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想要的是馬上上場殺敵,把敵人殺得個片甲不留,那他為什麽要這麽寫呢,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諷刺,大家就擺爛吧,至於收復失地什麽的交給後輩去做就好了,諷刺的就是那些求和茍安的南宋君臣,說出這樣的話,心中最難受的莫過於辛棄疾了。】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趙構一行人被說得腳下都在發燙,簡直是坐立難安。
他們不過是想穩妥一些,這也有錯嗎?
還用這樣的詩詞來諷刺他們。
打仗不需要銀兩嗎?
打仗不需要將才嗎?
說得輕鬆。
憤懣歸憤懣,但許多牆頭草已經默默地朝著北伐派傾斜,誰也不想成日遭人詬病。
【「寶鏡難尋,碧雲將暮,誰勸杯中綠?」寶鏡難尋,同樣是一個典故,出自《鬆窗雜錄》,有個人在秦淮河裏撿到一把鏡子能照人肺腑,但是後來那鏡子掉進水裏就再也找不到了,後來人們用寶鏡難尋來表示知音難覓。而碧雲將暮是在感嘆時光易逝,才三十來歲總覺得他就已經有點英雄遲暮的感覺了,其實我個人感覺他這詞中也有那麽一點杜甫的感覺,就是讀他的詞,我時而能感覺到李白的豪放,時而又能感覺到杜甫的沉鬱,但這並不是說他的詞就像這兩位,就是學這兩位,而是說優秀的文人之間有共通之處。】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明白幕中女子的意思。
她大概是說自己能理解辛棄疾的詞句,而辛棄疾也能理解他的情緒。
對於李十二白,但也是如此。
【而李白杜甫作為兩座文化高峰,他們的作品與其中的典型風格不可避免地影響後世無數的人,其實他們的詩詞中你也能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影子,這就是傳承。】
【而後,誰來勸「我」,與我共飲杯中酒?看到這句是不是又想到《水龍吟》裏麵的「倩何人喚取」一句?其實很多文人都是孤獨的,辛棄疾也不例外,這種孤獨並不是社會層麵上的孤獨,而是內心達到一定高度之後的孤獨。】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若說孤獨,屈原越發覺得自己孤獨。
但又算不得真的多孤獨,因為他覺得自己開始有了知己,即便隻是單方麵的知己。
他能認同辛棄疾,能理解李白杜甫,甚至能明白李清照。
屈原感覺自己孤獨,但似乎也不算孤獨。
時間若能停留在這一刻,他也願意去享受此刻的孤獨。
此時楚國上下都欣欣向榮,可他知道暴風雨將要來臨,他並不想去經歷那一天。
【這些感受是來源於什麽呢?「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早晨起來,江上狂風巨浪,像是要將屋子掀翻。這最後兩句象徵的就是風雨飄搖的南宋,辛棄疾無時無刻不想著國家興亡,不愧為愛國主義詞人。】
【這首詞雖然沒有《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那麽有名,但是也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作品,清代陳廷焯在《詞則·放歌集》中用一個詞評價了這首詞作:「老辣。」】
第122章
辛棄疾(小修)
【自這一年起,辛棄疾的工作開始頻繁變動,公元1170年,幹道六年,辛棄疾30歲,在臨安司農寺上班,大概就是搞農業的,他在這裏依照趙德莊的《新荷葉》的韻和了兩首詞,其中一首《新荷葉·和趙德莊韻》給人一種很深的「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物是人非之感。】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頻繁調動,辛棄疾冷笑一聲。
他們這些自金而來的人能有一席之地,算是那些人的仁慈了。
辛棄疾不明白,他一言一行什麽不是為了大宋,然而那些人不去對付金人,反而想方設法地對付他,實在可笑。
想是靖康之日去已久,他們都忘了國讎家恨了。
【辛棄疾一戰成名,在許多人心中都是英雄,再加上他有才有能,若是碰上一個好的領導,本該大展拳腳,前途無量,偏偏他生在了南宋朝廷,有時候「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他這樣的才能才最容易引起他人的妒忌。】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真是夠了!
趙構怒急攻心,甚至想摔桌上東西,可是如此動作隻能讓人看了笑話。
此女何意?
為何百般地貶低他?
是說他不是一個好的領導,沒辦法領導這些人嗎?
隻知胡言,委實過分。
他趙構就不信了,他定讓後世之人對南宋朝廷崇敬膜拜!
可是,他要如何做呢?
趙構陷入了沉思。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楊修最近一直跟在曹植的身邊,話少了許多。
他不敢得罪曹操,他也知道所幸是有曹植護著,要不然自己如今恐怕已不知魂歸何處了。
以往這懷璧其罪的道理他二人都沒放在心上,想來就是因為如此,後來才會落得那樣的下場。
這現如今兩人老實做自己的事,誰對他們不是恭恭敬敬的?
有時候人還是得認命,不該想的別想,至少在沒有能力的時候不能想。
【不過,無法否認的是,他的才能對當時的南宋朝廷來說是很重要的,所以當權者才會給他以有實權的官職,可為什麽還要頻繁調動呢?因為辛棄疾屬於歸正人,什麽是歸正人,就是曾經淪落到金朝又返迴宋朝的這一類人就被稱之為歸正人。】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趙構一行人被說得腳下都在發燙,簡直是坐立難安。
他們不過是想穩妥一些,這也有錯嗎?
還用這樣的詩詞來諷刺他們。
打仗不需要銀兩嗎?
打仗不需要將才嗎?
說得輕鬆。
憤懣歸憤懣,但許多牆頭草已經默默地朝著北伐派傾斜,誰也不想成日遭人詬病。
【「寶鏡難尋,碧雲將暮,誰勸杯中綠?」寶鏡難尋,同樣是一個典故,出自《鬆窗雜錄》,有個人在秦淮河裏撿到一把鏡子能照人肺腑,但是後來那鏡子掉進水裏就再也找不到了,後來人們用寶鏡難尋來表示知音難覓。而碧雲將暮是在感嘆時光易逝,才三十來歲總覺得他就已經有點英雄遲暮的感覺了,其實我個人感覺他這詞中也有那麽一點杜甫的感覺,就是讀他的詞,我時而能感覺到李白的豪放,時而又能感覺到杜甫的沉鬱,但這並不是說他的詞就像這兩位,就是學這兩位,而是說優秀的文人之間有共通之處。】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明白幕中女子的意思。
她大概是說自己能理解辛棄疾的詞句,而辛棄疾也能理解他的情緒。
對於李十二白,但也是如此。
【而李白杜甫作為兩座文化高峰,他們的作品與其中的典型風格不可避免地影響後世無數的人,其實他們的詩詞中你也能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影子,這就是傳承。】
【而後,誰來勸「我」,與我共飲杯中酒?看到這句是不是又想到《水龍吟》裏麵的「倩何人喚取」一句?其實很多文人都是孤獨的,辛棄疾也不例外,這種孤獨並不是社會層麵上的孤獨,而是內心達到一定高度之後的孤獨。】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若說孤獨,屈原越發覺得自己孤獨。
但又算不得真的多孤獨,因為他覺得自己開始有了知己,即便隻是單方麵的知己。
他能認同辛棄疾,能理解李白杜甫,甚至能明白李清照。
屈原感覺自己孤獨,但似乎也不算孤獨。
時間若能停留在這一刻,他也願意去享受此刻的孤獨。
此時楚國上下都欣欣向榮,可他知道暴風雨將要來臨,他並不想去經歷那一天。
【這些感受是來源於什麽呢?「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早晨起來,江上狂風巨浪,像是要將屋子掀翻。這最後兩句象徵的就是風雨飄搖的南宋,辛棄疾無時無刻不想著國家興亡,不愧為愛國主義詞人。】
【這首詞雖然沒有《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那麽有名,但是也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作品,清代陳廷焯在《詞則·放歌集》中用一個詞評價了這首詞作:「老辣。」】
第122章
辛棄疾(小修)
【自這一年起,辛棄疾的工作開始頻繁變動,公元1170年,幹道六年,辛棄疾30歲,在臨安司農寺上班,大概就是搞農業的,他在這裏依照趙德莊的《新荷葉》的韻和了兩首詞,其中一首《新荷葉·和趙德莊韻》給人一種很深的「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物是人非之感。】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頻繁調動,辛棄疾冷笑一聲。
他們這些自金而來的人能有一席之地,算是那些人的仁慈了。
辛棄疾不明白,他一言一行什麽不是為了大宋,然而那些人不去對付金人,反而想方設法地對付他,實在可笑。
想是靖康之日去已久,他們都忘了國讎家恨了。
【辛棄疾一戰成名,在許多人心中都是英雄,再加上他有才有能,若是碰上一個好的領導,本該大展拳腳,前途無量,偏偏他生在了南宋朝廷,有時候「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他這樣的才能才最容易引起他人的妒忌。】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真是夠了!
趙構怒急攻心,甚至想摔桌上東西,可是如此動作隻能讓人看了笑話。
此女何意?
為何百般地貶低他?
是說他不是一個好的領導,沒辦法領導這些人嗎?
隻知胡言,委實過分。
他趙構就不信了,他定讓後世之人對南宋朝廷崇敬膜拜!
可是,他要如何做呢?
趙構陷入了沉思。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楊修最近一直跟在曹植的身邊,話少了許多。
他不敢得罪曹操,他也知道所幸是有曹植護著,要不然自己如今恐怕已不知魂歸何處了。
以往這懷璧其罪的道理他二人都沒放在心上,想來就是因為如此,後來才會落得那樣的下場。
這現如今兩人老實做自己的事,誰對他們不是恭恭敬敬的?
有時候人還是得認命,不該想的別想,至少在沒有能力的時候不能想。
【不過,無法否認的是,他的才能對當時的南宋朝廷來說是很重要的,所以當權者才會給他以有實權的官職,可為什麽還要頻繁調動呢?因為辛棄疾屬於歸正人,什麽是歸正人,就是曾經淪落到金朝又返迴宋朝的這一類人就被稱之為歸正人。】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