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宜秋知他小心眼的毛病又犯了,不由啼笑皆非:「東西不值當什麽,圖個新鮮罷了,殿下不也給五弟、四姊他們寄了土儀去麽?」
尉遲越強詞奪理道:「他們是孤的兄弟姊妹,自是不同。」
沈宜秋一哂:「六娘與十娘亦是妾的姊妹。」
尉遲越睨了她一眼,輕哼一聲,將手揣在袖子裏,垂下眼簾不再說話。
沈宜秋從懷中取出一包榛實遞給他:「這榛實撒了鹽花烘烤過,又去了殼,雖是不值一提的土物,風味倒還不錯,殿下要不要嚐嚐?」
尉遲越冷哼一聲,不過還是從袖管中抽出手去接,指尖觸到油紙包,傳來微微暖意,是她懷中帶出來的。
他隻覺心頭微癢,收迴手,點點膝上的寧州方誌:「孤手裏不得閑,你自己吃吧,免得弄汙書卷。」
沈宜秋佯裝聽不懂他的暗示,果真自顧自吃起來,榛實暖烘烘的香氣在車廂中彌漫。
尉遲越忍了半晌,終於忍不住,咳嗽了兩聲,太子妃依舊不能領會,他隻好努努嘴:「你不是要孤嚐嚐麽?拈一顆來。」
沈宜秋方才剛托他辦了事,不好過河拆橋,縱然不想慣得他蹬鼻子上臉,還是拈了顆榛子送到他嘴邊。
尉遲越張嘴含住,舌尖無意蹭到她的手指。
沈宜秋隻覺心頭麻癢,連帶著脊柱都是一麻,不覺紅著臉縮迴手。
她先後養過日月兩位將軍,常手拿肉脯喂它們,兩條狗兒都喜歡舌忝她手指,可此時的感覺卻大相徑庭。
太子卻似一無所覺,細嚼慢咽地吃完一顆,掀起眼皮:「沒嚐出什麽味兒。」
他本是風流的長相,生得輕眉俊眼,隻是平日裏行止過於板正,壓住了那股風流佻達,此時身著便服倚在車廂壁上,眼風斜斜地飛過來,便有幾分京城紈絝、五陵少年的輕佻氣息。
沈宜秋叫他瞧得耳根發熱,瞥見他微挑的薄唇,不知怎的想起那晚通天台上的感覺,有些如坐針氈。
她定了定心神,又拈了一顆送到他嘴邊,尉遲越甫一啟唇,她便撤開手指,結果榛實掉落下來,滾入尉遲越的衣襟裏。
太子不由笑起來,點點薄唇:「小林待詔可是眼神不好?孤的嘴生在這兒,不在脖子下麵,怎的往孤衣襟裏喂。」
沈宜秋惱羞成怒,說什麽也不願再喂他,背過身去,自顧自去看邵芸寄給她的書信。
才看了兩行字,隻覺肩上一沉,卻是太子將胳膊搭在她肩上:「小林待詔在看什麽?」
沈宜秋道:「是表姊從華陰寄來的書信,她說在驛館遇見舅父同僚的家眷,母子兩人亦是去洛陽,兩家人便結伴同行。」
尉遲越隨口問道;「哦,是哪家的家眷?」
沈宜秋搖搖頭:「表姊在信中也未言明,隻說那家有個與她年歲相當的小郎君。」
邵芸的書信與她本人一般飄忽不定,東拉西扯,想到什麽便寫一氣,許多事都沒頭沒尾。
尉遲越本就是隨口一問,也未打心裏過,隻道:「舅父一家比我們晚幾日離京,長安至東都八百裏,我們到涼州時,他們也差不多到洛陽了。」
一路上風平浪靜,不覺又是三四日過去,太子一行抵達寧州府,在治所定安的刺史府中歇宿一晚。
寧州刺史不知是否聞知了同僚的遭遇,接風宴上隻是準備了一些樂舞,並未鬧出什麽幺蛾子。
翌日清晨,太子便不顧一眾州縣官員的盛情挽留,便即命隨從擺駕啟程。
一行人出了定安城,經過定安故關,沿著馬嶺川河穀,繼續向西北行。
尉遲越坐在車中,陪著沈宜秋學了一會兒吐蕃話——她學得很快,不過十幾日,已經可以與他用吐蕃話簡單交談上幾句。
馬德祖見了也嘖嘖稱奇,連道他當年學了兩三個月才有林待詔眼下的進益。
小林待詔卻十分謙遜:「全賴馬兄教得好。」
馬譯官不禁深受感動,心道,這小林待詔如此受寵,絕非僅憑姿容皮相,卻是有幾分真才實學的,最難得為人謙退,並不恃寵而驕,笑起來更如南風拂柳。
若他有此癖好,恐怕也不免淪陷。
思及此,馬德祖不覺心頭一凜,即便雅好南風,他也不能對太子的人心存妄想呐!
太子並不知道小馬譯官想入非非,不過仍舊如平日一般,一上完課便將他趕下車。
譯官一離開,車廂裏隻剩他們兩人,太子殿下頓覺耳根清淨。
他悠然地飲了一杯茶,拿起昨夜送到驛站的朝報看起來。看完朝報,又看了幾篇奏表,他這才取出家書。
第一封便是五弟尉遲淵的。
這孩子寫信也沒個正經,言辭如何不著調就不必說了,一筆字也不難看,偏要寫得歪歪斜斜,一筆一劃都透著憊懶,尉遲越一看便想起弟弟那懶洋洋的模樣,笑意不覺漾開,真真是「見字如晤」。
尉遲越先前還有些擔心他會悄悄跟來,不過使團與隨從禁軍每日朝夕對照名冊清點人員,憑他一個十幾歲的半大孩子,怎麽可能瞞天過海混跡其中——若是那麽容易便叫人混進來,他這儲君也不必當了。
待得數日後收到王府寄來的書信,他心頭那點疑慮也被驅散了。
太子將尉遲淵亂七八糟的書信讀了兩遍,把信箋疊好,收入篋笥中,又拿起一封。
尉遲越強詞奪理道:「他們是孤的兄弟姊妹,自是不同。」
沈宜秋一哂:「六娘與十娘亦是妾的姊妹。」
尉遲越睨了她一眼,輕哼一聲,將手揣在袖子裏,垂下眼簾不再說話。
沈宜秋從懷中取出一包榛實遞給他:「這榛實撒了鹽花烘烤過,又去了殼,雖是不值一提的土物,風味倒還不錯,殿下要不要嚐嚐?」
尉遲越冷哼一聲,不過還是從袖管中抽出手去接,指尖觸到油紙包,傳來微微暖意,是她懷中帶出來的。
他隻覺心頭微癢,收迴手,點點膝上的寧州方誌:「孤手裏不得閑,你自己吃吧,免得弄汙書卷。」
沈宜秋佯裝聽不懂他的暗示,果真自顧自吃起來,榛實暖烘烘的香氣在車廂中彌漫。
尉遲越忍了半晌,終於忍不住,咳嗽了兩聲,太子妃依舊不能領會,他隻好努努嘴:「你不是要孤嚐嚐麽?拈一顆來。」
沈宜秋方才剛托他辦了事,不好過河拆橋,縱然不想慣得他蹬鼻子上臉,還是拈了顆榛子送到他嘴邊。
尉遲越張嘴含住,舌尖無意蹭到她的手指。
沈宜秋隻覺心頭麻癢,連帶著脊柱都是一麻,不覺紅著臉縮迴手。
她先後養過日月兩位將軍,常手拿肉脯喂它們,兩條狗兒都喜歡舌忝她手指,可此時的感覺卻大相徑庭。
太子卻似一無所覺,細嚼慢咽地吃完一顆,掀起眼皮:「沒嚐出什麽味兒。」
他本是風流的長相,生得輕眉俊眼,隻是平日裏行止過於板正,壓住了那股風流佻達,此時身著便服倚在車廂壁上,眼風斜斜地飛過來,便有幾分京城紈絝、五陵少年的輕佻氣息。
沈宜秋叫他瞧得耳根發熱,瞥見他微挑的薄唇,不知怎的想起那晚通天台上的感覺,有些如坐針氈。
她定了定心神,又拈了一顆送到他嘴邊,尉遲越甫一啟唇,她便撤開手指,結果榛實掉落下來,滾入尉遲越的衣襟裏。
太子不由笑起來,點點薄唇:「小林待詔可是眼神不好?孤的嘴生在這兒,不在脖子下麵,怎的往孤衣襟裏喂。」
沈宜秋惱羞成怒,說什麽也不願再喂他,背過身去,自顧自去看邵芸寄給她的書信。
才看了兩行字,隻覺肩上一沉,卻是太子將胳膊搭在她肩上:「小林待詔在看什麽?」
沈宜秋道:「是表姊從華陰寄來的書信,她說在驛館遇見舅父同僚的家眷,母子兩人亦是去洛陽,兩家人便結伴同行。」
尉遲越隨口問道;「哦,是哪家的家眷?」
沈宜秋搖搖頭:「表姊在信中也未言明,隻說那家有個與她年歲相當的小郎君。」
邵芸的書信與她本人一般飄忽不定,東拉西扯,想到什麽便寫一氣,許多事都沒頭沒尾。
尉遲越本就是隨口一問,也未打心裏過,隻道:「舅父一家比我們晚幾日離京,長安至東都八百裏,我們到涼州時,他們也差不多到洛陽了。」
一路上風平浪靜,不覺又是三四日過去,太子一行抵達寧州府,在治所定安的刺史府中歇宿一晚。
寧州刺史不知是否聞知了同僚的遭遇,接風宴上隻是準備了一些樂舞,並未鬧出什麽幺蛾子。
翌日清晨,太子便不顧一眾州縣官員的盛情挽留,便即命隨從擺駕啟程。
一行人出了定安城,經過定安故關,沿著馬嶺川河穀,繼續向西北行。
尉遲越坐在車中,陪著沈宜秋學了一會兒吐蕃話——她學得很快,不過十幾日,已經可以與他用吐蕃話簡單交談上幾句。
馬德祖見了也嘖嘖稱奇,連道他當年學了兩三個月才有林待詔眼下的進益。
小林待詔卻十分謙遜:「全賴馬兄教得好。」
馬譯官不禁深受感動,心道,這小林待詔如此受寵,絕非僅憑姿容皮相,卻是有幾分真才實學的,最難得為人謙退,並不恃寵而驕,笑起來更如南風拂柳。
若他有此癖好,恐怕也不免淪陷。
思及此,馬德祖不覺心頭一凜,即便雅好南風,他也不能對太子的人心存妄想呐!
太子並不知道小馬譯官想入非非,不過仍舊如平日一般,一上完課便將他趕下車。
譯官一離開,車廂裏隻剩他們兩人,太子殿下頓覺耳根清淨。
他悠然地飲了一杯茶,拿起昨夜送到驛站的朝報看起來。看完朝報,又看了幾篇奏表,他這才取出家書。
第一封便是五弟尉遲淵的。
這孩子寫信也沒個正經,言辭如何不著調就不必說了,一筆字也不難看,偏要寫得歪歪斜斜,一筆一劃都透著憊懶,尉遲越一看便想起弟弟那懶洋洋的模樣,笑意不覺漾開,真真是「見字如晤」。
尉遲越先前還有些擔心他會悄悄跟來,不過使團與隨從禁軍每日朝夕對照名冊清點人員,憑他一個十幾歲的半大孩子,怎麽可能瞞天過海混跡其中——若是那麽容易便叫人混進來,他這儲君也不必當了。
待得數日後收到王府寄來的書信,他心頭那點疑慮也被驅散了。
太子將尉遲淵亂七八糟的書信讀了兩遍,把信箋疊好,收入篋笥中,又拿起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