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繞洭浦關
日在三國?我真的是漢室忠良啊 作者:闐西奧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朱儁下定決心,將糧道、氣候等問題拋之腦後,就沒有什麽能夠阻擋他的三萬大軍了。
這三萬大軍,像是餓狼一樣撲向了各個鄉裏。
一切都在按照朱雀軍大本營的計劃進行,誘敵深入,讓朱儁大軍陷入黎庶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那都是實力不夠的無奈之舉,若是朱雀軍強勢,早就打出去,去外線作戰了,這樣就能避免敵人破壞解放區的生產。
至於拿漢軍和還鄉團來反向教育鄉人,韋恩可以產生這種聽之任之的想法,但同道們可堅決不會這麽執行。
在偵察到朱儁大軍動身的那一刻,朱雀軍上下幾乎全部投入到幫助各個鄉裏村社的撤離工作中去。
村社自不必說,命令一下,一點折扣不打就立即執行了,攜帶著各種物資,全都撤到了鬱水西南,暫時安置在定海這邊的空房子裏。
鄉裏卻完全勸不動,各個鄉老都說,朱儁將軍不是這樣的人,一二十年前我們見過,不會怎麽為難我等鄉野之人的。
朱雀軍戰士就反駁,當年他糧道通暢,還有本地豪族支持,再加上他兒子朱符才死在蒼梧,不躲的話太危險了。
鄉老們一聽也有理,但也沒有按朱雀軍的要求,讓所有人都走,而是讓鄉裏的一些年輕人,帶著婦女和跟著朱雀軍讀書的娃娃撤離。
也有全然不顧的,說兵災他們在中原見多了,交州從來都不會那個樣子。
戰士們還想爭執,指導員們卻打住了。
這麽多天的融洽相處之下,戰士們或許真拿鄉親們當親人了,但同道出身的指導員們則不然,站在他們一邊的百姓,那就是如同他們的父母一般,但如果是鐵了心要去信任敵人的人,那很抱歉,你們隻是表格裏的一串數字。
還有更多的鄉親們等著自己去通知呢。
有真心就迴報以真心,絕不聖母。
於是,鑒於定海那空房子沒有這麽多,大部分鄉裏撤出來的百姓,都安置到了增城北麵的丘陵中,增城也是朱雀軍主力的屯駐點,這裏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倘若朱儁圍攻番禺城,就可以從增城出發,斷絕朱儁的歸路,將他包圍在南海。
番禺就是砧板,位於增城的朱雀軍主力就是菜刀,水軍遊弋遮蔽鬱水河,保證戰火不會蔓延到河對岸,現在朱儁這三萬條魚已經上了桌案了,就看他何時能蹦躂夠,然後乖乖躺到砧板上,聽候宰割。
可從始至終,朱儁這個老辣的對手,都沒能讓朱雀軍的謀劃得逞。
這次也不例外,朱儁一麵派輔兵進入鄉間征糧,然後竟然棄番禺、定海這等大城於不顧,調頭北上,返身攻擊洭浦關!
大集體1.0出來的同道,一開始就是依照著韋恩的思維認知模式來的,所以在同道們眼裏,你都繞開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下一步肯定是縱深突破,攻取戰略要地。
但古人除了一些天縱奇才的將領,作戰都是偏保守的,也不會有這種閃電戰、大縱深、大穿插的作戰理念,他們習慣於穩紮穩打,習慣於一場戰役打上幾年甚至是幾十年。
所以朱儁看到了番禺、定海這幾塊肥肉,但也隻是看了一眼,然後毫不留戀地調頭北上,打下洭浦關,保障自身的糧道暢通。
朱儁此舉,紮紮實實地給了同道們一點小小的古人震撼。
洭浦關此時早已是空虛無比,兩個月前主力就調去圍攻孫堅了,剩下的兵力隻夠防禦一個麵,李弎等一眾將校都忽略了洭浦關,導致洭浦關的守軍沒有得到加強,反而因為去疏散勸導百姓,又調走了部分軍隊,這下防禦力量更顯得捉襟見肘了。
增城的前敵指揮部內,朱雀軍的高級將領正激烈地討論著眼下的局勢。
“這朱儁真是鼠輩啊,在豫章就開始拖延,一直拖到現在,好不容易到了南海,居然還是這麽膽小?”鄭彥氣憤地說著。
朱儁開春就到了豫章,卻一直拖延不南下,聽說劉宏那邊都急得連發十二道金牌催他出戰?最後還是帶著威脅,說再不出兵就換人,這才請動朱儁這尊大佛。
然後半路上又借口雨季泥濘,每日隻往前挪個一二十裏,好不容易蠕動到了南海郡最後一道大門——洭浦關北麵的湞陽縣,可誰知他卻丟下大軍不管,自個跑進山裏避暑去了。
不似朱符、孫堅等後輩急於立功,作為大漢軍事係統名義上的第二人,實際上的第一人,朱儁確實除了勝利以外,不再需要考慮其他。
“多說無益,還是想想怎麽應對吧。”李弎神情凝重道。
周榮開口詢問道:“洭浦關能不能守?”
“放棄了,我已經安排船隻去接應了,沒有守的意義,洭浦關的防禦工事曆來都隻修在北麵,南麵連城牆都沒多高。”鄭彥有些懊惱,因為每次抽調洭浦關的守軍,都是從水路走的,所以她感覺洭浦關的空虛失守,和她有直接關係。
“再糾結洭浦關這一城一池的得失沒有意義,這是我們所有人的疏忽,也是我們一貫有的對古人的傲慢。”周榮說道。
“周伯均,我最看不慣的就是你一天到晚反思這,反思那的。這七八年的風風雨雨,對古人的傲慢早就消磨得差不多了,我們現在大部分技術,還不是向這個時空的人學來的?隻是單純地沒有按古人的思維來考慮問題罷了,至於這樣上綱上線嗎?”鄭彥又氣憤道。
好在屋內的旅一級的高級將校全是同道,對這兩個大領導的矛盾壓根不在乎。
李弎卻不能再讓他們繼續把時間浪費在吵架上了,拍了下桌案,高聲壓過二人道:“好了,我有個想法,大夥參考參考。
我們現在在增城,遠遠不如在水邊反應迅速,假如我們在番禺或是定海,那一兩個時辰我們也能支援到洭浦關,所以我提議,我們不能繼續待在增城,要麽去番禺,要麽去定海,若還是想斷朱儁的後路,去桂水邊的四會城埋伏也行,反正不能繼續窩在番禺,朱儁已經多次證明,他不會按我們的設想出牌。”
一眾旅帥、旅指導員紛紛附和。
鄭彥開口道:“那增城的百姓呢?我們走了,他們走不走?帶他們走占用運力,不帶的話,朱儁殺來了怎麽辦?”
“留個小部隊,朱儁再怎麽野,總不會放著大城不攻,卻來這邊鑽山。”李弎答道。
“可你剛剛不才說了,朱儁這廝不按常理出牌嗎?”鄭彥追問道。
不待李弎做出下一步的迴答,周榮冷聲道:“不按常理是不按我們習慣的常理,哪個封建朝廷的軍隊能一個勁地往山裏鑽?當然,為了以防萬一,增城不是有一兩萬小學生嗎?我們把手弩留給他們,娃娃們平時沒少練,幫忙守個城守個山,問題不大。”
這三萬大軍,像是餓狼一樣撲向了各個鄉裏。
一切都在按照朱雀軍大本營的計劃進行,誘敵深入,讓朱儁大軍陷入黎庶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那都是實力不夠的無奈之舉,若是朱雀軍強勢,早就打出去,去外線作戰了,這樣就能避免敵人破壞解放區的生產。
至於拿漢軍和還鄉團來反向教育鄉人,韋恩可以產生這種聽之任之的想法,但同道們可堅決不會這麽執行。
在偵察到朱儁大軍動身的那一刻,朱雀軍上下幾乎全部投入到幫助各個鄉裏村社的撤離工作中去。
村社自不必說,命令一下,一點折扣不打就立即執行了,攜帶著各種物資,全都撤到了鬱水西南,暫時安置在定海這邊的空房子裏。
鄉裏卻完全勸不動,各個鄉老都說,朱儁將軍不是這樣的人,一二十年前我們見過,不會怎麽為難我等鄉野之人的。
朱雀軍戰士就反駁,當年他糧道通暢,還有本地豪族支持,再加上他兒子朱符才死在蒼梧,不躲的話太危險了。
鄉老們一聽也有理,但也沒有按朱雀軍的要求,讓所有人都走,而是讓鄉裏的一些年輕人,帶著婦女和跟著朱雀軍讀書的娃娃撤離。
也有全然不顧的,說兵災他們在中原見多了,交州從來都不會那個樣子。
戰士們還想爭執,指導員們卻打住了。
這麽多天的融洽相處之下,戰士們或許真拿鄉親們當親人了,但同道出身的指導員們則不然,站在他們一邊的百姓,那就是如同他們的父母一般,但如果是鐵了心要去信任敵人的人,那很抱歉,你們隻是表格裏的一串數字。
還有更多的鄉親們等著自己去通知呢。
有真心就迴報以真心,絕不聖母。
於是,鑒於定海那空房子沒有這麽多,大部分鄉裏撤出來的百姓,都安置到了增城北麵的丘陵中,增城也是朱雀軍主力的屯駐點,這裏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倘若朱儁圍攻番禺城,就可以從增城出發,斷絕朱儁的歸路,將他包圍在南海。
番禺就是砧板,位於增城的朱雀軍主力就是菜刀,水軍遊弋遮蔽鬱水河,保證戰火不會蔓延到河對岸,現在朱儁這三萬條魚已經上了桌案了,就看他何時能蹦躂夠,然後乖乖躺到砧板上,聽候宰割。
可從始至終,朱儁這個老辣的對手,都沒能讓朱雀軍的謀劃得逞。
這次也不例外,朱儁一麵派輔兵進入鄉間征糧,然後竟然棄番禺、定海這等大城於不顧,調頭北上,返身攻擊洭浦關!
大集體1.0出來的同道,一開始就是依照著韋恩的思維認知模式來的,所以在同道們眼裏,你都繞開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下一步肯定是縱深突破,攻取戰略要地。
但古人除了一些天縱奇才的將領,作戰都是偏保守的,也不會有這種閃電戰、大縱深、大穿插的作戰理念,他們習慣於穩紮穩打,習慣於一場戰役打上幾年甚至是幾十年。
所以朱儁看到了番禺、定海這幾塊肥肉,但也隻是看了一眼,然後毫不留戀地調頭北上,打下洭浦關,保障自身的糧道暢通。
朱儁此舉,紮紮實實地給了同道們一點小小的古人震撼。
洭浦關此時早已是空虛無比,兩個月前主力就調去圍攻孫堅了,剩下的兵力隻夠防禦一個麵,李弎等一眾將校都忽略了洭浦關,導致洭浦關的守軍沒有得到加強,反而因為去疏散勸導百姓,又調走了部分軍隊,這下防禦力量更顯得捉襟見肘了。
增城的前敵指揮部內,朱雀軍的高級將領正激烈地討論著眼下的局勢。
“這朱儁真是鼠輩啊,在豫章就開始拖延,一直拖到現在,好不容易到了南海,居然還是這麽膽小?”鄭彥氣憤地說著。
朱儁開春就到了豫章,卻一直拖延不南下,聽說劉宏那邊都急得連發十二道金牌催他出戰?最後還是帶著威脅,說再不出兵就換人,這才請動朱儁這尊大佛。
然後半路上又借口雨季泥濘,每日隻往前挪個一二十裏,好不容易蠕動到了南海郡最後一道大門——洭浦關北麵的湞陽縣,可誰知他卻丟下大軍不管,自個跑進山裏避暑去了。
不似朱符、孫堅等後輩急於立功,作為大漢軍事係統名義上的第二人,實際上的第一人,朱儁確實除了勝利以外,不再需要考慮其他。
“多說無益,還是想想怎麽應對吧。”李弎神情凝重道。
周榮開口詢問道:“洭浦關能不能守?”
“放棄了,我已經安排船隻去接應了,沒有守的意義,洭浦關的防禦工事曆來都隻修在北麵,南麵連城牆都沒多高。”鄭彥有些懊惱,因為每次抽調洭浦關的守軍,都是從水路走的,所以她感覺洭浦關的空虛失守,和她有直接關係。
“再糾結洭浦關這一城一池的得失沒有意義,這是我們所有人的疏忽,也是我們一貫有的對古人的傲慢。”周榮說道。
“周伯均,我最看不慣的就是你一天到晚反思這,反思那的。這七八年的風風雨雨,對古人的傲慢早就消磨得差不多了,我們現在大部分技術,還不是向這個時空的人學來的?隻是單純地沒有按古人的思維來考慮問題罷了,至於這樣上綱上線嗎?”鄭彥又氣憤道。
好在屋內的旅一級的高級將校全是同道,對這兩個大領導的矛盾壓根不在乎。
李弎卻不能再讓他們繼續把時間浪費在吵架上了,拍了下桌案,高聲壓過二人道:“好了,我有個想法,大夥參考參考。
我們現在在增城,遠遠不如在水邊反應迅速,假如我們在番禺或是定海,那一兩個時辰我們也能支援到洭浦關,所以我提議,我們不能繼續待在增城,要麽去番禺,要麽去定海,若還是想斷朱儁的後路,去桂水邊的四會城埋伏也行,反正不能繼續窩在番禺,朱儁已經多次證明,他不會按我們的設想出牌。”
一眾旅帥、旅指導員紛紛附和。
鄭彥開口道:“那增城的百姓呢?我們走了,他們走不走?帶他們走占用運力,不帶的話,朱儁殺來了怎麽辦?”
“留個小部隊,朱儁再怎麽野,總不會放著大城不攻,卻來這邊鑽山。”李弎答道。
“可你剛剛不才說了,朱儁這廝不按常理出牌嗎?”鄭彥追問道。
不待李弎做出下一步的迴答,周榮冷聲道:“不按常理是不按我們習慣的常理,哪個封建朝廷的軍隊能一個勁地往山裏鑽?當然,為了以防萬一,增城不是有一兩萬小學生嗎?我們把手弩留給他們,娃娃們平時沒少練,幫忙守個城守個山,問題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