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
家長陪孩子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裏是不喜歡一個監工的,他最多表麵上暫時屈從他,內心絕不會聽他的話。所以說,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製力的日漸磨損。
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陪孩子寫作業,現在已成了許多家長的“功課”。
孩子上小學後,整個家庭生活方式都會發生變化。孩子的生活中開始有了一種叫“作業”的東西,它仿佛是第一張多米諾骨牌,能帶來此後一連串的變化——作業事關孩子的學習成績,成績事關未來的升學,升學又決定了事業前途……每個對孩子負責的家長,怎麽能不在意這件事呢。於是很多家長放棄自己的一些活動,天天陪著孩子寫作業,他們希望以此培養出孩子愛學習,規規矩矩寫作業的好習慣。
家長們陪的方式略有不同,有的是在孩子寫作業時搬個凳子坐在旁邊盯著,非常形象地“陪”;有的是不時地過來,先了解一下要寫什麽,再不時地過來看看寫得怎樣,最後還要細心地檢查。無論何種陪法,都是在孩子的學習上家長全程參與,從頭關照到尾。
孩子需要“陪”嗎?我認為不需要。
圓圓剛上學時,學校給新生家長開會,提出家長應該經常陪著孩子做功課,每天檢查孩子的作業等要求。但我們沒那樣做。我們隻是在最初幾天,當孩子對學校生活、寫作業這些事都還比較陌生時,在旁邊給予她一些指導和提醒,讓她盡快熟知一些基本的規則和做法。這個時間隻有一周,後來就沒再管她——既不陪寫,也不刻意檢查她的作業,最多是提醒她一句:該寫作業了。這不是家長不作為,而是意在培養她自己形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
剛上學的一段時間裏,圓圓對寫作業感到很新鮮,迴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寫作業,那神情就像對待剛買迴來的一個洋娃娃似的。時間稍長,她就失去新鮮感了。迴家就先吃東西、玩耍、看電視,一直磨蹭著不去寫作業。當我們發現已經有好幾天,圓圓都是需要我們提醒才去做作業時,就決定以後連提醒這句話也省了。我和她爸爸達成默契,我們裝作完全忘掉寫作業這迴事,隻忙活自己的事情,每天任憑她玩夠了再去寫作業。
很快,她就把自己搞亂了。有一天迴家後,她一直沒寫作業。先看動畫片,飯後玩了一會兒玩具,然後又看書,又看會兒電視。到了已該洗臉刷牙,躺床上要睡覺時,才想起今天忘了寫作業,急得哭起來。我和她爸爸其實早就著急了,但我們一直裝著沒注意她的作業問題。這時我們才做出和她一樣著急的神情,說:是嗎,你今天沒寫作業啊?
我們說這話時,隻是表示了微微的驚訝,沒有一點責怪的意思——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責怪啊,她哭,就說明她已經知道自己把事情做壞了。家長如果再帶著抱怨和批評的口氣說“你怎麽能忘記寫作業呢,現在著急了吧!”孩子就能從中聽出“你真不像話”、“活該”的意味,她就會忘記自責,開始對抗家長的批評。我們親親她的小臉蛋,語氣平和而友好地對她說,寶貝不要哭了,誰都會有忘記什麽事情的時候。我們現在想想怎麽辦吧。聽我們這樣說,圓圓停止了哭泣。父母這樣理解她,可能給了她很大安慰,她情緒平靜了不少。
她爸爸心裏早就著急了,這時不由自主地說,那就晚睡一會兒,趕快寫吧。看得出圓圓當時已困了,她聽爸爸這樣說,有些不情願,表現出發愁的樣子。
家長一著急就會替孩子做決定,這是錯誤的。人的天性是願意遵從自己的思想,排斥來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為了形成兒童的自覺意識,也為了他更好地執行決定,應該盡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選擇。哪怕是相同的決定,如果它不是來自家長的指令,而是來自兒童自己的意願,他會更願意去執行。
我趕快對圓圓說,你願意今天寫,就晚睡一會兒,今天去寫;要是想明天早上寫,媽媽就提前一小時過來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寫,明天就去學校和老師說一下今天的作業忘了寫了,這一次就不寫了。
圓圓當時麵臨的不外乎這幾種選擇。她想了一下,知道最後一種選擇不合適,立即否定了。我敢肯定剛上小學的孩子,如果他以前不曾遭遇學前班或幼兒園布置作業的困惑,如果他的自尊心不曾受到損害,他是不會同意不寫作業的。每個學齡兒童心中都有對作業的責任意識;還有自尊和對老師批評的懼怕,這些讓他不會隨便放棄作業。圓圓當時雖然很想睡覺,但可能是她覺得不寫完心裏總有個事,不舒服,就說要現在寫。我們說好,那就現在寫吧。她無可奈何地下床,從書包中掏出書本,說不想在自己的小屋寫,要到客廳寫,可能是覺得小屋容易勾起睡覺的願望吧。我和她爸爸再也沒說什麽,隻給她找個小凳,讓她到茶幾上寫,我們就各自幹各自的事去了。
過了一小會兒我們也該睡了,洗漱完後,我過來看了一下圓圓。她剛剛寫完語文和英語,數學還沒寫。我說:媽媽爸爸去睡覺了,你寫完了自己迴房間睡覺吧。
平時她睡得早,都是我們送她進房間。這時,她抬起頭,有些嫉妒地說,為什麽你們大人就沒有作業,就是小孩有作業!我們被逗笑了,說我們其實也有作業,爸爸要畫那麽多圖紙,媽媽要寫那麽多文章,這都是我們的作業,也必須要按時完成。並說我們可不願意沒作業,沒作業就下崗了。寫作業的道理小孩子自己其實也明白,就不用給她講了。我們又親親她的小臉蛋,像平時一樣愉快地跟她打過招唿,就迴自己房間了,留下她一人在客廳寫作業。
我們假裝關燈睡了,靜靜地聽著她的動靜。圓圓大約又寫了十幾分鍾,自己收拾書包去睡了,我們才把懸著的心放下。第二天也沒提這事,就當什麽也沒發生過。
在這裏我想提醒家長們,對於孩子偶爾所犯的小過失不要大驚小怪,內心一定要堅定一個想法:它隻是個“小事”,不是個“錯事”,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曆這些“小事”,它們甚至比做功課還重要。所以,隻要鼓勵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責怪,也不要經常提起,不要讓孩子有內疚感和負罪感,否則的話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個難以改正的缺點。
接下來幾天,圓圓迴家早早就把作業寫完了,我們心裏很高興,但沒有很誇張地表揚她,隻是淡淡地告訴她每天都這樣做是個好習慣,應該保持,表情中流露出對她的滿意。
早早把作業寫完帶來的方便和愉快,她自己也能體會到,這個道理一點就透,即使對小孩子,也毋須多說。但她畢竟是孩子,時間稍長,就又開始在寫作業方麵有些懈怠。距第一次忘記寫作業大約十天,圓圓又一次忘了寫作業。
本來那天準備睡覺的時間就比平時晚,她想起來作業忘了寫,說今天的作業還留得多,得寫好長時間,說著又愁得要哭。我們還是采取和前一次大體相同的方法,寬慰過她,就把她一人留在書桌前,我們去睡了。
可能很多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會不忍心,覺得自己陪在孩子身邊,孩子會有安慰,會寫得更快更好。但那樣會有幾個壞處,一是孩子會在家長麵前刻意表現他的痛苦,博得家長同情,這既影響他寫作業的專心,又影響速度;二是家長陪寫,會讓他覺得不完成作業至少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是他和家長共同的事,時間長了,會在心理上對家長形成綁架,養成依賴心,這特別不利於他自我責任意識的形成;三是家長坐在旁邊多半會忍不住嘮叨一句,不論是略有不滿地說“趕緊寫吧,誰讓你又忘了呢”,還是善意地提醒“以後迴家好好記著寫作業,不要再忘了”,或者是看孩子開始磨洋工,忍不住督促“快點寫,你看都幾點了”。所有這些話對當時的孩子來說都沒有意義,還弄得孩子煩。所以即使你有時間,也不要陪他,即使你當時還不想睡覺,也要假裝去睡,情緒上要和平時沒有兩樣,千萬不要指責孩子。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可沒有你那麽好的脾氣,我一看見孩子沒寫作業,火氣就上來了。那麽,我要說,如果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從不去虔誠地思考,不去理性地處理,隻是憑性情做事,一遇到問題就著急,一著急就發脾氣,這隻能說明你是個任性的家長。一個任性的家長,怎麽可能不培養出一個任性的孩子呢?
那天圓圓確實寫得比較晚了,我們一直豎起耳朵聽她的動靜,到她睡覺時都快十二點了。很心疼她睡這麽晚,明天還得早起。但這也是她成長中應該體驗的“功課”,她從中一定能學到東西。我們並不覺得她忘了寫作業是件壞事,倒覺得它是個教育契機,可以促成圓圓自覺意識的養成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確實,在我們的印象中,圓圓自那以後,再沒發生過臨睡覺時才想起寫作業的事。她很快就學會了安排時間,有時在學校就能抓緊時間完成不少作業,迴家也一般寫得很快。
家長應該記住這一條: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如果總是製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麵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麵形成壞習慣。
孩子畢竟隻是孩子,什麽事情沒做好,隻讓他感受因此帶來的不便,就已經夠了。孩子每有一種失誤,感受到失誤帶來的不便或損失,才會產生相應的調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樣。這種調整需求是每個正常孩子都會有的。家長不生氣,不過分指導,孩子才能有機會主動調整。如果孩子一做錯,家長就批評孩子一頓,要求他做出什麽保證,或者由家長直接給出一個解決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動調整的機會,這種調節能力也會慢慢喪失掉。可以說,致使兒童無法養成好習慣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嘮叨和指責。所以當家長責怪孩子某個習慣不好時,首先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兒童所有頑固性的壞習慣,幾乎都是小問題沒得到合理的疏導解決,長期和家長或教師摩擦衝突形成的。陪孩子寫作業就是特別容易養成兒童壞習慣的一種做法。
家長陪的目的是希望有兩個提高——效率高、質量高。所以一看到孩子磨蹭或不認真,就會告訴他應該抓緊時間,要認真寫。天天陪,這些話差不多就會天天說,因為孩子幾乎不可能那麽安安靜靜地長時間地坐著,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會把作業寫得那麽完善。開始時孩子還會在意家長的話,時間長了也就不在意了,這惹得家長說話時就會有些不耐煩,孩子就在情緒上開始和家長對立,事情於是開始走向惡性循環。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為兒童所熱愛的事情,當它變成一項被監督完成的活計,讓人感到不自由時,其中的興趣就會蕩然無存。家長陪著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裏是不喜歡一個監工的,他最多表麵上暫時屈從他,內心絕不會聽他的話。所以說,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製力的日漸磨損。
我們一定要理解什麽叫好習慣。
按時按點地坐在書桌前,並不等於有了按時按點學習的習慣。“習慣的重要性並不止於習慣的執行和動作方麵,習慣還指培養理智的和情感的傾向,以及增加動作的輕鬆、經濟和效率。”“陪”所製造的習慣,隻是肢體上的;“不陪”才給孩子留下了讓習慣在內心生長的空間。“陪”與其說在幫助孩子,不如說是在給他製造麻煩。
很多媒體、教師或“教育專家”都在建議家長應每天陪著孩子寫作業,這種說法不知他們是怎麽想出來的。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我見過許多看起來確實需要有人陪著學習的孩子,沒人陪就一點都坐不住,甚至是孩子自己提出要求,希望家長陪著寫作業——但這個事情不能孤立去看。需要家長陪著寫作業,這絕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一個正常要求,這隻說明他已養成一個壞習慣。他學習成長中遇到的一係列的摩擦和挫折,已造成了他不會管理自己,造成他內心的無力感和無助感。他對自我管理極為不自信,隻好求助於外部力量約束自己。事實上,他的內心是反抗這種“陪”的,所以即使有家長在身邊,他也不可能真正把心思放到學習上。
家長陪孩子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裏是不喜歡一個監工的,他最多表麵上暫時屈從他,內心絕不會聽他的話。所以說,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製力的日漸磨損。
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陪孩子寫作業,現在已成了許多家長的“功課”。
孩子上小學後,整個家庭生活方式都會發生變化。孩子的生活中開始有了一種叫“作業”的東西,它仿佛是第一張多米諾骨牌,能帶來此後一連串的變化——作業事關孩子的學習成績,成績事關未來的升學,升學又決定了事業前途……每個對孩子負責的家長,怎麽能不在意這件事呢。於是很多家長放棄自己的一些活動,天天陪著孩子寫作業,他們希望以此培養出孩子愛學習,規規矩矩寫作業的好習慣。
家長們陪的方式略有不同,有的是在孩子寫作業時搬個凳子坐在旁邊盯著,非常形象地“陪”;有的是不時地過來,先了解一下要寫什麽,再不時地過來看看寫得怎樣,最後還要細心地檢查。無論何種陪法,都是在孩子的學習上家長全程參與,從頭關照到尾。
孩子需要“陪”嗎?我認為不需要。
圓圓剛上學時,學校給新生家長開會,提出家長應該經常陪著孩子做功課,每天檢查孩子的作業等要求。但我們沒那樣做。我們隻是在最初幾天,當孩子對學校生活、寫作業這些事都還比較陌生時,在旁邊給予她一些指導和提醒,讓她盡快熟知一些基本的規則和做法。這個時間隻有一周,後來就沒再管她——既不陪寫,也不刻意檢查她的作業,最多是提醒她一句:該寫作業了。這不是家長不作為,而是意在培養她自己形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
剛上學的一段時間裏,圓圓對寫作業感到很新鮮,迴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寫作業,那神情就像對待剛買迴來的一個洋娃娃似的。時間稍長,她就失去新鮮感了。迴家就先吃東西、玩耍、看電視,一直磨蹭著不去寫作業。當我們發現已經有好幾天,圓圓都是需要我們提醒才去做作業時,就決定以後連提醒這句話也省了。我和她爸爸達成默契,我們裝作完全忘掉寫作業這迴事,隻忙活自己的事情,每天任憑她玩夠了再去寫作業。
很快,她就把自己搞亂了。有一天迴家後,她一直沒寫作業。先看動畫片,飯後玩了一會兒玩具,然後又看書,又看會兒電視。到了已該洗臉刷牙,躺床上要睡覺時,才想起今天忘了寫作業,急得哭起來。我和她爸爸其實早就著急了,但我們一直裝著沒注意她的作業問題。這時我們才做出和她一樣著急的神情,說:是嗎,你今天沒寫作業啊?
我們說這話時,隻是表示了微微的驚訝,沒有一點責怪的意思——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責怪啊,她哭,就說明她已經知道自己把事情做壞了。家長如果再帶著抱怨和批評的口氣說“你怎麽能忘記寫作業呢,現在著急了吧!”孩子就能從中聽出“你真不像話”、“活該”的意味,她就會忘記自責,開始對抗家長的批評。我們親親她的小臉蛋,語氣平和而友好地對她說,寶貝不要哭了,誰都會有忘記什麽事情的時候。我們現在想想怎麽辦吧。聽我們這樣說,圓圓停止了哭泣。父母這樣理解她,可能給了她很大安慰,她情緒平靜了不少。
她爸爸心裏早就著急了,這時不由自主地說,那就晚睡一會兒,趕快寫吧。看得出圓圓當時已困了,她聽爸爸這樣說,有些不情願,表現出發愁的樣子。
家長一著急就會替孩子做決定,這是錯誤的。人的天性是願意遵從自己的思想,排斥來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為了形成兒童的自覺意識,也為了他更好地執行決定,應該盡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選擇。哪怕是相同的決定,如果它不是來自家長的指令,而是來自兒童自己的意願,他會更願意去執行。
我趕快對圓圓說,你願意今天寫,就晚睡一會兒,今天去寫;要是想明天早上寫,媽媽就提前一小時過來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寫,明天就去學校和老師說一下今天的作業忘了寫了,這一次就不寫了。
圓圓當時麵臨的不外乎這幾種選擇。她想了一下,知道最後一種選擇不合適,立即否定了。我敢肯定剛上小學的孩子,如果他以前不曾遭遇學前班或幼兒園布置作業的困惑,如果他的自尊心不曾受到損害,他是不會同意不寫作業的。每個學齡兒童心中都有對作業的責任意識;還有自尊和對老師批評的懼怕,這些讓他不會隨便放棄作業。圓圓當時雖然很想睡覺,但可能是她覺得不寫完心裏總有個事,不舒服,就說要現在寫。我們說好,那就現在寫吧。她無可奈何地下床,從書包中掏出書本,說不想在自己的小屋寫,要到客廳寫,可能是覺得小屋容易勾起睡覺的願望吧。我和她爸爸再也沒說什麽,隻給她找個小凳,讓她到茶幾上寫,我們就各自幹各自的事去了。
過了一小會兒我們也該睡了,洗漱完後,我過來看了一下圓圓。她剛剛寫完語文和英語,數學還沒寫。我說:媽媽爸爸去睡覺了,你寫完了自己迴房間睡覺吧。
平時她睡得早,都是我們送她進房間。這時,她抬起頭,有些嫉妒地說,為什麽你們大人就沒有作業,就是小孩有作業!我們被逗笑了,說我們其實也有作業,爸爸要畫那麽多圖紙,媽媽要寫那麽多文章,這都是我們的作業,也必須要按時完成。並說我們可不願意沒作業,沒作業就下崗了。寫作業的道理小孩子自己其實也明白,就不用給她講了。我們又親親她的小臉蛋,像平時一樣愉快地跟她打過招唿,就迴自己房間了,留下她一人在客廳寫作業。
我們假裝關燈睡了,靜靜地聽著她的動靜。圓圓大約又寫了十幾分鍾,自己收拾書包去睡了,我們才把懸著的心放下。第二天也沒提這事,就當什麽也沒發生過。
在這裏我想提醒家長們,對於孩子偶爾所犯的小過失不要大驚小怪,內心一定要堅定一個想法:它隻是個“小事”,不是個“錯事”,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曆這些“小事”,它們甚至比做功課還重要。所以,隻要鼓勵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責怪,也不要經常提起,不要讓孩子有內疚感和負罪感,否則的話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個難以改正的缺點。
接下來幾天,圓圓迴家早早就把作業寫完了,我們心裏很高興,但沒有很誇張地表揚她,隻是淡淡地告訴她每天都這樣做是個好習慣,應該保持,表情中流露出對她的滿意。
早早把作業寫完帶來的方便和愉快,她自己也能體會到,這個道理一點就透,即使對小孩子,也毋須多說。但她畢竟是孩子,時間稍長,就又開始在寫作業方麵有些懈怠。距第一次忘記寫作業大約十天,圓圓又一次忘了寫作業。
本來那天準備睡覺的時間就比平時晚,她想起來作業忘了寫,說今天的作業還留得多,得寫好長時間,說著又愁得要哭。我們還是采取和前一次大體相同的方法,寬慰過她,就把她一人留在書桌前,我們去睡了。
可能很多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會不忍心,覺得自己陪在孩子身邊,孩子會有安慰,會寫得更快更好。但那樣會有幾個壞處,一是孩子會在家長麵前刻意表現他的痛苦,博得家長同情,這既影響他寫作業的專心,又影響速度;二是家長陪寫,會讓他覺得不完成作業至少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是他和家長共同的事,時間長了,會在心理上對家長形成綁架,養成依賴心,這特別不利於他自我責任意識的形成;三是家長坐在旁邊多半會忍不住嘮叨一句,不論是略有不滿地說“趕緊寫吧,誰讓你又忘了呢”,還是善意地提醒“以後迴家好好記著寫作業,不要再忘了”,或者是看孩子開始磨洋工,忍不住督促“快點寫,你看都幾點了”。所有這些話對當時的孩子來說都沒有意義,還弄得孩子煩。所以即使你有時間,也不要陪他,即使你當時還不想睡覺,也要假裝去睡,情緒上要和平時沒有兩樣,千萬不要指責孩子。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可沒有你那麽好的脾氣,我一看見孩子沒寫作業,火氣就上來了。那麽,我要說,如果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從不去虔誠地思考,不去理性地處理,隻是憑性情做事,一遇到問題就著急,一著急就發脾氣,這隻能說明你是個任性的家長。一個任性的家長,怎麽可能不培養出一個任性的孩子呢?
那天圓圓確實寫得比較晚了,我們一直豎起耳朵聽她的動靜,到她睡覺時都快十二點了。很心疼她睡這麽晚,明天還得早起。但這也是她成長中應該體驗的“功課”,她從中一定能學到東西。我們並不覺得她忘了寫作業是件壞事,倒覺得它是個教育契機,可以促成圓圓自覺意識的養成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確實,在我們的印象中,圓圓自那以後,再沒發生過臨睡覺時才想起寫作業的事。她很快就學會了安排時間,有時在學校就能抓緊時間完成不少作業,迴家也一般寫得很快。
家長應該記住這一條: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如果總是製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麵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麵形成壞習慣。
孩子畢竟隻是孩子,什麽事情沒做好,隻讓他感受因此帶來的不便,就已經夠了。孩子每有一種失誤,感受到失誤帶來的不便或損失,才會產生相應的調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樣。這種調整需求是每個正常孩子都會有的。家長不生氣,不過分指導,孩子才能有機會主動調整。如果孩子一做錯,家長就批評孩子一頓,要求他做出什麽保證,或者由家長直接給出一個解決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動調整的機會,這種調節能力也會慢慢喪失掉。可以說,致使兒童無法養成好習慣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嘮叨和指責。所以當家長責怪孩子某個習慣不好時,首先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兒童所有頑固性的壞習慣,幾乎都是小問題沒得到合理的疏導解決,長期和家長或教師摩擦衝突形成的。陪孩子寫作業就是特別容易養成兒童壞習慣的一種做法。
家長陪的目的是希望有兩個提高——效率高、質量高。所以一看到孩子磨蹭或不認真,就會告訴他應該抓緊時間,要認真寫。天天陪,這些話差不多就會天天說,因為孩子幾乎不可能那麽安安靜靜地長時間地坐著,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會把作業寫得那麽完善。開始時孩子還會在意家長的話,時間長了也就不在意了,這惹得家長說話時就會有些不耐煩,孩子就在情緒上開始和家長對立,事情於是開始走向惡性循環。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為兒童所熱愛的事情,當它變成一項被監督完成的活計,讓人感到不自由時,其中的興趣就會蕩然無存。家長陪著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裏是不喜歡一個監工的,他最多表麵上暫時屈從他,內心絕不會聽他的話。所以說,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製力的日漸磨損。
我們一定要理解什麽叫好習慣。
按時按點地坐在書桌前,並不等於有了按時按點學習的習慣。“習慣的重要性並不止於習慣的執行和動作方麵,習慣還指培養理智的和情感的傾向,以及增加動作的輕鬆、經濟和效率。”“陪”所製造的習慣,隻是肢體上的;“不陪”才給孩子留下了讓習慣在內心生長的空間。“陪”與其說在幫助孩子,不如說是在給他製造麻煩。
很多媒體、教師或“教育專家”都在建議家長應每天陪著孩子寫作業,這種說法不知他們是怎麽想出來的。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我見過許多看起來確實需要有人陪著學習的孩子,沒人陪就一點都坐不住,甚至是孩子自己提出要求,希望家長陪著寫作業——但這個事情不能孤立去看。需要家長陪著寫作業,這絕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一個正常要求,這隻說明他已養成一個壞習慣。他學習成長中遇到的一係列的摩擦和挫折,已造成了他不會管理自己,造成他內心的無力感和無助感。他對自我管理極為不自信,隻好求助於外部力量約束自己。事實上,他的內心是反抗這種“陪”的,所以即使有家長在身邊,他也不可能真正把心思放到學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