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高高之死,讓大家情緒低落,意興闌珊,都跟霜打的茄子一樣。
“怎麽?還沒過去?這點打擊都把你們打趴下了嗎?”乾隆的眼神掃過幾個人,一臉嚴肅。
其實都知道,戰場上的犧牲是無可避免的,但發生的事情離大家都太遠,這一次,他們親身感受到殘酷和血腥,受到的震蕩很大。
“行!我現在說什麽都是多餘的。你們還年輕,希望都能通過曆練,慢慢領悟。”乾隆說。“我告訴你們,這一路上,每一步都是危險,有些你們知道,有些你們不知道。但無論如何,我隻給你們一天時間,一天過後,你們都給我打起精神來!”
眾人沉默。
第二日,馬爾佳來報,說走錯了路。原本徑直向西,直插太原的,因為路遇刺客,西行變成了西南。
“將錯就錯。條條大路通羅馬。西南就西南吧!這是哪裏?”乾隆對馬爾佳說。
“皇上,翻過這山,就是樂平了。”沈又希指了指前麵的界碑。
“這名字不錯。記得皇爺爺為樂平縣所轄做過專門批示。可有人記得?”乾隆問。
“記得。劃給它4鄉6都。還撥款修繕了落鷹寺。”童鈺說。
“很好!大清的每一寸土和土地上的出產,每一條河和河裏的魚蝦,每一座山和山裏的寶藏,咱都得胸中有數!”乾隆說。
自然,這些,都是他們必修功課。
“那是什麽?你去看看,那是不是長城?”乾隆指著視線盡頭的一列斷壁殘垣問沈又希。
沈又希打馬飛馳而去。
不知道為什麽,他對這裏的地形格外熟悉,似乎來過這裏一樣。
馬兒沿著這一段已經荒廢的長城飛奔,他似乎從過去穿越而來,心潮澎湃。
“皇上,是一段廢棄的長城。還有一些烽火台比較完整。”沈又希說。
“走,過去看看。”皇上打馬朝長城而去。
幾個人跟在後麵飛馳。
皇上跑得越來越快,後麵幾個人追得越來越快。
飛起來的感覺真好!風把積鬱在心裏的垃圾一掃而光,心裏頓時豁然開朗起來。
他們停在一處還算完好的烽火台邊。
摸著這些傷痕累累的土台,乾隆感歎著。
“別小看了它。現在雖然不起眼,當年,這裏的每一塊磚、每一粒土,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們跟曾經守在這裏的人一樣,豐功偉績也屬於它們!”
“燕雲十八騎,聽說過嗎?”乾隆問。
傳說,燕雲十八騎,是燕王羅藝手下的王牌騎兵團。他們身著寒衣,臉帶麵罩,頭蒙黑巾,隻露雙眼,全身披著黑色長披風,腳踏胡人馬靴,馬靴配有匕首,強弓彎刀,每個人肩膀上都有一隻兇悍的獵膺。他們快如閃電,來去如風,善騎善射,以一敵百,未嚐一敗。燕雲十八騎以號角為令,隻聽命於其主人羅藝。
“那不是小說中虛構的嗎?”劉鳳岡說。
“不,即便燕雲十八騎是虛構的名字,但這樣的隊伍和這樣的人一定存在。不要忘了,書,來源於現實。”乾隆說。
傳說這支隊伍跟隨羅藝歸唐。羅藝在與劉黑闥的軍隊交手時,羅藝大敗,全軍覆沒,燕雲十八騎也跟著消失。
一行人沿著長城朝前走。
在一荒嶺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在掃墓。一個小小的土堆,卻立了一個大大的無字碑。
沈又希上前問:“老人家,這碑上怎麽沒有字?您可認識這墓主人?”
老人眼風掃了一下沈又希,未作聲,繼續掃墓。
沈又希也下馬來,解下自己的水囊,以水代酒,祭墓主人。
老人這才抬起頭,看了看沈又希,又看了看沈又希後麵的一群人,個個勁裝快馬,不像一般遊人。
他站起來,拍了拍身上的土,看了看山下的河,慢悠悠地說:“青山處處埋忠骨,綠水不斷繞英魂哪!”
“這是哪位將軍墓?”乾隆上前問。
“羅成。羅成將軍墓。”他說完,扛著沉重的背,緩緩地走開了。
“羅成不也是虛構的嗎?難道曆史上真的有羅成這個人?”劉鳳岡看了看童鈺,希望這位百事通能給答案。
羅成,唐燕王羅藝之子,槍法精湛,麵容俊俏,氣宇不凡,人稱“冷麵寒槍俏羅成”,一杆重240斤的丈八滾雲槍,所向披靡。傳說在攻打明州時,馬陷淤泥河,被劉黑闥亂箭射死。
“這條河,會不會就是那條淤泥河?”童鈺看了看腳下那條長滿荒草的河灘。
幾個人向山下的河麵看去。河很寬,河中間偶有露出水麵的小土堆,上麵堆積著枯草。
“難道真的是羅成墓?”巴雅對沈又希說,“要不咱下去看看?”
沈又希看了看皇上,後者輕輕地點了點頭。
於是兩人打馬向山下跑去。
眾人圍在羅成墓前,等著他們二人探個究竟迴來報告。
追風馬放開四蹄奔跑,兩邊的風景一幀一幀地從沈又希眼前飄過,有冰涼的東西從臉上滑過,他伸手一摸,是眼淚。他居然莫名其妙的哭了。他很吃驚,怎麽哭了,為什麽哭呢?
追風馬忽然一聲長嘶,前蹄立起,他猝不及防落進了河裏。
浸在冰冷的河水裏,過往一幕一幕地在腦子裏滑過。
原來他就是那墓主人——羅成。難怪眼淚洶湧成河。
這是一個叫人心碎的悲壯的故事。
原來他是那北方威名赫赫的羅藝之子!何其有幸,是這樣的父親的兒子!
你道那羅藝是誰?提到此人名號,整個北方抖三抖的人!
羅藝生在將門世家,聰敏好學,驍勇善戰,治軍有方,屢立戰功,是大隋的虎賁郎將。然而大隋楊廣死後,天下大亂,軍閥割據,連年戰亂,民不聊生。唯有羅藝駐軍的幽、營二州,太平無事,百姓紛紛來投。
不久,李淵立唐,伸來橄欖枝。為了華夏一統,免萬千生靈塗炭,羅藝放棄了自立為王的想法,歸順唐朝,被封為燕王,替李唐守著北方門戶。
歲月本可安好,奈何人心崎嶇。
聽說羅藝手上有一支神秘力量,令北方各國聞之色變,也讓朝廷坐臥難安。
李淵在位時,采取的是無聲削減法。凡戰都派羅藝的隊伍去,羅藝每戰必勝,李淵見羅藝在打仗上並無藏私,漸漸放了心。因此,燕雲十八騎的威名更是響徹整個華夏大地,成為了李淵的兒子們奪位的必爭力量。李建成、李世民都欲得而後快。為此,他們采用的手段也多種多樣,拉攏、威脅、打壓,精明老練如羅藝,太極打得行雲流水,密不透風,誰也未能得逞。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上位。李世民因與太子之爭中,並未得到羅藝的支持,心中早有芥蒂。所以,對燕王這個老奸巨滑的家夥,心中早有翦除的打算。
恰遇劉黑闥起兵造反,李世民舉兵河北,很快就穩住了局麵。按說,此時是不必再派大軍增援,但李世民卻傳旨羅藝增援。
羅藝與劉黑闥是舊識,交情匪淺,如今戰場相逢,兵戎相見,實屬不願。
羅藝就跟李世民說,不如讓老臣去勸勸劉黑闥,讓他放下手中兵刀,歸降大唐。李世民思索良久,問勸降可有把握,羅藝說七成,李世民聽完點頭同意。
羅藝與劉黑闥相見。
兩個惺惺相惜的英雄,彼此看著對方,久久不曾言語。
“天下初定,百姓享受太平沒幾日,經不得戰亂了。”羅藝隻說了這一句話。
劉黑闥臉上晴了陰,陰了又晴,最終隻說了一句話:“我隻有一個條件:跟你走。”
羅藝點頭。兩個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以為從此可以並肩塞上,一展雄心。卻不料,這是最後的握手。
勸降成功。李世民派羅藝去接收劉黑闥的隊伍。他不知道,他正一步一步掉入陷阱,走向死亡。
羅藝率兵去接收劉黑闥的隊伍,卻遠遠見劉黑闥被反綁在一根柱子上,嘴上塞著破布,圓睜雙眼,不停地搖頭,意欲跟他說些什麽。
羅藝上前,吩咐手下,解開劉黑闥的繩子,卻聽劉黑闥大叫:“羅藝,快走!”
羅藝心下大驚,正欲離開,卻被他的左右心腹各刺一刀,倒地不起。
至此,他方如夢初醒。望著一塵不染的長空,和長空上盤旋的雄鷹,他笑了。
這一腔熱血,灑在這片熱愛的大地上,他不悔。
這一年,他39歲。隻是他還有牽掛,妻弱子幼,實難舍下。
燕王遇刺,一時大亂。
劉黑闥上前,意欲扛起他逃命,卻被羅藝製止:“不用了,不要白費力氣。你快走。去救羅成。”他從懷裏拿出一隻古香古色的陶塤,“交給羅成。”
劉黑闥逃走,羅藝身亡。
不久傳出羅藝勸降劉黑闥不成,反被劉黑闥勸說,舉旗謀反。所幸皇上英明,快速剿滅了羅藝的叛軍。
名震隴關的燕王羅藝,沒有死於刀劍,而是人心。
這一年,羅成18歲。是草原上快樂的小馬駒,高空中展翅的小雛鷹。
“怎麽?還沒過去?這點打擊都把你們打趴下了嗎?”乾隆的眼神掃過幾個人,一臉嚴肅。
其實都知道,戰場上的犧牲是無可避免的,但發生的事情離大家都太遠,這一次,他們親身感受到殘酷和血腥,受到的震蕩很大。
“行!我現在說什麽都是多餘的。你們還年輕,希望都能通過曆練,慢慢領悟。”乾隆說。“我告訴你們,這一路上,每一步都是危險,有些你們知道,有些你們不知道。但無論如何,我隻給你們一天時間,一天過後,你們都給我打起精神來!”
眾人沉默。
第二日,馬爾佳來報,說走錯了路。原本徑直向西,直插太原的,因為路遇刺客,西行變成了西南。
“將錯就錯。條條大路通羅馬。西南就西南吧!這是哪裏?”乾隆對馬爾佳說。
“皇上,翻過這山,就是樂平了。”沈又希指了指前麵的界碑。
“這名字不錯。記得皇爺爺為樂平縣所轄做過專門批示。可有人記得?”乾隆問。
“記得。劃給它4鄉6都。還撥款修繕了落鷹寺。”童鈺說。
“很好!大清的每一寸土和土地上的出產,每一條河和河裏的魚蝦,每一座山和山裏的寶藏,咱都得胸中有數!”乾隆說。
自然,這些,都是他們必修功課。
“那是什麽?你去看看,那是不是長城?”乾隆指著視線盡頭的一列斷壁殘垣問沈又希。
沈又希打馬飛馳而去。
不知道為什麽,他對這裏的地形格外熟悉,似乎來過這裏一樣。
馬兒沿著這一段已經荒廢的長城飛奔,他似乎從過去穿越而來,心潮澎湃。
“皇上,是一段廢棄的長城。還有一些烽火台比較完整。”沈又希說。
“走,過去看看。”皇上打馬朝長城而去。
幾個人跟在後麵飛馳。
皇上跑得越來越快,後麵幾個人追得越來越快。
飛起來的感覺真好!風把積鬱在心裏的垃圾一掃而光,心裏頓時豁然開朗起來。
他們停在一處還算完好的烽火台邊。
摸著這些傷痕累累的土台,乾隆感歎著。
“別小看了它。現在雖然不起眼,當年,這裏的每一塊磚、每一粒土,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們跟曾經守在這裏的人一樣,豐功偉績也屬於它們!”
“燕雲十八騎,聽說過嗎?”乾隆問。
傳說,燕雲十八騎,是燕王羅藝手下的王牌騎兵團。他們身著寒衣,臉帶麵罩,頭蒙黑巾,隻露雙眼,全身披著黑色長披風,腳踏胡人馬靴,馬靴配有匕首,強弓彎刀,每個人肩膀上都有一隻兇悍的獵膺。他們快如閃電,來去如風,善騎善射,以一敵百,未嚐一敗。燕雲十八騎以號角為令,隻聽命於其主人羅藝。
“那不是小說中虛構的嗎?”劉鳳岡說。
“不,即便燕雲十八騎是虛構的名字,但這樣的隊伍和這樣的人一定存在。不要忘了,書,來源於現實。”乾隆說。
傳說這支隊伍跟隨羅藝歸唐。羅藝在與劉黑闥的軍隊交手時,羅藝大敗,全軍覆沒,燕雲十八騎也跟著消失。
一行人沿著長城朝前走。
在一荒嶺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在掃墓。一個小小的土堆,卻立了一個大大的無字碑。
沈又希上前問:“老人家,這碑上怎麽沒有字?您可認識這墓主人?”
老人眼風掃了一下沈又希,未作聲,繼續掃墓。
沈又希也下馬來,解下自己的水囊,以水代酒,祭墓主人。
老人這才抬起頭,看了看沈又希,又看了看沈又希後麵的一群人,個個勁裝快馬,不像一般遊人。
他站起來,拍了拍身上的土,看了看山下的河,慢悠悠地說:“青山處處埋忠骨,綠水不斷繞英魂哪!”
“這是哪位將軍墓?”乾隆上前問。
“羅成。羅成將軍墓。”他說完,扛著沉重的背,緩緩地走開了。
“羅成不也是虛構的嗎?難道曆史上真的有羅成這個人?”劉鳳岡看了看童鈺,希望這位百事通能給答案。
羅成,唐燕王羅藝之子,槍法精湛,麵容俊俏,氣宇不凡,人稱“冷麵寒槍俏羅成”,一杆重240斤的丈八滾雲槍,所向披靡。傳說在攻打明州時,馬陷淤泥河,被劉黑闥亂箭射死。
“這條河,會不會就是那條淤泥河?”童鈺看了看腳下那條長滿荒草的河灘。
幾個人向山下的河麵看去。河很寬,河中間偶有露出水麵的小土堆,上麵堆積著枯草。
“難道真的是羅成墓?”巴雅對沈又希說,“要不咱下去看看?”
沈又希看了看皇上,後者輕輕地點了點頭。
於是兩人打馬向山下跑去。
眾人圍在羅成墓前,等著他們二人探個究竟迴來報告。
追風馬放開四蹄奔跑,兩邊的風景一幀一幀地從沈又希眼前飄過,有冰涼的東西從臉上滑過,他伸手一摸,是眼淚。他居然莫名其妙的哭了。他很吃驚,怎麽哭了,為什麽哭呢?
追風馬忽然一聲長嘶,前蹄立起,他猝不及防落進了河裏。
浸在冰冷的河水裏,過往一幕一幕地在腦子裏滑過。
原來他就是那墓主人——羅成。難怪眼淚洶湧成河。
這是一個叫人心碎的悲壯的故事。
原來他是那北方威名赫赫的羅藝之子!何其有幸,是這樣的父親的兒子!
你道那羅藝是誰?提到此人名號,整個北方抖三抖的人!
羅藝生在將門世家,聰敏好學,驍勇善戰,治軍有方,屢立戰功,是大隋的虎賁郎將。然而大隋楊廣死後,天下大亂,軍閥割據,連年戰亂,民不聊生。唯有羅藝駐軍的幽、營二州,太平無事,百姓紛紛來投。
不久,李淵立唐,伸來橄欖枝。為了華夏一統,免萬千生靈塗炭,羅藝放棄了自立為王的想法,歸順唐朝,被封為燕王,替李唐守著北方門戶。
歲月本可安好,奈何人心崎嶇。
聽說羅藝手上有一支神秘力量,令北方各國聞之色變,也讓朝廷坐臥難安。
李淵在位時,采取的是無聲削減法。凡戰都派羅藝的隊伍去,羅藝每戰必勝,李淵見羅藝在打仗上並無藏私,漸漸放了心。因此,燕雲十八騎的威名更是響徹整個華夏大地,成為了李淵的兒子們奪位的必爭力量。李建成、李世民都欲得而後快。為此,他們采用的手段也多種多樣,拉攏、威脅、打壓,精明老練如羅藝,太極打得行雲流水,密不透風,誰也未能得逞。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上位。李世民因與太子之爭中,並未得到羅藝的支持,心中早有芥蒂。所以,對燕王這個老奸巨滑的家夥,心中早有翦除的打算。
恰遇劉黑闥起兵造反,李世民舉兵河北,很快就穩住了局麵。按說,此時是不必再派大軍增援,但李世民卻傳旨羅藝增援。
羅藝與劉黑闥是舊識,交情匪淺,如今戰場相逢,兵戎相見,實屬不願。
羅藝就跟李世民說,不如讓老臣去勸勸劉黑闥,讓他放下手中兵刀,歸降大唐。李世民思索良久,問勸降可有把握,羅藝說七成,李世民聽完點頭同意。
羅藝與劉黑闥相見。
兩個惺惺相惜的英雄,彼此看著對方,久久不曾言語。
“天下初定,百姓享受太平沒幾日,經不得戰亂了。”羅藝隻說了這一句話。
劉黑闥臉上晴了陰,陰了又晴,最終隻說了一句話:“我隻有一個條件:跟你走。”
羅藝點頭。兩個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以為從此可以並肩塞上,一展雄心。卻不料,這是最後的握手。
勸降成功。李世民派羅藝去接收劉黑闥的隊伍。他不知道,他正一步一步掉入陷阱,走向死亡。
羅藝率兵去接收劉黑闥的隊伍,卻遠遠見劉黑闥被反綁在一根柱子上,嘴上塞著破布,圓睜雙眼,不停地搖頭,意欲跟他說些什麽。
羅藝上前,吩咐手下,解開劉黑闥的繩子,卻聽劉黑闥大叫:“羅藝,快走!”
羅藝心下大驚,正欲離開,卻被他的左右心腹各刺一刀,倒地不起。
至此,他方如夢初醒。望著一塵不染的長空,和長空上盤旋的雄鷹,他笑了。
這一腔熱血,灑在這片熱愛的大地上,他不悔。
這一年,他39歲。隻是他還有牽掛,妻弱子幼,實難舍下。
燕王遇刺,一時大亂。
劉黑闥上前,意欲扛起他逃命,卻被羅藝製止:“不用了,不要白費力氣。你快走。去救羅成。”他從懷裏拿出一隻古香古色的陶塤,“交給羅成。”
劉黑闥逃走,羅藝身亡。
不久傳出羅藝勸降劉黑闥不成,反被劉黑闥勸說,舉旗謀反。所幸皇上英明,快速剿滅了羅藝的叛軍。
名震隴關的燕王羅藝,沒有死於刀劍,而是人心。
這一年,羅成18歲。是草原上快樂的小馬駒,高空中展翅的小雛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