊的土地經過長期耕種已經有些肥力不足,現在需要有進行組織地休耕,以恢複土地肥力,故此,對交趾郡一年三熟的沃土的墾殖計劃正好實施來彌補糧食產量的下滑。
這也是為什麽留了兩個旅和全部的民兵守衛根據地,而隻派出一個旅北伐的原因。
士燮,士威彥,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交州太小,容不下兩個頭。
盡管曆史上討董時期,火並盟友是件很常見的事,但華府不會做這麽糙的事。
交趾郡,那裏還有太多沒有開墾的土地,華府慷慨解囊,幫助盟友建設他的荒地,絕對是一件留名青史的大善事。
……
四百年前,始皇帝為了征服嶺南,下令由人工開鑿了溝通湘水和漓水的人工渠道。
於是乎,一條由無數勞動人民共同打造的,人類工程史上的一座豐碑——靈渠,建成了。
靈渠建成當年,秦朝就征服了嶺南。
從此以後,嶺南嶺北就緊密地聯係到了一起。
靈渠並不寬敞,二到三步的空間,隻夠一些艨艟小舟通過,這也是為什麽之前孫堅走水路來交州,戰船實力卻很薄弱。
交州若要北製荊州,那必然要拓寬靈渠,這是後話。
話說北伐軍乘船過了靈渠,先是直接二話不說攻下零陵縣城,保住退路不失。
之後再到零陵郡治泉陵城下,發現零陵還是無郡守狀態。
負責維持零陵郡日常運轉的是本地幾個豪族。
先前華府向荊州派出商隊時就發現了零陵的異樣,從兩年前區星領頭帶動荊南叛亂時,零陵太守就掛印而去了。
孫堅平定荊南叛亂後,朝廷大事太多了,沒人走動爭取,零陵太守之位也就一直空懸著。
但沒關係,這就是東漢,太守來不來差也差不多,平日裏,除了聽從一下督管荊南三郡軍事的長沙太守孫堅,他有什麽物資攤派需要征集,其餘一應事物,零陵的黃老爺們都負責管了。
現在北伐軍路過,斷然沒有放過這種“空城”的道理,留下第三旅一個營進城,負責征集零陵錢糧用作北伐,然後就等待交州方麵騰出手來接管。
荊州因為最近十年間,接盤了大量新增產的交州大米,所以其人口之眾,是可以預料的。人多了,矛盾就多了,所以以後的接管行動肯定不會順利。
北伐軍剩下五千多人,則繼續順湘水北上,等來到長沙郡治臨湘縣城時,已經是盛夏時節,但隻要不是劇烈運動,大家也都能適應。
酷暑鏖戰,已經成了交州軍指戰員們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到了臨湘,北伐軍才發現長沙管事的不是孫堅,孫堅已經出征北上了,留守的是他的同鄉好友,長沙郡丞,蘇代。
孫堅臨走時有交代過,如果交州軍經過,請蘇代代為招待一番,並且告知交州方麵,孫堅的目的地是袁術的駐屯地,南陽郡魯陽縣,請速來會師。
北伐軍出征不過五日,也沒什麽需要休整的理由,隻是上岸簡單一頓飯,留宿一夜,建立個補給站,便又繼續遠征北上。
同時也收獲了最新的情報,孫堅“下克上”,把荊州刺史王睿給做掉了。
原因和曆史上沒區別,武陵太守曹寅和荊州刺史王睿素有矛盾,擔心王睿借機生事,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偽造重臣書信,想借孫堅的刀殺人。
孫堅也不是愣頭青,別人讓他做誰就做誰。
王睿出身琅琊王氏,正兒八經的世家大族子弟,之前平定荊州叛亂期間,王睿是孫堅的上級,作戰過程中多次表現看不起寒門出身的孫堅,尤其是孫堅因功受封縣侯後,王睿的輕視瞬間到了另一個極端——嫉恨。
所以孫堅也是想除掉王睿的,老早就看這眼高於頂的膏粱子弟不順眼了。
這不,瞌睡來了送枕頭,孫堅揣著明白裝糊塗,挑動王睿麾下將士鬧餉,然後順勢逼得王睿吞金而死。
之後孫堅便順理成章地吞並了王睿的部眾,擁兵數萬,繼續北上。
首先把城內的防務全部接管,至於行政,暫時沒這個工夫和本地豪族扯皮,北伐大業還等著交州紅軍的參與呢。
蒼梧這邊將史璜順利拿下,合浦對峙前線,士燮這頭老狐狸更是幹淨利落。
從收到橋瑁的三公檄文之後,士燮第一時間和李弎通氣,表示如果董卓真的禍亂朝廷,那他士燮就與董賊勢不兩立!
等到袁術和荊州的消息再來,並且伴隨著史璜被扣上董黨的帽子被捕時,士燮立馬表示,自己受奸人蒙蔽,險些痛擊友軍。
為表歉意,士燮也願意出兵三千,北上討董,並且為了整個交州的團結和睦,這支軍隊凡事皆以李弎為首。
李弎也不推辭,當場和士燮完成了軍隊交接,士燮留下的三千人馬,由士燮侄子士鋆統領,暫歸定海中郎將帳下。
其餘漢夷軍隊,從哪裏來,迴哪裏去,李弎也解散了集訓了幾天的三萬民兵,帶著原來的一個旅三千人,外加士鋆的三千人,乘船前往廣信和北伐軍會合。
於是乎,三日後,交州北伐軍誓師大會就在廣信城南舉行。
北伐軍由李肆擔任將軍,石敏學擔任軍指導員,下轄兩個旅,一個就是原交州紅軍第三旅,另一個則是士鋆帶來的三千人,按照華府的規矩,把別部司馬的名頭改成了旅帥,其餘不變。
後勤則由水軍將軍鄭彥牽頭,軍事、民政、經貿三大委員會協作負責,此次北伐,軍事並不是唯一的目的。
大會很簡單,由定海中郎將李弎開場講兩句,再讓受寵若驚到麵紅耳赤的交州群眾代表士廞上台,講了四五句類似家鄉人都盼著你們立功,盼著你們平安迴歸的話。
然後就在百姓的夾道歡送中,六千北伐軍將士,登上了前往荊州的船隻。
原本選定的群眾代表可不是士廞,而是一名農業勞動模範,來自最早接受朱雀軍土改的兩個鄉裏之一的穀北裏。
一年不到的時間裏,從一介白丁,到能上台在人山人海前講話,這太不容易了。
臨時換成這個交州大公子,沒辦法,士家也出了三千人,為了桶蘸就隻好如此了。
這也是韋恩對桶蘸態度複雜的原因。
桶蘸一方麵確實能減少了自己人的犧牲,另一方麵卻是要把自己人應得的迴報,分一部分出去。
其實最可怕的還是合流之後雙方誰同化誰的問題。
好在有大集體,最困難的問題不用操心;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同道之誌不改。
送走了北伐軍,華府接下來的工作重心又迴到了土地上。
在工業還沒有形成一定規模前,大量勞動力還是要放在土地上的。
定海周邊的土地經過長期耕種已經有些肥力不足,現在需要有進行組織地休耕,以恢複土地肥力,故此,對交趾郡一年三熟的沃土的墾殖計劃正好實施來彌補糧食產量的下滑。
這也是為什麽留了兩個旅和全部的民兵守衛根據地,而隻派出一個旅北伐的原因。
士燮,士威彥,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交州太小,容不下兩個頭。
盡管曆史上討董時期,火並盟友是件很常見的事,但華府不會做這麽糙的事。
交趾郡,那裏還有太多沒有開墾的土地,華府慷慨解囊,幫助盟友建設他的荒地,絕對是一件留名青史的大善事。
……
四百年前,始皇帝為了征服嶺南,下令由人工開鑿了溝通湘水和漓水的人工渠道。
於是乎,一條由無數勞動人民共同打造的,人類工程史上的一座豐碑——靈渠,建成了。
靈渠建成當年,秦朝就征服了嶺南。
從此以後,嶺南嶺北就緊密地聯係到了一起。
靈渠並不寬敞,二到三步的空間,隻夠一些艨艟小舟通過,這也是為什麽之前孫堅走水路來交州,戰船實力卻很薄弱。
交州若要北製荊州,那必然要拓寬靈渠,這是後話。
話說北伐軍乘船過了靈渠,先是直接二話不說攻下零陵縣城,保住退路不失。
之後再到零陵郡治泉陵城下,發現零陵還是無郡守狀態。
負責維持零陵郡日常運轉的是本地幾個豪族。
先前華府向荊州派出商隊時就發現了零陵的異樣,從兩年前區星領頭帶動荊南叛亂時,零陵太守就掛印而去了。
孫堅平定荊南叛亂後,朝廷大事太多了,沒人走動爭取,零陵太守之位也就一直空懸著。
但沒關係,這就是東漢,太守來不來差也差不多,平日裏,除了聽從一下督管荊南三郡軍事的長沙太守孫堅,他有什麽物資攤派需要征集,其餘一應事物,零陵的黃老爺們都負責管了。
現在北伐軍路過,斷然沒有放過這種“空城”的道理,留下第三旅一個營進城,負責征集零陵錢糧用作北伐,然後就等待交州方麵騰出手來接管。
荊州因為最近十年間,接盤了大量新增產的交州大米,所以其人口之眾,是可以預料的。人多了,矛盾就多了,所以以後的接管行動肯定不會順利。
北伐軍剩下五千多人,則繼續順湘水北上,等來到長沙郡治臨湘縣城時,已經是盛夏時節,但隻要不是劇烈運動,大家也都能適應。
酷暑鏖戰,已經成了交州軍指戰員們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到了臨湘,北伐軍才發現長沙管事的不是孫堅,孫堅已經出征北上了,留守的是他的同鄉好友,長沙郡丞,蘇代。
孫堅臨走時有交代過,如果交州軍經過,請蘇代代為招待一番,並且告知交州方麵,孫堅的目的地是袁術的駐屯地,南陽郡魯陽縣,請速來會師。
北伐軍出征不過五日,也沒什麽需要休整的理由,隻是上岸簡單一頓飯,留宿一夜,建立個補給站,便又繼續遠征北上。
同時也收獲了最新的情報,孫堅“下克上”,把荊州刺史王睿給做掉了。
原因和曆史上沒區別,武陵太守曹寅和荊州刺史王睿素有矛盾,擔心王睿借機生事,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偽造重臣書信,想借孫堅的刀殺人。
孫堅也不是愣頭青,別人讓他做誰就做誰。
王睿出身琅琊王氏,正兒八經的世家大族子弟,之前平定荊州叛亂期間,王睿是孫堅的上級,作戰過程中多次表現看不起寒門出身的孫堅,尤其是孫堅因功受封縣侯後,王睿的輕視瞬間到了另一個極端——嫉恨。
所以孫堅也是想除掉王睿的,老早就看這眼高於頂的膏粱子弟不順眼了。
這不,瞌睡來了送枕頭,孫堅揣著明白裝糊塗,挑動王睿麾下將士鬧餉,然後順勢逼得王睿吞金而死。
之後孫堅便順理成章地吞並了王睿的部眾,擁兵數萬,繼續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