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華從跟張農戶打的一點交道裏看出他是個秉性執拗的人,這樣人一般不大精明,但比較老實,不生花頭,她找誰種都是種,就交給張農戶也沒什麽不好。
雙方便議定了交租比例,張農戶歡天喜地地又搬了迴來,仍舊在舊日田地上耕種起來。
這一日他從燕郊來,一路打聽著到了蘇家,來給珠華稟報一個不好的信息:「那盧砍頭的又來了,陰陽怪氣地威脅小人,說奶奶當日從他手裏搶了地,他不會善罷甘休的,讓奶奶識相的話,就把地賣還給他,不然他就要讓人把蘇老爺參到罷官,到時候那塊地還是要落入他的手裏——呸,做他的白日夢,這種惡人,將來死了都沒地埋!」
張農戶說著,氣得整個臉膛都漲紅了。
珠華心下大怒,盧文濱還沒怎麽樣呢,身邊的雞犬就仗勢成這樣!
忍怒安撫了兩句張農戶,留他吃了茶然後送走,候到蘇長越迴來,猶豫幾番,還是把這事和他說了。
她不想再給蘇長越增添煩惱,但家裏的事不告訴了他,萬一生出什麽與他有害的變故就不好了。
「蘇哥哥,你心中有數就行,這事我會處理的,我才不怕他——」
蘇長越打斷了她,目中閃著奇異的光:「他威脅說,盧文濱要繼續參我?」
珠華忿忿點頭,蘇長越卻笑了,露出這些天來少有的放鬆笑容,居然還屈指彈了下她額頭:「生什麽氣?來,你看我先參他。」
事態一路激進至今,看上去再也控製不住,其背後似有一隻無形的大手,穩準地抓住了時機,從章二姑娘案起,牽扯晉王,再與就藩祖製捆綁,最終好像順理成章地,讓皇帝與上書彈劾的官員們站到了一個對立的位置上。
晉王應不應當就藩呢?
應當。
早幾年可以嗎?
可以。
晚幾年行嗎?
也行。
這是一件本來沒那麽矛盾的事,皇帝登基以來雖然有些偏寵晉王,但他對太子的看重更加明確——定年號的同時就封了長子為太子,跟著把一套詹士府的輔臣也配置齊了,毫無推脫為難。
在東宮儲君穩如泰山的情況下,作為小兒子的晉王剛成了親,皇帝舍不得他,想留他在京裏多住兩年,文臣們對此並不會太過敏感;過兩年他要是還賴在京裏,那時再上書也不遲,此刻就急吼吼地跳出來,達不達得成目的另說,反倒有顯得自己不近人情、吃相難看的嫌疑。
都是官場裏混著的,誰不知道誰呢,竄這麽快,刷聲望想紅的心都突破天際了,真正成熟為大局著想的政客才不會這麽做。
所以,如果沒有盧文濱搞這一出的話,現在這個「群起攻之,非要立刻把晉王趕出京」的勢本是造不起來的。
但他挾裹了章二姑娘案,弄出一個表麵上的師出有名來,情況就不同了,他幾乎立於不敗之地,就算是不認同他不肯湊他這波熱鬧一起上書的,也不便明言反對他——沒看同榜的蘇長越被噴成什麽樣了,他還隻是反對了一半而已。
有些時候,立場大於對錯。即使做著正確的事,但假如站在錯誤的隊伍裏,那還不如什麽都不做。
與盧文濱相比,皇帝陷入的就是一種近乎孤立無援的境地裏,隻有勳貴那邊有幾個站出來幫晉王說話,但態度也不怎麽懇切,因為上麵還有個太子,從太子的利益看,很顯然他和文官的立場是一致的,不會希望這個得聖寵的弟弟一直留京,那橫豎這事是文官那邊挑起來的,和勳貴們本不相幹,又何必涉入太深呢?
事到如今,想要平息下來,皇帝似乎隻能退讓,讓晉王去就藩了。
但皇帝不能。
文臣們若是單純催促晉王就藩,那麽作為一個執政風格不是太強硬的皇帝,他扛不住了,也許就順應了臣意;但現在晉王要去了,是得連著盧文濱彈劾他的那一串惡名一起去的,作為一個父親,再寬容也不可能容忍皇子被臣下如此欺負。
皇帝不可能退。
局到這裏,成了一個死局。
「閣老真是國手。」
萬府的一座竹亭裏,萬閣老與幕僚相對而坐,中間擺著一副青玉棋盤,黑白棋子縱橫交錯。
舉目望去,隻見白子蜿蜒如龍,然而卻是一條困龍,黑子隻差一著,便可將這條龍收入囊中。
萬閣老捏著那枚黑子微微一笑,卻沒有放下,而是擲迴了同棋盤一色的青玉棋罐中。
幕僚欠身,眉間有著躍躍欲試:「閣老,晉王之危,已如這白子一般,閣老還不出手,挽狂瀾於奔瀉之中?」
萬閣老望著棋盤沉吟片刻,伸手緩緩拂亂,玉質棋子相撞間叮咚作響,清耳悅心。
「不急,言官們的三板斧還沒使完呢。上書,合縱,叩闕,如今不過在第二步,一滴血尚未見到,我就出了頭,人情如何做得足。」
幕僚想了想,笑道:「還是閣老見事深,在下有些冒撞了。那下麵是不是要再讓我們的人混在其間,再加把柴?」
萬閣老搖頭:「過猶不及。如今風勢已經夠大,你我坐等火起便是,盧文濱此人,還是有三分能耐。」
雙方便議定了交租比例,張農戶歡天喜地地又搬了迴來,仍舊在舊日田地上耕種起來。
這一日他從燕郊來,一路打聽著到了蘇家,來給珠華稟報一個不好的信息:「那盧砍頭的又來了,陰陽怪氣地威脅小人,說奶奶當日從他手裏搶了地,他不會善罷甘休的,讓奶奶識相的話,就把地賣還給他,不然他就要讓人把蘇老爺參到罷官,到時候那塊地還是要落入他的手裏——呸,做他的白日夢,這種惡人,將來死了都沒地埋!」
張農戶說著,氣得整個臉膛都漲紅了。
珠華心下大怒,盧文濱還沒怎麽樣呢,身邊的雞犬就仗勢成這樣!
忍怒安撫了兩句張農戶,留他吃了茶然後送走,候到蘇長越迴來,猶豫幾番,還是把這事和他說了。
她不想再給蘇長越增添煩惱,但家裏的事不告訴了他,萬一生出什麽與他有害的變故就不好了。
「蘇哥哥,你心中有數就行,這事我會處理的,我才不怕他——」
蘇長越打斷了她,目中閃著奇異的光:「他威脅說,盧文濱要繼續參我?」
珠華忿忿點頭,蘇長越卻笑了,露出這些天來少有的放鬆笑容,居然還屈指彈了下她額頭:「生什麽氣?來,你看我先參他。」
事態一路激進至今,看上去再也控製不住,其背後似有一隻無形的大手,穩準地抓住了時機,從章二姑娘案起,牽扯晉王,再與就藩祖製捆綁,最終好像順理成章地,讓皇帝與上書彈劾的官員們站到了一個對立的位置上。
晉王應不應當就藩呢?
應當。
早幾年可以嗎?
可以。
晚幾年行嗎?
也行。
這是一件本來沒那麽矛盾的事,皇帝登基以來雖然有些偏寵晉王,但他對太子的看重更加明確——定年號的同時就封了長子為太子,跟著把一套詹士府的輔臣也配置齊了,毫無推脫為難。
在東宮儲君穩如泰山的情況下,作為小兒子的晉王剛成了親,皇帝舍不得他,想留他在京裏多住兩年,文臣們對此並不會太過敏感;過兩年他要是還賴在京裏,那時再上書也不遲,此刻就急吼吼地跳出來,達不達得成目的另說,反倒有顯得自己不近人情、吃相難看的嫌疑。
都是官場裏混著的,誰不知道誰呢,竄這麽快,刷聲望想紅的心都突破天際了,真正成熟為大局著想的政客才不會這麽做。
所以,如果沒有盧文濱搞這一出的話,現在這個「群起攻之,非要立刻把晉王趕出京」的勢本是造不起來的。
但他挾裹了章二姑娘案,弄出一個表麵上的師出有名來,情況就不同了,他幾乎立於不敗之地,就算是不認同他不肯湊他這波熱鬧一起上書的,也不便明言反對他——沒看同榜的蘇長越被噴成什麽樣了,他還隻是反對了一半而已。
有些時候,立場大於對錯。即使做著正確的事,但假如站在錯誤的隊伍裏,那還不如什麽都不做。
與盧文濱相比,皇帝陷入的就是一種近乎孤立無援的境地裏,隻有勳貴那邊有幾個站出來幫晉王說話,但態度也不怎麽懇切,因為上麵還有個太子,從太子的利益看,很顯然他和文官的立場是一致的,不會希望這個得聖寵的弟弟一直留京,那橫豎這事是文官那邊挑起來的,和勳貴們本不相幹,又何必涉入太深呢?
事到如今,想要平息下來,皇帝似乎隻能退讓,讓晉王去就藩了。
但皇帝不能。
文臣們若是單純催促晉王就藩,那麽作為一個執政風格不是太強硬的皇帝,他扛不住了,也許就順應了臣意;但現在晉王要去了,是得連著盧文濱彈劾他的那一串惡名一起去的,作為一個父親,再寬容也不可能容忍皇子被臣下如此欺負。
皇帝不可能退。
局到這裏,成了一個死局。
「閣老真是國手。」
萬府的一座竹亭裏,萬閣老與幕僚相對而坐,中間擺著一副青玉棋盤,黑白棋子縱橫交錯。
舉目望去,隻見白子蜿蜒如龍,然而卻是一條困龍,黑子隻差一著,便可將這條龍收入囊中。
萬閣老捏著那枚黑子微微一笑,卻沒有放下,而是擲迴了同棋盤一色的青玉棋罐中。
幕僚欠身,眉間有著躍躍欲試:「閣老,晉王之危,已如這白子一般,閣老還不出手,挽狂瀾於奔瀉之中?」
萬閣老望著棋盤沉吟片刻,伸手緩緩拂亂,玉質棋子相撞間叮咚作響,清耳悅心。
「不急,言官們的三板斧還沒使完呢。上書,合縱,叩闕,如今不過在第二步,一滴血尚未見到,我就出了頭,人情如何做得足。」
幕僚想了想,笑道:「還是閣老見事深,在下有些冒撞了。那下麵是不是要再讓我們的人混在其間,再加把柴?」
萬閣老搖頭:「過猶不及。如今風勢已經夠大,你我坐等火起便是,盧文濱此人,還是有三分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