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僚捋了捋山羊須,笑道:「他那點能耐,還不是全由閣老點化而來,否則一個小小探花算得什麽,不過窩在翰林院裏熬資曆罷了。」
萬閣老站起身來,舒適地伸了伸懶腰,沒接他的話,而是道:「雖然沒到出手的時候,不過要用的奏章該先寫起來了。」
幕僚跟著站起來,迴道:「在下已經和葛先生一起參詳了擬了一篇,正想奉閣老指正。」
萬閣老點頭:「好,拿來我看一看。」
幕僚答應著,忙去了。
反晉王的聲勢持續擴大,相關劇情每天更新,晉王進宮哭訴啦,晉王妃去見章太太被拒之門外啦,又有人彈劾晉王啦……
熱鬧得轟轟烈烈之際,被一道綁著掛上榜的翰林院庶吉士蘇長越終於給出了迴應。
蘇長越此前雖然被參,但他一個無品級的庶吉士,擱在朝堂裏實在算不上什麽,就算盧文濱在彈章裏強行給他提了番位,硬把他和晉王捆成密黨,讓他的名聲有了瑕疵,但就總體上的關注度來說,他這點事並沒有進入大眾的目光之中,也沒幾個人跟著參他。
就算把他參到罷官有多大用啊?他都沒品級,參倒他很難算得上什麽戰績,有這個功夫,還不如多寫兩封奏章參晉王去。
但他給出迴應之後就不一樣了,因為他沒有隨大流補救性地跟著參晉王,而是以牙還牙,參迴了盧文濱一本。
他參盧文濱放縱親眷欺淩百姓,強買強賣某張姓農戶祖產,張某不肯屈服,將祖產轉賣他人,自己失去土地成為佃戶後,盧文濱竟仍不肯罷休,繼續派人上門威脅,逼迫新主人將地賣迴與他,不然將把新主參到罷官。如此公報私仇,沽名釣譽,貪婪無恥之人,竟位列翰林文苑之內,堪為詞林大恥。
這封奏章上報前珠華看了,看完默默地給蘇長越豎了個大拇指——她難得參與蘇長越的政務,要他的奏章看本是怕他不會掐架,要以自己百年後的豐富經驗給他提供一些意見來著,但結果發現,她要指導專靠筆杆子吃飯的文官打嘴仗簡直是班門弄斧。
蘇長越奏章裏寫的事大約是九分真,一分假——這一分假在說盧文濱派人來威脅他,講真,盧文濱再蠢再得意忘形,畢竟是考到進士的人,基本的智商是有的,不可能把這種話明講出來。盧舅兄要強買別人田地的事他也許知道,也許不知道,但他後來又跑去跟張農戶放這個話盧文濱肯定不知道,也不可能是出於他的指使。
但兩軍交陣之際,真真假假又有多大關係,誰還真樁樁件件地扳扯不成,而且相比之下,他提供的細節經過如此詳實,怎麽也比盧文濱參他跟晉王勾連真實多了。
這封彈章丟出去,朝堂的反應是——
一時整個都啞了火。
這種感覺怎麽說呢,不是他的彈章寫得多麽好,文采多麽飛揚,眾人一下子發現了盧文濱的真麵目什麽的,而是好像遭了一記亂拳。
不合時宜的亂拳。
反晉王的風潮如此流行,不反的也繞不過去,多少總要議論幾句,作為少有的被歸到晉王那一邊去的文官,蘇長越似乎是終於承受不住壓力上了書,但他的字裏行間居然提也不提這事,而是絮絮叨叨地說著什麽田地什麽農戶,繞著兜了個百裏的大圈子。
要說他說得不對吧,他給的始末地點人物名姓一應俱全,敢把事件精細到這樣,據供職於刑部的某堂官斷定:應該是真的。
但這不能抵消蘇長越這個迴應的怪異感——就算盧文濱在此事上黑了,也不表示他在晉王那邊就自動洗白了,不趁熱打鐵就此說點什麽,真的不符合大眾的認知觀感。
好像一首本來演得好好的曲子忽然被中途改了個調,好聽難聽都在其次,重要的是,本來的節奏被打斷了。
「真是豎子!」
還是萬府的涼亭裏,萬閣老捏著棋子啪地敲在石桌上。
幕僚小心解勸:「閣老,您不必與那蘇家小子生氣,他不過螢火之輝——」
「我罵的不是蘇長越,是盧文濱。」萬閣老冷冷道,「此等蠢貨,當此緊要關頭竟留下這個把柄,為人所乘,真是豎子不足與謀!」
幕僚一時閉口不言——他知道萬閣老在生氣什麽,費了如此大功夫,終於製造出這個局麵,要看就快功成時,卻冒出這個變故,雖說於大局已經無礙,但不能十全十美,終究有不甘之處。
他犯不著替盧文濱說什麽話,候到萬閣老一陣氣頭過去,才小心問道:「閣老,我們下一步怎麽辦?再等等還是可以發動了?」
「我明日就上奏。」萬閣老冷冷道,「不能等了,這姓蘇的小子比他爹還要難纏,不知他是有意如此,還是誤打誤撞,我覺得當是小瞧了他——他參盧文濱是表象,給皇上製造台階轉移壓力才是真,皇上恐怕很快就會領會到這層意思,到時候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這顆樹,反要先給他摘了桃子。」
幕僚賠笑道:「閣老也太高估了他,他不過二十出頭,還是個毛頭小子,哪能精怪至此。閣老想,他一字不提晉王,看樣子是不想得罪晉王和皇上,但太子那邊心裏焉能對他沒有意見,雖說皇上春秋鼎盛,可姓蘇的小子更為年輕,他隻圖現在討好皇上,不思自己將來退步,可見目光短淺,沒什麽遠見。」
萬閣老站起身來,舒適地伸了伸懶腰,沒接他的話,而是道:「雖然沒到出手的時候,不過要用的奏章該先寫起來了。」
幕僚跟著站起來,迴道:「在下已經和葛先生一起參詳了擬了一篇,正想奉閣老指正。」
萬閣老點頭:「好,拿來我看一看。」
幕僚答應著,忙去了。
反晉王的聲勢持續擴大,相關劇情每天更新,晉王進宮哭訴啦,晉王妃去見章太太被拒之門外啦,又有人彈劾晉王啦……
熱鬧得轟轟烈烈之際,被一道綁著掛上榜的翰林院庶吉士蘇長越終於給出了迴應。
蘇長越此前雖然被參,但他一個無品級的庶吉士,擱在朝堂裏實在算不上什麽,就算盧文濱在彈章裏強行給他提了番位,硬把他和晉王捆成密黨,讓他的名聲有了瑕疵,但就總體上的關注度來說,他這點事並沒有進入大眾的目光之中,也沒幾個人跟著參他。
就算把他參到罷官有多大用啊?他都沒品級,參倒他很難算得上什麽戰績,有這個功夫,還不如多寫兩封奏章參晉王去。
但他給出迴應之後就不一樣了,因為他沒有隨大流補救性地跟著參晉王,而是以牙還牙,參迴了盧文濱一本。
他參盧文濱放縱親眷欺淩百姓,強買強賣某張姓農戶祖產,張某不肯屈服,將祖產轉賣他人,自己失去土地成為佃戶後,盧文濱竟仍不肯罷休,繼續派人上門威脅,逼迫新主人將地賣迴與他,不然將把新主參到罷官。如此公報私仇,沽名釣譽,貪婪無恥之人,竟位列翰林文苑之內,堪為詞林大恥。
這封奏章上報前珠華看了,看完默默地給蘇長越豎了個大拇指——她難得參與蘇長越的政務,要他的奏章看本是怕他不會掐架,要以自己百年後的豐富經驗給他提供一些意見來著,但結果發現,她要指導專靠筆杆子吃飯的文官打嘴仗簡直是班門弄斧。
蘇長越奏章裏寫的事大約是九分真,一分假——這一分假在說盧文濱派人來威脅他,講真,盧文濱再蠢再得意忘形,畢竟是考到進士的人,基本的智商是有的,不可能把這種話明講出來。盧舅兄要強買別人田地的事他也許知道,也許不知道,但他後來又跑去跟張農戶放這個話盧文濱肯定不知道,也不可能是出於他的指使。
但兩軍交陣之際,真真假假又有多大關係,誰還真樁樁件件地扳扯不成,而且相比之下,他提供的細節經過如此詳實,怎麽也比盧文濱參他跟晉王勾連真實多了。
這封彈章丟出去,朝堂的反應是——
一時整個都啞了火。
這種感覺怎麽說呢,不是他的彈章寫得多麽好,文采多麽飛揚,眾人一下子發現了盧文濱的真麵目什麽的,而是好像遭了一記亂拳。
不合時宜的亂拳。
反晉王的風潮如此流行,不反的也繞不過去,多少總要議論幾句,作為少有的被歸到晉王那一邊去的文官,蘇長越似乎是終於承受不住壓力上了書,但他的字裏行間居然提也不提這事,而是絮絮叨叨地說著什麽田地什麽農戶,繞著兜了個百裏的大圈子。
要說他說得不對吧,他給的始末地點人物名姓一應俱全,敢把事件精細到這樣,據供職於刑部的某堂官斷定:應該是真的。
但這不能抵消蘇長越這個迴應的怪異感——就算盧文濱在此事上黑了,也不表示他在晉王那邊就自動洗白了,不趁熱打鐵就此說點什麽,真的不符合大眾的認知觀感。
好像一首本來演得好好的曲子忽然被中途改了個調,好聽難聽都在其次,重要的是,本來的節奏被打斷了。
「真是豎子!」
還是萬府的涼亭裏,萬閣老捏著棋子啪地敲在石桌上。
幕僚小心解勸:「閣老,您不必與那蘇家小子生氣,他不過螢火之輝——」
「我罵的不是蘇長越,是盧文濱。」萬閣老冷冷道,「此等蠢貨,當此緊要關頭竟留下這個把柄,為人所乘,真是豎子不足與謀!」
幕僚一時閉口不言——他知道萬閣老在生氣什麽,費了如此大功夫,終於製造出這個局麵,要看就快功成時,卻冒出這個變故,雖說於大局已經無礙,但不能十全十美,終究有不甘之處。
他犯不著替盧文濱說什麽話,候到萬閣老一陣氣頭過去,才小心問道:「閣老,我們下一步怎麽辦?再等等還是可以發動了?」
「我明日就上奏。」萬閣老冷冷道,「不能等了,這姓蘇的小子比他爹還要難纏,不知他是有意如此,還是誤打誤撞,我覺得當是小瞧了他——他參盧文濱是表象,給皇上製造台階轉移壓力才是真,皇上恐怕很快就會領會到這層意思,到時候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這顆樹,反要先給他摘了桃子。」
幕僚賠笑道:「閣老也太高估了他,他不過二十出頭,還是個毛頭小子,哪能精怪至此。閣老想,他一字不提晉王,看樣子是不想得罪晉王和皇上,但太子那邊心裏焉能對他沒有意見,雖說皇上春秋鼎盛,可姓蘇的小子更為年輕,他隻圖現在討好皇上,不思自己將來退步,可見目光短淺,沒什麽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