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這話簡直直戳辛棄疾的痛楚,後世之人果然把他們都扒得一幹二淨的,什麽都知道。
若是能說出些實際的解決方法就好了。
【像他這樣有能力的又是從敵營迴來的,那是真的很難被信任,萬一是奸細呢?隻可惜好一身才華就這樣被埋沒了。南宋朝廷的人也不都是傻子,不想讓他成大事,又想讓他做點事,於是就把辛棄疾調來調去的,那辛棄疾本來在這些崗位上幹得就不得勁,這麽一搞就更不得勁了。】
若是在太平年代,辛棄疾還巴不得如此,那樣他可以在很多地方為百姓做事。
雖然現在他也在努力這樣做,可記掛著國家危難,他始終心中難安啊。
不過,像當初的蘇軾亦是那般,他那時的朝堂局勢雖也有些混亂,但到底不至於像如今這般江山不穩,那種情況下,蘇軾尚且心中對他的境遇不滿,更何論現下的自己呢?
若沒有那等子事,他就是整日變動,也不會像如今這般憂心。
【雖然我們說辛棄疾是豪放派詞人,所作的作品大多任情豪放,但是這首詞卻實打實地屬於婉約詞,這首詞是寫友人歸來的所見感悟,讓咱們一起來看看鐵漢柔情。】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鐵漢柔情?
聽起來有些怪。
李白還是認為術業有專攻,這辛棄疾的這詞恐怕不如他的豪放詞。
【「人已歸來,杜鵑欲勸誰歸?」人都已經迴來了,杜鵑還在叫誰歸去呢?杜鵑鳥因為其淒婉的叫聲,又被稱之為思歸鳥、子規鳥。在古詩詞中見到杜鵑,大抵都是比較傷感的。】
【李白寫到杜鵑鳥,寫「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寫「一叫一迴腸一斷」;白居易寫「杜鵑啼血猿哀鳴」;而唐寅寫「杜鵑啼血山中夜」。從杜鵑的意象我們基本上就能確定這首詞的感情基調,那肯定不會是很歡樂的。】
唐,元和年間。
又是白居易不知道的句子,看來他日後創作的作品應該還有很多。
他估摸著這辛棄疾不會有什麽歡樂的詞作,國家都已經陷入了危難之中了,他能有什麽歡樂?
就算是有,或許也是強顏歡笑。
其他的或許還能慢慢淡忘,唯有這國讎家恨難以消除。
【「綠樹如雲,等閑借與鶯飛。」春樹濃如綠雲,隨意借與群鶯,任其飛舞其間,這句子化用的應該是陳亮的《水龍吟·春恨》中的句子,不過也不能確定,《水龍吟·春恨》中有句是這樣的,「恨芳菲世界,遊人未賞,都付與、鶯和燕。」】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自己都已經不記得了。
有時想到便作了,有時甚至寫完才想起他人有類似的詩句。
這大抵就是讀書讀得太多太雜的緣故。
但自己寫的這句子顯然是比不過同甫的句子。
隻是聽幕中女子將其念出來,他就已然感受到了同甫的悲傷情緒了。
【這個陳亮也是南宋時期的人物,他是一個堅定的北伐派,和辛棄疾應該算是同病相憐的好友,辛棄疾寫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標題中提到的陳同甫就是指的陳亮。】
這是什麽詞?
辛棄疾不知。
看幕中女子並沒有要詳細談論的意思,想來也不是什麽重要的作品。
【陳亮的這幾句大概意思是說可恨這繁華的世界,遊人來不及欣賞都讓鶯燕給賞了去,此處的重點是在「遊人未賞」四個字,在那樣一個年代,不管是他還是辛棄疾,估計他們都沒有什麽心思去好好地欣賞美景,所以反而讓鶯、燕「撿了便宜」。】
是啊!
他們哪裏有賞景的心情。
可是那些人為何就可以事不關己地享樂呢?
難道北方不曾是他們的國土嗎?
北方的百姓難道不是與他們流著同樣的鮮血嗎?
辛棄疾永遠無法理解那些人,或許也像他們無法理解自己想要收復北方的心一樣。
這後世之人倒是明白,不知能不能將這些道理說與那些人,叫那些人也睜開眼睛看看如今的形勢。
【另外也有人說此句是化用南北朝時期丘遲《與陳伯之書》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要了解這些句子,就又要了解原文的含義,這說來就長了,簡單來說就是這篇文章其實是一篇勸降文,為的是勸陳伯之降梁,而陳伯之這個人本來就是南方的人,他是叛逃到北魏的,所以丘遲就用家鄉的風景來喚起陳伯之的思鄉之情。】
【而這裏辛棄疾是以這春景嗔怪友人不早點迴來,沒能一起欣賞春景。】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是覺得辛棄疾的這首詞沒有他的其他的那些豪放詞有味道。
但是他其中典故用得不錯。
古往今來,善用典者眾多,做到辛棄疾這般爐火純青又能貼切地表達自己的感情的少。
典故為他這詞增色不少。
【「兔葵燕麥,問劉郎、幾度沾衣?」這裏提到的劉郎是劉禹錫,我們都知道劉禹錫是個不信狠的人,經常被貶謫,早前他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運動失敗,被貶朗州司馬,當時還有幾個一起被貶的人,比如說柳宗元就在其中,一共八個人,被稱之為八司馬。】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這話簡直直戳辛棄疾的痛楚,後世之人果然把他們都扒得一幹二淨的,什麽都知道。
若是能說出些實際的解決方法就好了。
【像他這樣有能力的又是從敵營迴來的,那是真的很難被信任,萬一是奸細呢?隻可惜好一身才華就這樣被埋沒了。南宋朝廷的人也不都是傻子,不想讓他成大事,又想讓他做點事,於是就把辛棄疾調來調去的,那辛棄疾本來在這些崗位上幹得就不得勁,這麽一搞就更不得勁了。】
若是在太平年代,辛棄疾還巴不得如此,那樣他可以在很多地方為百姓做事。
雖然現在他也在努力這樣做,可記掛著國家危難,他始終心中難安啊。
不過,像當初的蘇軾亦是那般,他那時的朝堂局勢雖也有些混亂,但到底不至於像如今這般江山不穩,那種情況下,蘇軾尚且心中對他的境遇不滿,更何論現下的自己呢?
若沒有那等子事,他就是整日變動,也不會像如今這般憂心。
【雖然我們說辛棄疾是豪放派詞人,所作的作品大多任情豪放,但是這首詞卻實打實地屬於婉約詞,這首詞是寫友人歸來的所見感悟,讓咱們一起來看看鐵漢柔情。】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鐵漢柔情?
聽起來有些怪。
李白還是認為術業有專攻,這辛棄疾的這詞恐怕不如他的豪放詞。
【「人已歸來,杜鵑欲勸誰歸?」人都已經迴來了,杜鵑還在叫誰歸去呢?杜鵑鳥因為其淒婉的叫聲,又被稱之為思歸鳥、子規鳥。在古詩詞中見到杜鵑,大抵都是比較傷感的。】
【李白寫到杜鵑鳥,寫「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寫「一叫一迴腸一斷」;白居易寫「杜鵑啼血猿哀鳴」;而唐寅寫「杜鵑啼血山中夜」。從杜鵑的意象我們基本上就能確定這首詞的感情基調,那肯定不會是很歡樂的。】
唐,元和年間。
又是白居易不知道的句子,看來他日後創作的作品應該還有很多。
他估摸著這辛棄疾不會有什麽歡樂的詞作,國家都已經陷入了危難之中了,他能有什麽歡樂?
就算是有,或許也是強顏歡笑。
其他的或許還能慢慢淡忘,唯有這國讎家恨難以消除。
【「綠樹如雲,等閑借與鶯飛。」春樹濃如綠雲,隨意借與群鶯,任其飛舞其間,這句子化用的應該是陳亮的《水龍吟·春恨》中的句子,不過也不能確定,《水龍吟·春恨》中有句是這樣的,「恨芳菲世界,遊人未賞,都付與、鶯和燕。」】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自己都已經不記得了。
有時想到便作了,有時甚至寫完才想起他人有類似的詩句。
這大抵就是讀書讀得太多太雜的緣故。
但自己寫的這句子顯然是比不過同甫的句子。
隻是聽幕中女子將其念出來,他就已然感受到了同甫的悲傷情緒了。
【這個陳亮也是南宋時期的人物,他是一個堅定的北伐派,和辛棄疾應該算是同病相憐的好友,辛棄疾寫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標題中提到的陳同甫就是指的陳亮。】
這是什麽詞?
辛棄疾不知。
看幕中女子並沒有要詳細談論的意思,想來也不是什麽重要的作品。
【陳亮的這幾句大概意思是說可恨這繁華的世界,遊人來不及欣賞都讓鶯燕給賞了去,此處的重點是在「遊人未賞」四個字,在那樣一個年代,不管是他還是辛棄疾,估計他們都沒有什麽心思去好好地欣賞美景,所以反而讓鶯、燕「撿了便宜」。】
是啊!
他們哪裏有賞景的心情。
可是那些人為何就可以事不關己地享樂呢?
難道北方不曾是他們的國土嗎?
北方的百姓難道不是與他們流著同樣的鮮血嗎?
辛棄疾永遠無法理解那些人,或許也像他們無法理解自己想要收復北方的心一樣。
這後世之人倒是明白,不知能不能將這些道理說與那些人,叫那些人也睜開眼睛看看如今的形勢。
【另外也有人說此句是化用南北朝時期丘遲《與陳伯之書》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要了解這些句子,就又要了解原文的含義,這說來就長了,簡單來說就是這篇文章其實是一篇勸降文,為的是勸陳伯之降梁,而陳伯之這個人本來就是南方的人,他是叛逃到北魏的,所以丘遲就用家鄉的風景來喚起陳伯之的思鄉之情。】
【而這裏辛棄疾是以這春景嗔怪友人不早點迴來,沒能一起欣賞春景。】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是覺得辛棄疾的這首詞沒有他的其他的那些豪放詞有味道。
但是他其中典故用得不錯。
古往今來,善用典者眾多,做到辛棄疾這般爐火純青又能貼切地表達自己的感情的少。
典故為他這詞增色不少。
【「兔葵燕麥,問劉郎、幾度沾衣?」這裏提到的劉郎是劉禹錫,我們都知道劉禹錫是個不信狠的人,經常被貶謫,早前他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運動失敗,被貶朗州司馬,當時還有幾個一起被貶的人,比如說柳宗元就在其中,一共八個人,被稱之為八司馬。】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