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童鈺正無聊地在家中哼哼唧唧,假裝屁股疼。


    正裝得起勁,九牛匆匆跑來:“少爺少爺,劉公子、海公子、沈公子來看你啦!”


    “啊?!他們不用上學堂了?”


    幸好九牛跑得快,通報及時,不然這糗樣兒可就被他們看到啦!童鈺趕緊擺正臉部表情,正襟危“趴”著,等著這幾個人。


    “小鈺兒,聽說你的屁股開花兒了,他們都想來看看。”人還未到、聲音先到的這位,就是劉鳳岡。


    到底是學音律的,中氣很足嘛!


    笑得最大聲的是沈又希。


    他是這幾個人中最自由快樂的,父親沈沉在戍邊,家裏的幾個哥哥姐姐寵著他,他天馬行空,無拘無束,所以,連那“哈哈哈”的笑,都唿扇著自由的翅膀。


    “你們不用上學堂嗎?咋都跑來了?”童鈺問。


    “沒了小鈺兒,這課上得簡直無味得很哪!”沈又希說。


    “上書房停課啦!”劉鳳岡潦草地迴答了童鈺的問題,上來就去掀童鈺的被子。


    “讓我看看,讓我看看。你這頓打可是替我挨的,我得看一眼,留個念想。”


    童鈺捂緊被子,不讓他看。


    還是海青最穩重。他正經地迴答了童鈺的問題。


    “全城鬧瘟疫,宮裏也鬧得很厲害了,所以上書房停課了。”


    “可不是,海大夫被派到天津去了,聽說那裏死了很多人了。我堂叔家的小七也中招了。”劉鳳岡不無憂慮地說。


    “是啊!京城也死了好多人了!街上店鋪全關門啦!藥鋪的藥材也搶光了。我奶奶不讓我出門,後來聽說,是到你家裏來,才讓我出門的。大家都知道,你家有神樹保佑,不會被瘟疫傳染的。”鳳岡說。


    童家的神醫樹,在京城頗有名氣,這也是很多人慕名來參觀童家花園的原因之一。


    傳說,有一年,天下大旱,草木凋零,赤地千裏。童家一位叫童恢的老祖宗,時任丹陽太守。這位童太守視察完災情後,在一座寺院裏落腳,研墨寫奏折向朝庭上報災情。


    寫完折子,洗完筆,他舍不得將洗墨水倒掉,走到窗外,將洗墨水澆在了一株梅樹的根部。是夜,童太守做夢,這株梅樹化為人形,向他謝恩,並承諾,以後無論何時,童家人隻要有難,持硯向梅樹敲三下,定來解難。


    童家人有沒有向梅樹求助過、是不是真的靈驗,無人知曉。至於那方硯台,童鈺也從沒有見過。但童家人愛種梅樹,倒是代代相傳。


    如今這園子裏,就種著好多臘梅,年年冬天花香滿京城。


    這個傳說,童鈺從小就聽過,他拿著家裏的硯台,把園子裏每棵梅樹都敲了一遍,並未有梅仙出現。長大了,他覺得,這就是一個傳說,當不得真。


    “這種傳說 ,聽聽也就算了,你們也能當真?愚不愚呀?”童鈺白了鳳岡一眼。


    海青也附和童鈺,四個人裏,他們倆最理性。


    “上次看完《九尾狐》,又希到郊外竄了一個月,連狐毛也沒碰到一根。你說可笑不可笑?那些沒影兒的傳說,也能信?”語氣裏帶著好笑。


    鳳岡不知何時溜到書房,看到幾幅畫,拿出來給大家看:“你們瞧,幾日不見,這小鈺又精進了哇!快看,快看!”


    他拿的,正是那晚梅嬉畫的月下秋池塘。


    “這筆法,是新近重新拜師了?”海青打量著畫,摸著下巴說。


    “這幅畫要是拿到德芳齋,肯定能賣個大價錢。咱們有錢買望遠鏡了。”沈又希一邊說,一邊看落款,“這好像不是小鈺兒畫的?梅嬉是誰?”


    大家這才發現,落款不是童鈺,是“梅嬉”。


    這兩個字,讓人浮想聯翩。這些日不上學堂,原來是在家裏軟玉溫香抱滿懷呀!


    “梅嬉是誰?!好看嗎?”三個人異口同聲地問。


    對,梅嬉是誰?童鈺也被這個問題問得愣住了。


    她自然是好看的!


    她和童鈺見過的所有女子都不同。


    宮裏最不缺的,就是那些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的姿色,童鈺見得多了。這個梅嬉,不能用通常意義的美來描述。


    但童鈺就不想告訴這仨!讓他們急去吧!


    “咦?哦!”三個人看了童鈺的表情,又一次異口同聲。


    “厲害了,我們的童鈺!保密功夫一流啊!”劉鳳岡因為指腹為婚的表妹來家裏玩,被大家調侃了好些時日。現如今,總算逮著機會還迴去了。


    “唉呀!臉紅了!咱們童鈺終於開竅啦!”沈又希看著滿麵通紅的童鈺,笑起來。


    “我們要見見梅嬉,她一定很漂亮吧!”海青也有了好奇心。


    “行啦!別鬧了!我也不知道梅嬉是誰。外麵鬧著瘟疫,你們還有心思拿我開涮?”


    “有沒有找到對症的方子?”童鈺問海青。


    “太醫院裏暫時用的還是上一次瘟疫的方子。”海青說。


    “但是我爹說,這次瘟疫挺詭異的。死的多半是老人和孩子,都是被痰憋死的。”


    童鈺爬起來,把大家帶到書房,“你還記得現在用的方子嗎?寫下來。”


    海青說:“我看過我爹用的方子,記得。”海青將方子寫下來。


    童鈺看過,也將華佗、張仲景、李時珍、葉天士等名醫大家的瘟疫方子也寫了出來。


    “你連方子都背下了?”海青問。


    “平日裏沒事,隨便翻看,就記下了。”童鈺說。


    “你不知道嗎?小鈺的腦袋就是一座藏書樓。要用什麽東西,不用翻書,直接找他就好了。”鳳岡笑嘻嘻地說。


    “你看看這些方子有什麽不一樣?”童鈺問海青。


    “這些方子裏有多味藥是一樣的。比如這當歸、黃花、枸杞、甘草.......桔梗,這些臣佐是大同小異的,但君藥都不一樣。”海青若有所思,“小鈺,書裏有沒有記載當時這些瘟疫的症狀?”


    童鈺把書裏描述的症狀一一說給海青聽,“這次的瘟疫,跟《傷寒論》裏的症狀最為相似,你爹的方子,也是在這個基礎上改進的吧?”


    海青點點頭,說:“要不我們把這個傷寒的方子直接給小七試試?”


    “死馬當作活馬醫。試吧!”鳳岡說,“沒準真成了!能救好多人命呢!你呀,說不定一不小心就立了個大功!”


    海青拿著方子迴去了。


    剩下倆人兒就賴著了,說是專門來童府躲瘟疫的。


    倆人去池塘裏釣了幾條魚,把塘裏的鴨捉了一隻,吩咐廚房做烤鴨。


    如今外麵的熟食都沒人敢買了,當然也沒有人賣,城裏的店鋪全部關張了,這也是他們留下來的原因——沒地方可去。


    幾個人中午就在亭子裏喝小酒,吹小風,賞園子裏的風光,談論夢花館主最近新出的《閑花照水錄》。


    “聽說,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那事主,叫梁寧,花縣太守梁一道的兒子。花縣那地方,多出精怪事兒。這梁太守的兒子,據說已經瘋癡了。其實吧,我覺著兩個人在一起快活就好,管它是不是妖魔鬼怪?你說呢,小鈺兒?”


    鳳岡一邊仔細地剔著魚背上的肉,一邊惋惜地說,“我覺著吧,有些時候,妖比人好。”


    《閑花照水錄》講的是一株千年蒲公英,化身為人,與一太守公子相好,被太守知情後折散,蒲公英喪命,公子瘋癡的故事。


    “鈺兒,你讀書多,你說說看,這人到底有沒有前世今生?”沈又希問,“我特別想知道,我前世是做什麽的。最後我又是和誰白首偕老的。”


    “你們倆,虧了還是伴讀。那夢花館主胡編亂造的這些東西,你們當真了,可就蠢了。”童鈺毫不客氣。


    “你不信?我祝你明天就遇到一個樹精,而且是長得奇醜的那種,然後被施了法,你就愛上她了。”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劉鳳岡說。


    “那我謝謝你了!我是真想見識一下,樹精什麽樣!”童鈺有些好笑的看著鳳岡。


    鳳岡孩子氣起來,可愛的緊。


    “樹精,自是不能跟你的小表妹比。”沈又希悠悠地打趣。


    “算了吧,知道你未成年,還不開竅。你要是開了竅啊,怕是比我們還要迷夢花館主。”劉鳳岡說,就像他自己是個飽經世事的大人了。


    三個人聊著,不覺日已西沉,月上樹梢。


    第二日,海青匆匆地趕來,滿臉的喜色,看來,小七兒有救了。


    “燒已經退下去了,隻是痰在喉嚨裏堵著,已重新開了化痰的藥,應該沒有問題了。我來,是要跟你們一起商量一下,把這個方子推廣開。”


    海青拿出重新寫就的方子,給大家看。


    “這看病開方抓藥,你是行家,你說了算。”沈又希說。


    “這麽大的事,爹又不在,我可不敢擅自作主。”海青望著童鈺說。


    “那就再試試吧!城外應該有不少缺醫少藥的人,正等著你去救呢!”童鈺說。


    “那我們帶上藥去吧!”不等眾人迴答,海青已經站起來,打頭裏往門口走。


    三個人戴上麵罩,坐上童家的馬車,提著準備好的藥材,出城去了。


    果真,城門下橫七豎八躺著不少人,施粥棚裏正在施粥。


    海青跟粥棚裏講,這些藥是救命的,粥棚立馬就熬上了藥。


    三滾過後,有人服下了藥。症狀輕微的一刻鍾就退了燒。症狀重的,海青讓他們再服下一劑,一刻鍾後就退燒了。


    第二天早上,症狀輕微的基本上痊愈了。


    “這方子真的有效,咱得趕緊把這個方子交上去。”海青說。


    幾個人立即坐車趕往太醫院。


    太醫們看過方子,又去粥棚查實了情況,立即照方抓藥煎製,分給宮裏各人服下。


    這樣忙到半夜,海青提議到城外再看看情況。


    幾個人出了城,童鈺在人堆裏看見一個提著盒子的女子,那身影,分明就是梅嬉。他快步走過去,人影卻消失了。


    童鈺四下尋找,劉鳳岡問:“你看啥呢?”


    “剛才明明看見那個女子……”


    “這深更半夜的,哪來什麽女子?都是難民。”劉鳳岡說。


    也是哦!深更半夜,梅嬉一個小女子,來這裏做什麽?


    第二天一大早,宮裏就傳來消息,疫情已經穩住了。


    太醫們已經出發各地去送藥方了。


    各地報上來的疫情顯示,這次瘟疫爆發麵積大,死亡人數眾多,若不是海青及時獻藥方,將會有損大清朝元氣。


    因此,海青受到了嘉獎,還被提拔到太醫院任太醫了。


    海青沒有居功,向皇上說,方子是幾個人一起擬出來、一起找人驗方。


    皇上聽罷,笑嗬嗬地說,一並賞。


    幾個人一聽有賞,就問,能不能把把那湯若望的天文儀賞一套。皇上允了,命四阿哥著人去海外采購。


    宮裏疫情控製後,皇上立即派皇子們組成8路欽差赴各地視察災情。


    因為四阿哥弘曆去過江南,這次仍舊被派往江南。


    弘曆把海青留下善後宮裏的疫情,帶著沈又希、劉鳳岡、童鈺出發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染梅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斯諾的口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斯諾的口紅並收藏染梅記最新章節